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年·放想未来:出版人士眼中的明天
2018-12-17
收藏
摘要: ​2008年,我们在回望,回望1978年以来30年间的风云变迁。

2008年,我们在回望,回望1978年以来30年间的风云变迁。然而,回望更多地是为了展望。对于出版业者来说,未来的时光将带来更多的机遇,同时还有更多的挑战。出版主体如何向着多元的方向发展?传统出版和数字出版走向如何?阅读群体和阅读方式如何变化?不同出版板块如何角逐市场?个体出版社如何在机制、体制改革中不断创新并不断发展?如何让中华文化借助出版力量走出国门乃至影响世界?中国出版业还要向国外出版商学习什么?未来的出版业可能面临哪些困境?哪些前景值得期待?……

未来的问题有很多,答案也有很多。站在过往的光荣之巅,优秀的出版人给出了前瞻性的猜想。在猜想的背后,在以后更长的时间里,无数的出版业者将带着理想一路前行。

(以姓名拼音为序)

    

蔡潮峰(浙江少年儿童出版社社长)

据有关部门统计,今年上半年全国零售图书市场增幅6.2%,而少儿图书市场同比增幅超过16%,在所有出版门类中增幅最大。预计在随后的两三年中,少儿出版门类仍有望成为传统出版增长的龙头,当然也会遭遇到一些不利的环境。推动少儿出版增长的有利因素有以下几方面:第一是随着经济的增长和人民物质水平的提高,家庭在文化消费的投入会增长,这部分投入会更多地投到孩子身上;第二是素质教育和少年儿童阅读推广的不断扩大,近两年少年儿童的纸质阅读情况在往乐观的方向发展,这一趋势还将延续,在整体国民阅读率下降的背景下,儿童的阅读率有望上升;第三是出版成本的上升,这在一定程度上也会带来整体市场的增长。当然,少儿出版增长也会有很多不确定的因素,比如多媒体和网络对少年儿童的冲击,在一些发达地区少年儿童数量的逐步减少,以及近两年经济震荡对整体消费的影响等等。

除了一些外部环境因素外,少儿出版接下来的发展动力可能更多地来自于内部,即整个出版社的文化体制改革。很多少儿社走在文化体制改革前面,这些少儿社已经理顺了产权关系,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市场主体,将有可能获得强大的发展动力。届时,少儿出版有望在产业链建设方面迈出步伐,获得广阔的发展空间。(李雅宁/采写)

    

韩忠良(春风文艺出版社社长)

太远的猜想不提,有一个“猜想”是肯定的,那就是2009年会很艰难,文艺图书的市场尤其会非常艰难。在整个出版比较低迷的情况下,文艺书会更低迷,因为全球经济大环境会使人们多多少少受到影响,从兜里掏钱都比较慎重,买书首先考虑实用的图书,消遣类图书的需求会减少。

近些年来,出版业资源竞争太激烈,首先是作者资源。纯文艺社虽然不多,但做文艺书的出版机构太多,文图联就有上百家出版单位,其他作文艺书的出版社再加上民营公司,比文图联的单位还要多。出版资源一直比较紧张,文化公司体制又比较灵活,给渠道的折扣比较低,资金回笼快,所以来自他们的竞争压力很大,一流、二流好作家的作品越来越难拿到,只靠自己培养新人,风险又比较大。

整个出版业没有一个确定的行业规则,而从出版整个环节来说,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所有环节都要从出版社身上赚钱,但所有环节的风险又都由出版社来扛,这是非常不合理的市场经济链条,导致了恶性循环。

如果不确立一个行业规则,未来文艺社的生存恐怕要更艰难,单流动资金这一部分就能把大家拖垮。(江筱湖/采写)

    

贺圣遂(复旦大学出版社社长)

