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机构90后员工职场画像
孙珏 | 2017-05-26
收藏
摘要: 对于出版业而言,这拨“90后”是当下新知识经济中的付费主力,同样也是内容制作者。如何孕育出能将这两者“完美”结合的人才,或许是眼下不少出版机构BOSS们的大大诉求。

■中国出版传媒商报记者 孙珏

p1_b (1).jpg

眼下,经济下行交缠消费升级,消费主力已转移到“爱憎分明”的90后身上。他们一方面高举“个性化”大旗,对陈旧老气的产品嗤之以鼻,一方面,又可以排着数小时的队,去追逐在社交媒体红利中诞生的“网红”产品。

事实上,除了“会花钱”,最早一批90后今年已经27岁,2017年亦是95后步入职场的第一年。毫无疑问,90后已经成为职场新鲜人的主力部队,这意味着,他们需要以职业身份去创造价值回报社会。

对于出版业而言,这拨“90后”是当下新知识经济中的付费主力,同样也是内容制作者。如何孕育出能将这两者“完美”结合的人才,或许是眼下不少出版机构BOSS们的大大诉求。

此次,我们调查了多家出版机构的掌门人、部门主管和90后,以这些人为切口对出版圈的90后做一个职场画像——他们在职场中的表现如何?这些年轻人的工作态度和方式跟前辈们有何差别?他们对薪酬的态度怎样?在大BOSS眼中,90后员工身上有哪些珍贵特质,又有哪些“毛病”?怎样才能激发他们的职场创造性?解答这些问题是我们策划此次专题的目的所在。

  

工作努力的“反抗族”

从此次调查的结果看,出版企业更愿意在新媒体、营销和策划编辑等更需创意的岗位上分配90后力量。颇为典型的有,北京湛庐文化传播有限公司近两年招聘了30位90后员工,安排在图书编辑、美编、销售发行、线上教育等岗位上。在很多管理者看来,90后思维活跃,乐于创新,对新事物的接受度和学习能力强是他们身上的珍贵特质,但也容易走极端,“不太愿意接受直接指令”“会反抗”“做事欠思考、不周全”。

中信出版集团大地社目前已经没有70后员工,80后和90后各占半壁江山。大地社社长兼总编覃田甜被一群富有创新精神的90后包围,状态相对放松。不过,偶尔面临较大工作压力时,90后会显露出不自信。“不太能扛事儿。害怕承担责任,有鸵鸟心态。”覃田甜对记者说,生活方式上,90后追求自己的独特个性,个体差异很大,既有喜欢尝试新鲜东西的,也有万年死宅型的。“千差万别,不太好归类。但是无条件‘安利’自己喜欢的东西,算是共性。”好在这帮年轻小编对于韩剧、B站、手游都“玩得很溜”,还能延展到实际工作中去。这点让覃田甜很满意。

蒲公英童书馆营销总监周丹手下有4个人,几乎全是90后。她印象最深的一个细节是:在某次聊营销创意时,说到一个关键词,大家颇有默契地合奏高歌了一曲。“跟他们一起工作不会有太多负担,工作起来也很投入。”周丹说。

奇想国童书是近年国内市场异军突起的童书新力量,总编辑黄晓燕在童书圈浸淫多年。在她眼里,90后员工有非常明确的自我认知,很清楚知道自己想要什么,一旦认清方向,会非常努力。相较而言,80后有时候反而容易迷失自己,不知道自己的方向和想要什么。

作为新锐文化品牌,联合天际(北京)文化传媒有限公司CEO、未读品牌创始人韩志不太习惯用几零后这种年龄段标签看待员工。他自诩虽然是“70后”,但对很多事物的看法“比许多90后都要开放和前卫”。“既然大家是在一起工作而不是娱乐,选择进入一个团队,很多东西就是共通的,所谓的工作方式实际上只有企业文化的区别,没有年龄段的区分。”

