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自然发生就是最美的时光
2020-01-21
收藏
摘要: 无论是学者或作家,抑或出版产业链上游的编辑或出版人,文化阅读产业链条上的书店人、图书馆人,乃至传道受业解惑的老师或职业阅读推广人,作为全民阅读推广的重要力量,他们怎么看阅读这件事,阅读生活又是怎样的?
​继《2019名家阅读生活报告》发布后,中国出版传媒商报继续发布《庚子新春阅读推广人话阅读与生活》。我们就读书这件事提出以下问题:你认为阅读意味着什么,哪本书对你的人生产生重大影响甚至改变命运,有哪些书在过去的一年让人印象深刻,有哪场阅读推广活动打动人心,对碎片化阅读怎么看,有没有私藏的读书方法分享?
我们向多位名家、学者、青年作家、阅读推广人、出版人、图书馆人发问,他们坦诚作答,分享读书感言。

高 兴:读书本,读世界,读人生

QQ截图20200121103215.jpg 

高兴,《世界文学》主编。 

中国出版传媒商报社编辑邀请我向读者推荐2019年读过的5本好书,推荐如下。

《捎话》,刘亮程著,译林出版社,2018年10月

中国文坛罕见的奇书,一则饱满、丰富、意味无穷的寓言,有着荒诞色彩和梦幻气质,有着无数让人拍案叫绝的细节,充满了想象力、洞察力和穿透力。作者打通所有界限,将创作自由发挥到了极致。语言洗练,清晰,传神,有节奏感,有不动声色的幽默,同时又充满诗意,哪怕是残酷的诗意。整部作品弥漫着一种令人揪心的哀伤和悲凉气息。战争,语言,历史,信仰,自由,权利,束缚,欲望,灵与肉,人与社会,人与动物等等都是《捎话》所涉及到的主题,许多寓意只可意会,难以言传。

《幸福街》,何顿著,湖南文艺出版社,2018年12月

《幸福街》将笔触伸向了生活在幸福街上的几代人,都是些普通的小人物,而那些人物的命运又与国家的命运紧密相关,因此表面上在写人物,实际上也是在写国家。让我惊叹的是,小说始终以一种均衡的节奏向前推动,写得实在,朴素,自然,不动声色,一个个故事,不紧不慢,娓娓道来,特别生活,特别日常,但字里行间却有一种动人的气息和叙事魅力。整部小说充满了饱满的、生动的、真实的细节。显然,作者有着深厚的生活积累和功底。

《人或所有的士兵》,邓一光著,四川人民出版社,2019年7月

这部长篇巨制因其香港保卫战背景,很容易被人们读作一部战争小说。而说到战争小说,人们又很容易想到正义、良知、爱国主义、英雄主义等宏大主题。但细读作品之后,我们会发现,与其说它是部战争小说,不如说它更是部人性小说,或者说,是作者站在人性的角度对战争的凝望和反思。对人性的深刻理解和挖掘,构成了此书的艺术魅力和思想价值。作者邓一光说:“人最可贵的不是英雄品质,不是理性精神,而是具有软弱和恐惧之心,正是因为有了它,我们才有可能,或者说最终不会成为魔鬼。拥有捍卫恐惧的权利,人类才能继续前行。”这段话极为重要,是理解此书的钥匙。

《希特勒金钱》,[捷克]拉德卡•德内玛尔科娃著 姜蔚茜译,花城出版社,2019年9月

这是一部惊心动魄又意味无穷的作品。小说女主人公吉塔•劳希曼诺娃是一名在捷克生活的德裔犹太人,幸免于难,逃出集中营后,曾六次试图重回故土,却始终未能如愿。作者擅于烘托氛围,并通过挖掘人物心理来塑造人物形象。小说时间跨度大,空间却有限,而在同一个乡间舞台上,激烈程度不同的戏剧冲突,灵活运用的插叙、闪回、白描、切换视角等艺术手段,让小说散发出冲击力和感染力。这部作品内涵丰富,涉及人性、正义、清算、记忆、良知等主题。我们也完全可以将它视为对法西斯的有力控诉。

《同石斋札记》,田中禾著,大象出版社,2019年11月

《同石斋札记》由《花儿与少年》《声色六章》《落叶溪》和《自然的诗性》等四卷组成,作者谦称,这些作品“不过是一个读书人的杂拌随想,写作间隙里的闲情逸致,石头缝里的野草”。四卷本中,《落叶溪》让我爱不释手。《落叶溪》由三十八则笔记小说组成,每则几千字,短小,清新,精致,轻盈,凝练,文字隽永,韵味十足。孩子视角,确保了这些笔记小说的特色和情趣。作者说这些是母亲讲述的故事,是小城留下的逸闻,显然,这些故事和逸闻已经过作者的过滤和提炼,上升到了艺术的高度,文化的高度,诗意的高度。《落叶溪》中的不少小说主题都很沉重,但作者却用机智、轻盈的手法加以处理。这已是小说的智慧。

2019年几乎可以说是我的阅读年。从岁首到年终,粗略算一下,共读了一百多本书,绝大多数是文学作品。

今年遭遇到的最考验阅读心力和毅力的小说是美国小说家保罗•奥斯特的长达八百多页的长篇巨制《4321》(李鹏程译,上海译文出版社,2018年11月)。他原来的小说精炼、简洁、充满悬念,特别讲究语言和节奏,故事中套故事。但读多了他的小说,觉得他是个类型化小说家。《4321》倒是不同于他原先的小说。小说写了一个人物的四种发展轨迹,四种可能性,但感觉技术性比较强,也可以说是将四部小说揉成了一部。不管怎样,对在古稀之年依然渴望有所突破的奥斯特,我还是要由衷地表示敬意。