上世纪的前50年是中国商业出版的繁荣时期,以商务印书馆为代表的中国书业,无论是经营模式还是产业规模,都在整个世界出版业当中都居于前列,即便有生活书店这种以思想传播为己任的出版社,但他们也懂得商业运作对于出版业的重要性。中国传统的“官刻”以及建国后、改革开放前的出版业并不重视商业化,但这种出版方式有利于主流意识形态精品的产生。同时,随着我们与海外书业交流的频繁,我们也有条件汲取更多海外出版业的成功经验,了解他们是如何创造出版奇迹的。应该看到,中外出版业的不同历史时期都有可以汲取的经验,这对我们未来30年的发展是非常重要的。

现在政府提倡中国出版走出去,真正融入世界出版体系之中。这样一个过程并不是看有多少图书英语化,而是要看有多少原创激情被激发出来,有多少让我们出版人、文化人自己都觉得很得意的产品推出来,这是在未来30年当中真正重要的事情。

中国从甲骨文到竹简再到纸张的发明,技术的进步与文化内容的成长是同步的,因此新技术的运用在给我们提出挑战的同时也制造了新的机遇。在未来的30年中,面对新技术的挑战总有人会失意,但更多的人会跟上技术变革的脚步,让传统的内容在新技术环境中获得更为广泛的传播。

对于大学出版的未来30年,我却有这样一个疑问:现在我们的大学出版已经高度商业化,这与世界其他国家、地区的大学出版并不同步,欧美国家的大学出版社在商业化程度上是落后于中国的。在未来,世界上其他国家大学出版的发展模式是否会被淘汰?中国模式是否会被世界所接受?在考虑这个问题的时候,我们也得承认,中国大学出版在将来也很有可能向别人的模式靠拢。

在全国各地出版社都在转制、集团化的时候,大学社却因为体制的原因面临发展的瓶颈,而在彻底企业化之后,大学社本身的属性又面临着丧失的可能。在未来30年,大学出版人一定要找到大学出版社生存的理由以及存在的目的。(王东/采写)

    

黄书元(人民出版社社长)

未来二三十年之后,任何人在任何地方、任何时间都能够查到他所需要的任何信息和知识。出版社则成为内容提供商,在出版纸质图书的同时,也提供数字内容。这个时候,大部分人都习惯通过电脑、电子阅读器或其他电子设备进行阅读。即使手边没有电脑,手机和随处安放的综合性电子设备上都可以随时提供想要查找的东西。只需要一个用户名和密码,我们就能够登录网络,开始阅读。出版社与其他媒体之间有了更深入的融合,各种知识也得到全方位、立体化的整合。未来,阅读方式将更加多元,也更加便捷,而图书则成为众多载体形式之一:有时,阅读电子设备会使眼睛很疲惫,纸质图书为读者提供传统而轻松的阅读方式;有时,一些精美的艺术类图书需要特别以纸质图书这种载体呈现。(李雅宁/采写)

    

贾国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社长)

在今后的一段时间内,纸质出版可能会以更快的速度向数字化出版发展,现在这种转变还处于潜移默化的状态。有那么一天,出版业者会真正感知到数字出版的强大力量。数字出版会严重地冲击纸质出版,但两者最终应该会赢得一个共存发展的状态。而且,纸质图书会在印刷质量和装帧上得到很大的改善。在这个过程中,人们的阅读习惯也会发生大幅度的改变,由此会导致图书、期刊和报纸的市场空间相应变小,但是纸质的学生用书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应该不会有太大的改变,在数字出版的冲击下还会保持较为稳定的发展。

另外,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推进,出版全球化的趋势也将越来越清晰,文字的交融会成为这一趋势的具体表现之一:一方面,在中国经济迅速发展的影响下,国外出版商会越来越多地出版中文图书;另一方面,中国越来越积极地参与到世界中去,中国出版机构也将推出越来越多的英文图书。也就是说,经济全球化将带来文字全球化,一些文字会不断向着更广阔的范围传播,而一些文字却有可能面临消亡的危机。(刘海颖/采写)

    

