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忘初心砥砺前行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成立40周年
中国出版传媒商报记者 郑 杨 | 2018-06-13
收藏
摘要: 6月12日,新时代哲学社会科学出版座谈会暨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成立40周年大会在京举行,来自中国社会科学院、国家新闻出版总署、中国出版协会,以及全国高校和地方社科院的专家及作者代表近300人出席了会议。

fe520552-ce41-4e45-9496-45fed3662406.jpg

会议现场

中国社会科学院院长、党组书记谢伏瞻;中国出版协会理事长、第十二届全国人大教科文卫委员会主任委员、原国家新闻出版总署署长柳斌杰;中国社会科学院原党委书记、副院长王忍之;中央纪委驻国务院港澳办纪检组原组长,驻中国社会科学院纪检组原组长李秋芳;中宣部对外推广局副巡视员赵顺国;中国社会科学院副院长蔡昉;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社长赵剑英等发表讲话。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总编辑魏长宝主持了本次会议。

与改革开放同行,到今年,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走过了40年的历程,见证了当代中国的巨变与进步,参与并见证了当代中国哲学社会科学的繁荣与发展,出版了大量学术精品力作,在学术界积累了优良的口碑。

“不忘初心 勇于担当 继往开来 砥砺前行。”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社长赵剑英在会议上发表致辞时表示,40年来,几代社科出版人薪火相传,走出了一条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的发展道路,积累了丰富而深刻的出版经验。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始终坚持正确的出版方向,坚持学术出版的基本定位,已发展成为全国哲学社会科学学术出版重镇,为当代中国哲学社会科学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还以开放的姿态积极开展与国外图书出版机构的交流与合作,逐渐成为中国学术“走出去”的一支生力军和主力军。

ff3f47ca-cb66-4c92-8f38-18eb8632aac5.jpg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社长赵剑英

赵剑英还介绍,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紧跟时代发展步伐,发时代之先声,推出“中社智库”系列图书,迅速树立起智库出版品牌。目前已成为国内第一家专业、系统、密集、公开出版智库成果的机构,成为国家高端智库成果的重要发布平台。40年来,几代社科出版人艰苦奋斗、励精图治,从8万元起家,发展到现在年出书2000多种。人员规模从几十人发展到现在200多人,形成了老中青相结合的专业编辑队伍,经营管理队伍和市场营销队伍。社科出版社目前正处于历史上最好的发展时期,呈现出良好的发展势头。

赵剑英还指出,未来新时代做好学术出版,要重点做好以下工作。一是始终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二是要有强烈的文化担当与使命;三是发扬工匠精神,强化精品意识,推动学术出版由数量增长向质量效益提升转变;四是加强出版业态创新,大力推动出版的数字化转型升级;五是拓宽国际视野,向国际化出版强社迈进;六是重视人才队伍建设,打造一支政治素质优、学术素养高,凝聚力、向心力和战斗力强的老中青结合的编辑队伍、营销队伍和管理队伍;七是深化出版管理体制机制改革,确保出版社良性协调可持续发展。

出版座谈会上,与会专家学者纷纷表达对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的祝贺与期望。

谢伏瞻院长对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四十载书山学海、春华秋实给予肯定。他认为“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作为中国社会科学院优秀科研成果的传播窗口,服务全院科研工作的大局,积极发挥学术传播平台作用,出版了大量代表中国社科院和全国哲学社会科学学术研究水平的优秀著作。扩大了中国社会科学院的学术影响力和社会影响力。团结和联系了一支大家云集的优秀作者队伍,读者遍及海内外,促进了中国社会科学院与学术文化界及社会各界的合作与交流。”

b745de44-fad2-43b0-82bf-31960777af85.jpg

中国社会科学院院长、党组书记谢伏瞻

   谢伏瞻院长还就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作为社科院学术传播平台如何适应新时代发展要求,开创社科院学术出版工作新局面谈了几点看法。第一个是要始终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和学术导向,加强出版阵地建设;第二个是要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工作导向,出好书,满足人民精神文化需要;第三个是要以质量建设为抓手,推出具有专业性、权威性的精品力作,打造具有核心竞争力和社会影响力的学术出版品牌;第四个是加快智库成果高端发布平台建设;第五个是推动传统出版与数字出版有机融合,开创工作新局面;第六个是要始终坚持学术出版“走出去“战略,讲好中国故事,增强国际话语权和影响力。最后,希望社科出版社勇立时代潮头,坚持双效统一,锐意创新,开拓进取,由传统学术出版名社向国际知名学术传播和知识服务机构快速转型,在新时代续写新的更加绚丽的篇章。

柳斌杰署长在会上发表讲话,高度肯定了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取得的突出成绩。他谈到,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积累一批重要的学术成果,承揽国家社会科学的一些重要的工程,打造了不少的精品力作,引领了社会科学出版的前沿,数字化的转型多业态的出版发展也逐渐上线运行,形成强大的品牌影响力,培养了一支专业的社科出版队伍,已经成为全国社会科学学术的重镇。他从出版的角度对社科出版社提几点希望:希望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主动服务党和国家新型智库建设,依托我院高端智库平台和智库成果,着力打造智库产品权威出版品牌,不断提升智库成果的影响力,把包括“国家智库报告”在内的“中社智库”这一品牌做专、做精、做响亮。积极推动出版供给侧的改革,以创新为动力,推动网络出版、大数据的出版,发展新型业态的出版。通过改革创新,增加新优势,再上新台阶。

