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国文学出版:全球化与多样性交融
刘志伟 | 2016-12-05
收藏
摘要: 如何关注冷门国家的文学佳作出版,如何审视这种中心和边缘的不对等关系,对于编辑、出版企业而言都有着启发意义。

谈及外国文学的出版,大多数人常常被欧美主流文化所束缚,这也致使许多国家的文学仍处于世界文学体系的边缘,而这些被荫蔽的小国文学往往并不缺乏巨匠和精品。如何关注冷门国家的文学佳作出版,如何审视这种中心和边缘的不对等关系,对于编辑、出版企业而言都有着启发意义。

趋势1:中东欧文学迎爆发期

随着“一带一路”战略的逐步深入,加之中东欧国家联合担任2016年北京国际图书博览会主宾国,国内出版企业与中东欧国家出版商的合作趋于紧密,对于中东欧文学作品的引介有望迎来新时期。

今年图博会上,便能看到不少中东欧作家的宣传海报。以塞尔维亚小说家米洛拉德·帕维奇的《哈扎尔辞典》为例,早在上世纪90年代末上海译文出版社就推出了这一奇书。不久前,为满足读者的需求,又推出该书的阳本珍藏版。又如匈牙利的著名作家艾斯特哈兹·彼得的《赫拉巴尔之书》《一个女人》已由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但最著名的《天堂的和谐》仍没有汉译,这本书因为贝拉·塔尔的同名电影备受读者追捧。捷克文学方面,尽管米兰·昆德拉的作品已经为大众所熟悉并常年销售,但像Konstantin Biebl、František Halas,超现实主义风格的Milan Nápravník、Vratislav Effenberger, Josef Hiršal、Bohumila Grögerová、Emil Juliš实验性诗歌都没有被引进到国内。上海文艺出版社、人民文学出版社近两年出版的贡布罗维奇作品系列,之前新星出版社、浙江文艺出版社对布鲁诺·舒尔茨的译介,在一定程度上均弥补了两位波兰小说巨匠的出版空白。

花城出版社这两年策划的大型图书“蓝色东欧”引发了不小的市场反响,也是当下为数不多的系统出版的东欧文学系列丛书。据策划人孙虹介绍,“一个多世纪以来,国内尽管译介了不少东欧文学作品,但总体上说还远远不够,也存在着许多明显的问题。译介不够系统,过于零散,选题有时过于强调政治性等,都使得东欧文学译介留下了诸多遗憾。随着时代的改变,可以用文学的目光来打量和面对文学翻译了。应该说,东欧文学翻译依然有着丰富的空间和无限的前景。就连经典作家的翻译都还存在着许多空白,需要一一填补。不少作家只是在中国报刊上或选集里露过面,根本还没得到充分的介绍。而恰佩克、塞弗尔特、齐奥朗、埃里亚德、贡布罗维奇、赫贝特、凯尔泰斯、卡达莱等等在世界文坛享有声誉的东欧作家也都值得深入翻译和研究。此外,还有不少优秀的新生代作家和作品值得我们去发现和翻译。系统地、艺术地翻译东欧文学已成为一种可能,也是一种必要。正是在这一背景下,我们开始策划编辑和出版‘蓝色东欧’系列文学作品。”

自从奥尔罕·帕慕克获得诺贝尔文学奖以来,整个世界对于土耳其文学的兴趣骤然增长。在土耳其文化走向世界的进程中,该国文化旅游部创立的翻译出版资助项目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该资助项目旨在向全世界推广土耳其文化、艺术和文学作品。自2005年以来,TEDA就一直大力推广土耳其书籍在其他国家的多语言翻译出版项目。目前,该项目已经资助了1000多种土耳其语图书的外译与出版。如中国国内的出版机构有意向翻译土耳其当代的优秀文化作品,可根据其文化旅游部的说明在TEDA的官网提出申报,填写相应表格,领取资助,以支付翻译稿酬和版权费用等。这一模式同样值得国内文学“走出去”来借鉴。

趋势2:文学强国需精细化整理 

对于国内出版而言,各个文学强国仍有许多值得挖掘的蓝海市场,需要译者和编辑进一步的精细化整理出版。

今年11月11日去世的奥地利女作家伊尔莎·艾兴格(Ilse Aichinger),作为战后德语文坛极具特色和传奇色彩的重要作家,她1952年就凭借《镜中的故事》成为第一位获得“四七社”文学奖的女作家,并借此闻名德语文坛。但她的著作至今都没有中文版,不知道是否会随着媒体的短期高频曝光而引起机敏出版人的瞩目。

又如,罗莎·奥斯兰德(Rose Ausländer)、埃尔莎·拉斯克-许勒(Else Lasker-Schüler)、奈丽·萨克斯(Nelly Sachs)、希尔德·多敏(Hilde Domin)等德语诗人,也长期没有得到国内出版企业的关注。此前,由重庆大学出版社和楚尘文化策划出版的《拉斯克-许勒诗选》可谓是一次破冰性质的推广。

