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自我养成五大问题早规避
中国出版传媒商报记者 温珮滢 刘争艳 | 2018-04-27
收藏
黄静洁
蓝 玫
余 伟
王 荣
郭 力

在关注教育孩子的同时,家长需要注重自我成长。无论是从主观素养层面还是客观支持层面,家长都应该找到家庭教育的核心问题——育儿需先育己。本期围绕父母自我养成5大问题展开,探讨家长在育儿育己过程中更为科学的自我养成方法,从根源上为家庭教育的有效开展提供参考。

  难点1

  如何保留并升级孩子的独特性

  当下的家庭教育倾向于人云亦云,家长没有能力协助孩子放大自己的特别之处,于是每个孩子生下来都是“原创”,但很多却慢慢活成了“盗版”。

  专家应诊

  郭力(世界图书出版公司北京公司原总编辑)每一个孩子生来都有无限的可能性,重要的是父母能否认识和发现这种可能性,用温柔的爱和理智的心,为孩子创造一个始终良性的环境,保留并巩固孩子的独特性,避免孩子由“原创”活成“盗版”。能活出自己的态度,清楚自己要走的路,有属于自己的风格气质,有自己表达的腔调,就是未来世界里孩子的最大竞争力。

  从女儿月月2岁到20岁,从她上幼儿园到上大学再到步入职场,我始终和女儿保持着良好的互动关系。她从小到大习惯什么话都跟妈妈讲,即使在青春期相对叛逆的时候,她也没有对我关闭交流的通道,没有把自己封闭起来,遇到什么事情都会及时跟我说,有什么困惑或者烦恼总是第一时间想到找妈妈商量对策。哪怕她在美国,我在中国,彼此隔着太平洋,我们还是保持着密切而频繁的联系。当然,因为有了网络,她能够更便捷地向我描述她在工作和学习中经历的各种事情、感想和见闻。抒发感想的同时,她也会向我撒娇。

  很多朋友羡慕我和女儿之间这种亲密和谐的亲子关系,纷纷问我其中的诀窍。我静下心来好好总结了一下,感觉有一条原则很重要——父母要“爱孩子所爱”。对于孩子来说,他们从小到大有一个始终如一的愿望:希望自己喜欢的东西也能得到爸爸妈妈的喜欢。但这样一个说起来无比简单的愿望却常常不能被满足。

  其实,关注孩子的兴趣爱好是一个极好地与孩子交流相处的方式。在月月小的时候,她看的所有书几乎我都看:新概念作文、秦文君的小说、《十七岁不哭》……这样做不但使我对孩子在关注什么有所了解,而且还能跟她有无限多的话题可聊。每当我们聊天的时候,她会感觉这个和她看同样的书的妈妈不再是高高在上的“家长”,而是和她一起沉迷在某个世界中的“伙伴”,从而对我产生一种与众不同的亲密感。

  父母的责任是从小发现孩子的兴趣,培养孩子的兴趣,而不是强迫孩子做一些他们根本不感兴趣的事。而发现和培养兴趣的前提是事无巨细的认真观察。从某种意义上说,每个孩子都是父母的作品。作品质量如何,考验的是父母的功力与水平。“教育孩子是一门艺术”,我一直很欣赏这句话。要成就这门艺术,需要父母对细枝末节的观察,也需要步步为营的细心。

  在报特长班的过程中,我发现了月月的写作天分。月月上作文班的时候,她的作文经常被老师当范文在全班阅读。因此,从月月小时候开始,我就有意识地培养她的阅读习惯,发现她在阅读、写作方面的天分后,就更加着力地培养。我经常带她去书店,以至于童书部的店员都认识我们。在书店,她可以自己选择喜欢的书,对哪本有兴趣就让妈妈买哪本。所以在感兴趣的前提下,她阅读了大量图书。而这对于写作来说是一种正能量,也让月月在把天分和兴趣升级为特长的路上越走越宽,越走越远。

  图书“药方”

  《柔性的专断 耶鲁女孩成长手记》(北京联合出版有限公司)是一本务实的家庭教育图书。作者是一位有情怀、有格局的智慧妈妈,在她的引导下,接受传统教育的女儿被耶鲁和普林斯顿两所名校同时录取,研究生就读于哈佛大学。作者用温柔而理性的笔触,记录了女儿一路成长的点滴,字里行间流露着她所秉持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方法,以及对教育现状与问题的体察和反思。

  难点2

  如何言传身教做好“潜教育”