中国读者相对陌生的美国作家埃默•托尔斯的《莫斯科绅士》(马韧译,湖南文艺出版社,2018年6月)是我今年读到的好看又耐看的外国作品。小说时间跨度大,容量丰富,人物,细节和情节十分生动,饱满,丰盈。严峻、复杂、变幻的底色与精致、华丽、机智的笔法构成奇妙的张力,吸引着读者走进时代的场域,深入人物的内心。作者深谙小说的智慧,灵活调动各种元素,通过迷人的叙事,探讨了尊严、高贵、优雅、独立品格、心灵自由和人之为人的意义等重要主题。可以说,《莫斯科绅士》是一部命运之书,也是一部心灵之书。

如果说读外国作品是我的某种本职工作的话,那么,读中国作品则完全是我的兴之所至。读中国作品总有亲切的感觉,因为那是我们自己的故事。今年读了不少中国作品,感觉最亲切的是范小青的长篇小说《灭籍记》(十月文艺出版社,2017年1月)。我觉得这是她小说写作的一次变法或突破。《灭籍记》如一则现代寓言,亦真亦幻,真假难辨,但又那么贴切地映射出中国现实,特别容易引发我们这些过来人的共鸣。整部作品写得很机智,好玩,有一种特别的腔调,语感和节奏感都很鲜明,用轻盈的甚至轻喜剧的笔触写出了沉重的苦涩的现实。由于作品用了不少我家乡的方言,所以我读起来,又感到格外的亲切。

如果分享最为实用的阅读之道或阅读方法,那便是选择性阅读,只能是选择性阅读,因为读物实在太多太多了。依据自己的兴趣和需要,选出那些最值得读的图书。结合经验,辨别,他人推荐,个人判断,最终锁定自己要读的书。

阅读时,不妨泛读和精读结合运用。有些书值得细读、精读并反复阅读。而有些书只需泛读、速读甚至翻阅。阅读也是一个不断成长的过程。审美能力,判断能力,思维能力的不断提升正是这种成长的具体体现。阅读还会培养你的清醒意识和怀疑精神,这些至关重要。世界和人事永远比表面上看起来的要复杂得多。读出字里行间的东西,读出书本背后的东西,读出表面底下的东西。读书本,最终又会帮助你去读世界,读人生。世界和人生不也是一本大书吗?!

顾  犇:反对手机阅读,反对碎片化阅读 

受访人:顾  犇(图书馆人)

采访人:夜  雨(中国出版传媒商报记者)

QQ截图20200121103222.jpg

顾犇(管理学博士,国家图书馆外文采编部主任,代表作有《简明牛津音乐史》(译著)、《信息资源建设的实践和思考》、《书山蠹语》等。)

您对读书这件事的看法是什么?您认为,什么样的读书才是阅读的最美姿势?

读书没有实际用处,但又能改变人生。罗曼•罗兰《米开朗琪罗传》中的如下段落,说得非常好(傅雷译):伟大的心魂有如崇山峻岭,“我不说普通的人类都能在高峰上生存。但一年一度他们应上去顶礼。在那里,他们可以变换一下肺中的呼吸,与脉管中的血流。在那里,他们将感到更迫近永恒。以后,他们再回到人生的广原,心中充满了日常战斗的勇气”。读书的作用,就是这些。

我觉得,在公交车里读书是最美的姿势。 

您觉得至今对您的人生产生重大影响的一本书是什么,甚至说改变了您的命运?

年轻时候读了毛姆的《人性的枷锁》和海明威的《老人与海》,印象深刻,对自己的成长有很大的影响。 

2019年您读过的书里,请推荐印象深刻的几本书吧。

浙江大学出版社启真馆出版的李志铭著《旧书浪漫:读阅趣与淘书乐》。做了一辈子书,能读到关于书的书籍,也是一种乐趣。这书文字不多,也就10多万,但是插图确很丰富,包括书店的见闻,还有各种图书的设计。作者特别喜欢法国文学,所以文中介绍法国作家、法国图书、法国书店的内容不在少数。例如关于《恶之花》,就有多种角度的论述。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出版的张冠生整理《费孝通晚年谈话录(1981—2000)》。这样的书很有史料价值,属于口述史范畴,为后人深入研究历史提供了一手材料。通过这本书,我们也可以了解费老晚年所思所想,以及某些思想的发展脉络。我看到最多的,就是农民问题和文化问题。没有人为的加工的文字,最可信。张冠生先生的整理工作,给费老一个完美的交代,也给后人留下一份遗产。

知识产权出版社出版的全根先著《口述史理论与实践:图书馆员的视角》。此书的出版,非常及时,为当前图书馆界开展口述史理论与实践提供了具有借鉴性、操作性的一个阶段性成果。

国家图书馆出版社出版的王子舟著《乡村民间图书馆田野调查笔记》。这本书是来自一线的调研结果,文字朴实,原汁原味。不仅对图书馆研究人员有参考价值,也提供了农民的文化生态真实描写,是首次对中国乡村民间图书馆这个特殊群体进行的研究之作。通过与乡村民间图书馆的接触,尤其是经过这些田野调查活动,我们看到乡村民间图书馆具有生成自发性、运行本土性、功能多样性等特征。

浙江文艺出版社出版的简平著《权力清单:三十六条》。在改革的过程中,问题难以避免,关键是我们如何看待问题。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之际,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期,我们不能当指手画脚的评论家,而要当用于探索的积极实践者,深入一线,我们“看到前方巨大的光亮”,那就是我们未来的希望。

人民邮电出版社出版[日]冈洁著《春夜十话》。作者认为,“数学教育的目的绝不是训练学生的计算能力,而是要推开学生紧闭的心门,让外界清爽的风滋润他们的心田。”中国学生以擅长数学而著称,但是在创造性方面,还普遍不足。读了这本小书,我们是否可以多思考一下情绪方面的培养呢? 

