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教难点凸显 误区如何规避?
岳雅楠 温珮滢 | 2016-11-22
收藏
摘要: 在启蒙教育乃至终生教育中,家庭教育具有无可替代的独特而关键的作用。近年来,在相关政策推动、新教育观念普及等多种因素的影响下,家庭教育成为教育研究的一大热点领域。而具体到实操层面,家长们特别是80后新生代家长对于家庭教育的关注度、重视度不断升温。但与之同步,家长们在家教中体现出来的盲点甚至误区也得到了充分的暴露——早教知识匮乏,亲子互动不知从何处下手;懂得很多教育知识,却依旧解决不了孩子们的实际问题;无法和孩子沟通,亲子关系越来越糟糕等等。这些问题是家教领域的热点,也是难点。针对于此,《中国出版传媒商报·成长教育周报》将持续邀请家庭教育领域内的专业人士,围绕家长们普遍会遇到的问题进行答疑解惑;尤其是,我们所选取的这些专业人士一般均已围绕热点问题撰写了相关家教图书,在这里也将一并介绍,以便为家长们提供更为完整的信息服务。此外,我们还将以家教专家、家教图书为基础,与家长进行更多连接与互动,深入探索并提供更为系统、更为科学的家教方案。

  

  难点1

  如何让家庭早教更有趣?

  当前,亲子教育越来越受到中国父母的重视,使得儿童早教、亲子互动体验作为一种全新的体验式业态在短短几年内发展迅猛。虽然越来越多的家长开始关注儿童早教和亲子互动问题,但大部分家长早教知识匮乏。一些亲子班希望父母和孩子一起互动,但一些父母却让爷爷奶奶参与,还有一些竟然让保姆和孩子一起做瑜伽,而自己在休息区玩手机。很多家长对于早教仅仅处于了解的程度,甚至还存在着误区。

  专家应诊

刘勇赫2.jpg

  刘勇赫(中国家庭教育学会顾问、北京心理卫生协会委员,亲子教育专家、《挠脚怪来了》作者):早教的实质就是亲子互动。应该承担亲子互动职责的孩子的父母,游乐场、电子产品还有早教班老师并不是亲子教育的参与者。他们虽然可以在早期智力开发中起到一定的效果,但对于孩子的影响极其有限。只有父母参与的早教,才是真早教。

  3岁前,母亲是教育的权威角色,这个时期应以母亲为中心,父亲协调与辅助,完成儿童服从期的训练。在亲子互动中,儿童收获了安全感、自信心、自律性与社交力,而这是游乐场、电子产品所不能给予的。

  让趣味早教回归家庭是亲子互动的前提要求。亲子互动有三个度。其一,安全度。不要轻易模仿国外的一些亲子视频,有些互动需要符合文化环境,有些内容是表演加特效。互动要以安全为先。其二,灵活度。体现在亲子互动双方的平等,不要总是由家长主导游戏规则。其三,自由度。当孩子已经独立游戏时,不要擅自打断他们的游戏或强行参与其中。

    图书“药方”

  《挠脚怪来了》(清华大学出版社)根据作者十多年的亲子教育研究经验,结合实践育儿经验,针对性亲子互动问题,为读者提供了150种亲子互动游戏,包含多种亲子互形式。该书注重实操,一学就会;夫妻合著,体现育儿分工;配图精美,四色印刷;理念超前,旨在让父母能够快速找到亲子互动入口,提升家庭早教效果,帮助家长解决不知互动从何处下手的燃眉之急。

    《挠脚怪来了》中的150种亲子游戏,利用的道具都是家庭中的常见物品,例如多变的地垫通过将爬行垫改装走红毯、狗棚、十字路等新游戏,让孩子体会到生活处处有惊喜,也培养了儿童思维能力与创造能力,体现了熟悉易于理解的一种教育思想。

  读者可每天读一篇,按照书中的内容进行亲子互动;也可在阅读的过程中举一反三,记录自己的所想所感,或设计自己的“亲子游戏”。亲子阅读重点是掌握六步亲子阅读法,每天坚持阅读,养成习惯。

  难点2

  如何不让家庭教育“本末”倒置?

  当下的教育,过于注重知识与技能的培育,忽视了孩子的道德教育。很多教育观念看似正确,实际上却是对为人父母者的误导。例如为了让孩子做家务,有些父母采取“金钱鼓励”的方式,短期看似有效,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就弊大于利。这种短期奏效、忽略道德培养的教育方式,甚至可能把孩子引向欲望误区。

    专家应诊

53e5bcba-b2fc-4cf6-9084-0674173d32e7.jpg

  鲁鹏程(中国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特聘专家、心理咨询师、作品总销量超200万册、《学好<弟子规> 教出好孩子》作者):健康科学的亲子教育需要探寻家庭教育的本质,倡导家庭的做人教育、德行教育、孝道教育、感恩教育等,力求孩子往德才兼备的方向发展。好的教育方法,是建立在好的教育理念和好的教育心态之上。社会流行的教育观念,未必真正适用于每一个孩子,在我看来,好的家庭教育就是尽量少用“技巧”,提高教育者的修养,用父母的优秀品格对孩子进行潜移默化的影响。

