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来自时间的层层堆叠
中国出版传媒商报 | 2017-06-19
收藏
摘要: 付出了时间的事物才经得起时间的磨损,历经了时间磨损的事物方显其厚重。

付出了时间的事物才经得起时间的磨损,历经了时间磨损的事物方显其厚重。所谓“造物之美”不过是时间的层层堆叠以及物主寄于其中的情感记忆。

○陈昱雯(书评人)

一颗麻糬如何历经千年而不变味?一把团扇如何抵挡来势汹汹的空调风?是什么让使用者舍简求繁地将使用了数十年的旧茶罐送去维修?带着这些疑问,周华诚和他的伙伴们组成了一支特别的参访团,从藏于京都街巷中的“羽二重团子”店,走到吉祥寺边的小笹羊羹店,从厂房街道尽头的月桂冠博物馆,来到产业遍布全球的松下集团……他们以造物为媒,于时间之河中溯流而上,找寻着“造物之美”的真谛。

在“一和”点心店里,他们看到了时间如何将技法变为习惯。“一和”的女将们为了摸索那不可言传的手感,花费了数年的时间,历经了千万次的反复练习,最终修炼到随手一揪就正好是三克的境界,在手碰到麻糬的一瞬间她们就能了解到今天麻糬的状态。在过去,这绝对足以令观者赞叹甚至肃然起敬。而随着现代工业技术的发展,机械仅通过程序控制就能快速而高效地实现标准化生产,相形之下,前者就显得过于笨拙且低效了。但毫无疑问的是,绝大多数人都会偏爱第一种方式制作出来的麻糬。手工究竟胜在哪里?口感的差别又是否真的如此之大?村上春树的一句话或可提供一种解释:“无论何等微不足道的举动,只要日日坚持,总会从中产生出某些类似观念的东西来。”这种“东西”,就像那种手感一般,不可言传却让人甘愿去追寻。

当工业现代化浪潮凶猛来袭之时,食品行业所面临的冲击大约要算是较为轻微的了,制造业可就没有那么幸运了。在探寻工匠精神的旅程中,传统与现代间的相互拉锯无处不在。

中川木工坊里就上演了一出传统反攻现代的大戏。日本是一个有着上千年用木传统的国家,木制生活品随处可见。而随着生活方式的改变及塑料、搪瓷、不锈钢等新材料的广泛应用,木桶、木盆等已逐渐被人们所遗弃,摆在木工们面前的是严峻的现实生存问题。在这一背景下,雕塑专业的大学毕业生中川周士重新拿起了父亲的刨子,通过创新性设计的力量,造出了橄榄形的木质香槟桶。木桶所具有的外壁不起雾、桶底不积水的特性使其完胜金属桶,这一式微的传统技艺也因此在中川的手中获得了新生。

如果说中川周士是继承传统的人,那么松下幸之助就是开创传统的那个人。当周华诚一行踏入松下集团时,他们在无意中发现了慢赶超快的秘密。从1918年松下幸之助创立松下电气器具制作所算起,松下集团马上就要走进第100个年头了。早在1952年,松下幸之助就为企业制定了250年的远景规划。250年,一个远远超过一个人的生命周期的时间段。松下幸之助从未想过要在自己的生命中做完所有的事,他知道,这些事不可能一下子做完。松下的产品研发也一直贯彻着这种理念——IH电饭煲的推出,就比原计划晚了整整半年。在这个快餐文化盛行的时代,像松下幸之助一样的匠人们依旧坚守着自己对品质的追求,用慢实现了对快的超越。

对“造物之美”的探寻,从延续千年的“一和”麻糬店开始,在构建着理想生活场景的Panasonic Center Osaka的展厅里划上句点,这不知是否有意为之的安排确乎具有着一种象征意义。寻访到达的每一站,都是形而上的工匠精神的实体显现,而当它们彼此连接成一线时,一条横贯古今的精神传承之路渐渐浮现,重要的是,在Panasonic Center Osaka的展厅里,我们清晰地看到它正延伸向未来。

周华诚将这段探寻之旅凝结为《造物之美》一书,然而,直至尾页,他也没有对“造物之美”作出具体的阐释,但答案其实早已蕴含在字里行间。造物之“美”,应有四重。匠人倾注于所造之物上的匠心是为一重;造物自身所呈现于外在的美感是为第二重;造物在被品尝或使用时为品尝者或使用者带来的愉悦感是为第三重;而最后一重,则是造物在长久的使用过程中与使用者之间产生的情感连接。就像周华诚在看到“一和”的员工们熟练地制作麻糬的场景时,不由自主地想起了童年故乡里打糍粑的场景一般,那个带着祖父年代买的茶罐来到开化堂修理的年轻人,一定也在那个茶罐里寄存了某些只属于他和他的家人的记忆。

付出了时间的事物才经得起时间的磨损,历经了时间磨损的事物方显其厚重。什么创造了造物之“美”?说白了,不过是时间的层层堆叠。但似乎,又不仅是时间的层层堆叠。


所有评论({{total}}
查看更多评论
热点快讯
+86
{{btntext}}
我已阅读并同意《用户注册协议》
+86
{{btntex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