远东社举办“文字书写时代”新书分享会
唐鋆 | 2019-01-15
收藏
摘要: 1月13日,上海远东出版社在京举办主题为“文字书写时代”的新书分享会。

QQ截图20190115112717.png

中国出版传媒商报讯 1月13日,上海远东出版社在京举办主题为“文字书写时代”的新书分享会。数位专家学者及近百名读者齐聚现场,共同见证了由远东出版社出版的《以百姓心为心——老子政治哲学》《文字不灭——我在中兴通讯黄金二十年》《帝国突围——摇晃中的光绪二十四年》《废墟花开——帝师孙家鼐与京师大学堂》4种新书的精彩亮相。 

发布会由知名作家、编剧林夕主持,她表示,无论是老子哲学中折射的思维之光,光绪二十四年激荡人心的时代脉动,还是在中兴通讯跌宕起伏的个人命运,都体现了作者的时代担当和社会价值,每一个文字记录者都值得被尊敬。

QQ截图20190115113056.png

《以百姓心为心——老子政治哲学》:重塑文化自信力

北京大学教授叶自成多年潜心研究《老子》,他在谈到创作《以百姓心为心——老子政治哲学》的初衷时说到,每个人心中都有一个老子,平常人解读《老子》,常有碎片化、片面化的局限,同时也看到,中国人在研究外交关系时,往往习惯于在西方历史中挖掘材料,从西方的外交理论入手,而实际上,在《老子》中就已经包含了丰富的外交思想,比如“以道佐人主者,不以兵强天下”“兵者不祥之器,非君子之器”“大国者下流……大国宜为下”等。自己独辟蹊径地从政治哲学的角度,对《老子》所作的详解,不仅是为了更接近老子的中心思想,也是为了说明,老子思想的精华是中国核心价值的思想基因,而真正的好的思想都是管用的,学习老子思想,对当今社会发展大有裨益。

他在分享时列举了大量中外政治家、军事家乃至科学家践行老子思想的案例,分别从为什么要学老子思想、学老子思想有用吗、为什么老子思想总被误解、如何学老子思想等四个角度挖掘出老子思想中最有借鉴价值的部分,并将道家和道教作了明确区分,呼吁读者通过领悟老子思想,重塑当代中国的文化自信力和理论创造力,通过个人的活动和智慧,上下一体,回报于社会。

QQ截图20190115113106.png

《文字不灭——我在中兴通讯黄金二十年》:领先,才能有大视野

“工科学霸”王守臣博士毕业于浙江大学,1998年加入中兴通讯,2001年起任副总裁。在中兴通讯蓬勃向上的发展路程中,王守臣是重要的参与者和带头人,从选择与专业不对口的职业方向、带领团队突破技术难关到深入南美开拓国际市场,一路的成长与蜕变,让他在不断获取经验的同时,也在思考,如何将这些经验更加直接地传达给更多年轻人。

“我们这一代人,受惠于这个奋进的时代,但是回想这过去的20年职业生涯,兜兜转转走了不少弯路,如果每个人在年轻时都有一个导师的指引,生命的效率会高很多,所以我希望我笔下的这段学习和工作经历能给现在的年轻人一些实实在在的帮助。”

《文字不灭——我在中兴通讯黄金二十年》记录了作者在中兴通讯二十年间的激情与梦想、困惑与突围,一个个拍案叫绝的商战实例,一次次惊心动魄的异国经历,都是关于成长的故事。在王守臣看来,大学的方向不一定就是就业的方向,大学里不仅要学习一技之长,更要培养学习的能力。有了学习的能力,跨学科就业,反而能开拓更大的视野。而对于初次就业是选择大公司还是创业公司,王守臣说到,毕业后的第一个工作经历决定了今后的工作习惯,应先去一个大公司,领先,才有更广阔的视野。他为年轻人总结的三条择业原则是做自己喜欢的事,选择比努力更重要,求知若饥、虚心若愚。

QQ截图20190115113122.png

《帝国突围——摇晃中的光绪二十四年》:做史学研究要具备侦探潜质

余音性子直爽,他这次带来的两部作品《帝国突围——摇晃中的光绪二十四年》和《废墟花开——帝师孙家鼐与京师大学堂》也颇有这种风格:记录历史不偏不倚,人物性格也毫不矫饰。在他看来,每一个历史作家都应该拥有赤子之心,厚重的历史里,有着一座座深山,一片片瀚海,写作者不仅要前赴后继、乐此不疲,更要上下求索,追根溯源,切不可视为畏途,随意为之。

