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届“互联网+教育”创新周 技术赋能将成教育新常态
2020-09-16
收藏

■中国出版传媒商报记者  刘 言

  8月25日,为期7天的第6届“互联网+教育”创新周闭幕,线上线下参会者近20万人。此次创新周由中国教育学会、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中国教育发展战略学会指导,北京市海淀区人民政府主办,中关村科技园区海淀园管理委员会、北京市海淀区教育委员会支持,中关村互联网教育创新中心承办。第6届创新周以“加速‘互联网+教育’新跃升”为主题,持续激活教育创新创业服务平台的聚合和盘活势能。

  打造融合发展的创新模式

  此次创新周共举办8个分论坛、2个工作坊及项目路演、研讨会、成果展、名企参访等,聚合政府负责人、专家学者、教育从业者、教育科技企业和投资机构代表等百余人士共同探讨教育创新发展趋势,研究从应用向产业的升级路径。中关村互联网教育创新中心董事长杨丹在开幕式上表示,创新周活动以“加速‘互联网+教育’新跃升”为主题,重点围绕5G和AI等新信息科技缩小教育鸿沟、促进教育资源共享、推动教育高质量发展等话题进行多层次的行业对话与跨界研讨。

  创新周注重针对发展热点进行细分性的创新引领,比如8大分论坛涵盖“新基建背景下的未来学校新样态”、“公立学校信息化:创业公司与大厂的共生”、“‘互联网+’时代大语文教学”、“2020年新高考升学规划高峰论坛”、“数据驱动下的智慧课堂精准教学”、“发掘教育OMO场景化创新机遇”、“激活、协同、共生——第三届亲子阅读产业峰会”等。这些论坛也在更深层面传递了各界力量的融合、联动。此次创新周上还成立了由中关村互联网教育创新中心、北京华夏桃李咨询有限公司作为秘书长单位的中关村科学城互联网教育产业发展联盟,新东方教育科技集团有限公司、北京世纪好未来教育科技有限公司、腾讯云计算(北京)有限责任公司、北京百度网讯科技有限公司等13家企业成为第一届联盟理事单位。这也是创新周聚合效应的一大体现。

  正如国家教育咨询委员会委员、中科院党组原副书记、国际亚欧科学院院士郭传杰在闭幕式致辞中所言,“互联网+教育”创新周融合教育创新链、产业链、人才链、政策链、资金链,是促进互联网教育健康发展的创新模式。他认为,互联网教育在我国进入了萌芽期、发展期。它融合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兴技术,已发展成为影响国家全局的战略新型产业。未来,要通过“十四五”规划建立互联网教育资源及应用的国家平台,要回归教育的本质,真正促进创新人才的成长,而不是让它成为一个应试教育的工具。互联网教育应该使得教育从流水线走向个性化,从信息传递、知识点记忆走向知识建构和探究式的学习,从枯燥学习成为体验式的学习。

  推动技术赋能疫情后教育新常态

  在新冠肺炎疫情之下,第6届“互联网+教育”创新周的一系列探索性推动更具有现实意义和价值。这其中,技术赋能疫情带来的教育新常态是一个重点方向。

  此次创新周期间特别开设了“AI驱动的混合式学习课程开发实践”工作坊。该工作坊通过体验“停课不停教 停课不停学”开发的在线STEM项目,学习在线互动学习平台上开发和实施项目教学的支持技术以及基于AI的评价,了解在线学习功能实现方法及实施技巧,并通过动手搭建虚拟无人驾驶在线学习项目,完成基于在线互动学习平台课程开发从技术学习到实施运用的学习。

  在闭幕式上,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国际与比较教育研究所所长王素围绕“技术如何赋能疫情带来的教育新常态”做主题分享。她表示,疫情改变了整个世界,包括全球的产业链,人们的生活方式、生产方式和消费方式,同时也改变了教育方式。技术可以做很多事情,但是最重要的是将学习的力量掌握在学习者手中。技术更多是为学生赋能,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创新能力、批判思考的能力。技术赋能教育需要解决两个问题,第一是机制问题,新技术在课堂中的应用会改变课堂的形式,但是目前新技术的应用并没有实现教育目标,所以需要新机制促进新技术在课堂中的有效应用。第二是技术与教育如何融合的问题,教育过程记录、数据分析、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教学效果评价等都是新技术、新产品与教育融合过程中亟待解决的痛点,如果这些问题解决好了,我们就能更好的利用技术为教育赋能。

  翼鸥教育创始人兼CEO宋军波结合产品应用分析了在线教育技术的转型和发展。翼欧旗下Classin现在在全球范围内每个月活跃的学校是1.2万家,每个月大概有2000万来自150个国家的学生在使用Classin。宋军波认为,疫情前体制内学校的在线教育更多体现在智慧教室,师生离不开教室、运行脱离不了硬件,教学不能真正的常态化,从而可以看出体制内学校的在线教育没有走出信息化的圈子。教培机构的在线教育应用并没有从教学标准、教材出版、教师培训等环节来构建整个教学系统,而是基于流量分发、试听课、转化变现的商业模式去构建整个教学,没有走出流量的圈子。而真正的“互联网+教育”的价值是建立一个跨各国学校,跨线上线下空间,教学相长的知识传承空间,是从教室、校内走向校外,从单一校走向多校联通,从计划性教学走向自组织学习的过程,最终实现在线教育的“无限教室、无限资源、无限联通”。


所有评论({{total}}
查看更多评论
热点快讯
+86
{{btntext}}
我已阅读并同意《用户注册协议》
+86
{{btntex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