2019年让您印象深刻的一场阅读推广活动是什么?其亮点和触动您的地方在哪里?

2019年,我参加“4•23世界读书日”特别活动,与20多位同事和全国公共图书馆代表一起宣读《服务全民阅读 共创美好生活——中国图书馆界4•23全民阅读活动倡议书》。在电视上看到我自己的身影,感受到自己在阅读推广中的一点微薄的力量。 

现在是一个碎片化信息时代,您每天看手机屏幕时间多长,对碎片化阅读持什么样的看法?

每天看手机屏幕累计最多半个小时。我虽然熟悉各种新媒体,但是我反对手机阅读,反对碎片化阅读,提倡纸本书的阅读。我现在外出时候经常随身带书。 

您有没有私藏的特别好的读书方法推荐和分享?

多利用碎片时间读书,积少成多,集腋成裘。我还随手做笔记,记录心得。如果能积累成比较多的文字,就写成书评发表。 

启航:把读书这件事进行到底 

受访人:启  航(阅读推广人)

采访人:夜  雨(中国出版传媒商报记者) 

QQ截图20200121103229.jpg

启航(原名岂航,北京大学生阅读联盟导师,韬奋基金会阅读组织联合会理事,北京金牌阅读推广人,中国全民阅读年会2018全民阅读十佳推广人。)

有作品《读家秘籍》《无间书道》《电影遇见书》《读着读着就疯鸟》《当我谈书时我唱些什么》等。 

读书这件事您觉得在生活中的重要性是什么?在阅读推广中,您一直倡导什么样的阅读?

读书对于人来说太重要!不是说到了移动互联网时代,读书就不重要,我恰恰认为它越来越重要。

书有四大功能:高台教化、传承文明、传播知识、娱乐享受。人之所以为人,会形成人类社会,有相应的文明,在很长一段历史时间,都是依靠书来完成的。报纸、杂志、广播、电视、互联网、移动互联网渐渐出现后,似乎书不是那么重要了,但其实不然,前四种是传统媒体,传播的更多是新闻,与书的功能有偏差。后两种新媒体除了新闻功能外,尽管也可以承载书的功能,但是在目前阶段,一是因为其上的海量资讯使“把关人”角色相对欠缺;二是因为所有的书还没有完全搬到网络上去,所以目前它们并不能替代书的角色,书在当前阶段必不可少。

此外,因为传统媒体和新媒体的高度发达,人们的碎片化阅读时间越来越多,像读书这样能摄取专业化、系统化知识的阅读时间自然越来越少,而专业化、系统化恰恰是创新和工匠精神的基础。如果人不读书,认识是浮在表面的,很难形成大力,难有大的作为。

我推广阅读,会根据受众不同,采取不同方法。对于读书少的孩子和成年人来说,为了吸引他们读书,自然是以快乐阅读为主。只要读书,读正式出版物,读什么内容都可以,漫画、小说都无所谓,开卷有益。由快乐而喜欢读书,由喜欢而养成读书习惯,变成一个爱读书的人。之后,就可以引导他们进入深度阅读。如果不喜欢读书,没有养成读书习惯,直接让他们去深度阅读,那一定是困难的,难以收到效果的。 

您觉得至今对您的人生产生重大影响的一本书是什么,甚至说改变了您的命运?

我觉得人的任何一个变化,都是综合因素影响的结果,很难说因为某一本书、某一件事而直接导致某一个结果产生。所以很多书都对我产生过影响,在不同时间、不同年龄,不同人生与事业阶段,面对不同人群和环境,给我的影响不同。比如金庸的武侠小说,让我在初中时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产生了兴趣,继而开始去了解。比如阿城的小说,让我在写作时更勤于炼字。再比如李娟的散文,总能让我在平淡的生活中看到乐趣。 

2019年您读过的书里,请推荐印象深刻的几本书。

《北京通史》(曹子西著,北京燕山出版社),从各个角度了解北京历史文化,这一套书足矣。

《美育小札》(王圣民著,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用美育培养创新能力,是一条很多人不了解的光明大道。

《温儒敏谈读书》(温儒敏著,商务印书馆),出版从业者完全可以借力温先生所谈,大力推广阅读。

《读懂一本书:樊登读书法》(樊登著,中信出版集团),樊登如何将读书做得风生水起,秘诀就在这里。

《钱锺书交游考》(谢泳著,九州出版社),尽管钱先生说爱吃鸡蛋不用认识生蛋的母鸡,但喜爱他的读者其实还是渴望的。 

2019年让您印象深刻的一场阅读推广活动是何时何地的什么活动,其亮点和触动您的地方在哪里?

印象最深的是我在一场讲座后的交流。

2019年夏天,我参加北京市委宣传部“百家千场”活动,去一些书店讲北京历史文化。其中谈到侯仁之先生一本书里的内容。侯先生提到,《水经注》的作者郦道元认为,北京最早的国都蓟城,名字来源于蓟丘。蓟丘是当时蓟城的一个重要标志,在《战国策》里已经有记载,它的位置在今天白云观以西不远的地方。按照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封召公奭于燕”计算,蓟丘至今已经存在了三千多年。但是在公元1974年的夏天,也就是蓟丘存世3019年的时候,北京市建筑兴工,把蓟丘铲平了。这个事让侯仁之先生特别心痛,我读了以后心里也发堵,所以每次讲座都会着重提到这一块。

有次讲座完,一个年轻人跟我说,他特别理解我的感受。他是在农村长大的,他们村口有棵大树,他就是在树下玩大的。每次回家,离老远看见那棵树,就知道要到家了。但是有一年回家,已经离家很近了他还没看到那棵树。回家一问,树让人砍了。他心里很难受。他说:虽然树不是我家的,但它是我家的一个标志,看不见它,就好像家里缺了什么。听了年轻人的话,我深受触动,因此给自己定了一条规矩:我会尽我所能,通过讲座让更多人了解北京历史文化,让类似蓟丘被铲平这样的事不再出现。 

每天看手机屏幕时间多长?您对碎片化阅读持什么样的看法?

