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秀华:我骨子里是悲观主义者

■中国出版传媒商报记者 解乔桉 | 2019-03-11
收藏
摘要: 一本带有自传性质的小说,像是一双隐形的翅膀,带着作者逃离苦难,又飞向光明,这是女性作家独特而丰满的美。

余秀华 中国当代传奇女诗人,2009年开始诗歌创作,著有诗集《摇摇晃晃的人间》《月光落在左手上》《我们爱过又忘记》,散文集《无端欢喜》。2018年,自传体小说《且在人间》在《收获》杂志发表,随后出版。


《且在人间》余秀华著/湖南文艺出版社2019年2月版/45.00元


  余秀华可以说是我国诗人界的“网红”,她传奇的人生,让人们见识到了女性的坚强和勇敢。然而这传奇的背后,却是来自生活的不友善。她是残疾人,也是女性,好像所有弱者的标签都贴在她身上,余秀华很不服,她一生都在为此奋斗,她用诗歌来呐喊和宣泄。

  这也是她转向小说创作后的第一本作品《且在人间》中的内容,这本带着强烈自传体意味的小说,向人们诉说着人生的苦难、一位残疾女性的挣扎。

  细心的读者不难发现,从《摇摇晃晃的人间》到《且在人间》,余秀华善用“人间”作标题。不同的人对“人间”的看法各不相同,尤其是一位生活在五六线城市下属乡镇的残疾女性,她可以更加敏感地捕捉到那些不露痕迹的怜悯和嘲笑,所以她更明白生活的涵义,和“人间”的意义。因此,她的新作整体呈现出一种阴郁的氛围,浓稠的抑郁扑面而来,让人不禁颤抖。对此,余秀华在新书分享会现场坚定地说:“我骨子里是一个悲观主义者,一般小说的结局无非两种,要么生、要么死,而我所有的小说都是把主角写死了,不死不行。”

  为什么非死不可?这对余秀华而言,是一种挣脱的体现,代表她或者主角终于挣脱了束缚,迎来了希望,而死是最纯粹的一种挣扎,象征着死而后已的精神。

  正是这股韧劲,余秀华的作品虽然阴郁、残忍,但是真实达观、勇敢平静的生命境界,又深深吸引着读者。《且在人间》在出版以前发表在《收获》杂志。为了更加准确地表达这本小说,《收获》另辟一栏“自传体小说”。可见《收获》这种主流文学期刊对余秀华和她作品的认可和赞赏。

  余秀华却对自己创作小说的才华不甚满意,因为小说写起来并没有诗歌那样让她得心应手。至于为什么要转型当作家,她认为,一个写作者不应该被限定在某一种身份里,比如诗人或者是作家。“文笔是为题材服务的,当诗歌的形式不足以表达,我会想着随笔,随笔和诗歌都不能表达的时候,我会借助于小说。”余秀华如此说道。

  的确如此,不管是诗歌还是小说,余秀华要的不是作品能取得多大的成绩,而是一种自我表达,这种表达代表着她的自尊和坚定。

  关于《且在人间》,余秀华笑言是被“逼”的,虽然该书有一些自传体的味道,只不过是“男盗女娼”的事情,还不够深刻,她觉得这个小说可以延伸的东西还非常多,至少可以再延伸出3个小小说,但是现在她还没有把它完整地想清楚。

  所以,关于小说,余秀华自认为才华有限,还未像诗歌那样形成自己独有的风格。而且她觉得自己最大的写作缺陷是下笔就成,成而不改。她评价自己的小说,认为《且在人间》虽然是悲伤题材的作品,但题目、结构都可以改变。创作小说的乐趣是可以把一个故事的起点分成无数个岔道口,然后有无数的结局,小说的成像是散状的。

  所以比起诗歌,余秀华认为创作小说更过瘾,但她还是坦言,未来自己不会成为一个作家,她说,因为诗人的表达可以是简单、直接、粗放的,这是诗人天真的方式;作家的表达却要缜密、绵长,成功的作家是“老奸巨滑”的。


所有评论({{total}}
查看更多评论
热点快讯
+86
{{btntext}}
我已阅读并同意《用户注册协议》
+86
{{btntex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