  社会的快速发展,整个大环境的浮躁,“问题”家庭愈来愈多,使得“问题”孩子也愈来愈多。家庭教育是每个人生下来最早接受的教育,对其未来成长影响较大。家庭教育既有言教又有身教,家庭里面的所有人,尤其是父母的工作态度、待人处事、言谈举止,都会对孩子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

  专家应诊

  王荣(上海市娄山中学高级教师、《教师月刊》专栏作者)我做了18年的一线教师、6年的妈妈,这两种身份让我有了很多感触。我遇到过很多的“问题”孩子,无一例外,其背后都有着“问题”家长、“问题”家庭。我曾遇到过一个班级有三分之二的学生来自离婚或者隐离婚家庭;我遇到过自闭症、唐氏综合症的孩子;我遇到过沉迷网络孩子——他们不愿意面对现实世界,喜欢生活在虚幻的世界中;我遇到过异食癖的孩子,吃纸吃笔吃橡皮,严重缺爱渴望得到关注;我遇到过吸毒家庭的孩子,孩子跟着吸毒的母亲居无定所,母亲连给他买校服的钱都不肯出,只会在领取补助的时候才来学校。在书中,我借用过这样一个比喻:“对于一个家庭来讲,你是树根,孩子是花朵。如果花朵有问题,多半树根也有问题。家长们常常看到孩子的问题,其实是他自己的问题在孩子身上‘开花’。”从本质上讲,不存在有问题的孩子,只存在有问题的家长。

  父母既然把孩子生下来,就要尽到父母的职责,而不是不管不问,以工作忙等理由为自己开脱,等到孩子出现各种问题,又期望学校教育去解决。父母一定要亲自参与孩子的成长,最好不要隔代抚养。我教过的经历隔代抚养的孩子中,绝大部分都或多或少在学习习惯和生活习惯方面存在比较糟糕的问题。一方面是因为和父母缺少交流,不听话,另一方面则是祖父母溺爱。因此我建议父母一定要亲自参与孩子的教育。

  大多数情况下,我们现在家庭所实施的教育都是“显教育”,而更贴近教育本质、更具重要作用的“潜教育”却时常被忽略。童年是“潜教育”的最佳时期,因为这个时期的孩子具有极强的模仿能力,甚至能将他们所听到、见到的东西分毫不差地“复制”下来。简而言之,就是“身教”。我女儿3岁以前面对陌生人会特别胆怯。为了成为女儿的榜样,没有任何舞台经验的我一直陪伴她参加包括走秀在内的各种活动,五六次之后她终于敢自己一个人走上舞台。

  在这个过程中,父母不一定要充当导师的角色,而是更多地作为孩子的同伴。比如,在独生子女居多的社会,孩子缺少玩伴与竞争,很容易对学习产生厌倦,这时父母适当的示弱,让孩子充当“小老师”就能很好地激发孩子的自信与学习热情,同时满足孩子希望被肯定的内在需求。

  图书药方

  《老师的一半是妈妈》(上海教育出版社)的作者结合自己作为一名母亲的实践体验,融合自己从事18年教书育人工作的实践感悟,诠释作为教师身份的父母应该如何践行从小给子女以关爱的家庭教育使命,为当今儿童教育工作者和家有子女初长成的家长,总结了许多个案式的“良方匮略”。同时这又不仅是一本写给妈妈的书,《孩子们眼中的父亲》《从菜鸟“神爹”到超级“奶爸”》《爸妈领娃的理性与感性》等篇章就细述了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爸爸到底能起到什么样的作用,又该如何扮演好自己的角色。

  难点3

  如何做幼小衔接“好家长”

  幼小衔接阶段是孩子进行漫长求学生涯的第一步,也是孩子从无拘无束的玩乐生活过渡到学习生活的重要一步。然而,家长普遍不了解学校对孩子的基本要求,或者担心孩子进入小学会因知识储备不足而影响学业和自信心,因而产生源源不断的焦虑情绪。

  专家应诊

  余伟(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应用心理学硕士,北京凝爱儿童教育咨询中心首席专家,美国培训协会PTT职业培训师)幼小衔接是指孩子从幼儿园阶段向小学阶段平稳过渡的过程,这是孩子成长过程的一个重要阶段。在幼升小的关键期,家长应正确认识这一阶段的意义,并为孩子提供关键帮助,使孩子在生理、心理、知识储备、自理能力、生活习惯等各方面得到提升,为即将升入小学做好充分准备。目前,大部分家长认为孩子幼小衔接阶段的关键在于知识的储备,但事实上,随着近几年教育政策导向的变动以及对孩子入学前能力养成的观察,我发现无论是素质教育还是人才培养都对孩子的学习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从前“填鸭”式、死记硬背的学习方法早已不适应社会的发展。

