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家要慎重写童年
2019-05-14
收藏

■徐德霞(《儿童文学》原主编)

  这五六年,出版社、编辑和作者其实都进入了思考调整阶段,考虑最多的是原创儿童文学出什么才能获得“双效”,往哪个方向走才是通路?表现在市面上,这几年,轻浅热闹的“校园文学”开始退场,幻想文学也不再勾肩搭背,成群结队的大套书少了,由类型化写作制造的、长相差不多的“同胞兄弟姐妹”也少了。文学浮尘正在悄悄沉落,儿童文学正慢慢向艺术回归,发展大势向好。但同时,作家们悄悄从当代校园撤退了,不过撤得有点远,一下子就撤退到了“我的童年”,出现一批有一定社会影响力的非虚构“童年纪实”作品。有一批退得更远,退到了战争年代,凭借二手资料,也能把战争写得非猫非虎,又似猫似虎,故事也能自圆其说。这种现象从创作上说,有两个倾向值得注意:一是脱离时代,二是脱离儿童。

  去年我参加《儿童文学》杂志的小说擂台赛终评,30多篇成人作家和少年作者的作品看完,其中只有一篇是反映当代孩子生活的。这也变相反映了儿童文学短篇创作趋势,暗含着原创儿童文学中长篇的创作走向。怎么能更多地出版具有时代特征的作品?怎么让儿童文学回归儿童本位?没有新招,还是老生常谈,多倡导、多引导、多鼓励,给作家创造更多的深入生活,关注当代孩子的机会和条件。作品里那些代表时代气息、细节的东西,如果不了解孩子就不能信手拈来。没有细节、没有氛围、缺少时代特色的语言,就枉谈时代特征。

  另外,对于当前一窝风地逃避现实、远离时代、远离孩子的作品,缩回作家自己的童年并不可怕,主要问题是没有找到与当代孩子相通的通道。故事是不是足够吸引人?情感能否与当代孩子产生共鸣共振?你所倡导的三观是不是能得到孩子的认可?作品的带入感如何?这些都需要考虑。所以,作家要慎写童年,除非能找到一条好的通道,能把当代孩子带进来和你一起玩。


所有评论({{total}}
查看更多评论
热点快讯
+86
{{btntext}}
我已阅读并同意《用户注册协议》
+86
{{btntex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