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六逸全集》出版
2024-11-07
收藏

贵州出版集团、贵州人民出版社近日出版皇皇20卷《谢六逸全集》,全面了解谢六逸先生的思想格局、才华学识、人格情操,也能充分把握谢六逸先生对于复旦新闻教育的开创性贡献。

谢六逸(1898-1945),中国现代新闻教育事业的奠基者之一。著名的作家、翻译家、教授。原名谢光燊,字麓逸,笔名宏图、谢宏图等,1920年以“谢六逸”名在《新中国》杂志发表译作《欧美各国的改造问题》,后即以此名行世。

谢六逸于1898年(光绪二十四年)9月27日(农历八月十二日)生于贵州贵阳指月巷,曾祖谢笠斋。1919年入读早稻田大学政治经济科,1922年毕业归国曾在商务印书馆短暂办事。1923年至1926年任神州女学教务长,其间也曾至上海暨南大学、上海大学兼课。1926年入职上海复旦大学中国文学科,1929年复旦新闻学系正式成立,谢六逸任主任。1938年重返故里贵阳,直至1945年离世。谢六逸先生辞世时年仅47岁,其作品文字数量却超过500万言,内容涉及文学、史学、新闻学等,他在新文学、日本文学、新闻学方面的成绩彪炳,贡献极大。

《谢六逸全集》共20册,择优选择底本,按照时间顺序收录了谢六逸的图书著作、报刊文章、他书所录谢六逸文章、谢六逸为他人作品所作序文、部分作者在报刊中已公开发表的书信等,附有谢六逸先生的照片、手稿等图片资料,对于了解、研究谢六逸的生平、思想、交游乃至民国时期的社会状况具有重要参考价值。《谢六逸全集》印刷精美,采用锁线圆背精装,翻阅方便,是收藏和赠礼的佳品。

该书主编:刘泽海,男,生于1981年6月,四川遂宁人。贵州人民出版社编审、文学博士,贵州省“甲秀人才”。主持国家出版基金项目《丁宝桢全集》(6册)的出版,主编的《谢六逸全集》(20册)获得2020年国家出版基金资助;策划主持国家古籍整理资金《孙应鳌全集》(4册)、《天海斋藏福建家族契约文书》(第一辑4册);主持国家民文资金项目《中国西南布依摩经丛刊》(50册)、《湘黔桂边区傩书文献丛刊》(50册)、《侗戏剧本集成》(40册)、《贵州傩书文献集成》(50册)等。主持大型文献出版项目《安顺文库》(190册)、《贵州师范大学图书馆藏稀见古籍丛刊》(402册)、《中国乌江流域民国档案丛刊沿河卷》(50册)、《中国乌江流域民国档案丛刊思南卷》(39册)、《中国乌江流域民国档案丛刊余庆卷》(52册)等。

附:

序一

张涛甫(复旦大学新闻学院院长、教授)

谢六逸先生是复旦大学新闻系首任系主任。1929年,新闻系从复旦大学国文系独立出来建系,谢六逸先生担任首任系主任。这个时候,谢先生已在西洋文学、日本文学的研究与翻译方面卓有成就且风头正健,无论从当时的新文学在中国思想界、知识界的影响力还是谢六逸先生所从事的西洋文学、日本文学的研究与翻译来说,都处在状态正好的时间点上,突然换一个赛道,切换到新闻教育的轨道上,一切都要从零开始,筚路蓝缕,这需要怎样的使命担当和能力自信!

谢六逸先生接手复旦新闻系,如何开启新闻教育之山林?他会将复旦新闻系带向何方?以什么样的新闻教育理念展开复旦新闻教育?用什么样的知识框架和专业技能培养学生?如何进行新闻教育与新闻业界的互动?如何回应社会、国家和世界的发展趋势和传媒业挑战?用怎样的专业流程和组织程序培养新闻人才?在新闻与文学之间如何作取舍与平衡?谢六逸先生的新闻教育理念和实践对于复旦新闻教育乃至中国新闻教育的意义与价值何在?对如今中国的新闻传播教育有何启示?这一系列的问题激发了我的好奇心。

谢六逸先生家乡的出版社——贵州人民出版社完成了一件了不起的工作:出版谢六逸先生的全集,皇皇20卷。通过这套《谢六逸全集》,可以全面了解谢六逸先生的思想格局、才华学识、人格情操,也能充分把握谢六逸先生对于复旦新闻教育的开创性贡献。复旦新闻教育为什么能成为中国新闻教育的“母机”?这与谢六逸先生早年的新闻教育理念与实践是密不可分的,他为复旦新闻教育钉的“第一粒扣子”,奠定了复旦新闻教育近百年的基石,而复旦新闻教育也深广地影响了中国新闻教育的方向和路径。

