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出版传媒商报讯 9月8日上午,“新时代文艺:期刊的责任与想象力——第二届北京评论家论坛”在十月文学院成功举办。本场论坛是第九届北京十月文学月重点活动之一,由北京市委宣传部主办,北京出版集团《北京文艺评论》杂志社、中国文艺评论中国人民大学基地承办。李敬泽、孙郁、孟繁华、陈剑澜、张清华、张燕玲、何平、张莉、叶立文等文艺界著名专家、学者共同参加论坛,北京出版集团党委副书记、总经理吴文学出席并致辞。《北京文艺评论》主编、《十月》执行主编、北京出版集团十月分公司总编辑季亚娅与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副院长杨庆祥联袂担纲论坛主持。本场论坛系《北京文艺评论》杂志创刊后的首场活动,旨在对新时代文艺进行经验回顾和未来展望,就评论期刊如何为新时代文艺赋能展开探讨。
吴文学在致辞中表示,北京出版集团创办《北京文艺评论》,旨在建设中国特色文艺批评理论话语体系,在世界文艺理论与批评领域传递“北京声音”和“中国声音”。未来,在各位专家的支持下,北京出版集团有信心、有把握将《北京文艺评论》办成价值取向正确、学术含量高、行业影响大的一流文学评论期刊。
中国作家协会党组成员、副主席李敬泽对《北京文艺评论》创刊号表达了高度赞扬,认为第一期开始就能够感受到这份杂志出现、存在和未来发展的理由。他认为,让文艺评论、文学评论在新时代文艺发展过程中,成为提供活力、能动性的文化力量,这是《北京文艺评论》办刊的初衷。他认为这份刊物不仅要着眼于当下、着眼于未来,更要有大文化、大文艺视野,并在此基础上观察新现象、提出新问题。
中国人民大学教授、中国文艺评论中国人民大学基地主任孙郁表示,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素来就有关注文艺批评的传统,新时期以来更是如此。他认为,《北京文艺评论》的出现为“文学批评”提供了更大的平台,大家得以一起讨论新时代文艺发展动态以及文艺批评期刊发展,这些闪光的思想都会促进文学批评和文学创作的发展。
沈阳师范大学特聘教授、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会监事长孟繁华从自己目前所作的“北京当代文学简史”编辑工作出发,提出自己对文艺期刊编辑出版的看法。他认为,刊物是塑造文化领导权的媒体,同时也是塑造时代的文艺形象、文艺生态的一个重要载体,《北京文艺评论》有宏观式的能够俯瞰全国文艺现象的文章,更可贵的是其中闪烁着的问题意识。
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院长陈剑澜认为,在网络如此发达的当下,大部分文章都能轻易在知网、公众号等平台上获得,凝聚在《北京文艺评论》细节中的心血显得尤为宝贵。以一位资深编辑的身份,他对于如何办好一本评论类刊物提出了六个字:“积极”,要积极应对当下的热点话题;“审慎”,在紧跟浪潮之余警惕泡沫;“深思”,要洞察隐藏在热点问题背后的本质。
北京师范大学国际写作中心执行主任、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会会长张清华肯定了《北京文艺评论》独特的定位。他认为,一本好杂志应该有几个主要的功能:一是有自己独特的氛围,一是有创造性,不止是适应现实,更有塑造批评场域,引领时代潮流的力量。
广西文艺评论家协会主席、《北京文艺评论》特邀编审张燕玲首先表达了对《北京文艺评论》创刊的祝贺,肯定了主编季亚娅背后付出的大量心血。张燕玲对《北京文艺评论》给予了高度评价,认为这是一本有前沿性、导向性、时代感的杂志,无论是创刊号的特稿、素人写作、北京来信等栏目的设计,抑或是选题过程中体现的包容性与开放性,甚至装帧设计上均体现了杂志扎实而独特的编辑理念;这些成果离不开幕后工作人员的辛勤付出。
南京师范大学何平教授指出,《北京文艺评论》和公众号“北京文艺观察”之间有相辅相成的关系,公众号上比如“第一现场”栏目亦颇具特色和价值,值得进一步推广。另外,他特地强调了立场的重要性,在对文艺现象发表看法时,不能只有现场没有立场,不光要看到表象,更要挖掘表象或症候背后的脉络。
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副院长、教授张莉从自己阅读《北京文艺评论》创刊号的体验,尤其以其中谢冕老师的文章出发,认为文艺评论要做的是“现在进行时”,要保持其中的活力。她认为《北京文艺评论》的出现将为中国当代文学带来新的气象、风采和新的问题意识,也非常期待刊物能从学理、学术层面提出新的思考。
武汉大学文学院教授叶立文表达了对《北京文艺评论》的赞赏,认为它展现了真正具有人民性的批评的风貌。他表示,文学评论具有很少复述作品情节等准入门槛,导致读者较少,但过多的复述又会降低文章的学术质量。批评文章要想降低门槛,和作品一样好读,这就要考验评论家的功力。叶立文教授同样表达了对《北京文艺评论》未来的期待:不必办成千篇一律的学报式期刊,“好看”是它的特色。
刘大先、黄平、岳雯、陈培浩、陈汉萍、雍文昴、何同彬、师力斌、徐刚、李静、行超、赵天成、刘诗宇等学者、专家共同参会,并先后发言。各位与会嘉宾普遍对全新首发的《北京文艺评论》创刊号给予了高度评价和中肯建议,并就论坛主题进行了热烈而深入的讨论。
(初审:刘思怡,复审:张中江,终审:张维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