奥斯曼的宦官:弄权者?建设者?
郑渝川 | 2025-07-07
收藏

奥斯曼帝国如同欧洲、非洲、亚洲其他大多数帝国、王国那样,长期任用大批量的宦官来管理宫廷甚至朝政事务。

宦官也就是经由阉割的男子。任用宦官,内廷似乎变得不受污染,又或者说,统治者心知宦官仍可能与后宫女性厮混在一起,但基本上不可能产生污染皇室血统的后代。而皇室后代中的女性的基本贞洁也因此得到了保证。

当然,就像是明成祖朱棣以及明朝后来的多任帝王,热衷于从宦官群体中选拔勇武者出任军职,参与海陆战役。奥斯曼帝国等欧亚非诸帝国、王国也有类似的做法,因为宦官很少有后代,因为阉割基本上发生在接受对象的青少年甚至是低龄孩童时期。这种情况下,宦官顶多贪财,但绝无可能行篡逆夺权之事。事实上,无论是文官还是武将,无论如何声明忠诚,对于帝王而言,前者们都意味着权力的竞争者,以及一定情境下可能取而代之的觊觎者。宦官的忠诚度则得到了更大程度的保障。

广东人民出版社近日引进出版了长期致力于研究奥斯曼帝国历史的美国历史学家、俄亥俄州立大学历史学教授简·海瑟薇所著的《奥斯曼的宦官:从非洲奴隶到权力掮客》一书。这本书探讨了奥斯曼帝国使用宦官尤其是非洲裔阉奴的由来,研究了奥斯曼宫廷两种肤色的宦官所形成的竞争局面,然后按照历史时间线,回顾梳理了奥斯曼历史上不同时期那些权势滔天的宦官及其在王朝兴亡过程中扮演的角色。

正如书作者所指出的那样,奥斯曼宫廷中地位最为显赫的后宫总管太监,在罢免后往往会派去麦地那,负责统领看护先知之墓的宦官。这意味着总管太监既是皇室血统不受污染的看护者,又终将成为圣地的宗教捐献产业的守护人。

16世纪晚期开始,欧亚大陆开始遭遇多方面的气候危机,干旱等灾害使得农产品出产受到很大影响,而无论是远方东亚的大明,还是地处欧亚之际的奥斯曼,都因此爆发出相当程度的边患内乱。对于奥斯曼帝国而言,当时的政治危机包括地方总督自立性的增强,以及宫廷派系斗争的加剧。书中考察了这一时期四位重要总管太监的宦途,梳理了不同派系斗争对奥斯曼帝国政治造成的影响。最直接的结果是,无论是奥斯曼苏丹,还是太后等后宫权势人物,都加深了对于总管太监的依赖。

而上述危机的结束,是因为科普鲁律家族的大维齐尔采用了一系列改革,包括对官职界定和宦途模式的规范化,这其中包括对后宫总管太监的职位和工作内容的界定。

《奥斯曼的宦官:从非洲奴隶到权力掮客》书中继而讨论了18世纪上半叶奥斯曼宫廷生活,特别是后宫总管太监如何成为帝国与欧洲进行奢侈品贸易的代表。到了19世纪,奥斯曼宫廷的宦官势力走向式微,马哈茂德二世进行的改革开始逐渐剥离了后宫太监对于宗教捐献产业的监管职责——因为英帝国事实性地控制了埃及,因而奥斯曼的总管太监不需要在这些行省再构建侍从网,在权力体系中的角色和地位变得越来越不重要。

总的来说,如书作者所探讨指出的那样,奥斯曼宫廷的宦官势力,是在帝国进入最显著危机的情况下发展到顶峰,而当帝国渡过危机,而未像遥远东方的明帝国那样走向崩溃以后,后宫太监的地位一定时期内被延续,但最终变得无关紧要。

《奥斯曼的宦官:从非洲奴隶到权力掮客》这本书指出,虽然奥斯曼的宦官与其他帝国、王国的同类人一样,当然是君王权力、权威的派生品,但是仍具有独特影响,尤其是这一群体频繁以宗教捐献的形式在全帝国范围内创建多个教育机构,这塑造了新一代逊尼派穆斯林,这与帝国的宗教、文化和政策目标是紧密结合在一起的。

不仅如此,帝国宦官在全盛时期还热衷于参与各地的基础设施建设,配建宗教建筑群,对于“帝国的城市基础设施以及宗教教育与实践产生了超乎想象的影响”。

s35062462

书名:《奥斯曼的宦官:从非洲奴隶到权力掮客》

作者:(美)简·海瑟薇

译者:张英杰

出版社:广东人民出版社

出版日期:2025年4月


所有评论({{total}}
查看更多评论
热点快讯
+86
{{btntext}}
我已阅读并同意《用户注册协议》
+86
{{btntex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