李陵申(中国纺织出版社社长)

在需求紧缩的大环境下,出版社如何可持续发展,除了体制、机制的改革和信息化、数字出版等提升竞争力的手段和方法之外,打造多视角下的出版传媒机构不失为选项之一。发达国家出版机构在出版产业链下扩展丰富的产品结构,是出版社升级的重要路径,而在这一过程中,期刊及相关产品和服务已成为出版社新兴的成长力量。

中国纺织出版社近年来以女性时尚、时尚评论、服饰产经期刊的差异化经营策略有条不紊地构造出更加丰富的出版社大众生活品牌群体,并以40%~50%的年销售增长速度形成对出版社的有益补充。在纸介期刊出版的带动下,出版社今后还将寻求开展网络、Mook、无线移动等媒体的出版运营,兼营广告、活动推广、读者数据库衍生产品开发、品牌连锁店经营、模特管理等多项商业与传媒业务,并拓展时尚品牌实体经济业务,力求把纺织社大众出版办成影响和带动中国新一代女性生活方式、与全新消费理念融为一体的、具有实用特色和竞争实力的出版传媒机构。(张翠侠/采写)

    

黎雪(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社长、总编辑)

30年改革开放,30年科技出版。而立之年的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从20万元起家发展到4亿元规模,走过了创业、发展、创新的奋斗历程。未来30年,改革、创新、发展的强大推动将给科技出版事业开辟更大的空间,创造更多的机遇。

一百多年前,马克思在《共产党宣言》中说到:“一切固定的僵化的关系以及与之相适应的素被尊崇的观念和见解都被消除了,一切新形成的关系等不到固定下来就陈旧了,一切坚固的东西都烟消云散了,一切神圣的东西都被亵渎了,人们终于不得不用冷静的眼光来看待他们的生存地位以及他们的相互关系。”重读伟人解析工业革命后欧洲社会发展新态势的这段经典,让我们更多思考,给我们更多启发。

未来经济的快速发展、科技的日新月异,一定会破除旧有关系、跨越层层障碍,带来颠覆性的变化。出版业也将在这风起云涌、波澜壮阔的改革浪潮中,更加专业化、数字化、资本化、国际化。但诚如哲学家康德所说,“世界上有两件东西能够深深地震撼人们的心灵,一件是我们心中崇高的道德准则,另一件是我们头顶上灿烂的星空。” 温家宝总理也说,“一个民族有一些关注天空的人,他们才有希望。”仰望灿烂星空、守望责任家园,出版人将驾乘改革创新之风,催开内容生产之花!(蓝有林/采写)

    

刘学明(长江文艺出版社社长)

一是出版主体多元化。出版主体不可能是过去只有传统出版社的“一家独大”,也不可能是目前的国有与民营的“两强相争”,而是国有、民营、外资及各种社会资本的 “三足鼎立”。出版主体的多元化,必然会加剧市场竞争的激烈程度,同时也会加速不同主体之间的相互渗透与融合。最终洗牌的结果,不同主体之间不可能存在谁吃掉谁的问题,但最强大的一定是吸取了各种主体优势、按照现代企业制度建立起来的多种所有制融合而成的股份公司。

二是传统出版与网络出版的“生死恋”。网络出版的迅猛发展,俨然已成为传统出版业的最大冤家,这种冲击是全方位的,从传统出版业的上游(作者)一直到下游(读者),甚至整个社会的阅读习惯、消费结构和认知倾向,无一例外都受到巨大的冲击。但谁敢因此而断言纸质出版物会因此消亡?图书会因其自身固有的、数字出版不可比拟的特质长久地存在下去。网络出版会越来越强势,但传统出版也不会坐以待毙。它们会发挥各自的优势,在竞争中长期共存。同时,传统出版与网络出版相互交融,相互合作,彼此借力,共存共荣,将成为未来出版的越来越亮丽的风景线。

