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河十四走:寻找失落的“根”和“魂”

2019-10-31
收藏
摘要: 近日,由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建投书局主办的“黄河回响——《黄河十四走》艺术回顾展暨开幕分享会”在京举办。


上世纪80年代,中央美术学院杨先让教授花费四年时间14次走黄河,足迹遍布8省区,拍摄数千幅图片,整理出20多万文字,这就是《黄河十四走》。它以真切的文字和生动的图片,记录下散落在黄河流域的民间艺术,让古老的民艺得以传唱至今。

近日,由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建投书局主办的“黄河回响——《黄河十四走》艺术回顾展暨开幕分享会”在京举办,现场展出了山东、河北等地区的民间艺术作品,如胶东剪纸、窗花、清代的云肩、银饰、布老虎等。展览配合杨先让教授的公益讲座“行走的黄河,寻找失落的根和魂——《黄河十四走》背后的故事”,共同研讨、挖掘中华民族“本源艺术”的价值内涵,带大家重温中国民艺之美。

fed808c9-04d7-437e-b921-ea29d526ef30.jpeg

问:当年为什么要走黄河?《黄河十四走》的书名从何而来?

杨:我认为,中央美术学院既有西方的体系,也有中国文人画的体系,如果再加一个民间艺术体系,就全了。但是,在美术学院成立一个土掉渣的民间美术系,很多人反对,也不理解。要知道,一方面,中国的民间艺术历史悠久、内容丰富。另一方面,随着社会转型很多民间艺术面临消失。黄河流域的文化是一个很典型的中原文化,14个朝代都在此建都,所以我选择去黄河流域考察。我觉得,民间艺术的根与魂都沉淀在民间艺人的身上,那时候很多民间艺人还活着,所以我得抓紧时间去采访他们、记录他们的思想,留存一些艺术资料。

《黄河十四走》这个名字在今天听起来似乎很现代很时髦,但1993年台湾汉声杂志首次出版这个内容时,很多人好像没看懂,又觉得“黄河行走、黄河采访”这样的叫法有点太老调。“十四走”这个说法是汉声杂志创始人黄永松最先提出来的,他认为,调研队去黄河流域走了十四次,内容这么丰富,题材这么好,“十四”这个关键词如果不上到封面上,就太可惜了。

问:在“十四走”的过程中,哪些地方的民间艺术我们现在都没有机会看到了而您觉得特别可惜的?您觉得哪个地方的民间艺术相对来说被保护得比较好?

杨:“十四走”一路走下来,兴奋和失望相伴而来。我带了很多的介绍信,有文化部的、中央美院的、更有美院系里的。通过介绍信能减少当地人对我的怀疑,多少增进对我们考察行为的理解。但很多时候,是往往找不着有用的线索;好不容易得到一点线索,我们就雇车迅速赶往线索地,风尘仆仆奔驰在黄土高原。下了车,全身落满了尘土,像出土文物一般。当地接待我的人说:“你们来晚了!你们要找的人两个月前刚死。”我追问:“那他留下的那些东西呢?”“都一把火烧了!”

这个时候,人死艺亡,你说能咋办?这样的事例太普遍了。这些中国民间艺术家,还不知道死了多少像齐白石一样的大师呢!只是咱们没发现而已。对于你问的另一个问题,我认为,保存得好的民间艺术往往在那些较为封闭的、交通不便的地方。那里面的民间艺术更纯、更真,而越靠近城市,民间艺术存在的空间越没有可能。

问:您在讲座中多次提到一个库淑兰的女民间艺人,评价她的作品有“乐感”,这是为什么?您觉得还会出现民间艺术家吗?

杨:中国的民间艺术很乐观,很少表现悲伤。库淑兰的生活很清苦,因为剪纸太入迷忘了给老伴做饭,她老伴回来怒气冲冲拿起镰刀就砍。但是在她的艺术创作里,根本没有丝毫的悲观元素,表现出来的都是吉祥的祝福,是充满希望的。这就是中国民间的“乐感”文化,与西方“罪感”文化不同。

名义上,我是中央美术学院的一名教授,库淑兰是黄土高原上的一个童养媳,有所谓的天地之别,但本质上,她和我一样,都是艺术家。我“十四走”黄河,目的是想搞清楚中国民间艺术的来龙去脉,中国民间艺术和上层的艺术是怎么一回事,中国民间艺术和知识分子的关系。中国的民间艺术几千年来都不被重视,这也是无法更改的事实,我认为也不能怪罪到我们的老祖宗。徐悲鸿曾说过,在特殊的情况下为了艺术、为了民生可以提倡写实,这有他的道理。但是特别要注意的是,艺术种类是丰富的,各式各样,我们不能因为历代对民间艺术的不重视,就忘记它是我们的母体文化、母亲的艺术。我认为,它是我们的根和魂。

民间艺术一定要传承下去。就像毕加索看了非洲雕塑后,马上就创立了立体画派一样,你说我们中国该成立多少画派啊!关键是,我们得重视这方土地上的民间艺术,认真去研究它,并吸收里面的精髓。最后能创造出什么,是个未知数。 在中国这片土地上,像徐悲鸿、齐白石、库淑兰这样的聪明人还有很多。在民间艺术传承上,我们必须发挥一点作用,虽不能立竿见影出现艺术大家,但我相信会有用的!我这么认为。

问:您怎么看“你们是讲理的艺术,俺是不讲理的艺术”?

杨:我们美术学院绝对讲理,色彩应该是怎样的,透视应该是怎样的,绝对合乎科学,这就是讲理。所以有个做民间艺术的女孩看了我们的素描画得那么好,说“你们都是讲理的艺术,俺不讲理”,“不讲理”是打引号的。民间艺术能说出什么道理来,实际上都有道理,怎么好看就怎么折腾,这就是理。

关于文化,我得补充一下。有些民间艺术家大字不识,你就能认为他肚子里没有文化吗?人家绝对有自己的文化,库淑兰一边剪纸一边唱民歌,那些歌词都是她自己的故事,哪能没有文化?民间的文化与知识分子的文化、宫廷的文化虽然有连带关系,但本质上是两码事,人家有人家的美。就拿我个人举例,我原本是从事西洋艺术,最后一头竟钻进民间艺术里,且相当着迷,诚心诚意的。因为感觉到民间艺术太可爱了!我的祖宗、我的根太丰富了!当然,这三本书也不能代表黄河流域所有的民间艺术,但大家可以通过我的线索去找我们共同的根、找共同的魂。我走了“十四走”,你还可以走一百走呢!我们只不过是找了一找而已。

89ebfd88-c7f9-45cf-9391-3f593dac1c8d.jpg

《黄河十四走——黄河民艺考察记》(3册)杨先让、杨阳 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8年6月版/298.00元


所有评论({{total}}
查看更多评论
热点快讯
+86
{{btntext}}
我已阅读并同意《用户注册协议》
+86
{{btntex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