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文献社:后期资助项目推荐“一条龙”服务
蔡莎莎 | 2018-05-16
收藏
摘要: 后期资助项目推荐“一条龙”服务

■蔡莎莎(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重点项目办公室主任)

在国家社科基金后期资助项目申报中,出版社的角色虽为“推荐者”,但实际上绝不仅仅是出具“推荐意见”这么简单。出版社在申报过程中,要慎重、优质、高效地推荐成果,可谓责任重大、工作琐碎。作为国家社科基金后期资助项目指定的56家出版社之一,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以下简称社科文献社)近年来推荐的后期资助成果,保持了较高的入选率。这得益于出版社一直努力做好后期资助项目“一条龙”推荐。

前期广泛宣传,组织学者申报。国家社科基金后期资助项目申报工作于每年3月初开始。申报公告发布伊始,社科文献社重点项目办公室通过出版社官网、微博及微信公众号第一时间转发公告,解读当年申报重点,提示申请书填写技巧,积极组织广大学者申报。

国家社科基金后期资助项目的申报者中,不少人是初次申报,亟需指导。重点项目办公室在申报期间开通咨询热线及邮箱,由申报经验丰富的人员答疑解惑,同时也与全国社科规划办保持密切联系,及时沟通申报中的问题。

专人初审材料,把关形式要件。尽管推荐国家社科基金后期资助项目没有数量限制,但出版社更应当珍惜全国社科规划办赋予的推荐权利,主动承担荐优职责。本着“注重品质,宁缺勿滥”的原则,对于申报材料,严把形式审查与质量审查两道关。

社科文献社重点项目办公室首先对照申报公告中的申报条件,对申报材料进行形式上的审查,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一是申报条件审查,包括申报人资格和项目资格,申报人单位、职务、职称或学历是否符合条件,拟申报项目的政治方向是否正确、完成率如何,以及是否存在不符合申报条件的情形。二是数据表审查,审核数据表中所填项目是否齐全、准确、规范。数据表看似简单,实则信息量巨大。在初审的过程中,常常暴露出一些细小的纰漏,如申请书封面所填的成果名称及学科分类与数据表中不一致、对应代码填写错误、主题词提取数量不符合要求、单位名称不准确等。

选题专业论证,遴选优秀成果。对于初审合格的申报成果,重点项目办公室提请由本社各学科专家组成的编委会召开专门会议。编委会委员根据自身学科专长,从成果学术水平、书稿质量、学术价值、申报人学术积淀及相关成果等方面综合审议拟申报的成果。

编委会委员还会根据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的立项导向和研究导向,结合近年学科热点难点及当年申报数量,优化调整本社推荐成果的学科比例,杜绝低水平重复类选题的申报。

编委会把关,是出版社推荐工作中最重要的一环,旨在遴选出优秀成果予以推荐。即使是论证通过的项目,编委会委员一般还会给出提升学术品质的建议,如研究视角的选取、结构的优化、素材的取舍,以及关于成果名称的建议。

完善申请材料,提高推荐质量。编委会召开之后,重点项目办公室会根据编委会对成果提出的建议,联系申报人予以修改,此外还由专人负责申请材料的修改与完善。

作为学术出版社,我们发现很多学者在学术著作的“主题词”选取方面,常犯一些不符合选取原则的错误:将不具有学科性质的通用词作为关键词,如研究、对策、趋势;或用词组做关键词,如“加强宏观指导”。在“相关项目及成果”方面,建议按照重要性或近者在前的顺序排列。

不少学者可能是初次申报,在申请书的填写方面明显经验不足,尤其是在填写申请书的“申报成果介绍”这部分内容时不得要领。此部分包括成果主要内容、主要观点、研究方法、学术创新、学术价值、存在问题和需要改进之处、未完成章节情况、下一步研究计划。申报公告中要求此部分不超过4500字,目的是将介绍文字控制在4页纸的篇幅。如何安排各部分的篇幅以最大限度地利用好这4页纸呢?我们强调:开门见山,言简意赅,分条表述,亮点前置。

需要特别指出的是,填写申报书时需要有“评委视角”:如果我是评委,在有限的时间内最想捕捉到什么信息?通过换位思考,申报人就会在有限的篇幅内,最大限度地展现成果的亮点。申请书文字精炼、准确,视觉上整洁、条理化,对于一项成果来说,无异于锦上添花。

对于出版社来说,只有在申请书甚至书稿完成全部的修改之后,才走到最后一步:推荐意见的填写。在两个月的时间内,重点项目办的工作人员需要和申请人不断沟通,从提供前期咨询,到几轮审核,再到申请书反复修改若干次,甚至书稿都可能修改。出版社陪着申请人一路走来,对成果的优势已有了充分的了解,推荐才成为顺理成章的事。

后期资助项目的申报绝不是学者自己的事,也不是出版社推荐意见写得如何漂亮就能搞定。无论是申报人还是出版社,只有把各自工作做扎实了,才能提高推荐的成功率,让真正的优秀成果脱颖而出。


所有评论({{total}}
查看更多评论
热点快讯
+86
{{btntext}}
我已阅读并同意《用户注册协议》
+86
{{btntex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