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出版集团30年之旅
2018-12-17
收藏

从上世纪80年代初开始,一部分省区市借助出版局与出版社分开的机会,自行试验组建出版总社或出版集团,对地域性出版资源和人力、物力资源进行力所能及的整合。在后来的改革发展中,除少部分地区受条件限制,继续维持这种现状外,大部分“总社”和“集团”经当地政府和国家出版行政部门批准,已经正式从出版行政部门剥离出来,组建大型出版集团。在2003年第一轮国家文化体制改革推动下,很多出版集团及时完成企业改造,建成名副其实的法人治理结构;还有的出版集团得国家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先机,乘势而上,进一步完成股份制改造,上市融资,成为以资本运作为纽带的市场主体。

到目前,全国出版集团已经掌控中国出版资源70%以上。在质量上,更是把中国最有发展前途、最有品牌优势的出版单位聚集在自己的麾下。在今天研究中国出版业发展水平,涉及中国出版业明天的辉煌,谁也无法绕过出版集团这个话题。


集团化是30年最重要事件

■受访者:郝振省(中国出版科学研究所所长)□采访者:方菲(商报记者)

纵观30年中国出版业集团化之旅,集团化产生的背景原因是什么?集团化对推动中国出版业改革发展、做大作强起到什么作用?当下阻碍出版集团进一步发展的阻力是什么?又有什么治理良策?带着这些问题,记者日前走访中国出版科学研究所所长郝振省先生,听到很多郝先生与业内专家一致的共识,也听到一些他独具的理解和建议。在此愿与读者分享。

背景:

为了提升我国出版实力,在国内外市场站住脚跟,和国际同行同台竞技,一拼高下,组织起来,以强对强,以大对大,走集团化道路成了必然选择。

郝振省在回顾我国出版业集团化过程时,首先特别强调市场经济对出版业集团化的催化作用。当时有两个重要背景引人注意:一个是随着农业由集体化向个体化转化,我国粮食首先实行市场调剂;随着很多国有企业完成股份制改造,我国家电产品、机械工业产品、食品服装加工产品率先进入市场化运作。我国由计划经济大踏步向市场经济转化。另一个背景就是上世纪末开始酝酿的入市,我国注定要由国内的市场经济向着全球化市场经济开放。郝振省说,我们要搞市场经济,市场没界限,不可能把市场边缘化到一个省、一个国家。它必然是社会化的、国际化的。不同的企业,不同的主体,它对效益的追求和对利润的追求,决定它必须去冲破既定的各种界限,从一个行业打通另一个行业,从一个省走向另一个省,从国内走向国际,占领最大的市场分额。搞经济如此,搞出版同样如此。只是出版业的特殊性,市场化来得晚一些,但是大市场是必走之路,没有他途。大市场要求要有大企业。郝振省形象化地比喻说,不能设想在大市场的海洋上漂着小舢板。小舢板没有竞争力,更没有抗风险能力。出版业需要巡洋舰,需要一个舰队。

当时中国出版业的情况:几百家小的出版社,几十个人,几百种书,几千万码洋,各自为战,像一堆马铃薯之间没有相互联系,生产规模与实力水平都在有限层面上勉力维持。出版业成了计划经济的最后堡垒,成了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孤岛。而我们面对的国际出版业是什么阵容呢?在市场经济成熟的国家,那里的出版传媒集团在国际市场上横冲直闯,大行其道,动辄几十亿、上百亿美元的资产,资本化运作,出卖版权,跨国经营。为了在国内外市场站住脚跟,努力提升我国出版传媒业实力,和国际同行同台竞技,一拼高下,组织起来,以强对强,以大对大,集团化成了必然选择。

现状:

出版集团已经掌控中国出版资源70%以上。在质量上,更是把中国最有发展前途、最有品牌优势的出版单位聚集在自己的麾下。在今天研究中国出版业发展水平,涉及中国出版业明天的辉煌,谁也无法绕过出版集团这个话题。

到现在,我国各种出版传媒集团已达99个,其中报业集团49个,出版集团24个,发行集团24个,期刊集团2个。

纵观30年出版业改革,郝振省认为集团的作用是巨大的。首先是体制改革开始走出新路。从集团转化为集团公司,包括资本运作和上市,在某种程度上,由物理反应向化学反应转变。上海世纪、四川文轩、辽宁出版传媒,尽管上市以后舆论信任度还有待提高,但体制机制开始发生化学反应。法人治理结构逐步建立,现代企业制度逐步形成。实行集团化的出版传媒单位,在人员分流上、生产链条上、薪酬分配上、干部使用上,都开始超越三项制度改革层面。资产经营授权、工商注册、财务制度监督,一齐向市场主体快步迈进。