因为视力问题,看手机时间长了眼睛会流泪,所以我每天耗在手机上的时间并不长。

碎片化阅读只适合知晓资讯和娱乐享受。我在前面提过,它不能让人形成专业化、系统化的知识体系。哪怕是用碎片化时间来阅读一本书,对于理解这本书来说也是成问题的。

这就像武术里的站桩,一定是一次性站够一定时长,站桩才起作用。如果每次就站一分钟,累积起来时长和一次性站桩时间一样,甚至超过,也不会有什么效果。 

有没有私藏的读书方法推荐和分享?

没有什么特别的,挑自己感兴趣的书读,就能一直把读书这件事进行下去。《读懂一本书:樊登读书法》谈到的“讲书”也是一个理解书、记住书的好办法,就是所谓的教学相长,对于提高自己很有用。 

栗伟:阅读,传授智慧、激发创造 

受访人:栗  伟(阅读推广人)

采访人:夜  雨(中国出版传媒商报记者)

QQ截图20200121103235.jpg

栗  伟(北京接力教育咨询有限责任公司总经理,“成长袋”陪伴成长计划发起人、家庭教育研究与实践者。)

您对读书这件事的看法是什么?

记得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一个真正的人应当在灵魂深处有一份精神宝藏,这就是他通宵达旦地读过一两百本伟大的书。其实他想表达的意思,就是那种纯粹的、沉醉的、没有功利色彩的、和伟大的思想对话的一种读书生活。也就是说,读书这件事,和一个真正的人的精神发育息息相关。无论是摇篮中咿咿呀呀的小婴儿,还是正在蹒跚学步的小娃娃,甚至是“爸爸”“妈妈”还叫不利索的小宝宝……只要抚育者能够给予他们适合的书籍,他们都会和书籍成为朋友,书籍里的养分也能够给予他们更好的成长。

您认为,什么样的读书才是阅读的最美姿势?

我认为,对于婴儿来说,书像是玩具的时候,读起来最开心。对于幼儿来说,书像是朋友的时候,读起来最乐意。对于小学生来说,书并非教科书的时候,读起来最有趣。正如美国文化人类学者哈维兰所说:“好的阅读对于心灵就像优质的眼镜对于眼睛一样,它可以使你看到生活的细微之处。”也就是说我们眼睛里看到的是什么,我们读的就是什么,同时和我们的生活真实建立联系,阅读也就自然在发生,也许这个时候就是最美好的阅读时光。

您觉得至今对您的人生产生重大影响的一本书是什么,甚至说改变了您的命运?

记得还在出版社工作时,确实有一本书影响到我,书的中文名叫《翻转人生的教育》。这本书里讲的是一群居住在阿拉斯加的爱斯基摩孩子,一位匠心独具的教师,一场毫无胜算的“未来问题解决”项目竞赛,一个出人意料的结果,被认为是美国238年教育史上的一个奇迹。其实,这群熊孩子逆袭的故事只是最表面的,而引发我们思考的却是教育最核心的命题:教育,本应该具有翻转人生的作用。伟大的教育,不只传授知识,更传授智慧,激发创造。伟大的老师,不单教会学生如何学习,更能教会学生如何赢得人生。也因此,近几年来,我一直关注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从事家庭教育研究与实践,并且发起了“成长袋”陪伴成长计划,致力于帮助0到12岁孩子家庭找到适宜的成长路径,希望通过阅读来帮助孩子们更好的成长。

2019年您读过的书里,请推荐印象深刻的3-5本书,以及一句话推荐语。

《欢迎来到一年级》卓立著,化学工业出版社

小学是人生的基础,一年级是小学的基础;各位年轻的父母,拜托请一定庄重以待。

《幸福的种子:亲子共读图画书》[日]松居直著、刘涤昭译,二十一世纪出版社

经常念图画书给孩子听,把爱的语言播种到孩子心田,是做父母的基本。

《1000天阅读效应:0~3岁阅读启蒙及选书用书全攻略》陈苗苗等著,中国妇女出版社

人生最初3年的阅读启蒙,莫负1000天小时光,阅读可以让孩子们的发展更全面。

《园丁与木匠:顶级心理学家教你高手父母的教养观》[美]艾莉森·高普尼克著 刘家杰等译,浙江人民出版社

高手父母与普通父母的根本分野,在于你是园丁,还是木匠。而真正的高手父母,都懂得为孩子搭建良好的成长生态。

《当我遇见一个人:母婴关系决定孩子的一切关系》李雪著,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孩子越小,与抚育者的关系对其一生的影响越重大;爱孩子,便“如他所是”,而非“如我所愿”。

《自主教养: 焦虑时代的父母之道》赵昱鲲著,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

自主教养,应是人工智能时代的父母们最需要的教养理论方法体系。

《无条件养育》[美]艾尔菲·科恩著,天津教育出版社

无条件养育,是一种境界,不是一套方法。方法有限,境界无穷,无条件的爱则在孩子难带的时候最重要。

2019年让您印象深刻的一场阅读推广活动是何时何地的什么活动,触动您的地方在哪里?