打开《谢六逸全集》,进入谢先生的世界,我发自内心地敬佩他的勇气、眼光、担当与才识,由衷感激谢六逸这位新闻教育家,开局就是大格局,起笔就是大手笔,一开头就把中国的新闻教育带入了正道、大道。虽然当年新闻教育的硬件条件特别简陋,跟今天无法比,但其理念、视野、判断力和行动力,让我们今天都望尘莫及。

当其时,谢六逸先生对时代大势的把握,对世界新闻事业发展格局的洞察,均是很精到的。他对新闻业的社会使命的认识和理解,具有超越时空的洞见。他认为,报纸应成为“社会之指导者”,指出:“报纸不比别的事业,它是时代的前驱,又是一个民众的公共事业。一家报馆虽是由少数的企业家创办的,但必须以民众的福利为依归。如果办报的人能够认识到这一点,他们就应该引导社会向前走去,不该躲藏在‘环境’的后面,以求媚于少数的阅者。”谢六逸先生认为:“20世纪是新闻兴盛的时代,新闻是时代的产物,所以新闻事业便跟着时代潮流前进。从前的新闻,或者将特殊消息供给少数的读者,或者作为发表政论的机关,这种时代已是属于过去的了。现在是资本主义的时代,新闻受了经济势力的影响,它脱离了政治的羁绊,变成一种产业,这是理所当然的发展。”“新闻既然是产业,因此就具一种现代产业界共通的现象,就是美国化。世界各处都有美国的资本活动,在各方面逐渐压倒英国资本,美国占了优超的地位。在新闻界,美国也凌驾英国,她有坚固的地位。”在当时,能有如此深刻的洞见,令人敬服。

谢六逸先生对当时中国新闻业存在的弊端看得很透彻,看问题也很准,对其病灶和病根的把握十分到位。他发现:我国报纸描写事实,则淫乱卑鄙无以复加;记载词章,则迎合下流社会心理;而社会新闻,尤叙述秽亵,千篇一律。他在1931年6月12日《最近的感想》的文章中这样写道:“现在各报之不能改进,环境的力量在其次,主要的原因有四。其一是缺乏新闻批评家。我国报纸的读者,对于报纸的好坏完全没有辨别能力,对于报纸本身的构成,更是茫然,他们只消每天有报可看便行,对于报纸的编辑发行等全不在意。”“其二是新闻学知识的贫弱。”“其三是没有专门培养新闻人才的学府。……现在必须培养新闻学的专门人才,预备去办‘地方报’或是通讯社。新闻教育的提倡,在我国是颇为切要的。其四是新闻事业托拉斯化。新闻事业是公共的事业,应该大众化。现在我国的几种都市报,已被二三资本家操纵,他们借资本的势力,意欲统一全国的都市报纸,成为一大新闻王国。到了他们的计划成功之后,便可以实行他们自己的新闻政策,那时也无所谓竞争,无所谓改进了。这种托辣斯化的倾向,现在日趋显著,我们必须加以防阻。此外还有许多原因,如像报馆主笔每天在转做大官的念头,写作‘社论’也无非和官场吊膀子。我们要打破上述的四种障碍,非努力于新闻学理论的建设不可。”

新闻教育的使命,就是要培养新闻人才,矫正新闻业的流弊。如何办新闻教育?如何办好复旦新闻系?谢六逸先生担任新闻系主任后,亲自拟定《复旦大学新闻学系简章》(简称《简章》),针对学制、招生、培养目标、教育计划、课程设置、教学环节等方面作了认真设计,关于办系宗旨,他在《简章》中有这样的表述:本系之设,即在矫正斯弊。庶几润泽报章,指导社会,言而有文,行而能远。新闻学系的培养目标则为:“养成本国报纸编辑与经营人才。”黄瑚等编著《复旦大学新闻学院简史》,东方出版中心,2019,第8页。他设计课程体系,强调知行合一,注重理论与实践并重,他设计的四年学制培养方案,涉及近五十门课程,分五个类别。

(一)基础知识:此项包括教育部所规定的大学必修课程,如中国文学、英文、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体育,以及本系学生必须修读之第二外语(法文、德文、日文各择一种)、心理学、伦理学、广告学、统计学、工场管理等课程。

(二)专门知识:此项包括新闻学理论与实际两方面课程,如新闻学概论、新闻编辑、新闻采访、报馆组织、报馆管理、新闻广告、新闻发行、照相制版、印刷研究等。

(三)辅导知识:此项包括新闻记者应有的政治、社会、法律、经济、历史、地理、外交、国际等常识,讲授方法与普通社会科学不同,纯以新闻记者的立场,使学生知道观察批判的方法。