二是整合了资源,解放生产力。已经出现了一批可以向外国同类出版集团挑战的市场主体。特别是经过企业化改造、股份制改造的集团,中国的出版集团已经具有相当雄厚的实力。到目前,出版集团已经掌控中国出版资源70%以上。在质量上,更是把中国最有发展前途、最有品牌优势的出版单位聚集在自己的麾下。在今天研究中国出版业发展水平,涉及中国出版业明天的辉煌,谁也无法绕过出版集团这个话题。

郝振省举出一组最新统计数据说明,从2003年6月开始全国文化体制改革试点以来,全国24家出版集团有17家完成了转企改制,79家音像出版社、184家图书出版社转型到位。对这17家出版集团统计,与改革之初比较总资产增长了66%,净资产增长了68%,出版的销售收入增长了46%,利润总额增长了25.3%。新闻出版总署将重点扶持的百亿元资产的特大型出版企业目标,像江苏、浙江、山东、湖南等省,目前有的已经实现,有的接近实现。他们的资产实力已经可以与世界大型出版集团一比高下。

郝振省提醒记者注意一个问题——汇率兑算问题。郝说,我们习惯以人民币折合美元计算资产,这对中国出版业是不公平的。以美国而言,他出书的种类和我们差不多,它的册数、印张,和我们不相上下。但他用美元订价计算,人均资产和人均消费超过我们几十倍。像麦格劳·希尔的书,培生的书,同一本书它订价50美元,我们50元人民币。相差多少倍?它一个美元买三个葱头,我们一元人民币能买五个。又是相差多少倍?其实我们一本书到我国香港定价要乘以四,到我国台湾要乘以五,到美国就会乘以更高。如果把兑换因素算进去,我们和它的产值差不多,我们有的集团规模并不比它的差。30年来,我国出版实力几十倍增加,出版业的集团化功不可没。

 问题:

我们的集团是在地域条件下产生的,是用计划经济的思维模式组建起来、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去追求利润的集团——麻雀虽小,五脏俱全;种棉花的和炼钢铁的在一个集团,集团内部资源的共生性、关联性、互补性严重缺失。

谈到我国出版集团存在的问题,郝振省认为主要是在体制上,物理变化向化学变化的反应才刚刚开始,还有很多事情要做。特别是为数很多的出版集团在这一块还没有动作。除了对外挂了出版集团的牌子、甚至集团公司的牌子,内部体制基本上还是一个不叫做管理机关、不叫做政府机构的有政府管理功能的行政性集团。那里的领导权实际是管理职能,而不是生产职能、市场运作职能。包括他说的策划中心、管理中心、战略中心、利润中心和营销中心等等,实际上都没有做到。集团本部类似于二级出版局、小型的出版署,集团应有的活力没有激发出来。

另外,我们的集团绝大多数都是由省、区、市的称谓作名头的,郝振省认为这不是小事。我们为什么见不到国外有慕尼黑出版集团巴黎出版集团莫斯科出版集团?专业化、集约化,卖出异类,购并同类,做强做大,是世界出版集团运作规律,谁也不能违背。我们的集团是在地域条件下产生的,是用计划经济的思维模式组建起来、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去追求利润的集团——麻雀虽小,五脏俱全;种棉花的和炼钢铁的在一个集团,集团内部资源的共生性、关联性、互补性严重缺失。

一些集团按照主业方向设定报业出版印刷期刊集团的称谓,同样引起郝振省诟病,他认为这本身也带着计划经济的烙印。一旦进入出版传媒领域,书报刊、声光电、编印发,六大领域,三大环节,是个统一体,是相互关联的产业链条,意味着将要跨媒体经营,不可能还只是书、报、刊、印的范畴。我们不能自己捆住自己的手脚。国外已经出现的出版企业非出版社化的倾向值得注意。

在技术层面上,郝振省认为集团在架构上是大资源、大资本,和数字出版产业特点要求符合,具有先天的优越性。但由于体制问题没有根本解决,相当的传统产品是受到保护的,市场经济竞争尚不充分,总体对数字技术进入程度不够热衷。有的没有进入,有的是点缀,有的没有形成盈利模式。出版集团不能用数字出版武装起来,数字出版找不到集团给它的培植基地,中国的数字出版发展不起来,集团也发展不起来。

对策:

加快物理变化向化学反应的速度,在法人治理结构、现代企业制度上进行根本性改造,在集团范围内向产业化、专业化、集约化、资源整合和品牌保护方向发展,成为今天出版集团当务之急。

