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传承与历史反思:叶荣钟与重写台湾文学史”两岸学术研讨会于9月23-25日在福建省福州市仓山区举行。该论坛由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福建省台湾同胞联谊会、九州出版社和福建师范大学联合主办,并由福建师范大学闽台区域研究中心、福建师范大学中华文学传承发展研究中心、全国台联海峡两岸文化研习交流基地联合承办。来自海峡两岸高等院校、科研机构的共60多位人文社会科学领域的专家学者出席了研讨会。继去年“台湾雾峰林家与闽台近代革命史”之后,“文化传承·历史反思:叶荣钟与重写台湾文学史”学术研讨会继续推进海峡两岸人文社科学学者的交流与对话。
(现场与会嘉宾合影)
为引导两岸青年正确认识台湾先贤先烈前仆后继、不绝如缕地反抗新旧帝国主义的历史,研讨会以“文化传承·历史反思”为主题,借由研究台湾抗日爱国作家叶荣钟内在于中国革命寻求台湾“脱殖民地化”的思考为出发点,关注中华文化在台湾的传承与革新,夺回台湾文学史的诠释权,这次两岸学术论坛便有了更加明确的目的:希望借由该研讨会打破学科的限制,广邀文史哲各界的专家与青年学者反思历史,展望未来,共同研讨两岸融合发展新路。
(会议现场图)
研讨会的开幕式由福建师范大学原副校长汪文顶主持,中华全国台湾同胞联谊会副会长杨毅周、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所长张志强、九州出版社副社长王守兵、福建师范大学副校长吴剑锋分别发表了精彩的致辞。他们的发言围绕两岸学术研究提出了新的期待:全球民粹主义、排外主义的形势愈演愈烈,但是两岸人民之间的思想和情感需求并不会因此而隔断。此次学术研讨会议的召开,让两岸学者有了一个敞开心胸、求同存异、情感交流的机会,也摸索出两岸人民文化往来的新途径,最终将有利于巩固海峡两岸的命运共同体。
(福建师范大学原副校长汪文顶主持开幕式)
(福建师范大学副校长 吴剑锋致辞)
(中华全国台湾同胞联谊会副会长杨毅周致辞)
(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所长张志强致辞)
(九州出版社副社长王守兵致辞)
会议的学术研讨环节分为“主题演讲”和“分组讨论”两个部分。“主题演讲”由吴巍巍主持,孙绍振、吕正惠、赵刚、叶蔚南、徐德明、蓝博洲、张重岗、徐秀慧等海峡两岸知名学者分别发表了专题报告。孙绍振从文化的传承问题谈及中国汉文化“根脉”的流传、演变与新的反思。吕正惠归纳美国从战后至今对台湾问题反复的态度,揭示了二战后美国对台湾的图谋与策略。赵刚从叶荣钟1974年的一封信展开,将叶荣钟提出的“天下为公”的中国与当下台湾的和平统一寄希望于经济、政治、文化自信的中国联系。叶蔚南通过梳理叶荣钟笔下的“祖国派”,探讨在日据时代与国民党威权统治下林献堂、林幼春、蔡惠如、蒋渭水等人坚守的祖国情怀与民族大义。徐德明聚焦于叶荣钟文章揭櫫的文化问题,提出叶荣钟的文化问题基于台湾现实历史事实而非逻辑推演。蓝博洲借由叶荣钟的诗歌谈及对台湾日据时期与国民党威严统治时期的反思。张重岗以《台湾与世界》为例,探究台湾文化人的思想视野。徐秀慧以叶荣钟为例,说明殖民地知识分子如何以祖国为师反抗日本的统治,以中国现代性的支脉推动台湾文化的建设。
(福建师范大学吴巍巍教授主持)
(福建师范大学孙绍振教授发表主题演讲)
(福建师范大学徐秀慧教授发表主题演讲)
(台湾抗日志士亲属协进会理事叶蔚南发表主题演讲)
(会议现场图)
(会议现场图)
(与会部分嘉宾与线上嘉宾合影)
9月24日进行的分组讨论,也同样在“文化传承·历史反思”的主题下开展。研讨会分为二组共四个半场。第一组上半场以“叶荣钟与两岸抗战史研究”为研讨重心,以叶荣钟作为台湾文化抗日民族运动的参与者与见证者的身份为切入点,并由此展开对两岸抗战史的历史耙梳与思考,再现日据时期台湾知识分子的精神与思想谱系,再现分属两岸的同胞不同的地域之下相同的抗战体验与民族情感。
