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出版传媒商报讯 10月8日下午,首届北京评论家论坛在十月文学院成功举办。本次论坛主题为“走向广阔世界的批评实践”,是第八届北京十月文学月重点活动之一,由北京市委宣传部主办,北京出版集团《十月》杂志社、中国文艺评论(中国人民大学)基地承办。该论坛旨在探讨当代文艺批评与时代广阔精神生活的联系,并邀请文艺批评界大家一起出谋划策、集思广益,共同研讨创办《北京评论》(暂定名,下同)的必要性、可行性,以及如何办好杂志,为新时代北京和中国文艺批评贡献创造性能量。北京市委宣传部副部长、北京市电影局局长霍志静,北京出版集团党委副书记、总经理吴文学出席并致辞。李敬泽、阎晶明、陈晓明、孟繁华、贺绍俊、张燕玲、张清华、尹鸿、谢有顺、张莉、西川等来自全国知名高校的专家和文艺界的批评大家,共同参加论坛,《十月》执行主编季亚娅与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副院长杨庆祥联袂担纲论坛主持。
霍志静 北京市委宣传部副部长,北京市电影局局长
霍志静在致辞中表示,文艺评论在整个文艺创作链条当中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评论应该深度介入创作,去引领和影响创作,而北京当前缺乏一个重要的评论载体,去发挥对文艺生态的权威引领作用。因此,北京市委宣传部高度重视《北京评论》创刊,希望能够依托首都的优势资源,营造山清水秀的文艺环境,推进北京全国文化中心建设工作;借助北京出版集团和“十月”平台,树立品牌,影响北京和全国的文艺创作和文艺生态。对未来的刊物,霍志静提出了主流、专业、介入、开放等几点办刊原则。霍志静同时向与会的各位嘉宾表达了感谢和期待,希望各位评论家献计献策,贡献精彩的观点和思路。
吴文学 北京出版集团党委副书记、总经理
吴文学代表主办方致欢迎辞,他表示,北京亟须一本代表首都文艺批评整体水准、与首都全国文化中心地位相匹配的评论杂志。北京出版集团拟创办《北京评论》,对标国内外知名评论杂志,使其成为继《十月》《十月少年文学》之后,“十月”期刊矩阵的又一重要部分,实现文学创作、文学出版、文学评论良性互动,为首都全国文化中心建设贡献“十月”力量。创办一本这样的杂志,更是打造与北京国际交往中心地位和影响力相匹配的文学评论平台,在全球文艺理论与批评领域传播“北京声音”,促进具有中国作风、中国气派的批评理论话语建设。
李敬泽 中国作家协会党组成员、副主席
中国作家协会党组成员、副主席李敬泽表示,新时代的文艺正在生成,需要具有开阔的视野,新时代的评论杂志和评论家应该把握这个时代广阔而复杂的、各种各样的文化形式、文学形式、文艺形式,构建出完整的文艺生态;积极提倡宽泛的、与时代有强烈对话关系的文艺评论。李敬泽认为,评论杂志的作用不仅仅是提供评论,还应该成为一个文化对话的平台,敢于提出问题、概括问题、讨论问题,才能为当代文艺的多元发展提供真正有意义的讨论空间。
阎晶明 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全国政协文化文史和学习委员会副主任
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全国政协文化文史和学习委员会副主任阎晶明区分了有效的批评和无效的批评,认为应当在善意和欣赏的前提下,坚持批评的专业性,保持必要的高度和深度。而且要注重“批评学”自身的理论建设,倡导好的批评风尚,促进多样化批评文本的形成。
陈晓明 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中国文艺理论学会副会长,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会副会长
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中国文艺理论学会副会长、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会副会长陈晓明赞同李敬泽“广阔的文艺评论”的观点。陈晓明回溯了中国与海外当代批评实践发展的历史,同时提到,传统的学术办刊模式存在一定程度的僵化,北京出版集团不能照搬,而是要培养一个坚实的、年轻化的撰稿队伍,要有创新的胆量,在摸爬滚打中闯出一条新的道路,去实现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中国电影家协会副主席、清华大学教授尹鸿
