斯诺用《红星照耀中国》,让我们看到了中国革命的原点
■曹文轩(作家) | 2018-05-16
收藏

埃德加·斯诺,一个美国人,去世前留下遗嘱,将骨灰的一部分葬在异国他乡——中国,中国成了他的又一故乡。如此深刻的眷恋究竟是怎样产生的?这是我在北京大学未名湖畔边散步,看到他的墓碑时,总要想到的一个问题。

  是中国这块风景遍地且又灾难深厚的土地,是朴素勤劳的中国人民,是“抛头颅洒热血”的中国共产党人的人格魅力感染了他、打动了他,也是中国人对他的善待、对他的感激和隆重的、高规格评价感染了他、打动了他。

  向全世界正确地叙述中国,这是斯诺一生中最伟大的事业,中国人要在内心深处感谢这个美国人。

  《红星照耀中国》(人民文学出版社版)只不过是一个西方记者的采访和观察,为什么会产生如此经久不衰的阅读魅力?多少年过去了,它非但没有在书山书海中淹没,反而越发光彩地照耀中国?

  我想它的魅力来自最根本的一点:真实。

  关于那一段中国革命史,我们有很多书,但其中有相当多的一部分,由于各种各样的原因,被高度“净化”了,从而让人无法感受到高度的真实感。

  想看到原始真实,既是人的天性,也是人对历史、对世界应有的态度。它与真理有关,与正确的历史观有关。

  哲学和伦理学最根本的概念,就是“真实”。哲学上千年的“战争”,都是因为“真实”二字:何谓真实,如何抵达真实。“真实”显然是伦理学的基础,“真实”的对立面是虚假,而虚假是不道德的。

  《红星照耀中国》呈现了可以让我们触摸的一段中国革命史。无论是作为主要人物形象的毛泽东,还是那些笔墨或多或少,甚至只是一笔带过的人物,都很真实。真实,使这些面容各异、神态各异、谈吐举止各异的共产党人,更富人格魅力。

  《红星照耀中国》在许多方面可以校正我们对这些革命家的印象,比如对毛泽东的印象。在许多人眼里,那个经常在他的书房(摆满了线装书)接待外宾的毛泽东,深谙中国历史。其实我们在斯诺的寻访中,在毛泽东亲口说出的一份书单中.还可以看出——他的世界性眼光、他的最初的革命冲动到理性的革命理性,主要是来源于大量的西方著作。

  我们来看书中的这段记录:“在这段进修期间,我读了许多的书,学习了世界地理和世界历史。我在那里第一次看到一幅世界地图,怀着很大的兴趣研究了它。我读了亚当·斯密的《原富》,达尔文的《物种起源》和约翰·穆勒的一部关于伦理学的书。我读了卢梭的著作,斯宾塞的《逻辑》和孟德斯鸠写的一本关于法律的书。我在认真研读俄、美、英、法等国历史地理的同时,也阅读诗歌、小说和古希腊的故事。”

  这是毛泽东的真实。没有这样一部阅读史,毛泽东作为坚定的马克思主义者、坚定的革命家,是无法得到解释的。他和他的成千上万的士兵——红军、追随者很不一样,他有深刻的理论、有严密的纲领的革命家,而那些士兵只是出于朴素的阶级立场:穷人要翻身。斯诺写了那么多普通士兵,这些士兵选择革命理由非常简单,这份简单使我们感觉到了极大的真实性,这种真实性,在他的表述中,及时地产生巨大的冲击力。

  《红星照耀中国》呈现了这场革命本真状态。

  我重读了早先的“三大纪律、八项注意”,八项注意的最后一条是,要讲卫生,盖厕所离住家要远。革命是从如此简单、如此朴素开始的。后来的有理论、有体系、有宏大理想的革命理论,正是从这里生发的。斯诺伟大的贡献便是,他让我们看到了革命的原点。


所有评论({{total}}
查看更多评论
热点快讯
+86
{{btntext}}
我已阅读并同意《用户注册协议》
+86
{{btntex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