2019年让我印象深刻的一场活动是在刚刚过去的图书订货会上,这场活动的主题是“最好的亲子英语阅读启蒙来自父母”。可以说,这是一场关于亲子英语启蒙思维的对谈,一场涉及线上线下英语启蒙教育诸多问题的探讨,一场语言学习从家庭开始的畅想,一场满满的全是干货的新书发布会,要特别感谢《亲子英语启蒙从0开始》作者唐迪女士。在我看来,这是一本适用于家庭亲子英语启蒙的指导性著作。既符合当下教育环境的需要,又帮助父母和孩子同时建立了英语思维,这一点非常关键。英语启蒙思维掌握了,等同于打开了英语学习之窗,家庭语言环境的创设自然都打开了,孩子沉浸于自然习得的口语对话中,眼睛里看到的耳朵里听到的思考的想象的全部是真实发生的,这将有助于孩子更好的习得英语语言思维,同时也能够为孩子更好的成长助力,发挥父母的积极作用。所以,英语启蒙这件事儿,父母亲一定要亲力亲为才好。希望父母亲都能够早日规划好孩子的英语启蒙之路,早日建立良好的语言学习环境,早日和孩子进行口语对话,早日帮助孩子形成属于自己的英语启蒙思维。

您每天看手机屏幕时间多长,对碎片化阅读持什么样的看法?

我每天看手机的时间没有具体计算过,有时会超过2小时,就像我们使用电脑一样。

而对于碎片化阅读来讲,是有选择性的看,兴趣是最主要的因素。比如每天在朋友圈里都能看到很多朋友分享的文章,大多只是看下标题,有兴趣的才会打开浏览。但大多看了,脑子里也没记下什么。所以碎片化阅读,还是占用的碎片的时间,是很难在大脑里形成整体概念的,比如在公交上、在地铁里,在工作之余等。这不同于拿起一本想看的书,坐下来一看就是两三个小时,边阅读边思考,圈圈划划,直到把这本书全部看完为止。所以,我更喜欢深度阅读,而不是碎片化。

有没有私藏的特别好的读书方法推荐和分享?

读书确实是有方法的。我看到有的人读书特别快,拿起一本书,5到10分钟就翻完了,并且能指出这本书主要讲什么的。而有的人读书就是“认真”两字,喜欢静下来,没有被打扰,静静的看书里的每个章节,从头读到尾。并且还会拿支笔在书里圈圈划划,好像在进行文字游戏,也好像是在寻宝,也好像是在和作者的经历、在和她叙述的事实、在和她的思想对话。通常,我喜欢看的通俗易懂的有干货的书,我用3个小时能把书看完。如果让我分享书里的精华内容给你听,我可能还需要3个小时才能整理出提纲。但要梳理出一本书整体的知识结构,这个过程可能就需要3天。所以,我在阅读推广的路上,好像已经找到了一些读书的方法。尤其对于父母们来讲,阅读可以说是一种最廉价、最便捷、最有效的成长途径。所以,我希望更多的父母们都能够读好的书,读对的书,成长自己,从而帮助孩子更好地成长。这也许就是我私藏的特别好的读书方法吧!

成  长:阅读不应该是一件孤独的事

受访人:成  长(稻诚书店联合创始人)

采访人:夜  雨(中国出版传媒商报记者) 

QQ截图20200121103244.jpg 

成长(青年作家,稻诚书店联合创始人。出版作品《列族的纷争:三国豪门世家的政治博弈》《群雄逐鹿:彩绘三国演义》等。)

在2019年读过的作品里,请推荐5本好书给读者吧。

《清代的案与刑》,郑小悠著,汉唐阳光/山西人民出版社出品

理由:专业研究清代制度史、政治史的北大博士郑小悠,首部作品《年羹尧之死》就备受好评。这本《清代的案与刑》选取了雍正至道光年间的多桩案件,探讨了清代法律制度中的种种弊病。这些案件实际上都不是什么疑难案件,但是因为清朝法制的种种症结,导致这些案子一开始就漏洞百出,结果导致案情反复、内幕重重,直至成为引起皇帝关注的大案。本以为讲律法会枯涩难懂,但作者采用通俗易懂的叙述,让一幅清朝官场众生相跃然纸上。

《简读中国史》,张宏杰著,博集天卷/岳麓书社出品

理由:之前读过张宏杰老师写明清两朝历史与人物的作品,这次是第一次看到他讲通史。市面上的通史书籍品类繁多,但大多数都是罗列事件,读者看到的仍然是碎片化的历史故事,再加上中国历史经常出现“鬼打墙”式的自我循环,导致很多人读史越读越懵。张宏杰这本《简读中国史》的价值在于,他借助世界史的视角,为我们抽丝剥茧般地梳理出中国历史的若干脉络。只有了解了东西文明性格的差异,才能够以更加客观的态度看待中国历史上的许多事件。

《汴京之围》,郭建龙著,天地出版社

理由:近年来无论是书籍还是影视,出现了一股宋史热,我个人对宋朝比较感兴趣但知之甚少,《汴京之围》恰好带我补齐了功课。这本书选择靖康之难这个大家耳熟能详的历史事件为切口,去窥探北宋如此一个繁华、富庶的帝国是如何在三年的时间内盛极而衰,从巅峰跌落至谷底。宋、金、辽三方的视角相互比对,以及大量史料细节的充实,让这本书不同于一般的历史书写,像小说一样惊心动魄、引人入胜。

《节日之书:余世存说中国传统节日》,余世存著,北京时代华文书局

理由:这些年传统节日开始回归,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开始喜欢过传统节日,但很多人说起过节,想到的只有“吃什么”。究其原因,是因为我们脱离了农耕社会,对传统节日背后的文化内涵缺乏了基本的了解。余世存先生近年来写作兴趣集中在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发掘与整理,此前他出版的《时间之书》就对二十四节气中众多的物候以及它们在中国人千百年间日常生活中的意义做了精彩的介绍,这本《节日之书》中,他将春节、元宵、春分、社日、寒食等十五个传统节日依次展开,从历史故事、思想传承、风俗礼节、生活方式等方面,将中国传统节日文化的精髓进行全方位讲述,让我们看到原来传统节日背后蕴藏着先哲们的大智慧,它们对我们当下的生活依然有启迪的意义。

