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一改书名,一本时尚好书诞生了?

■中国出版传媒商报记者 郑 杨 | 2018-11-12
收藏
摘要: 咖啡、茶叶与可可可以说是世界闻名的三大饮料,流行于西方的咖啡文化与东方的茶文化一样,有着悠久的历史和有趣的故事。近日,一本刚刚上市不久的新书《咖啡瘾史——一场穿越800年的咖啡冒险》引发媒体和读者的关注。

郑 薇

《咖啡瘾史——一场穿越800年的咖啡冒险》[美]斯图尔德·李·艾伦著 译/广东人民出版社2018年9月版/59.00元


咖啡、茶叶与可可可以说是世界闻名的三大饮料,流行于西方的咖啡文化与东方的茶文化一样,有着悠久的历史和有趣的故事。近日,一本刚刚上市不久的新书《咖啡瘾史——一场穿越800年的咖啡冒险》引发媒体和读者的关注。《新京报》《城市画报》《北京晨报》《深圳晚报》、界面文化、澎湃、人民网等媒体纷纷报道,罗振宇也在“得到”音频节目中对这本书进行了推荐。这本书还入围了”2018书香中国·北京阅读季好书评选“第2季30种图书等多种好书推荐书单。一本关于咖啡史的小书,究竟怎样变成了一本“时尚”好书,记者采访了该书策划人,广东人民出版社编辑郑薇。

  原来历史也可以写得这样有趣

  咖啡是一种用烘焙而成的咖啡豆,通过不同烹煮器具制作出来的饮料,咖啡文化在西方特别流行,欧洲历史发展的进程中,很多重大历史事件与咖啡有关。在1789年,法国大革命的志士就是在咖啡馆誓师后,攻陷了巴士底狱。而巴尔扎克、拿破仑、贝多芬等众多历史名人,也都是咖啡爱好者。而最为大众熟悉的哈利·波特的作者JK罗琳当初也是在咖啡馆写出了她的成名作。19世纪的法国著名历史学家儒勒·米什莱曾将西方文明的启蒙归功于咖啡的出现,他认为喝咖啡的习惯让欧洲避免成为酗酒的国度,成功转型为文明、理性的社会。

  但是“咖啡”的源头却不在欧洲,它是怎样传入欧洲并大行其道的?在咖啡文化传播的过程中有哪些神奇的故事?美国作家斯图尔德·李·艾伦在《咖啡瘾史——一场穿越800年的咖啡冒险》一书中,用他幽默、睿智的笔触为读者作了精彩阐释。斯图尔德是一个浪漫不羁的人、一个重度咖啡爱好者,专门研究咖啡。他出生于美国加利福尼亚州,曾在加尔各答、巴黎、加德满都和悉尼居住。他的经历多姿多彩,曾做过葡萄园工人、剧场导演、服务员、朋克音乐作曲人。他可以说是一个咖啡冒险家,因为喜欢咖啡,就踏上了咖啡历史的探索之旅。这本书就是他在旅途中探索和印证历史的记录。

  该书责任编辑郑薇告诉记者,“这也是这本书和其他咖啡历史书最大的不同之处。作家不是正经坐在书房研究历史,他的书是一本路上的历史,是一本结合了历史的游记。作者从非洲到亚洲,到欧洲和北美,经过古城哈拉、神秘的土耳其、有着原始习俗的巴西,和巫师、警察、商人、教徒等形形色色的人物打交道,很多历史遗迹和故事在作者的亲身探寻中变得真实可触。由于旅途的不确定性和刺激性,让这本历史游记增加了一种别样的奇妙色彩,光怪陆离,格外吸引人。”

  咖啡(Coffee)一词源自埃塞俄比亚的一个名叫卡法(kaffa)的小镇,世界上第一株咖啡树是在非洲之角发现的。当地土著部落经常把咖啡的果实磨碎,再把它与动物脂肪掺在一起揉捏,做成许多球状的丸子。这些土著部落的人将这些咖啡丸子当成珍贵的食物,专供那些即将出征的战士享用。斯图尔德的旅程就从埃塞俄比亚开始,跟随咖啡树的传播路径,他从埃塞俄比亚和也门,来到印度、印尼和拉丁美洲,这条路径恰好与西方殖民帝国的扩张足迹不谋而合。

  咖啡在历史上传播的过程,充满了尔虞我诈,可谓无所不用其极。最富有浪漫色彩的故事之一,是有关一个法国海军军官加布里埃尔·马蒂厄·德·克利的。大约是在1720年或1723年,当他即将离开巴黎时,设法弄到了一些咖啡树,并决定把它们带回马提尼克岛,他的汪洋历险记充满惊险,作家怀疑历史上是否真有此号人物,亲自去到法国西北部的迪普尔,居然找到了德·克利的曾曾曾孙女凯萨琳·伯内·科泰勒,从而证实德·克利当年以美人计智取凡尔赛宫暖房里的咖啡幼苗,千里迢迢护送到加勒比海马丁尼克岛的真实事迹。正是德·克利以及其后的荷兰人将咖啡树引进加勒比海诸岛与中南美洲,打破了伊斯兰教世界(也门与奥斯曼帝国)从15世纪开始的,垄断咖啡产销数百年的局面。

  作者还来到维也纳,探索1683年奥斯曼帝国的苏丹王穆拉德四世攻打维也纳的传奇故事。当年乔装出城,顺利打探土耳其军情的间谍法兰兹·哥辛斯基为维也纳立下大功,但他不要金钱奖赏,只要土耳其军队留下的咖啡豆,并发明了过滤式咖啡加牛奶的新喝法,这种不同于伊斯兰教徒喝咖啡不过滤、不添奶的传统。这新喝法点燃了欧陆咖啡的热潮,后人尊奉法兰兹·哥辛斯基为拿铁和卡布奇诺的先驱。