余音认为:“历史的价值就在于让今天的我们少犯错误,历史上的任何一次改革、变法与革命都对当下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切不可戏说历史。要坚持‘回到现场’的历史研究方法,到故纸堆中去寻找真实丰富的史料,用严谨客观的态度对待历史,这就要求,做史学研究要具备优秀侦探的潜质。”

除此之外,余音还提到重要的一点,在进行历史研究时要大胆提出自己的创见,在面对已被奉为圭臬的定论时,有时外行人的视角反而更加新颖独特,可以跳脱原有的历史研究定式,更接近真实。“虽然戊戌变法早已被定性,但这并没有成为禁锢我独立思考和质疑探讨的尚方宝剑,在经过20多年的研究之后,才终于有了今天的成果。”这正是余音在进行历史研究时的最宝贵之处。

QQ截图20190115113134.png

附录:

《以百姓心为心——老子政治哲学》

在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中,“以人民为中心”的思想有着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思想根源。这一思想根源,又以老子的政治哲学为最深厚。老子是第一个提出“以百姓心为心”的政治思想家,并且形成了“以百姓心为心”的政治哲学体系,指出了国家政治发展的趋势和方向。

由上海远东出版社推出的《以百姓心为心——老子政治哲学》,综采各家之长,补阙各家之短,立足于中国历史文化,在全球视野下第一次系统、完整地论述老子的政治哲学体系,第一次系统、完整地解读老子思想。老子“以百姓心为心”的政治哲学体系,对今天“以人民为中心”的中国治理价值观,有重要的思想借鉴意义。

在诸子百家中,老子的思想向来以玄奥难解、微言大义著称,为许多人敬而远之的阅读书目。而叶自成用平易近人的笔墨娓娓道来,中外作纬,古今织经,融合丰富的人生经历,讲述老子的哲学思想,分外引人入胜。

该书作者北京大学教授叶自成大量引用了西方哲学家、政治家乃至物理学家的理论事迹,横向比较了中西文化之下对老子理论解读的异同。

此外,作者也纠正了许多对老子的误解。《老子》一书,没有直接叙述内在逻辑,因此需要自我的理解和阐发,容易导致读者过于笼统和武断地概括其内容。最容易被误解的一点,就是认为老子提倡实行愚民政策,梦想回到“阡陌交通,鸡犬之声相闻”的上古时代。这是把老庄理论并立、视为一体所造成的谬误。“庄子是一个消极的出世者,而老子是一个积极的入世者。”

通过《以百姓心为心:老子政治哲学》,读者能够看到,老子的哲学与西方哲学体系不同,没有非黑即白的判断,老子是水一般流动的,顺时而流,应时而变。不同的时代,对老子的解读也绝不会相同。在阅读时,不必争辩哪一种解读是绝对正确的,达到帮助读者认识老子,从而进行更全面、更深邃的思考,解读就是有益的。《老子》是一个多姿多彩的世界,而叶自成的著作,就是交入读者手中,打开世界之门的钥匙。开启之后,则银河灿烂,尽展于前。

《文字不灭——我在中兴通讯黄金二十年》   

从文字的发展过程来看,文字起初并不是为了交流,它是帮助人们进行记录、记载的符号。

上海远东出版社新近推出的《文字不灭——我在中兴通讯黄金二十年》,正是用文字来见证作者的成长与蜕变,用文字来记录通信行业的竞争与历史。

《文字不灭——我在中兴通讯黄金二十年》一书的作者王守臣,毕业于浙江大学,博士,获浙江大学最高荣誉“竺可桢奖学金”。1998年加入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从2001年起任中兴通讯副总裁,先后兼任小灵通产品总经理、WCDMA产品总经理、南美区域总经理、西班牙电信总监、TDD-LTE产品总经理、中兴高达总经理。2017年从中兴通讯离职,任海兴电力副总裁。2018年起,自主创业,任派微电子总裁,主攻功率半导体产业。

正因为是作者自己多年来的亲身经历,所以《文字不灭——我在中兴通讯黄金二十年》一书中所写内容真人真事,实名实姓,是管理实务,也是一代通信人的奋斗芳华,读来更觉真实生动、感人至深;也正因为书中所写学生时代的执着与青涩,就业之际的彷徨与迷茫,商场竞争中的激烈与精彩,人生经历中的得失与感悟,与广大读者的生活与工作息息相关,所以读来让人觉得就是在说自己的经历或感受,从而产生强烈的代入感。