三是网上书店迅速发展。对实体书店构成威胁的因素不是越来越低的国民阅读率,而是拥有海量存储、永久陈列、优惠便捷的网络书店。网络书店的垄断性发展,又会导致与出版社在折扣及其他合作方面的角力。

四是新技术的应用提速传统出版业的转型。(江筱湖/采写)

    

李学谦(中少总社社长)

30年之后,我80岁,我儿子40来岁。运气好的话,我会有一个孙子、一个孙女。他们还小,我会经常带他们读书。 

孙子大一点儿,他正通过电子阅读器看自己感兴趣的一本书。过了一会儿,他感到坐得有些累了,眼睛看久了荧光屏也不舒服,又到了临睡前,于是转而拿起一本同样内容的传统纸质图书,开始享受临睡前美好的阅读时光。

第二天清晨,在上学的路上,他通过手机继续阅读那部令他非常着迷的作品,不让这段时间虚度。下午,他结束一天的学习回到家中,完成作业之后,就上网玩起了与那部作品内容相关的游戏,让自己放松放松。

小孙女非常可爱,她经常缠着我讲故事。我们一起翻阅着传统的纸质图书,欣赏一幅幅精美的插画。过了一会儿,我累了,或者有其他事情,便打开有声读物,让她自己听,自己看。可是,书中一些地方她不理解,有声读物也不会解释,于是她又跑来向我询问。

这是我所畅想的我们家未来阅读生活的场景。阅读,已经成为最经常的一种休闲方式。同样的内容会有多种不同形式的载体,我们可以根据不同时间、不同环境选择一种最适合的形式。

那个时候,出版社已经成为强大的内容提供商,这些内容可以被制作成不同载体的出版物,满足读者的多元需求。(李雅宁/采写)

    

李远涛(少年儿童出版社社长、总编辑)

尽管美国的金融危机会对实体经济、对消费有影响,并间接对出版产生影响,但我国的出版业毕竟处于初级阶段,长远看会保持比较稳定的增长态势,当然不排除有些门类或者有些出版企业会遇到困难。

对少儿书市场来说,其未来面临的一定还是具有扩张性的市场。

为什么有这样的结论?

首先,2006年开始,中国进入了人口出生高峰时期,未来几年少儿读者群会因此得到大幅度增加。而中国整个经济逐步从小康向更高阶段发展,家长对孩子的教育比过去更重视。这种教育分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学业上的教育投入,第二方面是关于孩子的身体健康以及情绪健康的教育。这些教育上的需求使得整个图书门类扩容,也让儿童书未来有更大的增长空间。总之,人口增加,消费能力增长,注重智力教育和情绪教育,多方面因素会让未来少儿图书出版市场有较快的增长。

第二,市场扩容需要产品,出版社未来的资源仍然是两条腿——引进和原创。随着中外交往的密切,国内外出版基本可以保持同步。绘本这样的高定价产品在国内也能有这么大的市场,说明读者的消费能力到了这样的阶段。引进带来了更多样式、更加全面的产品,我们的孩子可以和国外同步读到最好的书,出版社还能学习到国外的新推广手段,这些手段尽管我们现在应用起来还不成熟,但未来几年内会有很大的提升。

同时,每个门类的原创能力会越来越强,不排除有超级畅销书新作者出现的可能。比如说,很多全职太太对孩子的教育关注度会更加全面,她们很可能会变成作者和推广人。原创儿童图书的供给能力会有一定发展。

第三是渠道。以网络为代表的新兴渠道所占的份额会越来越大。网络的发展给童书尤其易破损的精致图书,提供了更大的发展空间。出版社在未来会更注重网络销售,新型的多媒体阅读乃至点对点的服务,最终都要依赖于网络。随着经济发展,整个业界会掀起并购浪潮,图书地面销售将越来越集中到连锁大书店。渠道问题是回避不了的,很多社店矛盾会在未来得到改善,这对整个市场的扩容也有帮助。

