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出版家的故事
2020-09-16
收藏

“中国出版家丛书”柳斌杰主编 孙晶等著/人民出版社2016年5月版/76.00元(册)

○李明非

  随着我国现代出版业的发展,相继涌现出了一批出色的出版家。尤其是伴随着新文化运动的发展,在文艺、教育、新闻等人文科学领域,更出现了众多学识丰富、精心敬业的出版人。正是这批人,不但用自己的奉献实践,书写了我国现代的出版史,更通过他们的传播成果和效应,推动了我国现代文化乃至社会发展的进程。

  出版人多为他人做嫁衣,很少被人所知,以至历史上介绍出版家的书籍很少。直到改革开放以后,才陆续出版了一些报道或评介出版家的图书。这些出版物虽然向公众掀开了向来极少曝光的出版家面纱,但毕竟涉及的人物太少,而且显得零散,缺乏系统性。上述状况到了2012年终于有了转折。由原新闻出版总署署长柳斌杰担任编委会主任的“中国出版家丛书”编委会正式成立,并确定由人民出版社承担这套书的出版任务。该丛书目前已出版20卷,其知识性、学术性和史料性,给笔者留下了深刻印象。最突出的感受就是这套书的作者和出版者,确实是把功夫下在了“精”这个字上。

  一是传主“精”。如何在众多出版家中,遴选出第一批纳入丛书的传主,这无疑是一项复杂又细致的工作。入选的人物,既要考察个人从事出版事业的功绩和贡献,还要联系不同的时代背景及文化环境,力求所选的传主,具有较充分的代表性和影响力。目前丛书入选的传主,既有张元济、陆费逵、王云五等开拓创业、彪炳史册的老出版家,也有巴金、郑振铎、邵洵美等在文学、国学、美学领域享有盛名的跨界出版家;既有邹韬奋、叶圣陶这样出版与社会活动同样超群的两栖出版家,也有黄洛峰、陈原这样编著及组织能力俱佳的出版家;既有舒新城、赵家璧等以编辑成果卓著而知名的出版家,也有施南公、徐伯昕、章锡琛等还不大被人所知的出版家。

  二是内容“精”。为人立传,关键在于如何选材。若仅罗列材料,做材料“搬运工”,其传必空。若材料在手,不善取舍,则难免出滥。这套书的内容“精”在三个方面。

  首先,材料比较全面。围绕传主生平,有经历、有历史、有故事、有年表,有的传记还收入了传主信件以及有参考价值的附录。其次,折射时代背景。不同传主分别处在不同的年代,其生活实践必然与当时的社会环境相关联。这套书在叙述传主经历时,注意交代其时代背景,以及传主在这个环境中的作为和影响,从而使这些文字更富有史料价值。再次,紧扣出版主题。这套书既然名为“中国出版家”,其内容就必须紧扣出版这一领域。以巴金一书为例。巴金当然是位文坛巨匠,殊不知他还是位编辑出版大家。曾有研究巴金的学者说:“巴金以文名太高,掩盖了他在出版事业方面的贡献,其实后者对新文学的贡献远比前者重大。”这个评价是否确切未知,但至少可以肯定一点,巴金在编辑出版领域,无疑是位不容置疑的高手。正因为如此,所以巴金一书避开了巴金在文学方面的成就,而是集中展现他在出版工作方面的出色经历。对叶圣陶、郑振铎等人,也是突出他们在出版方面的卓越贡献。

  三是作者“精”。写传记,要以史事为基础,还原人物的真貌,所以对于作者的人选要求也很高。从这套书的“作者简介”以及前言或后记中,可以看出,这套书的作者都是出版战线有一定水平的行家,尽管各人的写作风格各异,但他们都表现出共同特征:精心和严谨。每卷书后的参考文献,至少都有五六十项,像赵南公一书的参考文献,竟多达138项,这足显他们搜集素材之广泛与认真。

  除了查找书刊和档案,他们还重视采访传主的亲属、好友或相关知情人,浏览信件,审视遗物,网络搜索,充分采集这些“活材料”,用以验证、充实所掌握的素材。譬如,徐伯昕与邹韬奋都曾是生活书店的创始人。在三联书店发展历史中,他们二人的事迹时常交集在一起。为此,在运用三联书店的史料时,作者必须仔细地区分他们不同的作为,避免混淆错用。作者用心之精,由此可见。

  总之,这套丛书虽起步不久,但已显示出它对弘扬中国杰出出版家可贵精神的激励作用。它既是现代中国出版史料的重要部分,又堪称当今出版后辈难得的专业教科书。



所有评论({{total}}
查看更多评论
热点快讯
+86
{{btntext}}
我已阅读并同意《用户注册协议》
+86
{{btntex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