该书文风诙谐、通俗而又略带不羁,语句简洁、流畅,宛若行云流水。书中作者不仅回忆了自己在中兴通讯二十年的成长与经历,同时也记录了中兴通讯1998-2017“黄金二十年”的发展与变迁。阅读《文字不灭——我在中兴通讯黄金二十年》,你会发现,其中有欢乐也有辛酸,有梦想也有激情,有个人职场奋斗经历也有大时代背景下的行业机遇与发展,有同城兄弟企业在竞争中的共同成长也有国际竞争腥风血雨中我国民族工业坚强崛起的热血澎湃。《文字不灭——我在中兴通讯黄金二十年》可以说是在带领读者一同领略通信行业二十年的风景与激情。

《文字不灭——我在中兴通讯黄金二十年》,是小说,是管理实务,是商战案例,也是回忆录。它是经济书中的文学书,它是文学书中的经济书。如果你喜欢,它就是你喜欢的样子,因为它就是生活中的你我。

《文字不灭——我在中兴通讯黄金二十年》的可贵之处在于作者并没有局限于个人成长的小格局,而是一开始就把读者的视野引入了蓬勃发展、日新月异的通信行业这个大背景之中,小灵通、2G、3G、4G、5G,这些与我们生活、工作息息相关的通信信息,读来让我们备感亲切,兴趣陡增。隐含其中的中兴、华为的竞争也没有把关注点放在具体的实际商务竞争的操作层面,而是放在国内国际整个通信市场上的行业竞争之中。行业竞争的结果:同城相争的两兄弟越斗越强,一起成长,把众多曾经的国际行业巨头远远甩在身后。作为我国通信行业代表的中兴、华为,在2G时代,产品的上市时间、产品的性能都落后于国外厂家,处于“跟着跑”的状态;到3G时代,已经是“一起跑”的状态,与国外厂家的产品差不多同一时期推出;到了后来4G、5G时代,已经处于“领先跑”状态,多个方面已经领先于世界同行。这样的文字,让读者深刻感受到了我国民族工业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坚强崛起的自豪与骄傲。

《文字不灭——我在中兴通讯黄金二十年》,记录的不仅仅是作者在中兴通讯黄金二十年的成长与蜕变,同时也真实反映了我国通信行业蓬勃发展、快速进步的二十年,更从侧面见证了我国民族工业在强手如林的国际竞争中坚强崛起的二十年。

《帝国突围——摇晃中的光绪二十四年》 

1898年,奋斗者永远年轻

因为固有的偏见,读近代史似乎并不是什么愉快的经历。落后挨打、丧权辱国……这些负能量的信息就好像隔夜的饭菜、衰败的花朵、注定落败的棋局,人们总想避而远之。确实,历史一旦被这样定了性,就很难再气势昂扬起来了。

但人类的历史从无到有,从来不缺血雨腥风、颠沛流离,即使是盛唐强汉,也常有饥荒遍地。即使是锈迹斑斑的晚清,也不缺奋斗者的足迹。

我们不讳言苦难,但也记得与之同行的,还有希望和斗争。任何时候,个体命运难免会受到历史洪流的裹挟,但总有人试图通过努力找到一根靠岸的树枝,我们不应遗忘这些负重前行的身影,更不应遗忘他们的激情和奋斗。

更何况,作为一个普通人,谁能确定自己了解的那一段历史,就是真实的呢?历史的记忆常常出错,所谓的真实,也不过是一部分人的认定而已,臆测的成分或多或少……

光绪:“小胆儿天子”的抗争

世人对光绪的刻板印象是懦弱无能的性格和失败的一生。在沉重的历史面前,很少有人注意到,对比起何不食肉糜的晋惠帝、扶不起的刘阿斗、二世而亡的胡亥,为了挽救千疮百孔的晚清,光绪帝也是有过“帝王之气”的。

光绪帝一生忧国忧民,时刻不忘振兴中国,甚至试图改变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废除八股、奖励发明创造、在宫中推广发报机、开放言路、运用新人……凡此种种,都说明了光绪帝的开明和努力。只是一生受制于人,无法放开拳脚,如书中所说:生前,他曾对德龄谈起自己内心的苦衷:我没有机会把我的意思宣布于外,或有所作为,所以外间都不大知道我。我不过是替人做样子的。以后再有外人问你,只告诉他我现在所处地位实在的情形。我有意振兴中国,但你知道我不能做主,不能如我的志。

