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学实践教育三年取得阶段性进展:以专业化引领促进内涵式发展
中国出版传媒商报 | 2020-01-09
收藏
摘要: 面向未来,科学推进中国的研学旅行事业,既要解决普及化、常态化实施“数量发展”的问题,又要关注“质量提升”、内涵式发展的问题,当务之急要以专业化引领、促进内涵式发展。

  从2016年到2019年,经由政策引导而大热的研学实践教育,在三年间发展了哪些变化?目前总体状态如何?下一阶段的发展又该如何着力?从这些问题切入,本期《成长教育周报》专访教育部教育发展研究中心首席专家、研究员、实践教育研究所所长王晓燕,由点及面,由今及未来,对研学实践教育发展进行深度的观察与分析。

  ■受访人:王晓燕(教育部教育发展研究中心首席专家、研究员、实践教育研究所所长)

  □采访人:刘海颖(中国出版传媒商报记者)

  □自教育部等11部门联合发布《关于推进中小学生研学旅行的意见》以来,研学实践教育进入了一个高热的探索发展期。请您结合《意见》发布之后研学实践教育的总体发展情况,谈一谈研学实践教育截至目前取得了哪些阶段性的进展?

  自2016年底教育部等11部门联合发布《关于推进中小学生研学旅行的意见》以来,短短3年时间,研学实践教育已在全国各地迅速推进,形成了火热发展的态势。据教育部教育发展研究中心对全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进行的中小学生研学旅行实施情况调研结果显示,2017年全国学校参与率平均为38%,2018年已达到50%。2019年包括乡村学校在内,平均84%的中小学校都已经对教育部等11部门《关于推进中小学研学旅行的意见》的具体内容有所了解。整体上看,研学实践教育在飞速发展中取得了一些阶段性成果。

  截至目前,在宏观层面,教育部初步完成了覆盖全国的国家级基地(营地)布局。从2017年到2018年,教育部在中央专项彩票公益金的支持下,在国家有关基地主管部门和各省级教育行政部门推荐基础上,经专家评议和营地实地核查及综合评定,分两批在全国遴选命名了621个研学实践教育基地和营地,构建起以营地为枢纽、基地为站点的全国研学实践教育体系,并建立了全国中小学生研学实践教育网络平台。

  在中观层面,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政府已经开始高度重视,许多地方正在规模化有序推进,形成了一些富有地方特色的管理模式,例如陕西西安模式、湖北宜昌模式、河南郑州模式等。以湖北省为例,初步形成了以教育部和省教育厅命名的中小学生研学实践教育营地、基地为主体,以市州县区多渠道自建基地、青少年校外活动中心、乡村学校少年宫等为一翼,以教育系统外举办的各种未成年人校外活动场所如科技馆、博物馆、革命传统教育基地等为另一翼的“一主两翼”格局。在宜昌,形成了政府(市教育局)统筹+学校+基地(营地)+家长委员会+旅行社的“1+4”运行管理模式,实现了研学旅行组织协调一体化推进。

  在微观层面,研学旅行的课程化体系建设初步成型。以优秀传统文化、革命传统教育、国情教育、国防科工、自然生态等五大板块为主题,全国各地已经打造了一批精品课程和精品线路。许多地(市)、区(县)教育局和学校也都进行了研学旅行课程化体系的建设。比如,济南市天桥区教体局制定了《天桥区中小学生研学旅行工作指导意见(试行)》,成立了由主要领导任组长、业务科室负责人任组员的研学工作小组和课程开发小组,明确提出全区构建研学旅行课程体系的三个维度,即“活动设计、学科融合、学段衔接”。拿“活动设计维度”来说,主要指导学校课程团队与研学教师在充分沟通的基础上,关注行前、行中和行后课程的教学环节设计,以确保育人效果。

  □在总体发展趋势之下,请您重点谈一谈2019年研学实践教育体现出来哪些突出特征以及背后的一些原因?