  家长需要意识到,幼小衔接是孩子进行全方位成长衔接的阶段,这一阶段的首要任务就是为孩子培养良好的生活习惯和学习习惯,而不是纠结于孩子会不会拼音、书写和运算。只要孩子具备基本的学习能力和良好的学习习惯,那么他在知识积累方面就不会有太大问题。

  进入小学后,老师会对家长提出一些关于孩子学习方面的要求。对于这些要求,家长的反映也不甚相同。一方面,有些家长认为老师布置的任务太重,孩子回家要做到很晚,有些家长则抱怨这些任务是给家长增添负担。对于这些问题,家长应该在充分了解孩子的情况下,掌握小学低学段的普遍教学情况,如老师布置作业的难易程度、作业量,对孩子的要求以及家长应该对孩子给予怎样的帮助等。家长在孩子成长过程中一定要扮演参与者和支持者的角色,而不是做“甩手掌柜”。另一方面,有些家长听到老师说自己是孩子幼小衔接过程中重要参与者,就开始事无巨细地对孩子的学习生活全方位干预,甚至比孩子“入戏”还深。对于这部分家长,我想说,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家长也应该有逐步放手的意识,幼小衔接就是一个懂得适时放手的好时机,家长应该给予孩子决定权,让他们学会承担责任。

  家长要充分认识到,在幼小衔接阶段,家长和老师的作用都非常重要,老师作为专业的教育工作者,一定要从科学合理的角度给予孩子成长以帮助。有些家长因为受过高等教育且见多识广,就认为自己能给孩子的成长设定科学的计划,看轻老师的作用。实际上,家长的经历趋向于个性化、非专业,有些自认为适合的教育方式可能既不适合于自己的孩子,也没有遵循儿童成长的普遍规律。

  总之,幼小衔接阶段是孩子漫长求学生涯中的第一步,家长一定要分清自己的角色,做好自己该做的事情。

  图书“药方”

  《一年级,我来了——幼小衔接家长手册》(中国妇女出版社)从幼小衔接阶段的孩子在生理、心理、知识储备、自理能力、生活习惯等各方面着手分析,为家长全面解读幼小衔接阶段令其困惑的焦点难题,从心理层面循循善诱,全面提升孩子的各项能力。

  难点4

  如何科学有效地实现家校共育

  时下,家校共育成为被全社会重视的课题,而现今的家校关系中尚存在着不小的误区。一方面,家长对学校教学工作不理解、不配合,将一些问题归咎于学校和老师;另一方面,老师也会因为课业压力而疏于与家长的沟通,从而出现管理困难的问题。沟通方式的欠缺、相互了解渠道的局限等都容易让家校关系陷入紧张、冲突甚至破裂,而其中最受伤的往往是孩子。

  专家应诊

  蓝玫(中国教育学会家庭教育专业委员会副秘书长、新家庭教育研究院副院长、新教育新父母研究所副所长)2015年,教育部印发了《教育部关于加强家庭教育工作的指导意见》,提出了要“发挥学校在家庭教育中的重要作用”。家校共育已经成为越来越被全社会重视的课题。

  在家校关系中,父母和老师对自己的责任和权益定位,决定了他们沟通的效果以及最后能达成的目标。而无论是家庭还是学校,其教育的核心理念都应首先从孩子的视角考虑合育问题。现在业界有一个普遍的共识,即孩子的问题,往往首先是家庭教育的问题。

  教育的终极目标是个人自我教育能力的不断完善。老师和父母都要认清自己只是协助者、督促者。老师应该尽力给孩子提供更多的可能性,汇聚更多可以带给孩子营养的东西。而家长则应将孩子看做自己世界的一部分,而不是认为除了孩子,其他什么事情都不重要。过度地关注孩子会导致家长自身的焦虑,从而影响到孩子。

  事实上,孩子身上的很多问题都会随着阅读的不断深入,自行修正和改善。

  因此,对家长来说,在家庭中借阅读来帮助孩子进行情绪调整,是对孩子进行心理疏导的最佳路径。而针对老师这一方,在处理孩子的问题时,他们既要“敏感”,有时又要“迟钝”。敏感是从孩子的语言中敏锐捕捉到教育的契机,迟钝即对孩子的语言不能立刻进行简单的评价。