例如第一组上半场以吴巍巍对海峡两岸抗战史书写与研究的若干思考开场,李诠林、陈美霞、黄琪椿、朱双一等两岸学者则对叶荣钟、林幼春、林献堂等日据台湾知识分子的文学实践与思想情怀进行探讨,充分展现台湾人民抗日面貌。杨慧、刘絮、崔佳雯则将研究目光转向抗战中的东北叙事,分别于上海日报公会观察团、《益世报》及《松花江的浪》等纪实、文学作品中回溯抗战历史,展开对文学作品中的抗战想象与家国书写的探析。
该组下半场将主题从两岸抗战历史回溯分别延伸至历史反思与文化传承的议题。樊洛平以重回历史的眼光对“现代化”背后的殖民主义真相进行揭露。张帆、吴明宗、倪思然在其后由对台湾80后小说的日据书写、《环球游记》、《美国见闻录》、《台湾文学百年显影》为介质对殖民超克、现代性反思、审思文学史构建等议题进行了充分的探讨。王申以洪炎秋于伪北大中的文化实践为探讨的重心,对北平沦陷这个历史时段的知识分子体验进行了分析。林娟芳探讨日据末期台湾作家通过挪用日语,有意识地在文本中运用注解、未被翻译的词语、俗语闽南语音译等策略进行反殖民书写。刘建华、王昱敏则分别从“地方”的文化叙事与叶荣钟的戏剧观研究入手,对台湾地方叙事与美学、文化启蒙下的戏曲批判展开了深入的观察和思考。
(分会场现场图)
第二组上半场的探讨在中华文化传承的主题之上更增添了知识分子精神谱系传承的意涵。阎崑以对台湾光复致敬团与抗日志士亲属协进会的史料梳理开篇,以历史的钩沉与接续为此场研讨开启广阔的视野。潘朝阳、吴思捷分别从徐复观在台与台贤的交往、1960年代“祖国派”知识分子的文化情怀与儒学精神展开研讨,充分展现两岸知识分子对中华文化的认同。马臻、林书廷、吴舒洁对台湾地区乃至中国、东亚人民的特殊生命体验书写进行研讨,分别展开对殖民地半殖民地知识分子的民族意识、文学作品展现出的左翼色彩的分析。刘奎、林小芳、隋欣卉、刘海波则分别从王白渊亚洲观、台湾历史教育改革中的“台湾意识”话语、统派杂志《海峡评论》与台湾本土化论战进行探讨,借议题为反殖民发声。
第二组下半场为本次论坛特辟的研究生专场,由青年学者对台湾诸种历史问题及叶荣钟文史书写展开研讨。赖清颖、郑雨竹分别从栎社诗学传承、林祖密与栎社中兴对栎社诗人及抗日志士事迹进行耙梳。宫琬舒、刘童欣分别将视野放置于“海外台湾人”的思想对话、台湾光复致敬团的纪实回忆之上,于分析之中充分展露出台湾同胞于深重历史认知之上建立的深切祖国认同感。赵恬、卢诗婷、宋梦菲、兰雅雯则对叶荣钟文字中映射出的台湾社会变迁、日殖农业发展状况及其文字中展现的台湾文学的现代性、平民史观进行阐释,以文字分析加深对日殖历史与叶荣钟其人的了解。最后,邓秋鹏、沈梓昕对叶荣钟诗歌公开化的意义进行了探讨,为本场青年研讨做了收束。
(分会场现场图)
25日上午,着眼于区域政治经济文化研究议题的第三组分组研讨开始。张羽、贺迪首先就《文天祥》系列影剧在台湾的演出与接受进行探讨,展开对台湾社会文化思潮的分析。彭明伟、徐纪阳、张立本接续文化与政治审思的角度,分别从叶荣钟与龙瑛宗的文化观察、叶荣钟思想中鲁迅和周作人的身影、1980年代以来的“陈映真论述”的政治形塑进行文学与政治上的双重审视。周琪、裴春芳则分别对从殖民地时期到光复初期大连与台湾的历史连接、台湾人民的中华民族意识进行分析,从历史维度开启史料回溯。高维宏以矢内原忠雄的殖民经济问题书写及台湾知识分子的反响作为探讨焦点,以对殖民政策理论的探讨丰富了研讨的维度。最后,陈诗婕以研究综述总结叶荣钟研究现状呈现出的阶段特征,为本场研讨收尾。
会议还邀请关心台湾问题的学者于25日上午举行“以叶荣钟为方法”的圆桌会议,从叶荣钟的思想中汲取两岸文化融合发展的新路。朱双一、徐德明、张重岗、孙晓忠、倪文尖、雷玉虹等学者将从叶荣钟研究中发现的文史书写意义与台湾历史问题思考带入个人研究视野,从不同维度充分探讨两岸政治历史与文化议题。圆桌会议亦展现本次研讨会的开展意义:以叶荣钟为方法,以史为鉴,为深化台湾研究、重写台湾文学史提出了多角度的视野与方法。
经过激烈的讨论,研讨会迎来了闭幕式,由福建师范大学闽台区域研究中心教授徐秀慧主持,福建师范大学闽台区域研究中心福主任吴巍巍发表闭幕致辞。致辞对本次两岸学术研讨会的研讨议题和研讨成果进行了回顾,并对未来开启新议题推动两岸学者的交流提出了期待,对经由学术研讨增强两岸历史反思力度、增进两岸同胞情感交融提出期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