  目前,研学实践教育发展呈现出以下三个突出特征:

  第一,数量上突飞猛进式发展。各省(自治区、直辖市)都在全力打造国家、省、地(市)、县等不同级别的研学基地(营地)布局。例如,2018年《浙江省教育厅 浙江省旅游局等10部门关于推进中小学生研学旅行的实施意见》中明确提出:“用5年左右时间,创建全国中小学研学实践教育营地2个以上,全国基地20个以上;遴选公布省级营地10个以上,省级基地100个以上。设区市、县(市、区)制定地方营地、基地标准,并陆续遴选公布一批当地的营地和基地。”与此同时,全国的研学机构出现了爆发式增长,据企查查数据显示,过去几年,全国包含研学性质的公司多达44884家,仅2018年一年新成立的研学机构便有5934家,平均每天就有16家新的研学旅行机构诞生。这一方面反映了各地方、各部门、各单位、各机构对研学旅行的高度重视与积极参与,生动体现了党和政府以及全社会关心下一代成长、对办好人民满意教育的热情高涨;另一方面,也说明研学旅行市场还处于粗放式发展中,未来行业发展一定会进入优胜劣汰、品质化、科学化、规范化有序发展阶段。(下转Y10版)  (上接Y1版)

  第二,形式和内容上多样化发展。围绕乡土乡情、县情市情、省情国情,以优秀传统文化、革命传统教育、国情教育、国防科工、自然生态、劳动实践等六大板块为主题,各地教育、文化、旅游、共青团、出版传媒等各个部门、组织机构,依托自然和文化遗产资源、红色教育资源和综合实践基地、大型公共设施、知名院校、工矿企业、科研机构等,有针对性地开发了自然类、地理类、历史类、科技类、人文类、环保类、艺术类、体验类等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活动课程。教育部教育发展研究中心2019年6月对全国研学实践教育营地的问卷调研显示,仅40家国家级营地就已经开发了1123门课程。

  第三,理论与实践研究成果逐渐丰富。2016年在中国知网搜索研学旅行的文献只有40篇,2019年已经增长到1825篇。关于研学旅行的各种课题研究越来越丰富、越来越深入。比如,2018年度北京市教育科学规划重点课题“小学、初中、高中不同学段研学旅行课程建设实践研究”,仅仅一年半的时间,就取得了令人瞩目的阶段性成果,不仅明确了研学旅行作为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基本属性、基本特点、基本要素,而且提供了研学旅行一整套问题解决方案,提出了研学旅行纳入学校教育计划的六大策略、课程开发的八大环节、课程设计的十步流程以及研学旅行相关的评价方法工具和技术手段等。

  □结合目前的一些薄弱和亟待完善的方面以及潜力空间,研学实践教育相关力量适宜在哪些方面加强建设、集中突破和提升?

  研学实践教育是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途径,是新时代育人方式改革中学校教育和校外教育衔接的创新形式,是全面发展素质教育的重要举措,是学校教育教学的重要内容。

  3年来,研学旅行已经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但依然在初级阶段,存在简单粗糙、形式化、碎片化、肤浅化、功利化、旅游化等倾向,同时也存在各地各校发展不平衡、课程开发不充分、师资培训不到位、安全管理不规范、经费保障不完善等一系列问题,制约着研学旅行的科学规范、健康有序发展。

  面向未来,科学推进中国的研学旅行事业,既要解决普及化、常态化实施“数量发展”的问题,又要关注“质量提升”、内涵式发展的问题,当务之急要以专业化引领、促进内涵式发展。把握正确方向,坚持教育第一属性,以课程体系的专业化建设为核心,科学设计课程主题、研学线路、课程目标、实施环节、方法步骤和成果呈现、课程评价等,保证研学旅行的品质化发展。要加快建立健全研学教师培养培训机制,开展对研学旅行专兼职教师和相关人员的全员培训,包括教育行政部门管理人员、中小学校长、基地(营地)教师、社会机构人员和旅游专业生源等,尽快提升教师队伍的专业化。鉴于当前中小学生研学旅行依托的组织机构比较多元,管理水平良莠不齐,为确保研学旅行科学健康规范有序发展,还必须加强管理服务的专业化、标准化建设。构建科学的多元评价体系,将学生参加研学实践的活动情况、育人效果、满意度、影响力、资金使用等作为重要评价内容。此外,还应进一步完善安全保障、经费保障、法律法规等保障机制的专业化建设。

所有评论({{total}}
查看更多评论
热点快讯
+86
{{btntext}}
我已阅读并同意《用户注册协议》
+86
{{btntex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