璞远与世茂联合推出公益线上课程: 带孩子探索“非遗”里的大世界
中国出版传媒商报记者 江玉婷 | 2020-04-12
收藏
摘要: 眼下,“世茂苏沪版《非遗故事》在线家庭课堂”给了更多孩子足不出户“游历”苏沪、了解非遗的机会。接下来,创新中的“非遗故事”还将进一步从家庭走向学校,从而让孩子们在从现在到未来的成长中有更多发展可能。

  近期,“世茂苏沪版《非遗故事》在线家庭课堂”登陆深圳广电官方多媒体平台“壹深圳”,首日点击播放量即超过1.6万次。该课程是上海璞远教育科技有限公司和世茂集团(苏沪地区公司)共同推出的公益线上课程,截至目前已惠及数千个家庭。

  在墨色生香的桃花坞年画里,孩子们感受到传统文化的美学与智慧,也给了家长一个让孩子动脑动心的新选择。这一在线公益课程背后,还有企业家的守望、教育者的情怀,以及疫情之下人与人之间同气连枝的情谊、共克时艰的魄力。

  特色综合实践在线课程也是刚需

  “大概在1月21日左右,疫情的严峻性已有所显现,我不断接到电话。”璞远总经理戴昊说。预感到开学时间可能会延迟,不少校长和教育培训机构负责人找到戴昊,探讨实现在线教育的可能性。同时,作为父亲,戴昊看着正处于漫长假期的孩子,产生了和所有家长共同的担忧。他想为孩子们做点什么

  1月27日,公司研发部和市场部20多人开了2小时的线上会议,通过了以线上办公推进在线课程的决定。没有正式的工作通知,只是一条发在工作群里的消息,立即得到了八成员工的响应:大家自发准备教案、录制音视频,远在葡萄牙的外教主动认领视频合成工作。

  这超出了戴昊的预料。他分析,这或许与公司的人员构成有关——半数以上有教师资格证,且绝大多数是家长。更重要的原因或许在于课程本身。线上课程已经铺天盖地,但大多围绕 “同步课”“考试”“补习”等日常教学展开,而优质的综合素质教育实践课程少之又少。由此,璞远研制的在线课程切中了需求:名师开发、在线指导以及配套动手实践课程包,让孩子在动手动脑的过程中提升自主学习意愿,同时纾解家长的忧虑。

  彼时,璞远的长期合作伙伴世茂集团(苏沪地区公司)也在筹备在线课程,双方不谋而合。经过几轮讨论,双方决定将共同研发的“聆听城市 非遗故事——STEM科学探索”系列作为试点,推出公益线上课程。该系列研发历时3年,包含苏州桃花坞年画、张家港哨口风筝、无锡惠山泥塑等18个STEM主题课程。

  1月20日,由上海科技文献出版社出版的《非遗故事》(第一季涉及长三角6座城市)才下印厂,这批刚被拉进仓库的图书正可成为首批线上课程的最佳载体,供世茂社区近万户家庭使用。

  事实上,“非遗故事”系列最初的定位也带有公益属性。世茂长期关注中华传统文化传承及公益事业,希望“非遗故事”系列不仅能服务世茂业主,还能让更多孩子受益。只要学校需要,课程视频可无偿提供。

  就这样,本来预计在2020年底上线的“非遗故事”系列在线课程,由于一场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提前进入“启动”状态:璞远负责课程设计和视频录制、教学、教务管理和教学评估;世茂负责资金支持、宣发、人员招募和客服服务,协助材料包的配发及服务指导,双方预计投入资金100余万元。从2月1日开始,项目进入“倒计时”。戴昊表示:“我们有8个负责的小组长,线上会议开到凌晨是常态。”

  线上“STEM”全程“攻坚”精于“打磨”

  “我不会治病救人,那就做一些能做的事,给孩子们找点事干。”孔云峰是上海市静安区教研员,长期从事一线中小学科学教育工作,是此次线上课程打磨和录制的核心成员。大年初一,戴昊找到孔云峰,邀请他参与线上课程的筹备。他几乎没有犹豫就答应了。

  这项工作并不轻松。STEM是一种重实践的超学科教育概念:“S”指科学(Science)、“T”指技术(Technology)、 “E”指工程(Engineering)、“M”指数学(Mathematics)。对于融合多学科、重视实践探究的STEM课程来说,线上化的难度更大。首先是形式上的编排:课时从40分钟压缩至10分钟,知识点讲解、动画视频、动手活动相切换,每一环节保持在2~3分钟。

  其次内容要符合STEM理念,表述贴近学生生活。在“小活动2”中,刻刀替换成马克笔,木版换成印有年画娃娃的铜版纸。孔云峰表示,孩子们用马克笔给年画娃娃描边时,能够感受到匠人刻版的艰辛。在“小活动3”中,学生根据制墨配方将水、碳墨粉、面粉搅拌,把涂墨汁的印章盖在生宣纸上。制墨需要学生按照比例搅拌,涉及数学知识。

  此外,木材的选择涉及材料学。梨树是常见的经济作物,梨木纹理细滑、吸墨性好、软硬适度、不易变形。桃花坞年画的套色工艺和当下采用的CMYK套色模式非常相近,利用三原色的混色原理,加上黑色,共计四种颜色混合叠加。

