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时代,出版的下一轮可能
卢 俊 | 2016-09-28
收藏
摘要: 本文是卢俊在4月19日~4月21日举行的2016全国数字出版工作交流会上演讲.


■卢 俊(中信出版社副总编辑、小中信社长兼总编辑)

数字出版极有可能死在免费的途中。很多人认为免费、共享是互联网的底层逻辑,但是我认为它跟人性的底层自私属性是对抗的,不管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如何富足,完全无私的共享是很难成立的。互联网的底层逻辑是试图建立一个我免费提供产品与服务,你也免费提供产品和服务的生态,我跟你之间的交易是我提供稀缺价值给你,你也提供稀缺给我。即使是如今流行的免费,也是你先免费给我,但是有人给你买单,实际最终还是你自己用非现金方式进行了某种意义上的成本支付,这种转移支付就是免费模式的基本逻辑。到今天为止,无论是数字化还是实体的商业,真正的交易逻辑还是要有不对称性才会产生交易。所以在这个过程中免费并不是大趋势,也不是互联网世界真正的逻辑,商业的本质还是稀缺价值创造和稀缺价值的流动与转移。  

第二,传统出版奢侈品化趋势不可逆。在电灯发明之前全球蜡烛产业是100亿美元的规模,但是电灯发明了以后,很多人认为照明不需要蜡烛了,人们对蜡烛产业异常悲观,但是如今全球蜡烛产业是300亿美元的规模,对照明的刚性需求量下降了,但是整体使用的场景更丰富了,基数比照明市场还大,所以欧洲有一个非常著名的指数叫作“蜡烛指数”,是衡量家庭文化水准和生活质量的重要标志。我们不能简单地因为媒介退出历史舞台,就认为着原有媒介业态不存在了。纸媒介作为获取知识的重要载体,它的呈现和传播知识的功能在退化,但是其他方面的属性在进化,我们可以看出如今中国图书市场上精装书的比例越来越高,它是奢侈品化、精品化的设计趋向,包括小而美的收藏品的书,未来市场未必就比今天600亿元左右的市场规模小。在工业4.0时代,个性化需求的逻辑也是趋势和主流,大家都想拥有专属的产品、收藏性的产品,小批量多品种的文化消费商品未来会非常流行。因此,纸质图书未来的奢侈品化的趋势是不可逆的。  

第三,版权资源的兑现机制是出版人最应该关注的重大事项。关于写作、版权资源的开发将成为未来出版业生死攸关的大事。如果仅仅死守纸质图书售卖,这个风险还是很大的。但是基于虚构作品的IP运营和基于非虚构作品建立的以论坛、演讲、消费信托为基础的现场出版产品或者视频以及MOOC产品是未来可以探索的方向。在这样的商业模式下,针对读者,无论是门票收费还是赞助商赞助门票免费,都是在作者和读者之间建立了一定规则的兑现机制。写作者必须有商业回报才能持续从事写作。相比之下,西方国家很多作者是能以写作为生的,中国目前对知识产权保护不够,而且独立的版权经纪人体系也完全没有建立,作者不仅不能体面地养活自己,更别说养活版权经纪人了。出版商如果在版权运营体系里被边缘化,那么这一定是出版商的价值从此江河日下的标志。  

第四,移动互联网的赋能,推动了出版业的个性化变革,整个行业将催生更多的独立出版人。互联网真正摧毁的其实不是媒介本身,在我看来,数字媒介和互联网是两件事,互联网摧毁的是社会生产要素的组织方式,就是传统的出版社的组织将会被互联网化的组织体系颠覆掉。“个人+平台”的方式一定是未来出版业最重要的方式,我们来看娱乐产业,原先TVB和华谊旗下都签约了很多艺人,现在,TVB的艺人离岗北上单干,华谊的很多艺人单独成立工作室,变成个人了,为自己打工。独立出版人的形态跟今天的娱乐业有异曲同工之妙,每个人都在争取掌握自我命运的生死大权,我不再为某个出版社打工了,我要为自己打工,在数字出版领域也是一样的,“个人+平台”的社会化出版的逻辑一定会成为主流。  

第五,具备阅读产品的研发能力。不具备内容制造和打磨能力的公司一定是一个皮包公司,皮包公司未必一定会死,因为皮包公司有两种,一种是中介属性的,一种由中介蜕变为了平台。比如如果手中并无版权资源,也更无阅读产品研发能力,这样的中介属性很强的出版公司,未来一定会被淘汰。蜕变为平台的就是提供UGC的例如阅文集团、知乎或者豆瓣,他们都把自身的中介属性蜕变成了平台。但是无论什么平台,都需要在价值兑现过程中扮演重要的机制设计者,否则,这样的平台最终也会被用户淘汰。  

第六,数字时代,阅读内容的分散性属性并未改变。小米为什么能崛起,就是它产品单一,米3、米4……一步一步迭代产品,做好几款产品即可,所以形成了极致单款爆品,并且形成了一个公司的竞争力。但是在出版商这里,阅读内容产品之间的关联性很弱,一个产品仍然需要三四个人打造,而且客单价非常低,出版业是一个内容延续性非常有限的行业,不需要太多的资本进行迭代。小米公司曾经做过“多看”,想要颠覆数字出版这个市场,但是事实证明,试图在出版业进行颠覆的公司都失败了。就是因为,出版业是一个内容和劳动力高度分散的行业,是工匠自然聚合体构成的一个产业,很难用一个模式将其格式化。内容和投资的分散是这个行业的特点,回报率一开始很高,但是规模上来之后,回报率就变得不高了,比如读客还是独角兽的时候,回报率是很高的,但是读客一旦变成了大公司,出版的投资回报率就立刻降下来了,所以有人说要破产干出版,要发财干房产。有钱人不会选择干出版,就是因为其指数级增长的逻辑是不成立的。  

第七,善于利用大数据。真正能够把大数据价值利用起来的公司非常少,不是大数据没有价值,而是多数人在大数据和商业逻辑之间存在很多误区认知。数据的观察者和分析者将是出版行业未来的决定因素,离用户越近获取用户价值的可能性越高。我每天花一个半小时时间看专注的市场的消费数据,并且看各类产品,为什么表现好,为什么表现不好,从中找出消费者为什么喜欢,为什么不喜欢,这个消费行为的判断是需要长时间去总结的,因为消费数据并不是心理和行为数据,好的产品经理一定要痴迷于数据,对于非天才型产品经理来讲,不痴迷于数据的一定都是伪产品经理。然而,真正的商业机会一定通过你对用户的数据和行为与心理的分析,这种分析并不是简单地看数据,而是要结合数据观察用户,他在什么情况下做决策,什么情况下会对价格系数不敏感……要对用户深层次的维度进行观察与分析,我们才能勉强得出一些似是而非的商业机会。高手看人性,凡人看数据,傻瓜跟榜单。

(本文是卢俊在4月19日~4月21日举行的2016全国数字出版工作交流会上演讲,内容有删节。)


所有评论({{total}}
查看更多评论
热点快讯
+86
{{btntext}}
我已阅读并同意《用户注册协议》
+86
{{btntex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