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话的理论与教学应用(上)
王 蕾(全国儿童文学教育研究中心秘书长) | 2018-03-02
收藏

很多教师在教授童话时较多地关注教材里出现的是哪篇童话作品,对“童话”文体的关注比较少。要教好童话首先需要明确“童话是什么”“童话最核心的艺术特征是什么”“童话和小说有什么区别”,如果不能明确这些问题,教师在设计童话教学方案时就极有可能因为不明确其文体特征,而将很多不同文体的作品进行同样的教授。小学教师的儿童文学素养,直接关系到教材的教学。目前,如何把握童话的文体特征,了解童话的基本理论,以便更好地进行童话教学仍是教师进行童话教学所面临的一大问题。因此我想分享一下“童话的理论与教学应用”这个主题。

  这一议题在10年前也许会被认为和教学关系不大,但从2011年的课程标准出台一直到今天的部编教材,我们会发现课改强调童话的学习,教材也增加了大量的童话作品。教师在进行童话教学前首先要明确童话的概念、起源和基本特征。只有这样,当教师被问到“童话不就是小猫和小狗的故事吗?五六年级学生看会不会太幼稚?”这类问题时,才能给出一个明确解释,并用相关的童话作品向学生证明童话不只是“小猫小狗”的故事,也不是低龄孩子的专利。此外,图书的作者及版本信息也很重要,很多经典童话作品已被多家出版社出版,教师在选择学生读物时,必须关注出版年月、翻译者及出版社。以上这些基础知识对于阅读指导而言都非常重要。

  童话的起源是什么,又该如何定义?在我国,童话产生于五四新文化之后。这指的是成年人有意识地为儿童写作的作品,而不是像《西游记》这类可以归于大儿童文学的作品,叶圣陶创作的《稻草人》就是第一部称得上是文学童话的作品。要定义一部作品是否是童话作品,其核心关键词就是幻想。这也就是童话区别于其他文体的核心特征。

  通过叙述的艺术手法、作者、艺术形象等特征,可以把童话分成不同类型。如按照童话叙述的艺术特点可以将童话分成热闹派、抒情派等;按照艺术形象可以分成超人体、拟人体和常人体。比如猫和老鼠在作品里面像人一样说话,这就是拟人体形象。超人体的形象指具有特殊本领的人,比如会魔法的主人公。常人体童话作品里所有的人物形象都在现实生活存在,其中最典型的一个作品是《安徒生童话》中《皇帝的新装》。基于对童话人物的了解,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的时候也就会很清楚地知道应该从什么角度向学生介绍人物形象了。

  童话还有一个艺术特征就是语言的幽默性,这不仅是语言和情节的幽默,也包括人物形象的幽默。为什么说童话是最贴近孩子的作品,因为在童话世界可以看到孩子们平时喜欢的游戏、头脑中构建的奇怪事物等,童话作家则是儿童的代言人,将其内心世界有趣的东西表达出来。

  这里我要特别指出学校在研制童话教学的书单时还要有版本意识,尤其对于一些公版图书——作品作者去世50年及以上,其作品不需要作者授权就可以出版。选择适合学生的版本需要教师掌握翻译者、出版社等各类版本知识。此外,学校还需要注意书单的系统性。这需要教师充分了解童话的历史发展脉络,在制定书单时不仅关注当代作品,也要关注古代作品以及民间童话时期的相关作品。西方童话发展经过了几个阶段:民间故事阶段、由作家收集改编的民间故事和作家独立创作。《安徒生童话》之所以称之为童话历史发展的里程碑作品,就是因为从安徒生开始实现了作家真正的独立创作。我国其实同样经历了这些阶段,即口口流传——作家收集整理——作家独立创造。(此文为理论篇,敬请关注应用篇《童话的理论与教学应用(下)》)


所有评论({{total}}
查看更多评论
热点快讯
+86
{{btntext}}
我已阅读并同意《用户注册协议》
+86
{{btntex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