《我和于是之这一生》,李曼宜著,作家出版社

理由:北京人艺著名演员于是之先生已经离开我们六年了,这本书是他的夫人、94岁高龄的李曼宜女士撰写的回忆录。书中有爱情和家庭生活的甜蜜忧伤,更有于是之此后60余年里在话剧表演事业和个人命运上的艰难跋涉,道出了风光无限的演员生活背后不为人知的酸甜苦辣。这是一本饱含温情的回忆录,夫人笔下的于是之,并不仅仅是观众眼中的名角大腕,他有悲苦,有喜乐,有常人难得一见的真性情,通过这本书我们也可以看到那个时代的演员对艺术的孜孜追求和倾情付出。

在2019年印象深刻的阅读时刻是什么时候?

我是一个习惯于传统阅读方式的人,以往的阅读基本都是通过纸质书的方式,虽然有一个电子阅读器,但除了坐飞机的时候,平时也极少使用。2019年我在阅读上一个最大的变化是开始成为有声阅读的用户,其实有声阅读也不是新鲜事物了,当年三十年前《平凡的世界》就是通过广播演播的形式成为“爆款”的。但这两年有声阅读发展比较迅猛,很多专业的内容生产者和机构入场,让有声阅读的产品质量有了很大的提升,在垂直细分领域也做的越来越清晰。在北京开车经常堵在路上,利用这个时间听些有声节目我觉得是一个很好的选择。今年我听完了三联中读出品的《了不起的文明现场》,由一线考古队长讲述良渚、二里头、殷墟、秦兵马俑等考古现场的发掘故事,感到受益颇深,对文物考古也开始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每一位主讲人都会列一个推荐书单,于是家里又添置了不少文物考古方面的书籍。

在你看来,最为实用的阅读之道或阅读方法是什么?

有一种学习方法叫费曼学习法,被称为最有效的学习方法,说的是,你如果想要掌握某一个知识,最好的方法就是将它讲给另一个完全不懂的“菜鸟”来听,并且能够让它听明白,其实就是我们说的“以教代学”。我觉得放在阅读方面也同样适用,一本书的内容,如果你能够用最清晰、最简洁、最准确的语言讲给你的父母、孩子、配偶、朋友、同事,让他们能够领会大意,这就说明这本书你读懂了、消化了,甚至有了自己的理解。所以我一直认为,阅读不是一个人的事情,阅读也不应该是一件孤独的事情,我们应当经常将阅读的收获与心得与他人交流、分享,这样既激发了自己的阅读动力,又丰富了自己的社交生活,何乐而不为。 

侯  磊:读书可以分为“坐着读”和“站着读” 

QQ截图20200121103251.jpg

侯 磊(青年作家,《北京文学》杂志编辑,著有《后宫还阳》《冰下的人》等。)

今年最深刻的阅读时刻,我想可能是在读一本书时,与作者产生思维交锋的时刻。

读一本书,如果你特别想见到作者与他再深入地交谈、辩驳一番,那么这本书是真正对你有触动的。今年的触动来自加缪的《思索死刑》。加缪主张废除死刑,他说,一个人即将接受死刑时,他一定会对恶行表示忏悔。此时我想到的是,加缪没听过评书:“要杀动手,吃肉张嘴,皱一皱眉头不算英雄好汉”、“脑袋掉了,碗大个疤,二十年后……”这是我们首先接触的思维。当加缪的思想与中国民间思想产生冲突时,也许我们还得不出结论,但这种思维的战役打响时,才是读书最为重要的时刻。

我把阅读分成两类:坐着阅读和站着阅读。最为实用的阅读,可能是站着阅读,明显比坐着读要快,要赶紧看完或记住书中的内容,以为了实用。在书店、图书馆或别人家,都有站着阅读的时候,记得快忘得也快。如果站着都来不及阅读的话,赶紧把书中内容拍下来,有时间再坐着读。

而坐着读,更多的是为了思考和享受,调整好座椅的位置,拉开窗帘,室内温度不冷不热,把手机静音,让周围近乎绝对的安静……这个世界只有你和这本书。

我总希望,生活中更多一些坐着的阅读,也希望大家都喜欢这样的阅读。

如果让我推荐2019年看过的不错的作品,我会推荐以下5部作品。

《北京风俗图谱》( [日]青木正儿编 东方出版社),青木正儿选取了北京风俗的一个个横截面,他在编纂、选取这些风俗图画时,有自己的思想和倾向。长期以来这本书只有日文版,期待更多民国时外国人所写的北京文化的著作得以翻译出版。

《思索死刑》( [法]阿尔贝?加缪著,北京大学出版社),这篇文章是面相大众的,加缪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表达出他对死刑的不支持,表达出建立一个对现代的、文明的、人道的社会的向往与责任。

《俞平伯说昆曲》(俞平伯著,北京出版社),俞平伯先生终生是位昆曲爱好者和资深曲家,他在不经意间写了大量与昆曲有关的文章,但更多的学问是被他带走了。从中能看出,昆曲不仅只是舞榭歌台上的表演艺术,还是雅集时清唱的昆曲更是中国传统文人的基本修养与象征。

《钱锺书传:营造巴比塔的智者》(张文江著,上海人民出版社),张文江先生是罕见的能与钱钟书在同一高度上对话的学者,他在几十年前所写的《钱钟书传》,更侧重于分析钱钟书的知识结构,有助于我们了解钱钟书的内心世界。

《烧钱:中国人生活世界中的物质精神》( [美]柏桦著,江苏人民出版社),这本书十分有趣,作者似乎非要从学术的角度证明出“为什么活人在阳间烧了纸,死人就能在阴间收到钱”这个中国自古以来皆信奉的问题。能看出中国人与西方人差异巨大的逻辑思维,更能从侧面反观中国人的精神世界。 

