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丹青新著《曾经联想》描绘11位普通联想人的鲜活生命史
2025-07-17
收藏

在《曾经联想》中,陈丹青以深入的同理心与敏锐的洞察力,记录11位“曾经联想”人的职场浮沉与人生选择。这些初代本土“大厂人”在事业中努力寻找个人的价值,在起落中反复探寻生命的意义,在急速转动的社会车轮中稳住自己的步伐。这是一部珍贵的私人史,是联想文化的微观切片,是中国互联网黄金时代的鲜活镜像,是社会奔腾向前的生动缩影。

 07曾经联想带书腰立体封

《曾经联想》陈丹青著/中国工人出版社2025年7月版/58.00元

 

样章:

推荐序二

满天星,曾经是什么样的火

李鸿谷

认识丹青是在 2009 年。那时,作为北京奥运会的全球主赞助商,联想刚度过了一个高光时刻,便开始迎战全球金融危机带来的诸多挑战。作为品牌沟通部的负责人,丹青计划和媒体认真、系统地讲述联想并购 IBM PC、一家中国企业国际化的故事。

她找到当时《三联生活周刊》的主编朱伟,朱伟很直接地问道:“你们能够开放自己所有的系统,接受采访吗?”丹青没有迟疑,很肯定地回答:“当然!”开放系统、接受采访,对于一家严肃的媒体而言是基本的要求,但对于受访者,多数时候都不能做出肯定性答复。丹青让我有些意外,即便她代表的是联想、一家以主动沟通而著称的企业。我接手了报道任务,采访到了几乎所有参与并购 IBM PC 的决策者和谈判者,他们的坦率前所未有。

为周刊写完联想国际化的封面故事后,丹青问我可否更深入地采访,再完成一本书?我有点犹豫,那时,我对中国周边的政治地理兴趣更为浓厚。作为记者,我算是有追求的那种。初进《三联生活周刊》,我是社会记者,每周都准备出差去现场;之后,我对历史发生兴趣,写 100 年前的辛亥革命系列封面故事;此时,我正计划着将关注范

围扩展到中国周边国家,琢磨、研究它们不同的“政治地理”,由此逐一完成这些国家的封面故事。联想的国际化,是一个好故事,对记者有天然的诱惑力。去完成政治地理的系列封面故事,还是去写一本企业国际化的书,我需要选择。之后乔健又找到我,再次询问可否将联想国际化历程写成书,我决定放下犹豫。只是,此时丹青已离开了联想、投身互联网了。

对于一个社会记者来说,写联想的故事,是理解现代制造业,也是理解这个时代科技演变的开始。从电脑到智能手机,再进入移动互联网、人工智能,新的学习空间被打开了。而且,让人意想不到的是,作为记者的我,不仅是这段历史的记录者,也深深卷入其中。刚刚写完记录联想国际化历程的《联想涅槃》,我所领导的《三联生活周刊》就必须开始互联网转型与融合。后来,我跟同行讲授“互联网方法论”时,首先讲的是如何建立理解媒体自身的“供应链”——这个概念,是个人电脑行业对全球化最重要的贡献。真实的世界与微观的行业,其实没有那么多壁垒,他山之石,岂止可以攻玉。

联想是一家很有趣、很有意思也很有意义的企业。中国改革开放,它是标志性企业之一,讨论这段历史,无法绕开联想,这是它的意义。拉开一点距离,有趣之处则在于,早期对联想的传播,有意无意之间,已经将其塑造成中国本土生长出来的高科技企业——在 20 世纪末,能够生产品牌电脑,对于大多数中国人而言,自然是“高科技”了。只是,先进的制造企业跟高科技企业,并不完全是一回事儿。用“制造企业”来定义联想,应当更准确,在这条赛道上,并购 IBM PC,成为全世界个人电脑(PC)之王,是有志者的必然道路。有意思的是,民众对联想的高科技的想象,实在过于漫长,对企业,这当然有红利,但同样有成本。

我写的那本《联想涅槃》,记录了联想国际化的历史,联想核心团队如何发现机会、反复权衡、郑重决策、制定战略、团结合作、全力以赴……最终成为全球最强大的PC制造企业。联想那些卓越的领导人,如何将联想这艘大船驶向了全球化的茫茫大海并扬帆领航,了解并讲清楚这个故事,是我的任务。完成之后,我另有疑惑,联想这艘大船上几万名员工,能够在海上生存吗?或者说:什么样的企业基因,才可以帮助这些员工完成自身的蜕变?