对自己感兴趣的内容会积极参与,十分投入;兴趣不大甚至略有抵触的工作内容则有明显的懈怠和推诿。北京湛庐文化传播有限公司总裁陈晓晖觉得,这种状况与新一代年轻人家庭成长环境相对较好,物质上的生存压力较80后、70后小有很大关系。“工作之于他们的意义中实现自我发展,展现自身价值等高层次需求会大于衣食住行等基本生存需求,80后、70后普遍处于上有老下有小的阶段,对于生活需求的重视程度较高。”而在生活方式上90后员工呈现出更加自由随性的趋势,较少进行长远规划和整体考虑,更加考虑眼前的状态。陈晓晖也曾碰到这样的下属:选择与自身经济实力不匹配的住房,导致自身经济压力过大;在自身工作生活状态尚不稳定时饲养宠物,为本就忙碌紧张的生活平添了压力。陈晓晖觉得,“相比之下80后在这些方面考虑会周全一些,懂得权衡。”

事实上每家公司、每个团队都会有自己行之有效的一套体系。选择了某个团队,就意味着选择了一种价值观和一整套职业规则。如果管理层和员工都在心理上刻意区别年龄段,会人为增加许多沟通和管理成本。

  

薪酬不重要?

客观上看,“90后”所处的时代,正好是全行业发生大变革的时代。正如风险投资加约翰·杜尔所言,“互联网是这个星球历史上最伟大的、合法的财富创造活动。”很多互联网公司不仅自身存在大量对人才的需求,也带动了很多有待革新的传统行业——比如出版业,同样需要年轻的血液和新鲜的想法。

中国国际技术智力合作公司(中国最大的人力资源企业)的相关报告显示,90后由于薪酬原因选择离职的比例在降低,只有33%的人因为薪水不高而离职,有65%的人离职是因为缺少对目前工作的兴趣。有相当一部分在出版机构供职的90后都表达过工资并不是他们选择工作的主要因素。总体来看,90后在经济上压力不大,择业心态也更加轻松,这个行业吸引了很多真正喜欢阅读和出版而不是为了简单谋生的年轻人。

目前,中信出版集团大地社90后月薪在5000~7000元,如果做出一定工作成绩,年终奖金和未来发展空间也都有相应体现。北京步印文化传播有限公司给“90后”的工资在年薪15万(含税)左右,步印童书总策划郑利强透露,“公司的年轻人对这个薪酬水平还是很满意的”。另外,很多出版机构采取“秘薪制”,酬劳协商到双方都能接受为止。目前湛庐文化90后的薪酬集中在5000~8000元/月,优秀的可以达到10000元。“他们希望薪酬与自身价值和能力实时匹配,但有时会眼高手低,容易受到对自身评估过高而收入相对低带来的心理落差的影响。”陈晓晖说。湖北科学技术出版社非洲工作部的“90后”主要集中在校对、编务、发行等岗位。部门副主任刘亮坦言,“对于这些年轻人来说,基本工资2000以内,还不够塞牙缝,能留下的,说明家境还可以,或者对出版业有明确追求,不能接受的都走了。”

关于薪酬,初入职场的人和职场老兵们的标准以及心态会有明显差异,跟年龄代际关系不大。“每一代人在刚入职场时,对薪酬的期待值和满足感都是类似的。当然,与当时的物价水平也有关系。”韩志坦言,他进入职场快20年,从没发现有人觉得自己薪酬拿得多的,只有觉得付出和回报不成比例的,“这是基本的人性”。但职场老兵会更明白,学习和成长,需要投入和成本。没有轻轻松松就可以得到的高薪职位。“毕竟你需要时刻与人竞争,证明你在一家公司里有足够的价值。薪酬,只是其中一项指标而已。”韩志说。

  

激活90后

出版企业正在试图了解这群年轻人。尽管此次受访者中的大多数出版机构主管表示与90后下属“几乎没有代沟”, 并且都愿意积极通过互联网渠道了解年轻人感兴趣的事情,要求自己“与时俱进”。尤其是在某些民营出版机构中,大BOSS的等级观念不严重,对于90后流行的语言,追的剧,讨论的话题管理层也并不陌生。但某位不愿意透露姓名的民营公司部门负责人表示,当下的90后很容易“抓不住、留不住、用不好”,这给企业内部管理造成很大压力。能迅速去掉“学生气”的年轻人更受职场欢迎。在绝大多数受访者看来,“工作是现场表演,工作是冲锋陷阵,如果一个年轻人经常说他在‘学习’,基本上这个人很难在短时间内称职”。