康有为:偏激冒进的维新干将

过去,人们常将戊戌变法称为“康梁变法”,默认康有为的“戊戌变法领袖”地位。但随着近年来戊戌变法史研究的深入,这种说法越来越难以服众。

作为七品官员,康有为终其一生只面见过光绪帝一次,时间不过三刻,《戊戌奏稿》等更被指出是后来的“伪作”。在宣传维新思想方面,康梁等人确实做出了很多的努力,但他们只适合当变法宣传家,却不适合当变法操盘手。他们急躁冒进,举措失当,四处树敌,最后居然想出捕杀慈禧的险招,导致慈禧与光绪帝母子彻底决裂,断送了改革大业。

光绪十六年进士、翰林院编修蔡元培,曾经是康党积极争取的人物,但他却当面拒绝了他们的邀请,并与康党划清界限。多年以后,蔡元培对学生罗家伦交底说:“我认为中国这样大,积弊这样深,不在根本上从培养人才着手,他们要想靠下几道上諭,来从事改革,把这全部腐败的局面转变过来,是不可能的。” 

《废墟花开——帝师孙家鼐与京师大学堂》

晚清改革家孙家鼐

时势造英雄,危难显本色,晚清大人物的花名册上,有能文善武的曾国藩、李鸿章等重臣,也不乏臭名昭著的袁世凯之流,唯独孙家鼐的名字却鲜少被人提起。

封建科举时代,中国的文人学士都有“四大梦”:中状元、做帝师、当大学士、死后获得“文正”荣誉称号。1300多年,没有一个人能把“四大梦”做圆。惟有孙家鼐,在封建社会终结前夕,获得“大满贯”,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堪称“中国读书第一人”。

如果孙家鼐的过人之处仅在于此,只能算作一名出类拔萃的文臣。是特殊的时代、包容的性格赋予了他一般人难以超越的“改革家”身份。他不仅是创办、保护京师大学堂的伟大功臣,也是中国近代民族工业的创办者,在耄耋之年,依然披荆斩棘,力图通过改革和发展教育和实业,寻求一条救国的可行之路,当为万世师表,近代楷模。

孙家鼐有自己的小灶,但他很少光顾,在校内时,他喜欢和教习们一块就餐。一则是检查伙食质量,二则是利用这个机会,与部下沟通交流,多了解一些教学情况。孙家鼐爱吃面食。有一次,赶上食堂吃米饭,孙家鼐皱皱眉头。管理员看见后,马上要去给他另做。孙家鼐说:“不用那么麻烦。大学堂门口就有卖油条的。”他让仆人到门口去买,管理员要掏钱,马上被其阻止。

京师大学堂是中国近代国立高等教育的开端,其重要性不言而喻。 孙家鼐和丁韪良,谁才是京师大学堂创立的第一功臣也由此成为了热门话题,这些年来一直争论不下。孙家鼐是首任官学大臣,丁韪良则是孙家鼐委任的西学总教习。不可否认,丁韪良是来华传教士中参与中国改革较深者,对京师大学堂的学科设置帮助很大,甚至在京师大学堂最危险的关头,有挽救京师大学堂之功。

但从大局上讲,孙家鼐功劳更甚。作为京师大学堂的倡办者,他不但制定出现代意义的办学章程——学以致用、中西分科、设置奖学金等,勾勒出现代大学才有的壮丽蓝图——设主楼一座、副楼四五座、藏书楼一座,植树种花;并亲力亲为选场地,选派教习,在京师大学堂岌岌可危之时,以辞职抗争。他提出的“盖学问乃天下万世之公理,必不可以一家之学而范围天下”的教育思想,打破了当时“独尊儒术”的思想禁锢,为后来蔡元培校长倡导的“思想自由,兼容并包”办学方针开辟了道路。

多年以后,在回忆录《亲历晚清四十五年》中,李提摩太写道:“改革维新派强学会得到了总署大臣翁同龢与皇帝的师傅孙家鼐的同情和支持”,孙家鼐“是所有中国官员中最有教养、最具绅士风度的人之一”。

 


所有评论({{total}}
查看更多评论
热点快讯
+86
{{btntext}}
我已阅读并同意《用户注册协议》
+86
{{btntex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