    2006年初,我开始研究儒家启蒙经典《弟子规》。越研究越发现,《弟子规》里蕴含的智慧无穷,适合每个人学习、力行,也适合用来在家庭中、学校中教育孩子。真正呵护人性而又切实有效的家庭教育方法,其实就在这本小书里。

  现代教育应当引导父母重新认识中国传统文化,从传统文化中发掘丰富而又强大的教育资源,将重读经典作为家庭教育的重要一环,从中汲取真正适合中国孩子的家庭教育理念与方法。教育的最终目标,是把孩子培养成德才兼备的优秀人才。家庭教育要抓“根本”,要务本,“本立而道生”。

    图书“药方”

    《学好〈弟子规〉 教出好孩子》(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以《弟子规》原文为纲目,加上作者多年来对家庭教育的研究心得体会,一字不漏地对《弟子规》1080字的原文进行全面解读,向父母介绍改造自己、成就孩子的各种行之有效的家庭教育方法:从小用圣贤的教育来为孩子打好根基,地基打得牢,孩子根扎得就深,有深根,才可能长成大树,做栋梁之才。家庭教育方向正确,再辅以有效的教育方法,才会让孩子拥有幸福的人生。家长在阅读时一定要抛弃对传统文化原有的偏见,深入其中领会意涵,务必要在生活中落实、力行、实践。

    难点3

  了解家教知识不会用怎么办?

  当下,教育理念、教育方法、教育机构遍地开花,可依然有许多家庭的孩子出现了问题。很多父母通过媒体了解到“心理咨询”职业,纷纷打电话咨询或干脆将孩子带进心理咨询室。毫无疑问,这些孩子存着如上网成瘾、厌学、叛逆等问题,父母往往一见心理医生就泪流满面。还有许多父母自己置身事外,一味的给孩子讲道理,让孩子改变和成长。大多家长虽然懂得许多道理,但问题依然得不到有效解决。

    专家应诊

55a80a17-7850-477e-94df-e62600dfb5ea.jpg

  李克富(青岛新阳光心理研究所法人代表、宁夏医科大学等多所高校客座教授、山东省总工会及青岛市总工会特约心理讲师、《三个月改变孩子一生》作者):孩子的问题,其实是家庭的问题,孩子只是家庭问题的受害者而已。孩子在出生的时候是没有心理问题的,问题通常是在社会化过程中形成。孩子的问题是家庭问题的一个重要部分;要想解决这个问题,首先需要解决父母和孩子之间的互动问题。一般情况下,如果孩子和父母的互动(沟通)出现了问题,父亲、母亲或父母之间一定存在着问题!孩子的问题必须“治”家庭、或治疗关系、或治父母。

    养育孩子离不开学以致用。只有父母好好学习,孩子才能天天向上。学的目的只有一个,那就是用。在认知层面,那些认为没有把孩子养育好的父母,并不缺少养育孩子的“知识”,甚至要比把孩子养育好的父母更“知道”如何养育孩子!但这些父母对孩子的养育只“知”不“识”,对孩子只会讲一些道理,却不能也不愿自我反省。

  做父母切忌迷信于书籍、专家的说法。养育孩子是科学、艺术、人文三位一体。只有涉及亲子双方而不是父母一厢情愿才叫亲子关系,才能促进良好亲子关系的形成并使之得以维持。

    图书“药方”

  《三个月改变孩子一生》(青岛出版社)青岛出版社与心理专家李克富从2014年6月20日开始,联合开展《三个月改变孩子一生》的家庭教育心理课题研究,从40位妈妈中筛选出8位,请她们坚持3个月每天记录孩子的阳光日记。每天的日记都交由李克富老师点评,3个月便让8位妈妈变得内心强大和阳光积极,同时也感染着9位宝贝。

  该书运用了心理学的基础理论,采取记日记的方法和父母一起去认真的观察孩子,并在观察的过程中给予父母一定的指导和协助。该书并不直接回答诸如“该怎么办”这样的“问题”,而是对读者“从旁协助”,发现并解决问题背后的“问题”,调动读者的积极性,通过启发、引导、支持、鼓励,克服阻碍其成长的因素,实现双方商定好的目标,进而达到“助人自助”、自我成长的目的。

    难点4

  性格“不合”难沟通怎么办?

