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来学校靠什么驱动?
刘言 | 2017-12-15
收藏
摘要: 工业革命以来所建立的以制度化的学校教育体系为主要特征的教育形态正在面临严重的挑战,依靠流水线作业来批量生产人才的传统教育模式难以为继,社会转型面对未来学校变革提出新的要求。探索面向未来的新型学校形态,培养一大批能够适应未来挑战的新型人才,是时代赋予教育的重大课题。

在前不久举办的第4届中国未来学校大会上,“中国未来学校联盟暨未来学校创新计划2.0”启动。这也意味着,为期3年的未来学校推进计划1.0在构建学习空间、课程再造、学习方式变革、突出教育管理形态四方面完成了阶段性的探索。事实上,未来学校,正是在不断升级、不断深入的实验中展现轮廓与内涵,而与之相关的新思考与新实践还在不断发生、不断变化。

系统性改革创新促建新型学校

“当前国家对教育改革创新的要求比以往任何时候都要迫切”。国家教育咨询委员会委员谈松华在第4届未来学校大会开篇发言中如是表示。他认为,工业革命以来所建立的以制度化的学校教育体系为主要特征的教育形态正在面临严重的挑战,依靠流水线作业来批量生产人才的传统教育模式难以为继,社会转型面对未来学校变革提出新的要求。探索面向未来的新型学校形态,培养一大批能够适应未来挑战的新型人才,是时代赋予教育的重大课题。在实施上,未来教育首先要以立德树人为宗旨,以改革创新为动力,以制度创新和技术创新为重点,把改革与创新结合起来,形成人才培养制度、现代学校制度、政府治理制度相贯通的改革创新系统。

目前,相关配套正在启动。据教育部科技司司长雷朝滋透露,教育部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已达成共识。从明年开始,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将专门开辟渠道,支持教育科学研究。当研究团队壮大到一定程度时,将推动成立认知科学部。

眼下,新型学校形态的探索与信息化、智能化等社会发展新兴热点紧密相连。百度教育事业部总经理张高表示,人工智能在未来教育中有两个很重要的智能技术:交互智能技术和数据智能。新趋势也带来了一些需要特别关注的新问题。上海市教委副主任倪闽景表示,人工智能带来了一个强烈的现实问题,即科技知识快速发展,而人的学习能力停滞不前。为避免这一问题,就需让科技教育变得更多样、可积累、更有趣。他倡议,把科学课程纳入国家的核心课程,进一步重视人文教育,呼吁每个家庭给孩子创造一个科技活动角。

当然,未来学校的建设与发展,不仅要应对智能化和信息化的挑战,更担负着继续深化课程整合与教学改革、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任务。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院长田慧生认为,通过未来学校的变革,促进课堂革命的深化,是中国未来学校建设的核心任务。

与研究和构想相对,未来学校的实践正在发生。 在“使用清洁能源 保护绿水青山”主题下,北京交通大学附属中学可针对地理、物理、数学、生物4个学科进行跨学科融合授课,4位相应学科教师共同备课,1位教师主讲。在未来学习空间设计方面,交大附中探索空间、课程、技术的融合,重构学校空间。该校还组织团队成立交大附中教育集团课程研究院主攻“未来学校课程再造”。北京市十一学校龙樾实验中学在课堂上可以将一首古诗词与一元一次方程结合,并探索分组讨论、分工任务、游戏化等多样化的教学方式。该中学取消传统的行政班级,为学生量身打造分层、分类、特需、综合课程供学生根据个人的基础和兴趣进行选择,从而形成自己独特的课表。学生可选择不同层次的数学课程,可从外教视听说、原著阅读、时事传媒等多种类别中任选一门英语课程,可在技术课中选择机器人、综合材料、服装设计与制作等,可针对体育课程选攀岩、游泳、滑雪等。人大附中西山学校则设有“1对1数字化未来学习”、高中项目式学习、语文+历史学科融合课及AP课程,还有京剧、木偶剧、茶文化等“中国心”课程。此外,北京市第五十七中学、北京市海淀区五一小学、清华大学附属小学、北京市二十一世纪国际学校等均为未来学校示范校,在未来学校的探索中逐步树立了自己的特色。据中关村互联网教育创新中心总经理杨丹介绍,中国未来学校创新计划自启动以来,联盟学校覆盖了北京、天津、广东、江苏、四川、山东等十几个省市,包括10余所师范学校、20余所实验区,形成中国未来学校的联盟。在此次“中国未来学校联盟暨未来学校创新计划2.0”启动仪式上,海淀区七一小学、人大附中西山中学、山东省实验小学等10所未来学校创新联盟示范校以及重庆市北区新村实验小学、深圳市盐田区云海学校等4所实验校接受授牌。

但是无论采取何种实践策略,未来学校是为了培养未来人才,学生是学校的核心。正如北京大学附属中学校长王铮所言,北大附中强调学生在学校是主人,学生的自主发展是前提。

新理念新路径驱动课堂变革

未来学校如何实现深化课堂改革这一核心目标?在田慧生看来,这就要将信息技术、大数据以及智能化的学习环境与教育改革的核心目标相结合,促进课程统整、改进教学方式、变革教学组织形式、改革学生评价方式。

北京市海淀区教育委员会主任陆云泉表示,个性化、连接性是未来的特点。通过跨学科的课程整合,在不同的学科领域之间建立联系,促进知识的活化,加强知识学习向实践创新的迁移,促进技术教育的个性化。在人人都是中心的未来教育当中,教学方式变革成为必然。

在重庆市江北区教师进修学院院长李大圣看来,教学改革必须改变教师和学生的教学关系。学校需要将传统意义上的教师教和学生学转变为师生互教互学,让师生关系成为真正的“师生学习共同体”,同时开展五要素课堂——有明确、可测的学习目标,有足够的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活动时间,有科学的学习策略指导,有指向学习目标的真实学习反馈,有民主平等、积极反馈。

“数据驱动的课堂革命”是第4届中国未来学校大会的主题,深圳市福田区教育科学研究院院长郭其俊就此表示,未来数据驱动课堂变革的方向主要有三个:一是线上学习和线下学习相结合,线上学习所占的比重越来越大;二是教师、学生及课程的三者关系变成教师、学生、课程、人工智能的四者关系,其中人工智能的作用越来越大;三是大文科和STEM向STREAM转化,STEM向学科整合的方向发展。

变革的课堂需要新评价模式。正如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未来学校实验室副主任曹培杰认为,培养能够解决实际问题的高手,这是未来课堂重点发展方向。未来课堂是一种要面向真实的情景、打破固定的课时、强调跨学科、强调多元的学习方式,要倡导一种全新的评价模式的课堂。

结合加拿大中小学课堂评价改革,青岛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副院长于立平表示,目前学校的评价方式和主体存在很大问题,评价主体以外部评价和教师评价为主,忽视了学生对自我学习过程的评价、检查、调试和反思,忽视了学生元认知能力的评价。她建议,要在核心素养、学校课程、学生学业评价三者之间建立有意义的联系。

南京师范大学数字化教育评价研究中心常务副主任朱雪梅倡导未来的教学与评价要走进数据分析云时代。她表示,未来的课堂需要采用“线上自主学习+线下师生互动+线上过程测评+线下实践体验+数据分析评估”的混合式教学模式,才能充分发挥技术对学生个性化学习的促进作用。在大数据时代,教育、评价、管理的边界已经模糊,教育已经从“用经验说话”转向“用数据决策,用数据管理,用数据创新”。


所有评论({{total}}
查看更多评论
热点快讯
+86
{{btntext}}
我已阅读并同意《用户注册协议》
+86
{{btntex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