中国电影家协会副主席、清华大学教授尹鸿认为,中国的评论刊物虽多,想要办好却极难。要办成一本在当代回应当代社会发展现实的评论刊物,首先要回答好“是什么、评什么、怎么评”这三个关键性问题,实现新媒体格局下的评论品牌,并做好选题策划。
孟繁华 沈阳师范大学特聘教授,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会监事长
沈阳师范大学特聘教授、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会监事长孟繁华认为评论期刊可以朝着“大文化刊物”的方向发展,广泛地参与到各文艺领域问题的讨论中,才会有好的前景和生命力。因此,选题的问题至关重要,除了选题以外,文风、文体都要有创新和变化,始终保持和现实的紧密关系。
沈阳师范大学特聘教授,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会副监事长贺绍俊
沈阳师范大学特聘教授,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会副监事长贺绍俊认为,评论期刊的筹办兼具迫切性、艰巨性和开创性。未来努力的目标,就是要在中国文学批评的实践中建构起具有中国特色的批评理论体系,和中国的文学实践密切结合起来。
张清华 北京师范大学教授,北师大国际写作中心执行主任,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会会长
北京师范大学教授、北师大国际写作中心执行主任、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会会长张清华认为,要以文学批评为底色,做到文学性、文艺性、文化性三方面的结合。北京出版集团应以文学为大本营,但要从文学的大本营不断出走,广集当代文化实践的文风,引领当代批评走向更广阔的世界。
张燕玲 广西文艺评论家协会主席,《南方文坛》原主编
广西文艺评论家协会主席张燕玲曾担任《南方文坛》主编二十七年,她认为,评论要寻找自身的时代表达方式,为当代中国提供健康而活跃的文艺现场,催生一代又一代的文艺家和批评家,为学术生态和社会文化生态做出多元的、开阔的、有效的建设。张燕玲还从杂志定位、编辑理念、打造精品、学术敏锐度等方面,分享了作为评论杂志主编的办刊经验。
谢有顺 中山大学教授,广东省文艺评论家协会常务副主席
中山大学教授、广东省文艺评论家协会常务副主席谢有顺认为,这份刊物也应彰显一种“从我开始,重建标准”的气魄,不拘于当下的文艺评论秩序,办一种新的评论刊物。一方面要团结自己的作者队伍,另一方面也要注重培养有潜力的青年批评家。
张莉 北京师范大学教授,文学院副院长
北京师范大学教授、文学院副院长张莉认为,评论期刊的定位应兼顾拥有地方特色的北京、作为全国文化中心的北京和作为世界文化之都的北京。基于这种定位,评论期刊应具备在地感、敏锐性、前瞻性和引领性,注重文体的灵活性,气质上要有锋芒、鲜活有趣,也要具备足够的理论高度和艺术鉴赏高度。
北京大学燕京学堂院长、北京大学法语系系主任董强老师认为,中国的大学生尤其像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北京师范大学、中国人民大学等,有很多文学艺术方面厉害的年轻人,能够抓住最新的东西,可以给他们提供一个机会,然后成为一个品牌。同时,《北京评论》用汉语,又想成为国际性的有影响的杂志,可以将每期重要的文章翻译成英文,也可以将国外重要文章翻译中文进行刊载,形成一个交流窗口。
海南大学教授人文传播学院院长刘复生认为,现在的杂志文学研究类的多,但是真正文艺评论类或者评论类的杂志几乎没有,扪心自问,我们作为一个读者想看什么样的杂志?理想的杂志,要有阐释性,要有现实性,还要有可读性,它要给我们描绘一个当代的思想文化的情况。另外,评论杂志应该兼容并包,有公共讨论的平台性质。