  最后,作者回到美国,探寻出南北战争中联邦政府的北军最后获胜的重要原因之一,竟然是北军掌控各大港口,以提神的咖啡为军粮,让士兵有咖啡可以喝,从而作战更卖力,一举击溃南军!作者根据收集的资料指出,从第一次大战以来,咖啡就是美国国防部的秘密武器。

  从一本旧书中挖掘出时尚元素

  谈到当初是怎样发掘这个选题时,郑薇说她最近一直在做“小切口历史”系列图书,所以比较关注某种事物或者某个事件的全球史。她注意到关于咖啡主题的书品种不少,销量还都不错,也比较符合现在年轻人的趣味。而咖啡这种饮品在中国市场的发展趋势一直不错,所以想策划一本关于咖啡的历史书。

  但是,经过仔细调查分析,郑薇发现目前咖啡的书虽然多,但是大部分属于生活类,就是介绍咖啡的烘焙和冲制。再就是文学类和商业类图书,内容是关于咖啡的小说,或者咖啡企业的经营方法等等。关于咖啡历史的书其实相对比较少,只有几本,而且反响也不算特别大。之前卖得比较好的机械工业出版社的《左手咖啡,右手世界》,是一本关于咖啡的商业史书籍。可以说,在国内的图书市场,咖啡文化史的产品是相对缺失的。经过大量筛选和对比之后,她确定了《咖啡瘾史》这个选题。

  一本书是否能够引发读者关注,除了找准读者定位,更重要的是通过编辑力给书增光添彩,让图书更符合目标读者的口味。郑薇说她这本书的读者定位是对咖啡或历史感兴趣的年轻读者、咖啡爱好者,总体应该是比较文艺,重视生活情调的。所以在编辑方面,她把这本书从内容到形式都作了改造,让信息能更准确地传达到目标读者那里。

  《咖啡瘾史》一书曾在我国台湾的出版机构出版过,当时用的副书名是“从衣索匹亚到欧洲,横跨八百年的咖啡文明史”,这个书名很容易让人联想到正襟危坐、在书房里写出的纵横百年的恢弘历史,让读者心生畏惧。在引进大陆出版时,郑薇首先是改了副书名。在开始编辑之前,郑薇对豆瓣上台湾版的图书的书评反复琢磨,寻找读者的兴奋点。结果她发现,不少读者对该书的评价有点失望,原来大部分是副书名的惹的祸。一本叫“八百年咖啡文明史”的书,其实是一个作家的旅游手记,中间穿插点历史花絮,难怪期待看正史的读者多少会失望。所以必须想办法解决这个问题。“正书名能点出这本书的主旨,也已经在网络上有了一定的传播度,我觉得不改为好,但副书名应该表明这本书游记的性质,把定位从正经的历史那里拉回来一点。于是反复斟酌,改成了‘一场穿越800年的咖啡冒险’,暗示了这本书的游记性质”郑薇说。

  当然,一本好书的诞生肯定不只改改书名这样简单。对图书的精雕细琢、反复打磨也很重要。书里作者的足迹遍布四分之三个世界,包括了4大洲,数十个城市,对于喜欢冒险的年轻人来说,是相当吸引和浪漫的。但是光从文字还不能完全体现出作者的游历范围,因此郑薇想到画一个咖啡路线图,把作者到过的城市连接起来,有助读者比较直观地了解作者的行程。所以她请了插画师根据作者的足迹和各地的特色,专门画了一幅路线图,印在封面的背面,既有美感,也对书里的内容起到了补充作用。(下转第11版)  (上接第9版)

  此外,这本书的内容写得轻松浪漫,适合休闲阅读,针对的也是文艺读者,所以封面的风格不能像正史那样走凝重恢弘的路线,应该是比较有趣味性的调子。郑薇坚持,无论是封面还是版式,都尽量设计得比较清新文艺。于是,封面设计师别出心裁地设计了一个线条感极强的咖啡杯,配上深绿色的背景,点出咖啡的主题,并且因为英文书名叫“恶魔之杯”(The Devil’sCup),还特别在杯盖上设计了两只小耳朵,像是复活节的小恶魔,符合书名的意思,但是又一眼看上去就觉得很可爱,让读者觉得亲切。

  酒好也怕巷子深,一本书有了好的内容和形式还不够,营销宣传也非常重要。郑薇请到了咖啡界大师级人物韩怀宗、世界咖啡烘焙大赛亚军江承哲撰写文章和评语推荐该书,有了圈内专业人士的认可,让这本在大众面前更有说服力。郑薇和她的团队还多方寻求和一些咖啡企业的合作,进一步通过咖啡圈扩大这本书的影响力。一方面,她们联系到了目前炙手可热的网红咖啡“瑞幸咖啡”,企业为该书读者提供了一千张面值27元的免费咖啡券作为赠品;同时也通过瑞幸咖啡的公众号推广这本书,在企业线下沙龙活动中双方也有紧密合作。另一方面,她们和广州本地的咖啡企业大正集团合作,让企业提供了咖啡包作为购书的赠品;同时在微商城和淘宝为这本书做了大力度宣传。“瑞幸咖啡”和大正集团这两家企业,代表了咖啡的互联网企业和传统企业,对于喜欢新鲜的年轻读者和传统一点的读者来说都有吸引力,更大程度地推动了这本书的销售。同时,似乎也象征着咖啡这种古老的饮品,在如今的现代社会,同样可以通过现代的手段到达喜爱它的人那里。




所有评论({{total}}
查看更多评论
热点快讯
+86
{{btntext}}
我已阅读并同意《用户注册协议》
+86
{{btntex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