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锡文化产业学会 以科技实现文化“迭代”
任广军(无锡文化产业学会副会长兼秘书长) | 2018-06-25
收藏
任广军

从经济规模来看,无锡的GDP已经在2017年跨入万亿俱乐部行列,然而文化产业占GDP的比重(2017年约4.38%)却与先进城市逐渐拉开了距离,仅略高于全国平均水平。是什么原因导致了这一经济与文化发展的不平衡现象?这是我们今年要重点思考和研究的问题。

  一般而言,文化产业的发展水平与一个地区的经济实力、人均收入、科技水平、文化资源、创新能力和政策环境相关。

  无锡现状表明,经济实力、人均收入等指标并不是一个城市文化产业发展壮大的充分条件,至多是必要条件。那么,制约无锡文化产业发展的因素是科技水平、创新能力还是政策环境?

  无锡文化产业发展4大优势。就科技水平而言,无锡实际上拥有一大批国内领先的软件开发、集成电路制造和物联网科技企业,不但拥有国家超级计算无锡中心,而且位列全球超级计算机500强预算速度之冠的“神威·太湖之光”也是由无锡制造,物联网领域更拥有一大批国内领先、拥有国际标准话语权的机构和企业。就创新能力而言,无锡的专利申请量和授权量2016年分别达到71673件和29865件,万人有效发明专利拥有量达31.43件,在国内处于先进行列。就政策环境而言,无锡既是最早以优厚待遇批量引进海归人才的城市,也是最早以财政资金扶持文化产业发展的城市之一,并且在历史文化资源挖掘、古街古镇保护、影视产业培育等方面投入巨大资金和财税支持。就文化资源而言,无锡并不是一个“无文化”的城市,而是既有物质沉淀,也有思想成就,在工业设计领域拥有一支国内顶尖的师资力量,在2000年的历史长河中不仅诞生了顶尖的画家、诗人、作家、音乐家,而且诞生了许多顶尖的科学家、经济学家、思想家和实业家。

  寻找无锡文化产业发展的个性化道路。无锡文化产业停滞之症结究竟何在?我们认为主要是发展路径的问题。虽然这些年来各式各样的文化产业研究成果提出不少方略或模式,但这些观点往往忽视了一个问题,即不同城市之间的差异性。我们的理论研究都在寻找文化产业发展的一般规律,而忽视文化产业之于传统产业的特殊性,尤其忽视了特定区域之特定土壤的特殊性。今年我们接手江苏省社科联的一个重点研究课题——新时代无锡文化产业发展路径的研究,将围绕这一课题研究开展一系列的社会调查工作,通过走访企业、座谈会、研讨会等形式,发现无锡文化产业的真实问题和潜在优势,从中找到无锡的特殊性,探索一条适合无锡城市特点的发展道路。

  就无锡而言,文化产业的行业结构无疑是制约其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譬如缺乏龙头企业引领、偏重于辅助型生产、缺乏消费型产品等,但就无锡现有的国民经济规模而言,想要依托现有结构的调整获得GDP占比的大幅度提升无疑是困难的。诚如文化研究理论所指出的,文化是一个“过程”,意味着文化不可能产生突变。文化产业究其本质而言是一种文化现象,那么我们就不应该要求文化产业在短时间内产生爆发性的增长。这一点我们实际上是有过深刻教训的,譬如很多年前无锡的动漫产业曾经通过政策扶持获得短期的爆发,无锡动漫的原创分钟数一度名列全国前茅,然而这样的泡沫很快就破灭了。

  明确无锡文化产业发展3个出发点。首先,要坚定文化自信,不但要相信自己的经济实力、科技实力和创新能力,还要相信自己的文化实力,不气馁于一时的沉潜,不迷信于权威专家的观点,不纠结于统计数据的迷幻,必须走出一条适合无锡市情之特殊性的发展道路。其次,要珍视文化的力量。近年来,尽管文化的力量在文化产业理论研究中不断提及,但在文化产业实践过程中,文化其实在多数情况下只是作为幌子或工具来利用,虽然这样的幌子从牟利的角度来看无可厚非,但文化之真实的力量却被遮蔽或稀释了。再次,要正确认识文化创意与科技创新之间的关系。人类历史发展过程表明,技术是一切文化或文明的基础,科技创新实际上就是文化创新。因此,当我们今天说文化与科技融合时,不是一种“叠加”的概念,而是一种以科技的手段实现“迭代”的概念。换言之,科技创新是一种“模式创新”,文化创新是一种“内容创新”,两者都是文化产业发展中不可或缺的因素,是一种相辅相成的关系。这一点在移动互联网、大数据和人工智能迅猛发展的时代尤为重要。

  值得关注的是,文化与科技的融合不应由文化去叠加科技,而是科技去服务文化,从而创造新的生活方式。任何一种新科技的发明、新技术的应用最终都是服务于内容、文化,或者说是服务于生活方式。文化产业发展的根本目的不是为了GDP,而是为了提供更加美好的生活方式。生活方式属于每一个人,美好生活方式是每一个人追求的目标,因此服务于生活方式的创新或创意必然拥有广阔的市场前景。


所有评论({{total}}
查看更多评论
热点快讯
+86
{{btntext}}
我已阅读并同意《用户注册协议》
+86
{{btntex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