张件元:阅读是工作也是生活

QQ截图20200121103300.jpg

张件元(曾是书评媒体人,现为湖南教育出版社编辑)

阅读本来是一件非常个人化的事情,每个人的阅读兴趣和阅读领域都有自己的独特之处,无所谓雅俗高低之分,故此,以下所言,纯属个人之见。

古人言,开卷有益,只要打开书本,总有收获(益处)。阅读是获取知识的重要途径。本人才疏学浅,也没有上过正规的大学,仅有的一点浅薄知识,全部得益于青年时代的自主阅读。在我的阅读历程中,给我印象最深的图书是20几年前阅读的《相约星期二》,虽然是在20多年前阅读的,但书中的故事和细节至今仍记忆犹新:年过七旬的社会心理学教授莫里在1994年罹患肌萎缩性侧索硬化,一年后便与世长辞。作为莫里早年的得意门生,米奇在老教授缠绵病榻的十四周里,每周星期二都上门与他相伴,聆听老师最后的教诲,并在死后将老师的醒世笺言缀珠成链,冠名《相约星期二》。这是一个真实的故事,关于一个老人,一个年轻人,和一堂人生课 ,这也是阅读带给我的第一堂人生课。

2019我的阅读,大致分为三个部分。作为一名躬耕于出版一线的文字编辑,职业阅读是刚需。由于工作关系,本人今年阅读了大量有关民国教育史类的书籍,其中包括出版名家钟叔河先生编著的民国大学历史读本《过去的大学》;学者左森主编的北洋学子关于北洋大学的回忆文集《回忆北洋大学》;近代史学者陈远通过燕大视角展现教会学校在中国之曲折历程的燕大历史读本《燕京大学(1919-1952)》;蔡氏研究方家周天度的《蔡元培传》,蔡氏传记有若干种,之所以选择周著,盖因其具有持论公正的特点;著名教育家罗家伦的女公子罗久芳用真情实感的文字怀念父亲的亲情回忆录《我的父亲罗家伦》;著名作家岳南讲述陈寅恪和傅斯年两位国学大师的人物生平及其坎坷经历的传记作品《陈寅恪与傅斯年》等。

同时,作为一枚小学三年级学生的家长,家教类图书也是我的重点关注对象。为了调节亲子关系,工作之余我阅读了不少家教类的图书,主要有著名知性主播张丹丹的育儿经《妈妈总是有办法》,这是一段大龄妈妈的内心独白,也是一部母亲的心灵成长史,该书因得到“带货王”李湘等主持界大咖在快手和抖音等新媒体上的强力推荐,月销5万册,一跃而成为2019年度家教类现象级畅销书;美国畅销书作家乔希•西普破译青春期密码的实操读本《解码青春期》,这是一部帮助青春期孩子的父母和教育工作者洞悉青少年心理和行为,并对其进行科学引导的实用手册,该书得到了樊登读书会的强烈推荐;资深出版人凌想解答亲子冲突的心理读本《好妈妈都懂的心理学》,作者以心理学为切入点,搭配长远温和的教养观念以及落地实操的教养方法,赢得了数万父母的认可与好评。

第三部分是自主阅读。闲暇之余,我阅读了几部长篇小说,至于为何会突发奇想地阅读小说,我也说不出来一个正当理由。其中印象比较深的是阅读著名作家陈忠实的成名作《白鹿原》和回族作家霍达的代表作《穆斯林的葬礼》。以这两部著作为底本翻拍的电影我都看过,但阅读原著比看电影更有意思,因为它是原汁原味的。陈著笔下的主人公白嘉轩和鹿子霖为了家族的延续和繁荣,斗争了一辈子,最后白嘉轩挺值的腰板被人打折而落下一生的残疾,对手鹿子霖因不堪家族变故而精神失常。阅读前著的过程中,脑海中时不时地会闪过我的叔爷爷和同村杨大爷的脸,他们俩的故事和命运像极了白鹿二人。新中国成立前,因太爷爷勤劳肯干,家境殷实,叔爷爷念过多年古书,是我们村的私塾先生,可谓德高望重,备受乡民尊敬,而同村的杨大爷(我们村只有张杨两大姓氏,故村名曰张杨村)是根正苗红的无产阶级领队,两人就像白嘉轩和鹿子霖一样为了家族的命运和繁荣斗争了一辈子,斗争的前半段,似乎一直是叔爷爷占上风,人们都说,若不是叔爷爷有个国民党军统干部的远方亲戚,估计叔爷爷一直会占上风。因为这个远方的亲戚,叔爷爷后来遭受的苦难可谓罄竹难书。现如今,叔爷爷驾鹤西去已十余年,杨大爷也已作古多年,但他们两人的故事至今仍被村民们津津乐道。阅读后著的过程中,我多次被韩新月和楚雁潮的悲惨爱情所感动而潸然泪下。这两部小说描写的都是政局动荡的历史转折期小人物的坎坷经历和多舛命运的故事。在风云变幻的动荡年代,小人物的命运在大历史的洪流中宛如一粒粒细沙,沉浮不定,前途渺茫。

此外,为了来年的新疆之旅积累资本,我阅读了作家李娟有关阿勒泰的系列作品,其中包括《阿勒泰的角落》《九篇雪》《冬牧场》等。阅读这些作品,除了解新疆的风土人情和哈萨克游牧民族的生存状态外,更多的是对自我和人生的真切思考。