中宣部对外推广局副巡视员赵顺国表示,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成立40年以来,它以自己独特的方式参与见证了波澜壮阔的思想解放,参与见证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伟大进程,参与见证了哲学社会科学学术体系话语体系的构建过程,为我国哲学社会科学繁荣发展做出了贡献。 四十年来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坚持走哲学社会科学专业出版的发展道路,坚持社会效益、经济效益、数量品牌提升与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长远发展相统一的发展理念,在古迹出版、专业出版、走出去出版和出版业态创新方面取得有益成绩,产生了重要的学术影响力、社会影响力和国际影响力,为阐释宣传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和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做出了重要贡献。希望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再接再厉,深入思考如何记录党和国家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扎实推进学术出版,推进更多精品力作,深入思考如何科学研判出版业态,大力开发市场潜力,在出版业转型发展中有更大的作为。深入思考如何向世界讲好新时代中国故事,为增强中华文化的国际影响力做出更大的贡献。

中国社会科学院原副院长、学部委员汝信在会上分享了他和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40年的学缘和书缘。汝信表示,社科出版社成立后,依托中国社会科学院的学术资源,在很短的时间内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出版了大量开风气之先的精品力作,在哲学、美学等领域,不断有佳作问世。最近几年社科出版社不仅在不断推出“当代中国学术思想史丛书”这种学术性、思想性非常强的大部头,也在不断拓展的“简明读本”系列的学术地图。作为学术出版社就应该真正把读者放在心上,不仅关注学术精品的传播,而且致力于科学知识的普及。

中国社会科学院原副院长武寅是“《剑桥古代史》《新编剑桥中世纪史》翻译工程”的首席专家,她为“剑桥史”系列图书的翻译和出版倾注了大量心血。武院长谈到,40年来中国社科出版社立时代之潮头,扎根于学术出版,经得住短平快的市场诱惑,矢志不移地制作和打造精品力作。比如《剑桥中国史》和“剑桥三史”,它的出版对于彰显中国文化软实力、推动中国世界史学科建设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

中国社会科学院副院长蔡昉表示,40年来社科出版社始终坚持社会效益第一,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齐头并进,协调发展,在主题、学术精品、国家智库成果出版、“走出去”、出版业态的创新等各个方面都取得了十分突出的成就。40年来社科出版社积极服务于中国社会科学院,是社科院学术成果传播的一个重要的窗口,同时又面向全国哲学社会科学建设,是中国这个领域学术出版的排头兵。

清华大学文科资深教授、国学研究院院长,中央文史馆馆员陈来向社科出版社多年来的支持表达感谢,他表示,尤其感谢老一代社科出版社的编辑尽心尽力负责扶持青年学者,祝愿社科出版社在今后迎来更大的发展。

北京大学副校长王博代表北京大学以及个人对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成立40周年表示热烈的祝贺,他表示,借助于图书出版的方式,出版社参与了整个中国知识和学术进步的过程。“季羡林、吴树青、金克木这些前辈都在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过书,从这里也可以看到这些学者对出版社的肯定,从社长到编辑,他们致力于维护发展跟学者、跟学术界之间广泛深入的联系,这对于赢得好的作者来说是非常关键的。”

中国人民大学副校长刘元春认为,近年来中国人民大学在智库建设方面成效卓著,政策与社会影响力取得了跨越式发展。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与中国人民大学国家发展与战略研究院一直保持着紧密的合作,未来双方在战略合作方面将迈上一个新台阶。

浙江省社科联副主席邵清谈到,浙江是我国经济文化的先进省份,社科出版社与浙江省社科联有着长期的友好合作。最新的合作成果是即将推出的“中国方案的浙江样本”,这套书是对浙江省改革开放经验的全面、客观、生动阐释,是纪念浙江改革开放四十周年的献礼之作。邵清表示,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和浙江省省社科基金的项目合作已经快10年,每年有三四十种入选成果交于出版社打理,从书稿的修改到审读、编辑,再到封面设计、装帧,中国社科出版社无不精益求精,凝聚着参与编辑的心血,也使这个项目成为浙江省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成果中的精品。期待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和中国社会科学院的各位专家学者继续关注、指导、支持浙江的学术和哲学社会科学事业。

会议当天还发布了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的35卷本“当代中国学术思想史”丛书,这套丛书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对中国哲学社会科学各学科的历史发展、当前状况和前沿动向进行系统回顾、总结和反思。自2008年启动,到2018年,前后历时10年,总计1860万字,被誉为“国内唯一系统完整地展现当代中国哲学社会科学学科发展史的大型丛书”。

 

 

 

 

所有评论({{total}}
查看更多评论
热点快讯
+86
{{btntext}}
我已阅读并同意《用户注册协议》
+86
{{btntex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