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0后实力作家徐则臣解密:怎样才是一位好作家?
中国出版传媒商报记者 夜 雨 | 2017-10-18
收藏
摘要: 2017年10月14日下午,70后作家徐则臣在“文学之声:我们这一代的阅读与写作”文学讲座上,分享了他对阅读与写作的独特理解,带读者走进一个作家的精神生成史。

微信图片_20171018132815.jpg

“很多学生问怎样才能写出好东西,我说,写自己想写的,在自己想写的基础之上写自己能写的,在写自己能写的基础之上再进一步写自己能写的,做到这三条就够了。但要做一个好的作家,你可能还要做到第四点,那就是写你应该写的。”20171014日下午70后作家徐则臣在“文学之声:我们这一代的阅读与写作”文学讲座上,分享了他对阅读与写作的独特理解,带读者走进一个作家的精神生成史。

当天北京秋意萧瑟,这一在北京十月文学院佑圣寺举办的文学讲座却暖意盎然,来自北京大学、北京师范大学等各大高校的学生及文学爱好者近百人参加了本次活动,并与作家进行了热烈的互动交流。此次文学讲座由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十月文学院联合主办,这也是第二届北京十月文学月核心文学活动之一。

徐则臣是70后作家最具影响力的文学代表之一,今年也是他从事创作的第20个年头,已经出版了《午夜之门》《夜火车》《跑步穿过中关村》《如果大雪封门》《王城如海》等20多部文学作品,创作力惊人。尤其是在2014年出版的《耶路撒冷》,因对一代人的精神困境进行专题探讨,被誉为70年代生人的心灵史诗。由于在小说写作上的巨大影响力,徐则臣被《南方人物周刊》评为“2015年度中国青年领袖”。

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总编辑韩敬群在讲座现场评价说,徐则臣是一位会读书,并把他的阅读贯穿到写作中的作家。而且他认为,经过好的训练和培养,人人都可以成为好的写作者。关于这一写作秘籍,徐则臣在现场一一坦率道来。

徐则臣首先认为,文学的价值在于一个作家能提供你能提供而别人提供不了的东西,有“我”的文学非常重要。文学史是大浪淘沙的过程,能在其中屹立不倒的作家,是因为他能留下来别人留不下来的文学,这里面有作家的气味,有作家独特看待文学的方式。他以莫言为例,莫言会讲故事,但几乎没有人能像莫言这样在小说中提供阅读的通感:面对故事中的细节,让读者的各个感官的每个细胞都展开。莫言告诉读者,风是什么颜色,阳光是什么味道……这便是莫言对文学史的贡献。

QQ截图20171018133048.jpg

一位作家如何不靠经验、不仅仅靠天分写作,具有持久持续创作的能力?对于这一问题,徐则臣有自己的独到见解。他提出,像很多诺贝尔文学奖获奖作家诸如门罗、萨拉玛戈这样的作家,直到80多岁创作力和作品质量都非常高,就在于他们对世界不断有新的认识。作家对世界要有敏锐感,这一敏锐感直接决定作家的格局和高度。正如作家卡夫卡以《变形记》举世闻名,就在于他感知到了社会的变化,并在小说中把这种变化中最微妙的东西表达出来,所以他成了卡夫卡,而不是某一位捷克作家。事实上,精神疑难也是支持徐则臣持续写作的动力。他认为,写作是寻找答案的过程,可能找到,也可能找不到,但写作者一定要有问题意识。“因为文学会不断发展和创新”,因此,他认为轻易不要否定一个作家,哪怕审美和趣味并不相投。

徐则臣在讲座中,还分享了自己的阅读的方法和喜爱的作家。即顺其自然、事半功倍的阅读法,以及更倾向于看国外大师和名著,比如他喜爱的作家萨拉玛戈、格拉斯等无不是思想和艺术的集大成者。

据悉,徐则臣的代表作品《耶路撒冷》精装版即将由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推出。他本人也正在着手创作一部以京杭大运河为题材的长篇小说——《北上》。该书以京杭大运河为背景,涉及当下与历史两条线索,通过对20世纪初和21世纪初的大运河历史的梳理,力图跨越时空,探究在这些历史节点上中国人与中国的关系、中国的知识分子与中国的关系、中国与世界的关系。徐则臣将大运河作为主角,作为中国肌体上南北贯通的大动脉,千百年来它如何营养了一个古老的国度,又是如何培育了一代代的独特的中国人,都将会在小说中得到深刻的文化思考,并得以艺术地表达出来。

QQ截图20171018133007.jpg

所有评论({{total}}
查看更多评论
热点快讯
+86
{{btntext}}
我已阅读并同意《用户注册协议》
+86
{{btntex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