为了更好“使用”90后,不少企业都在想办法调整,包括工作模式向“项目制”转变;让实习过一段时间并且认同企业文化的人留下来,而不是仅仅通过某些考核;成立青年工作委员会,指导青年员工工作,关心、丰富青年员工生活……大部分受访者在被问道如何“激发”90后工作活力时表示,需要给他们提供足够的空间和平台,当然钱也要给得够。

步印总策划郑利强说,他的目标是把有潜力的编辑(包括营销编辑)培养成畅销书作家,给他们足够的时间和空间,并给予充足的指导。这一点足可以保证他们的工作热情。“不过效率就很难说了,一个人才的培养可能会花很长时间,很难两全齐美。”

黄晓燕则觉得,激发“90后”的创造力和激活其他员工并无二异。“只要公司建立较好的机制,整个工作环境和氛围比较自由,不给员工太多约束,同时奖惩机制做到位,就能达到这一目标,最重要的是“尊重员工”。另外,她觉得,别把自己看成高高在上的“领导”,而是提供更多的服务、搭建好的平台,从而激励员工做得更好。

“以兴趣和喜好为引导的90后员工在工作中对感兴趣的事情特别投入,但遇到困难和障碍时由于经验的欠缺和阅历的不足经常容易放弃和逃避,持续的投入度不够,会浅尝辄止。”这是陈晓晖看到的90后身上最大的问题。对此,湛庐文化的做法是,为保证年轻员工持续的工作热情和效率,公司会要求部门管理者对他们的工作进展进行监控,在关键节点和阶段提供必要指导,即给予他们充分的自主空间,也保证大方向和目标不出现偏差。比如一些图书出版项目,符合一定条件的选题策划是由90后员工自主决策,总编仅提供参考意见,是否采纳和实施项目,由成员自行决定,当然自主决策也意味着要承担后果。在陈晓晖看来,这对培养90后的责任意识,让他们更有担当很有必要。而从出版业的普遍情况看,激发90后在职场的创造性要结合他们的兴趣、优势来设计和分配工作,这对传统的岗位设置和工作安排是个挑战。

  

爱跳槽?

90后被称为史上最难搞的职场人,不好管和爱跳槽是他们最显眼的职场标签。跳槽可能是他们不断试错的过程,这些新生代在毕业时对职业的认定不够清晰,对工作没有充足的准备,却又抱有很高期望。他们对出版机构和相关团队存在的问题没有太多耐心,但又相当乐观,把不同的尝试当做体验,毕竟年轻是资本。

当然,“90后”也同样在意晋升空间、公司的发展前景、甚至于上司的个性,他们是“理想的现实主义者”。和“外漂族”相比,聂韫慈选择了毕业后在二十一世纪出版社集团做了一名“上班族”,吃住在家,没什么大风大浪。和“月光族”相比,她自认为属理性消费者,“每个月还能有些许存款”。和“闪辞族”相比,她找到了自己心仪的工作,关键是直系领导是有为的优质男青年,经常和下属头脑风暴。“新闻段子都谈得来,经常灵感来的比我们还快。能力、幽默感都在线。”聂韫慈庆幸遇到了亦师亦友的顶头上司。

相较聂韫慈们的安稳个性,也有不少90后在工作一两年后就因为“工作沉闷”“与领导意见不合”或者“看不到前景”等各种理由选择跳槽。对此,陈晓晖建议年轻人在萌发跳槽念头时思考一些问题,比如为什么追随自己的激情,却得不到想要的结果?为什么付出同样的时间,别人却比你更出色?为什么别人能够爱上自己的工作,而你却不能?为什么在为生活努力工作,却深感不能完全控制生活?他甚至还不忘“安利”2016年湛庐推出的一套职场系列”优秀到不能被忽视”,“看看这书,也许就能找到答案”。

“找准自己的定位,练出自己扎实的基本功,一技傍身,到哪儿都有饭吃。”周丹给出这样的跳槽建议后,旋即笑说:“90后其实最不喜欢这样的建议了。”黄晓燕每次外出讲课或分享感受时总会说到《如果我是一本书》里的一句话,“如果我是一本书,我愿你读我,只是因为欢喜。”她给年轻人的建议是,“如果你做哪一行,一旦选择了,就去享受它。如果不享受,就离开它,就这么简单”。


所有评论({{total}}
查看更多评论
热点快讯
+86
{{btntext}}
我已阅读并同意《用户注册协议》
+86
{{btntex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