当丹青把她的《曾经联想》后记发过来后,我再次认真阅读了她所记录的 11 个“曾经联想”的人物,那些未解开的困惑,似乎在这里找到了答案。

这是一本别出心裁的书,那 11 个曾经在联想工作的“传主”的人生经历,是她去寻找、叙述的故事。在我有限的阅读里,像这样因为有着一段相同工作背景而结构化处理的人物故事,并不多见。由此可见,联想之于丹青,有着多么深刻的影响。这是我最初在朋友圈看到她写的故事时,就生发的感叹。更深的感慨则是,毕竟丹青做的是“沟通”工作,她对现代制造业的深入理解,能够穿行不同的专业与行当,毫无滞碍,在看似平常的人生里,发现大家意想不到的光亮。

那么,曾经联想,与他们各自人生构成一种什么样的关系?杰出的企业,那些离开的员工,当他们散作满天星时,有距离,有对比,更有条件回忆曾经的联想,是一团什么样的火。不经意间的讲述,那些闪亮的细节,显现了价值。

因为爱 几万名联想员工海选,最终入围 6 个北京奥运火炬手的王继玲,离开联想之后,有一个一直坚持的事业:做志愿者。后来做的是临床心性关怀师,陪伴过的有肺癌、肝癌、乳腺癌、卵巢癌患者,有胆管癌、结肠癌、胰腺癌患者,还有白血病、黑色素瘤、肾衰竭患者,以及一些旁人从未听说过的罕见病患者……这些病人背后,是一个一个接近终点的人生呀!读到这里,我眼睛湿润,也许只是:因为爱。

规划 大客户的超级销售任增强,进入联想的目标就是做销售,即使要提升他做维修部副经理,他也决定放弃——这不在他的人生规划里。这种放弃的选项,极端之处是放弃价值 1000 多万元的股票期权。规划的人生是一座座自己认定要攀登的高山,而不是钱。

人情味 通过联想面试,刚刚向原公司提出辞职的潘晓冬,却接到联想编制冻结的消息……他失业了。没想到的是,半年之后,当时的面试官打来电话,说有机会了。见过世面的潘晓冬,发现在联想遇到刮风下雨,有车的同事下班时都会问一句:谁搭车?他解答了自己的疑问,理解了这家公司的人情味。

热爱 离开联想,自己创业的马建强,从 2006 年开始,竟然一直要教人、教公司如何做 PPT。在如此深度垂直领域耕耘,传奇背后,唯热爱可抵漫漫长夜。

不止勇气 坦率地说出自己有双相情感障碍,已不止是勇气,而王小燕不仅对抗疾病,还考虑如何利他以成全自己。

标准 创业做公益基金会的方树功,竟然完成了这家公益机构的 ISO9001 质量认证。现代制造业深刻的塑造,对企业,也对人。

技术 除了工作,没有什么爱好,而且情商极低——“老板夹菜他转桌”的周浩强,后来做研发、带团队,管理范围竟然有五六百人,在他的经验里,技术能力才是唯一重要的!何以如此?联想的包容是决定性的。他怀念的联想:好的团队,一起面对失败,一起赢!

能 量  好 不 容 易 进 了 自 己 迷 之 崇 拜 的 联 想, 却 赶上 2004 年战略调整,仅待了 1 年,刘爱婷就离开了联想。

之后,进入互联网,学精细化工专业的她,毫不犹豫,学会了写代码。然后,自己创业做减肥网站、礼品生意、医疗器械,甚至开始收购药房……在此期间,她还多次参加马术比赛,是马术国家一级裁判。44 岁时,她有进入国企的机会,48 岁,又拿到互联网大厂的 offer,果真活力满满,以梦为马。

理想主义 曾经先后负责过联想东欧、中东、非洲等 30 余个国家和地区消费和中小企业事业群的冯健渐,离开联想后,去离昆明 50 公里外的地方创办自己的农庄,卖鸡、卖猪,开始小资田园梦。这个梦想中,还有两个性价比特殊的项目,去云南大学当兼职老师,45 分钟 60 块钱;在昆明做滴滴司机,1 小时 20 块钱。在不断调试人生的过程中,这个永远的少年恪守着自己的理想。

坚持 包海东离开联想,选择了让人想象不到的乙方公司,这种选择,既难在心态,更难在乙方的决定,没有真才实学、不是品行端正、不曾平等待人……谁会要你呢?对于包海东而言,在甲方或乙方不重要,重要的是他一直热爱做笔记本电脑。包海东的经历算得上半部中国笔记本电脑发展史,而中国的科技进步,靠的不就是这样一批有耐心、积跬步的人吗?

在路上  35岁之前,戴航完成了自己的 34+7+4+2:34个中国省区市和特别行政区、七大洲、四大洋、两极(南极与北极)。仅此数据,就令人神往。离开联想后,他选择了中国慈善联合会的工作,投身乡村振兴。这个游历过四海八荒的人,他的世界观、价值观,是要沉下去、改变世界。满天的那些联想的星,曾经是一团什么样的火?答案在这些普通人的人生里,更在丹青的记录中。最后抄录一段:

包海东说 :“我始终觉得不管世界和科技如何进步,一个伟大的品牌、产品,能永久流传的必定蕴含着人性的光芒!”“你认为什么是人性的光芒?”我问,他想了想,“电影《奇迹男孩》(Wonder)里有这样一句台词,‘When given the choice between being right or being kind,choose kind。’(在正确和善良之间,选择善良。)”

(作者为三联生活传媒有限公司总经理,《三联生活周刊》主编)

 

 

所有评论({{total}}
查看更多评论
热点快讯
+86
{{btntext}}
我已阅读并同意《用户注册协议》
+86
{{btntex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