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何平认为,《北京评论》并不是做一家纯粹的学术研究杂志。现在办一本纸媒刊物,是作为一个品牌,作为一个有传播力的品牌,绝对不是只做一本刊物,在今天的媒介环境里面需要思考怎样做一本刊物。要在文学扩大到文艺,扩大到世界文学,扩大到世界的当代文学,抓住一些主流的东西、重要的东西、整体性的东西、有价值的东西,集聚谈论。
武汉大学教授,湖北省文艺评论家协会主席李遇春谈到“走向广阔世界的批评实践”所思考的三个世界。第一,这个广阔的世界,是走向全球化,走向未来,走向世界等现代化的一种观念,包括现在说的中国式的现代化。第二,世界性是走向广阔生活的世界。第三个世界是文体的世界,走向更加广阔的文体的世界。《北京评论》可以在三个世界的基础上,一个很宏阔的视野之中,才能建立理论体系、批评体系、话语体系。
光明日报高级编辑、文荟版副主编饶翔认为,《北京评论》要具体细化的,包括各个栏目的设定。同时,不管是文学、文艺或者文化评论,作者队伍的建立不止是文学圈的,要打通各个艺术文艺门类的门槛壁垒。
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民族文学副主编刘大先认为,我们这个时代信息极为泛滥,为此《北京评论》的内容一定是穿透性的内容,以文艺为底色,要生产出观念。
上海文艺出版社副社长李伟长认为,刊物未来想要发展不能追求发行量,要彻底放弃对发行量的幻想。同时利用好新媒体渠道,把《北京评论》真的做成一个阵地,做成一个载体。
华东师范大学教授、中国创意写作研究院副院长黄平讲到,《北京评论》 在文体上,确实要强化可读性,以及依托于可读性和传播性。《北京评论》如果做得好,有可能倒逼中国文艺评论面貌发生变化。
《扬子江文学评论》副主编何同彬根据多年的工作经验认为,办刊不能被学术的核心期刊数据捆绑,不能向庸俗的文学研究范式低头。《北京评论》刊物的方向,可以办成更活泼的、有非常好的主题策划和优秀的作者队伍的构建,把刊物打造得既接地气又有实质性内容,会是我们期待的愿景。
中国社会科学研究院文学所副研究员徐刚谈了三点。 第一,要做好一个基本盘的工作,从C刊的角度来谈,文章要有专业性、学术性、高水准、深度阐释。 第二,怎么样办出特色?《北京评论》要立足北京,做出一些比较有特色的,比如提出一些新概念。 第三,刊物宣传,比如利用好和十月文艺出版社的关系,做好《北京评论》品牌宣传工作。
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丛治辰希望《北京评论》以文学的方式,用文学的眼光去谈,谈的有文学性。一是感性,要感性,不要那些所谓的C刊化或者知网化的东西。二是深入,是谈文学的事但不止谈文学的事,有所发现,能够从此物谈出彼物,或者从此物挖一般人不见的深处。三是破俗,与凡俗不同。
广州文学艺术创作研究院青年学者李德南认为,面对一份新的刊物,首先希望它有一种前瞻性,在整个文学的知识生产跟传播上,能够把文艺评论的这种敏锐性跟前沿性体现出来。同时希望它是多元化的、开阔的,而不是那么专门化的,可以考虑办成以文艺评论为中心,同时也向哲学、历史学,包括博物学等其他学科有所辐射。
《文艺报》副编审、评论部编辑行超认为,此次讨论大家的一个共识就是《北京评论》不能做传统的那种C刊。我们关注的是大众的现象,整体性的社会思潮的问题,如果能做出这样的理想杂志,是一个重大的创造。
北京大学文学讲习所讲师樊迎春认为,建构有效的批评谱系可能是真正的在讨论和解决时代的问题,或者应该是绘制我们这个时代存在的一些精神地形图。《北京评论》应该是以批评为主体、为方法,也是为本事的刊物。不管处在怎样的时代,可能我们都会讨论时代的问题,我们这个文学批评怎么发现这个时代真正的问题,或者如何以批评化的方式去解决和讨论、交流这样一个有效的问题解决,《北京评论》应该也是有责任的,建构一个比较健康的文学生态。
《十月》主编陈东捷、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总编辑韩敬群出席论坛。(实习记者 郭奕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