2019年给我印象深刻的阅读推广活动是女儿学校组织的“书香家庭”和“书香少年”的活动。本学期该活动的阅读主题是:爱护环境,从垃圾分类开始。学校和家庭,老师和家长以及学生共同参与阅读活动,每个人分享一本自己喜爱阅读的图书并提交一份阅读心得,然后推选优秀代表上台分享心得,一个班级近50个人,一次分享近百本好书,所有分享的图书都放在班级图书角,供孩子们在本学期自由交换和选择,下个学期又可以换一个主题做活动。这个活动深得孩子们的青睐,无形中也培养了孩子们的阅读兴趣。

人人都说阅读要养成习惯。要想养成习惯,就得从小培养,我相信,能够“以书为伴,以书会友”的孩子阅读习惯也会水到渠成。

孟  明:读书的喜乐与苦痛

QQ截图20200121103308.jpg

孟明(阅读爱好者,主攻文史)

最近看纪录片《但是,还有书籍》,一位位爱书人讲述他们与书的故事,让我内心很为触动。读书于我来说,它首先是温暖的,让我感受到真正的快乐和享受。读经典文学作品常会被文本的文体、字句、结构、旋律吸引,感受莫大的喜悦。其次读书也是痛苦的。阅读内容艰深的学术社科名著,必须勇敢面对问题揭示的美与丑,客观全面分析,开动脑筋对抗思维惰性,进行充分思考。再次,读书早已内化为生活习惯和生活方式,它是生活的组成,早已像吃饭、呼吸一样成为生活的必须,而并非特定的神圣行为。无论是在书房、学校里读书,还是在图书馆、地铁里读书,我认为优美的阅读姿势和时间地点并没有必然的关联,只要打开内心,不惧辛劳,能真正的结合人生经验去思考分析,就能够收获阅读带来的喜悦与快乐。

如果说对我的人生产生重大影响的一本书,甚至说改变了命运,那便是小时候看过的一本书。我的家乡位于湖北省鄂州市一个偏远的山村,记得小时候交通不畅,信息闭塞。那时我家里除了散页的毛选,再无其他书籍可供阅读。十岁那年,母亲带着我去城里看望在那里务工的父亲,我很偶然的发现父亲住处的桌上放有一本已掉了封页的书,因为对书籍的喜爱,我如饥似渴很快读完。记得那本书开篇就提到唐诗的发展,有王维、李白、杜甫、白居易等人的故事。最开始的时候我把这本缺封页的书当作故事会来读,后来才知道这其实是一本初中历史教材。这本书散发的魅力彻底吸引了我,很快我在一个家族小叔家的仓房里,将他之前读书的初中历史教材都读完了。毫不夸张地说,这本缺封页的历史教材改变了我的人生。以后,我继续深化对历史的兴趣,读了历史学的硕士,直到现在依然在结合现实解读与学习历史。    

2019年让我印象深刻的阅读推广活动是我参加的“84号读书俱乐部”读书会11月和12月份阅读活动。读书会成立迄今已有五年时间,就像会长流萤说的:“我们在这里不仅收获朋友,陪伴彼此成长,而且见证彼此的生命,读书会成为了大家心里的一个乌托邦,在这里没有世俗意义上的成功失败,没有利益,甚至没有情感上的羁绊,在这里,大家都很自由。”有读书会的朋友评价这里“人间烟火气,最抚凡人心”。成立五年,读书会和每个参与它的朋友一样都在成长,分享内容已不再局限于主题式阅读。整合会员职业技能背景,结合实际生活需求,成为读书会进一步挖掘拓展的成长空间。在11月份,有两位书友分别分享了“工资及个税如何计算”以及“劳动者如何维权”的实用经验。12月份的年终总结和新年展望环节,通过年度总结及写给一年后自己一封信的形式,大家各自抒发交流阅读成长中面临的问题,具有很强的现实指导作用。读书会最触动我的是它的坚持,它为大家提供了一个心灵休憩、互动成长的良好平台。

随着年龄和阅历的增长,个人越来越重视对作者传记的阅读。只有了解作者人生经历和写作背景,才能真正理解作者思想观点形成的因缘,更好地吃透作者作品的内涵与精华。另外,还有一个非常私人的读书方法:读诗的时候充分释放大脑的想象空间。记得读特朗斯特罗姆的诗集《巨大的谜语》时,阅读过程中竟至情不自禁按理解在旁白页用铅笔即兴画画,跟着诗歌的意象挥洒想象的线条。这种个人化阅读体验感觉非常不错。

谈到2019年读过的书,我愿意推荐给读者这些作品。《两岸新编中国近代史》(王建朗等著,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集结两岸三地著名学者最新研究成果,以专题史形式让人更为全面、深刻、多元的认识和理解一段波澜壮阔、复杂多变的近代历史。

《北方的河》(张承志著,浙江人民出版社),一部有颜色、会闪动的小说,它的激情和理想让我不时重温回味,汲取生命奋进的力量。

《黄河青山:黄仁宇回忆录》(黄仁宇著,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想深入了解黄仁宇“大历史观”的由来,理解先生在晚年被执教大学解聘的遭遇,这本黄仁宇的回忆录不容错过。

《沧浪之水》(阎真著,人民文学出版社),是坚守理想信念里葆有的原则,还是应时应地灵活变通思想观念,和这个世界更和谐的相处?小说主人公池大为的经历引人深思。

面对家里堆积如山的书,曾多次幻想要是只做读书的工作的该有多好。不过,现实生存的压力已经严重压缩了阅读的有效时间,此时有效利用碎片时间成为一种必然的选择。由于上班通勤时间较长,我会带上一本偏轻松些的书在地铁或是通勤车上阅读。就像纪录片《但是,还有书籍》最后一集里,图书编辑朱利伟说的,在地铁坚持阅读,也是有效利用碎片时间的良好方式。


所有评论({{total}}
查看更多评论
热点快讯
+86
{{btntext}}
我已阅读并同意《用户注册协议》
+86
{{btntex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