  新教育倡导 “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这一方面要求老师需要结合自身班级开展新教育课程,在故事中体会新教育课程的魅力,另一方面则倡导社会理解怎样的生活才能够让父母、老师、孩子共同体会到幸福,从而重新定位并进一步思考人生的价值和意义。

  从某种程度上来说,老师和父母是因为孩子联系在一起的。在双方出现矛盾时,老师首先要明白父母的苦心,家长也要理解老师从教育为出发点的苦衷。二者之间坦诚最重要。这一切的努力,最终都是为了孩子的成长。

  图书“药方”

  《家校之间有个娃》(湖北教育出版社)以详实细致的故事回顾作为背景,将家长和老师带入同样或者相似的场景中,从而在面对发生在自己身边的问题的时候,能够从容、镇定。书中内容均取材于作者亲身经历过的真实教育案例,通过引人入胜的故事,让家长与教师在阅读中潜移默化地理解教育理念、学会操作。书中每一个故事后面都有“对父母说”“对老师说”的板块,还有专门就故事中的问题为父母和老师提供的具体分析建议,让家长和老师在面对类似问题时学会举一反三,选择合适的方法有效解决冲突。

  难点5

  如何用“大格局”养育“大视野”的孩子

  父母养育孩子,不仅仅是让孩子健康不生病、吃饱穿暖,更应该考虑把孩子培养成什么样的人。而这取决于父母的格局,因为父母的格局决定了养育孩子时的视野、态度和方法。反观当下,很多父母容易陷入计较孩子一得一失,担心眼前的得失会给孩子带去成长的不利影响。父母缺少大格局,孩子的格局和视野更无从培养。

  专家应诊

  黄静洁(知名亲子专家,微信公众号“父母堂”创建人)在中国历史上,大概没有哪一代父母像今天的父母这样纠结。传统的育儿观念、教育观念、亲子关系受到前所未有的挑战。

  其实,我们是从生活那里世袭了“父母”的名分。作为孩子的父母,我们绝对是一匹白布,与刚出生的婴儿一样,他们不了解我们,我们也不懂他们。虽然亲子之间的关系从受孕那一刻起就由血脉命定,成为不可逆转的一世父母和儿女,但是无可否认的是,双方是身体最近、认知最远的两个个体。

  因此,父母弄懂孩子的第一课就是承认自己不懂孩子,并认识到第一个带领自己学习成为父母的人就是孩子。孩子不一样,每位父亲母亲的心也不同。所以,育儿的第一个大智慧就是要学习读懂孩子,读懂自己。

  在大儿子Ian 5岁之前,他的幼儿园老师们为我完成了这重要的一课,让我能够大胆地对自己睁开双眼,看清我和孩子的人生起点是一样的,他起步学习成人,我起步学习做父母,在我们生命密集相交的18年中,儿子与我是彼此的老师。

  现在,大家慢慢认识到孩子的人生起点不是上什么早教班,也不是趁早做什么胎教,而恰恰落在了父母的身上,藏在了每个原生家庭的氛围里。然而,这个起点并不在父母的富贵里,也不在父母的地位上,更不在父母的期望里,真正的起点是在父母看待孩子的育儿态度里。如果每个父母都能抱着改变世界、贡献世界的观念和格局养育孩子,那么不仅世界会变得更美好,孩子也会变得更优秀、更强大,他们的人生将更有格局。

  图书“药方”

  《父母的格局》(中国妇女出版社)的作者通过18年来在中美两地养育孩子的亲身经历和近10年来与中国年轻父母探讨育儿经验的独特体悟,基于对孩子个体生命价值的尊重和信任,分享了当前做父母需要的智慧和能力:构建育儿大视野的4种智慧、4种行动;巧用一本书、一个榜样、一个错误这样的“第三种力量”而非打骂、责罚等方式,成就孩子;做好闲暇教育,让孩子“浸”在闲暇时光,“泡”出高情商、好品格;看懂孩子五大与生俱来的能力,缓解养育焦虑;巧妙化解亲子关系的“5根利刺”,正确应对孩子成长中的五大危机时刻。


所有评论({{total}}
查看更多评论
热点快讯
+86
{{btntext}}
我已阅读并同意《用户注册协议》
+86
{{btntex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