(四)写作技能:此项包括评论写作、通信文写作、新闻记者记事写作、速记术、校对术等课程。

(五)实习与考察。要求学生去报馆、通讯社实习,或在学校自办的校刊、印刷所实习。

谢六逸先生当年设计的这种教育框架,十分超前,气度非凡。

再看他对新闻系主要课程的设计。

“新闻学概论”,六学分,每周四学时,实习一学时。并不是纯理论知识的灌输,专设实习一个学时。“新闻编辑讲演与实习”,讲演及实习各二学分。课程均由专家指导,分讲演和实习两部分。讲演部分授以编辑工作、编辑方法等知识。实习部分由教授率领至报馆,学生自己动手,学习编辑的实际工作,例如看稿、标题发稿、打样、校稿各种技能。这是编辑实务课,特别强调学以致用。

还有其他课程:新闻采访讲演与实习、报馆组织与管理、评论练习、通信(通讯)练习、本国新闻事业、欧美新闻事业、日本新闻事业、比较新闻学、新闻纸法与出版法、新闻发行学、新闻学讲演、新闻学讲座、舆论研究、印刷研究、新闻广告研究、商业新闻研究、社会新闻研究、新闻绘画研究、照相制版研究、新闻储藏法、杂志经营与编辑、速记本、校对术、新闻记者常识、时事问题研究、报馆实习。但看这些课程名目,即令人惊叹,当年竟有如此手笔!即便时间过去了90年,我们在面对如此精彩的课程安排和设计时,也感到汗颜。

谢六逸先生事必躬亲,身体力行,亲手编写讲义,亲自授课,致力于将教育理念和课程设计付诸具体的新闻教育实践。他亲授“本国新闻事业”“国外新闻事业”“通信(通讯)练习”“新闻储藏法”等课程。细看他编写的教材讲义,其视野、见识、表达以及业务能力,都是远在同侪之上的。在师资队伍建设上,谢六逸先生聘请了很多知名报人来新闻系授课,如《时报》总编辑戈公振、《时事新报》编辑黄天鹏、《新闻报》编辑郭步陶、《民报》编辑兼中央通讯社记者陈万里等,逐步形成了专职教师与兼职教师并重的师资结构。有谢六逸先生这样的新闻教育家引路,复旦新闻教育从起点上,就站在了时代的前面。1931年,教育部聘请谢六逸主持制定大学新闻学系课程以及设备标准,作为国内各大学开设新闻学系课程标准。黄瑚等编著《复旦大学新闻学院简史》,东方出版中心,2019,第11页。

复旦新闻教育正是在谢六逸先生开启的事业的基础上,经过陈望道、恽逸群、王中、丁树奇、徐震、丁淦林、陈桂兰、黄芝晓、赵凯、宋超、尹明华、米博华等诸位系主任、院长的接续前行,开枝散叶。复旦新闻教育的薪火绵延传递,发扬光大,惠及中国新闻教育界,进而成为中国新闻教育的旗舰。

如今,时代进步,天高海阔,传媒生态和新闻传播教育格局发生了深刻变化,传播技术革命对于人类社会的影响空前,全方位改变了人类的传播格局,新闻传播教育遭遇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在前所未有的大挑战面前,我们的新闻传播教育何去何从?在传播技术革命将新闻的界面延展到泛传播乃至虚拟现实的今天,我们的新闻传播教育从狭义新闻学阶段向广义传播学进阶、跨界,新闻传播学科从原先的边缘学科被推为连接众学科的枢纽学科,但事实上,我们的学科能力还追不上传播技术革命快进的步伐。于是,我们就有了望尘莫及、望洋兴叹的焦虑感和无助感。当今,新闻传播教育、新闻传播学科建设又到了“关键时刻”,我们该如何选择?如何行动?

2024年是复旦新闻系建系95周年,还有5年,即到百年。作为中国历史最悠久的新闻教育机构,复旦大学新闻学院承载了厚重的历史积淀,也担负了厚重的时代使命和期待。今天,我们回过头来细细品味谢六逸先生给我们留下的这些穿越时间的文字,有无限感慨。复旦新闻有幸,在一开头便遇到谢六逸先生,因他的卓越贡献,复旦新闻教育乃至中国新闻教育事业,站在了时代的前面。今天,当我们遭遇困难或困惑的时候,我们仍然可以从谢六逸等先辈那里汲取智慧和力量。让历史照亮未来,请先贤启示明天。


所有评论({{total}}
查看更多评论
热点快讯
+86
{{btntext}}
我已阅读并同意《用户注册协议》
+86
{{btntex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