  由于性格上的差异,家长和孩子出现了教育和沟通上的障碍,家长无法找到与孩子相处的契合点,难以和谐相处,对孩子进行良好的教育更是无从谈起。

    专家应诊

fb4341d3-8f59-43d0-bd01-cdf9bf5bed9c.jpg

  吴琦玲(中学语文高级教师、高级家庭教育指导师、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发掘孩子的性格能量——自剖式九型人格教养》作者):家长如果在充分觉察自己性格特征的同时,也能理解和体谅孩子,按照不同的性格特征顺势实施教育,在良好的互动关系中会收获良好的教育效果。九型人格按照人们习惯性的思维模式、情绪反应和行为习惯等性格特征将人分为完美型、助人型、成就型、浪漫型、思考型等9种。家长和孩子都可以从这9种性格类型中找到真实的自己,家长可通过“九型人格”测试分析自省自觉,有意识地改变自己性格上的弱点,或者将弱点变成优势,扬长避短。在与孩子相处时,家长也要研究孩子自身性格上的特点,因势利导。特别是青春期孩子的家长,在充分觉察自己和孩子性格特征的同时,更能理解和体谅孩子,按照他们不同的性格特征顺势实施教育,使亲子关系更为和谐。

    图书“药方”

  《发掘孩子的性格能量——自剖式九型人格教养》 (中国妇女出版社)为每个性格类型的家长孩子配有自画像,针对每个型号的家长,提出了怎样克服自己性格缺陷的忠告,并通过大量实例给出提示。该书最大的特点就是家长可以与孩子共同阅读:第一步,家长和孩子可以先通过做书前面“九型人格测量表”并对照各种性格类型特点,判断双方的基本性格型态。第二步,了解每种性格类型的基本特点。第三步,开诚布公地讨论一下彼此在相处过程中,家长是否克服了自己性格上的缺陷,同时自己的哪些做法顺应了孩子性格上的特点,促使孩子朝着积极健康的方面发展。亲子间还可以对照书中内容,深入探讨哪些做法阻碍了孩子性格优势的发挥,应及时予以纠正。最终找到相互之间最好的沟通方式,调节好家长与孩子之间的“性格和谐度”。

    难点5

  如何不让“性”教育遮遮掩掩?

  近期,重庆市教科院发布一项针对中小学生的性健康教育调查显示,中小学生性健康存在隐忧,多数学生不能正确理解性行为,50.4%的中小学生认为婚前性行为基于爱情或只要双方愿意就可以、大多人从同学或网络中获取性知识、遇到性侵害求助意识不强。在中国,父母在孩子性发展问题上多采取回避的方式,造成年轻人容易在“性”上出事,这一现象在很大程度上与性教育的缺失有很大关联。性教育既不能遮遮掩掩,也不能“纸上谈兵”,父母如何正确地对孩子进行性教育,是当下家庭教育的一个重要问题。

    专家应诊

ec160cae-1b13-420a-96ae-4d19c3371da8.jpg

  胡萍(CCTV特邀儿童教育专家、儿童与青少年性心理发展研究与性教育专家、“善解童贞”作者):生命的本能包括性本能,性心理是人类心理的重要组成部分。人类在童年时期,都会以大自然所安排的方式和规律来进行对性的探索。孩子在不同的时期有不同的性发展任务,需要家长给予适当的指引和帮助。从初期的吸吮手指、离乳、分房睡觉到之后对身体的探索、性游戏、产生性别意识等,都需要父母更多地关注孩子的性发展,并关注到由性而造成的心理困境,用正确的理念加以引导。

    针对父母在孩子性发展方面的问题,我收集了大量案例,帮助父母了解儿童和青少年性发展规律,让父母懂得如何使用正确、科学的方法帮助孩子性成长。青春期孩子的心理发展任务涉及很多方面,性心理发展任务只是其中的一个部分,但这却是整个青春期心理发展的核心部分。心理性别教育的主要任务是让孩子理解和接纳自己的性别。心理性别教育和生理性别教育密不可分,孩子只有在懂得科学生理知识基础上,才可以理解和接纳自己的性别。让孩子接纳自己的外貌、身体出现的变化 、身体的性感觉、学习控制性冲动并且学会接纳爱情,学习经营两性情感至关重要。

  图书“药方”

  “善解童贞”系列(江苏凤凰科学技术出版社)主要解决父母在孩子性发展方面的问题,系统地讲解了孩子性发展过程中的行为。通过案例解析帮助家长理解孩子的性活动,学会回答孩子提出的性问题,学习儿童性心理发展规律。

该书适合孩子的父母以及与孩子亲密相处的其他成年人,也适合幼儿园教师。阅读者可以随时根据孩子出现的行为,查找到相应的处理和应对方法。家长在阅读时,还可针对自己养育孩子过程中遇到的具体问题,思考书里提出的处理原则和办法,做到理性阅读。父母需要在处理相关问题时做到尊重、理解、接纳、帮助四条基本原则,用更科学的方式帮助孩子。

所有评论({{total}}
查看更多评论
热点快讯
+86
{{btntext}}
我已阅读并同意《用户注册协议》
+86
{{btntex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