  为了更好地把控教育质量,璞远安排20余名经验丰富教师进行小班制在线教学,将录播微课与线上互动相结合。学生看完视频后在微信群内回答问题、填写调查问卷,并以照片或视频的形式展示手工成果,教师实时评价。微课视频几乎按照一天一版的速度更新,语言要求更凝练,每句话都被反复斟酌。

  事实上,孔云峰之所以“几乎没有犹豫”就答应,还基于前期所做的大量准备,他判断“事情可行”。同时,这也是璞远此次能紧急上线高质量STEM课程的重要原因。自2016年6月成立以来,将自身定位为“STEM+”教育方案系统服务商的璞远,依托数十位中外科学名师,致力于开发符合我国课标、达到国际标准的STEM课程和配套科学教具的课程。

  目前,璞远已经自主研发数百门STEM课程,拥有覆盖幼儿园、小学、初中的分级体系,为学校提供符合国际课标的标准化教材、双语版的PPT课件及教案、配套实验教具及辅助教师授课的教学视频,且每年至少培训2000~3000名教师,积累了大量的音视频教学资源及教案。

  此外,璞远为文旅机构赋能,开发 “国之重器”“长江大保护”“一带一路”“非遗”“多彩贵州多彩娃”等STEM研学课程。比如桃花坞年画STEM研学课程,既可作行前先导课,也可作行中体验课、行后反思课。

  “非遗”在创新中为孩子带来更多可能

  2月17日,“世茂苏沪版《非遗故事》在线家庭课堂”正式上线。在一个特别需要“守心静气”的时期,它带给孩子的不仅是灿烂的“非遗”知识,还有包容并蓄的“非遗”精神。“传承和创新,艺术和科学不是割裂的,它们是一个硬币的两个面。桃花坞年画能传承至今,在技术上一定有科学的地方。”戴昊说。

  区别于其他“非遗”读本,《非遗故事之姑苏遗韵——苏州桃花坞年画》以STEM多元视角进行切入,让孩子看到更多维度的桃花坞年画。

  文学是最容易联想到的侧面。苏州有太多文人墨客的故事可讲,比如黄公望、范仲淹。更紧密的联系在于苏州园林。大门贴武将,二门贴文官,后门贴钟馗,东西厢房贴花卉。不同类型的年画要贴在不同的位置。

  桃花坞年画还见证了东西方美学的交融。清末明初是它的高光时刻——随着商船传入日本,深刻影响了浮世绘。而后浮世绘辗转传入欧洲,油画《睡莲》《吹笛少年》都有浮世绘的影子。由此,桃花坞年画被冠以“东方古艺之花”。吸取西方绘画技巧,桃花坞年画开始尝试运用光影的明暗,并手工晕色。这在中国画中是少见的。

  就制作工艺而言,桃花坞年画是时间的艺术。先将砍伐后的梨木放在河水中冲刷一年,再通风晒干一年。刻版必须精雕细琢,一刀刻错,整版尽弃。墨水调好后至少发酵一个月。加入颜料的骨胶由动物骨骼提炼而来,不会加速纸张的老化,使用过程需要不断加热。

  而一张张桃花坞年画的背后,又是一代又一代匠人的一生。为了让“东方古艺之花”继续绽放,匠人们和时间赛跑。“我见证了桃花坞木版画的起起伏伏,桃花坞年画也见证了我人生的起起落落。我没有休息,也不想休息,我想跟这些年轻人一起共同把这东西做好……”桃花坞年画国家级传承人房志达生于1935年,13岁拜“王荣兴”老字号店主王善增为师,从事年画手工印刷60余年。2018年,房志达被时间带走了。他的徒弟——80后的孙一波,成为新一代传承人。

  通过线上课程,学生从文学、艺术、历史、科学、数学、文化传承等多个切面重新认识年画。不仅是桃花坞年画,“非遗”系列的所有课程均按照同样的脉络展开:从一件熟悉的事物引出“非遗”,由一首诗走进一座城,从文化传播展现人文艺术价值,由制作工艺介绍科技知识,最后通过匠人延伸至文化传承,从而让孩子真正以项目式学习完成跨学科研究。

  “第一步,让苏沪地区的孩子深入认识家乡的非遗;第二步,让其他地区的孩子了解苏沪非遗和当地非遗;第三步,孩子能够在国际交流中骄傲地讲述中国非遗故事。”戴昊如是说。这不仅是STEM教育,同时也是爱国主义教育。据介绍,目前已有国际学校计划将“非遗”系列引入课堂,并作为中外学生交流的重点活动。

  眼下,“世茂苏沪版《非遗故事》在线家庭课堂”给了更多孩子足不出户“游历”苏沪、了解非遗的机会。接下来,创新中的“非遗故事”还将进一步从家庭走向学校,从而让孩子们在从现在到未来的成长中有更多发展可能。

所有评论({{total}}
查看更多评论
热点快讯
+86
{{btntext}}
我已阅读并同意《用户注册协议》
+86
{{btntex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