法国超现实主义诗人勒内·夏尔的作品,北岳文艺出版社在2002年曾出版过《勒内·夏尔诗选》,这是当前唯一一本正式的汉译诗选。但在网络上则散见着许多诸如王家新、黄灿然等人翻译的篇章,夏尔还引起了不少自出版人如“副本制作”“不是出版基金”的注意,而出版社能否系统梳理这位颇有影响的诗人著作,仍有待时间的检验。今年,“副本制作”策划的乔治·巴塔耶的诗歌作品《大天使昂热丽克及其他诗》由四川文艺出版社出版,南京大学出版社推出“布朗肖作品集”,作家出版社则在筹划朱利安·格拉克的《流沙海岸》和《阴郁的美男子》,这些法国文坛中的低调作家的作品能被推出中文版,印证了有很多爱好者在弥补外国文学的出版缺憾。

不容忽视的是,一些通晓外语的文学爱好者自发性的译介,往往能起到星火燎原的作用。近两年,可以在网上看到有葡语学人自己翻译推广巴西女诗人克拉丽斯·利斯佩克托的作品,很快上海文艺出版社就联系到译者,出版了利斯佩克托的诗集《星辰时刻》,这种民间译者的推广尤其值得关注。相似的案例,还有人民文学出版社推出的西班牙诗人塞尔努达的《奥克诺斯》,这也是位民间译者多年在豆瓣的精心译介和推广所带来的成果。不久之后,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的《致未来的诗人》、四川文艺出版社的《现实与欲望:塞尔努达流亡前诗全集(1924~1938)》顺势推出,短时间内就使得这位不受国内读者关注的西班牙“二七年一代”诗人被推上了一个新的认知高度。

趋势3:边缘英语文学渐主流 

在英语文学框架内,英美以外的英语文学与英美文学具有继承与超越的关系,并已成为特色鲜明、成熟优秀的民族文学。特别是随着沃莱·索因卡、纳丁·戈迪默、德里克·沃尔科特、维苏·奈保尔以及库切和爱丽丝·门罗等非主流英语文学作家先后斩获诺贝尔文学奖,非英美国家的英语文学越来越受到国内出版企业的注意。

对边缘英语文学的关注直接反映在图书市场上。人民文学出版社陆续出版了爱尔兰作家科尔姆·托宾的《大师》《布鲁克林》《空荡荡的家》《母与子》;浙江文艺出版社、上海译文出版社、南京大学出版社、作家出版社均引进了另一位重要的爱尔兰作家约翰·班维尔的小说,包括其代表作《证词》《无法企及》《海》等。上海译文出版社的“当代澳大利亚小说译丛”也是国内译介边缘英语文学的代表。该系列的出版源自多年前一次中澳两国间的文化交流活动。当时几位澳大利亚著名作家访沪,在与中国作家的交流中,上海外贸学院教授、专攻澳大利亚文学的黄源深、王光灵提出,鉴于多年来没有成规模地出版过澳大利亚文学作品,希望能借此机会系统展示澳大利亚当代文学、作家的风貌。其选题对象多围绕在迈尔斯·弗兰克林奖的获奖作品,如《杰克·迈格斯》《三呼圣灵》《浅滩》《通往战争的公路》《伟大的世界》等。

作为植根于自身地理环境与人文土壤的英国本土之外的英语文学,印度英语文学显示出很强的生命力与文化价值,出现了泰戈尔、芭拉蒂·穆克吉、拉迦·拉奥和拉什迪等跻身世界文坛的名家。近年,印度英语作家的作品抢占了美国的读者市场一大块份额,印裔美国作家也频频获得文学奖项:阿基尔·夏尔马获2000年怀廷作家奖、裘帕·拉希莉获2000年的普利策奖、斯达萨·穆克吉获2011年普利策奖、罗西顿·米斯特利获2012年诺斯达特国际文学奖等。但国内针对印度英语文学的译介尚处于开始阶段,获得英国布克奖的《微物之神》(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是一个代表。

此外,加勒比英语文学是“非主流”英语文学中十分活跃、成绩斐然的一支,近年吸引了很多英美学者的关注。加勒比英语文学有着独特的美学品格和诗学表征,而英美学者也尝试为之构建独立的批评话语,即“加勒比诗学”。从接受的角度看,加勒比英语文学在英美不断从边缘向中心靠拢,并以其独特的文学魅力和艺术价值征服着读者。这一领域应引发相关出版企业的关注。


所有评论({{total}}
查看更多评论
热点快讯
+86
{{btntext}}
我已阅读并同意《用户注册协议》
+86
{{btntex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