谈到上述问题,郝振省以非常理解的心态表示:当初政府出面组建集团有历史必然性:面对波涛汹涌的市场化进程,面对国外资本的长驱直入,短时间自然形成与国际抗衡的出版集团是不可行的。政府作为第一推动力,作为发展第一责任人,是中国国情使然,无可厚非。我们今天的责任是:出版集团既然有先天不足,决不能再后天失调。加快物理变化向化学反应的速度,在法人治理结构、在现代企业制度上进行根本性改造,在集团范围内向产业化、专业化、集约化、资源整合和品牌保护方向发展,成为今天出版集团当务之急。

鉴于小而全、同质化严重的倾向,郝振省给出按国际上走专业化道路经验改造出版集团的建议。比如,有可能以某个大的财经社为骨干,组建经济出版集团;以某个大的卫生出版社为骨干,组建医疗健康出版集团;以某个大的工业(化工、机械等)出版社为骨干,组建产业出版集团。郝甚至具体举例到以商务印书馆为龙头,整合全国有作为的工具书出版资源,组建工具书出版集团;以中华书局为龙头,整合全国古籍出版资源,组建古籍整理出版集团,由此形成一个个不同性质的专业化国家队。就各省出版集团而言,同样是依靠资本纽带,卖出异类,购并同类,壮大实体。在这个资源整合过程中,市场化、专业化、集约化自然形成,地域分割和变相封锁局面自然打破。郝振省建议,集团重组中,一定注意要形成竞争态势,好比球场上AB角那样,一个盯着一个,谁也不敢懈怠。像上海那样,组建了世纪出版集团,又搞了一个文艺总社;组建了一个解放日报集团,又搞了一个文艺集团。这就有利于形成相互竞争的局面。

郝振省最后给出的建议是,提醒国内现有集团,注意和有一定规模和信誉度的民营文化工作室联合,由外部关系变成内在关系,结成战略合作伙伴。辽宁出版传媒签约民营组建万邦(北京)书业发展分公司是个成功案例。联合民营,取他的资本之力、渠道之力、资源之力;也会在市场反应和应变能力上多所获益;对于民营而言,需要规范性管理,需要在政策上、品牌上、责任心和使命感上成熟起来。双方是最终是互补双赢。

郝振省认为,民营经济是新生产力的表现,冷落民营经济的观点是无所作为的观点。

WechatIMG1699.png

在日前召开的第三届香山论坛,来自国内外、海内外出版集团高层聚焦科学发展与出版创新。(商报记者 金霞/摄)

    

2006~2007年度全国出版集团资产收入一览(亿元)

a75f0ccf-fab9-4ec5-9f42-1e17ea9c7afd.png


全国出版集团大事记

上世纪80年代初,部分省市借局社分家机会自行试验组建地域性出版总社或出版集团。

1999年2月24日,上海世纪出版集团成立。2005年11月26日,上海世纪出版股份有限公司成立。

1999年7月7日,北京出版社出版集团成立。

1999年12月22日,广东省出版集团成立。2004年9月6日,广东省出版集团有限公司成立。

2000年3月29日,辽宁出版集团成立。2007年12月21日,辽宁出版传媒股份有限公司上市。

2000年6月25日,中国科学出版集团成立。2005年6月中国科学出版集团有限责任公司成立。

2000年9月1日,湖南出版集团成立。2004年9月,湖南出版投资控股集团有限公司成立。

2000年12月12日,山东出版集团成立。

2000年12月21日,浙江出版联合集团成立。

2001年9月28日,江苏出版集团成立。2004年底,凤凰出版传媒集团有限公司成立。

2002年4月9日,中国出版集团成立。2004年4月4日,中国出版集团公司成立。

2003年12月12日,吉林出版集团有限责任公司成立。

2003年12月22日,河南出版集团成立。2007年12月28日,中原出版传媒投资控股集团有限公司成立。

2003年12月26日,四川出版集团成立。2008年11月,四川出版集团有限责任公司成立。

2004年2月9日,上海文艺出版总社成立。

2004年4月15日,河北出版集团成立。

2004年10月12日,湖北长江出版集团成立。2007年10月9日,湖北长江出版传媒集团有限公司成立。

2004年12月22日,中国作家出版集团成立。

2004年12月31日,江西省出版集团成立。

2005年1月25日,云南出版集团公司成立。

2005年5月28日,重庆出版集团公司成立。

2005年9月30日,贵州出版集团公司成立。

2005年11月28日,武汉出版集团成立。

2005年11月28日,安徽出版集团有限责任公司成立。2008年11月,参与认购科大创新股份有限公司定向发行的股票上市。

2006年1月17日,读者出版集团有限公司成立。

2006年12月21日,山西出版集团成立。


所有评论({{total}}
查看更多评论
热点快讯
+86
{{btntext}}
我已阅读并同意《用户注册协议》
+86
{{btntex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