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动”引领高教新形态教材发展2.0模式
2020-09-16
收藏

■郑 建(浙江工商大学出版社副总编辑 )

  随着中共中央、国务院《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实施方案(2018—2022 年)》《中国教育现代化 2035》《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等文件的发布,党和国家在高等教育领域大力推进教育信息化。这也进一步推动了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的融合发展,推进了传统出版与新兴出版在出版内容、平台终端的共享融通,新兴信息技术对教育出版的革命性影响愈发凸显。要利用信息化推进教育变革,路径之一就是要推进教材的信息化变革,建立数字教育资源共建共享机制,实现规模化教育与个性化培养的有机结合。

  可喜的是,近年来新形态教材蓬勃发展,呈现出良好的媒体融合发展态势,在信息技术应用于教材变革方面涌现出许多有益的探索与尝试。但是,目前新形态教材的整体发展仍存在如下问题:第一,出版形态比较单一。第二,出版规模数量较少。第三,出版开发周期较长。第四,出版开发成本较高。第五,新兴信息技术的融合不足。

  如果说之前的纸质教材+数字资源的新形态教材模式是新形态教材1.0版本的话,那么纸质教材+数字资源+在线教育平台的新形态教材模式是2.0版本。新形态教材正在向新的开发与应用模式演变。笔者认为,未来新形态教材研发与建设的新模式主要在于做好“五动”:形式生动、教学机动、师生互动,服务推动、赢利推动。

  一是形式生动。新形态教材不仅要使传统纸质教材呈现的状态由静到动、呈现的形式由单一到多样、呈现的效果由阅读到视听说触多感官融合,而且需要通过对5G技术、区块链、大数据、人工智能、AR技术等进行创新应用,对教材数字资源、内容编辑和生产等进行提升或再造。2018年,浙江科技出版社出版了浙江省第一本AR新形态立体教材《新能源汽车维修》。该教材采用了AR智能识别与手势交互技术,对新能源汽车的结构与零配件等复杂、抽象、多维结构进行了直观立体呈现,实物呈现、缩放、旋转,结构爆炸图,四试图切换,动画演绎原理,拆装步骤解析,强化学员对知识点的理解,大大提升了学员深度理解与技能学习效率。

  二是教学机动。学生在使用新形态教材、参与教学互动以及各种测验练习之后会留下许多大数据,APP平台通过数据分析为用户提供个性化的诊断方案,明确其弱项与不足,建议阅读哪些教材内容或点播学习哪些教学视频,从而给予个性化的学习方案。与此同时,通过学生学习的大数据信息处理,为教师提供学生的教学效果分析与教学建议方案,从而体现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的灵活机动性,满足教学的个性化需求。

  三是师生互动。近期,由于新冠肺炎疫情的影响,许多在线教育平台得到快速发展。在教学功能上,在线答疑、在线练习、在线测试、在线提交作业、在线批改作业等层出不穷,极大促进了师生互动。高等教育出版社、浙江大学出版社等都通过各自的专属APP,开发各种教学在线功能,让使用新形态教材的教师与学生通过在线答疑、练习等进行互动。这使得新形态教材不仅通过二维码链接视频等数字资源,而且通过APP的功能促进教学互动,提高了教材的使用效果。教材依托云技术支持下的浙江大学出版社“立方书”平台、学校精品在线开放课程共享平台、鲁班大学平台等网络平台,不仅实现优质资源的开放共享,而且为师生、行业、企业等人员自主学习提供了更为宽广的互动交流平台。

  四是服务推动。以往教材的开发着力于产品内容,而新形态教材开发着力于产品服务。换言之,教材开发正从产品思维向服务思维转变,以教材为中心向以用户为中心的思维转变。新形态教材不仅提供用户最新且实用的知识内容,而且更注重用户使用过程中的体验、教学或学习效果,视频、音频、动画、AR技术应用效果等,是否满足用户的实际需求。

  五是赢利推动。传统的教材盈利模式比较单一,基本一次性的图书销售获利。但新形态教材不仅提供纸质教材,而且提供附加服务、赠送服务、增值服务,可以通过新赢利模式创新增加收益。因此,新形态教材可以通过APP等在线平台资源为顾客提供基本服务的前提下,提供个性化服务来获利,使出版机构的获利来源更加多元、丰富,从而降低前期开发新形态教材投入的成本。基于多重服务获得的多重收益,出版机构可以进一步改进服务、更新数字资源与数据,以期为用户提供更好的服务品质与内容。

  因此,要推进教材信息化改革,构建适应社会需求的新形态教材,需要始终秉持媒体融合的发展思路,将纸质教材设计、数字资源开发与在线教育平台相互融通,加强用户数据分析、加快信息化系统升级迭代,实现内容资源和信息资源的互通共享,才能进一步提高学校教学质量,优化提升人才培养模式、最大限度调动学习者的主观能动性,有效促进教与学的全面互动。


所有评论({{total}}
查看更多评论
热点快讯
+86
{{btntext}}
我已阅读并同意《用户注册协议》
+86
{{btntex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