第四,未来的出版社要发展得好,要么很大,要么专而小,不会像现在这样每家都不大不小地发展下去。少年儿童出版社未来就会更注重专业化,就做儿童书,与其大而不强,不如强而不大。未来将有更多专业化、特色明显的出版社出现,这对图书品质的提高、深度渠道的开掘、多元化的读者服务会有帮助。

第五是人的问题。目前出版社正处于人员高峰换届期。上世纪80年代进入的业者目前都要退休了。但新编辑会有更国际化的视野,这是新一代出版人的优势所在。队伍的近一步专业化,对儿童文学品质的提升,以及建立更加成熟的出版行业,都会有帮助。 (江筱湖/采写)


王珮云(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社长兼党委书记)

30年后的出版将会呈现一种全新的业态,纸介质的图书、报纸和刊物或许不再是主流阅读出版物,而成为富有艺术价值、诗意和怀旧的珍贵藏品。全新的出版概念应该是为社会提供内容多元、海量和离散的结构化知识、工具和解决方案,可以随时随地以多种传播介质,让各类读者群体阅读、聆听或观看自己想要感知的一切,学习和娱乐。到2038年,阅读方式变了,阅读的本质却依然是为满足公众的精神文化需要。(蓝有林/采写)


汪忠(浙江教育出版社社长)

在改革开放30年间,我们的社会以惊人的速度发生着变化,书业的变化尤其以教育出版为最。教育改革,特别是这些年来中国教育事业的巨大发展促进出版业越来越深入其中,出版与教育之间由依赖、依存关系转变为互相促进、共同发展的关系。毫无疑问,中国正在进入也必将进入一个学习型社会,一个终身学习的时代里教育出版仍然将是书业中最重要的板块。展望未来,教育出版社担当着更重要的社会责任,也必然会有更大发展。网络和技术的发展,在变革传统经济文化的同时,也给教育与出版带来了新机遇,积极关注新媒体、新技术的发展,以数字出版为契机,努力探索新的发展模式,寻找传统教育与出版在数字时代的转型之路,实现教育与出版在新旧媒体的有机融合与双赢。(孟叶/采写)


杨西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社长、总编辑)

中国改革开放走过了30年,作为中国政治、经济、社会、文化发展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的出版业同样走过了30年。抚今追昔,我们每个出版人都会为身边的巨大变化而感慨。

纵观当今世界,文化和文化产业已经成为世界各国综合国力竞争的一个主要领域,一部人类发展史表明:文化兴则国兴,文化衰则国衰。始于1984年的出版发行体制改革,则在党的十六大实现了重大突破,更重要的是将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上升到了国家战略高度。

展望未来30年中国出版业的发展,我们更有理由相信这个产业将会获得一个更大的飞跃。文化产业已经成为中国经济的新亮点,随着国家对文化产业扶持力度的加大,文化产业将在国民经济发展中扮演越来越重要的角色。随着中国社会迈向小康社会,文化消费市场将会持续增长,文化产业也将进一步发展。从中国出版业发展的趋势看,出版形态将越来越多元化,经营管理越来越市场化,组织结构越来越集约化,销售渠道越来越多样化,传统媒体与新媒体将进一步融合,国内市场和国际市场将进一步融合。面对着这些变化,中国出版企业应该把握自身的优势,依托中华文化的根基,加快信息化、数字化进程,加大产业结构的转型和升级,加强与国际出版业的交流与合作,努力实现传统出版向现代出版、粗放增长向效益增长、产品经营向品牌经营、事业管理向企业管理的转变,在发展的数量和质量上进一步提升。这样,中国出版才有可能跻身到国际出版行列之中,中国出版业才会从一个出版大国成为出版强国。这一切,还需要我们出版人共同努力。(张翠侠/采写)

 


所有评论({{total}}
查看更多评论
热点快讯
+86
{{btntext}}
我已阅读并同意《用户注册协议》
+86
{{btntex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