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融合发展和教育报刊的抉择
2020-12-21
收藏

■项勇义(浙江教育报刊总社副社长、副总编辑)

  媒体融合发展势在必行。传统媒体如何把握媒体融合发展的趋势,并在此基础上,结合自身实际,形成个体化的发展思路乃至工作方案,是一项必要的工作。今年的一些实地调研让我对媒体融合发展有了基本认识,结合教育类报刊目前的现状,谈一些体会。

  媒体融合发展的任务是什么?

  传统主流媒体,推进媒体融合发展的核心任务是巩固和发展传播能力。传播能力是媒体的核心能力。传播能力的建设,要从实际出发。对行业媒体来说,基本目标是覆盖行业内用户群体,特别是行业内有话语权的人群。拓展目标是链接与行业关联人群。不必与综合性媒体去比拼和竞争,也不必片面地强调点击量。争取有效用户,实现正向内容的传播,传播才有意义。习近平总书记说“人在哪儿,宣传思想工作的重点就在哪儿”,现在的用户(受众)都去互联网了,都上移动终端了,所以自然要移动优先。这当然是就新闻传播而言的。

  传统媒体,比如《浙江教育报》,经营几十年,在行业内有口碑、有影响力,现在迫切需要把这样的品牌影响力尽快转移到移动终端上去。纸质报刊的形式感很强,人民日报社如果没有纸质的《人民日报》,那么它的其它移动传播方式也就缺乏了依托。传统主流媒体,相对于商业互联网平台和自媒体,具有资源优势和品牌积淀,传统主流媒体要扬己之长,补己不足。媒体融合发展是主流媒体和互联网技术、互联网渠道互相促进的过程,并非此消彼长。

  就少儿报刊而言,“人”在校园,“人”在读纸媒。所以现阶段和可以预想的将来,少儿期刊应当还是以纸质为主体,没有必要也着急往移动端迁移。在这一方面,要有自信,要有定力,不能妄自菲薄。

  媒体融合发展的趋势

  资源库的建设和利用

  建成有编码和索引的媒体资源库,是媒体融合发展的基础性工程。有数据支撑服务,才可实现关联知识的链接。在特定的时间节点,历史资料被重复利用,聚合新的传播内容,是互联网平台的通行做法。《中国青年报》“冰点”栏目中的旧资料,多次被尝试新用,推陈出新的效果可圈可点。

  人工智能在传媒业的应用

  人工智能在传媒业的热门应用至少有三个方面。其一,算法基础上的精准推送,比如“今日头条”,分析用户阅读喜好、阅读倾向,为每个用户作个性化的内容筛选推送。其二,机器人写作。其三,机器人微信群管理。

  知识有偿服务

  中国知网、百度,都在推行有偿的知识服务,中国知网有偿知识服务广为人知。在百度用户下载论文、试题等也需要付费。“免费午餐”的日子已经一去不返了。武汉理工大学在推进一项叫开放科学识别码计划,在进行“书报刊+社群服务”的实验研究。纸质书报刊发行的完成,不是终点,而是展开知识服务的新的起点。一本书、一张报、一册书,可以通过“链接”,与读者建立新的联系,以挖掘和满足读者新的知识需求。

  中央厨房模式

  中央厨房,是融媒体技术平台的一个形象说法。人民日报社、浙江日报社等主流媒体集团分别建有规模宏大的中央厨房。其投资之巨大,架构之复杂,非普通的专业媒体所能承担和效仿。《中国青年报》则提出了“融媒体小厨”的思路,并在新闻实践中表现不凡。中央厨房的特点是打破传统媒体原有部门的束缚,以产品项目为驱动,人员自由重组,实现一体化生产。

  厨房不是摆设,做菜才是厨房的功用。厨房只是设备,思想和内容才是硬核,创新才是灵魂,编辑和记者才是决定因素。

  媒体产品形态多样化

  文章、图片、短视频、H5,音频、视频,各种形态的产品纷呈。追求“人无我有,人有我精”。不管采用什么样的形态,内容和形式的完美结合,生产具有吸引力的精品才是王道。

  教育报刊融合发展的选项

  在媒体融合发展的大背景下,教育报刊如何选择适合自己的融合发展路径?要认清媒体融合发展的趋势,要结合自身媒体定位、资源优势和人才队伍的实际,有所为而有所不为,不求全贪大,而求特色。

  适度投入

  推进包括融媒体指挥中心、演播室等技术平台的建设,构建中央厨房运行模式。从教育报刊的传播职能、媒体资源和经济能力考量,没有能力也没有必要建设像人民日报社、浙江日报社这样规模的中央厨房,主要借鉴他们的融媒体产品一体化生产的运作模式,建设融媒体小厨,才是选项。厨房是用来做菜的,并不是每个厨房,都要做大宴大菜,能做可口的、大家喜爱的特色菜、农家菜也没什么不好。教育报刊的厨房,要找准自己的定位。没有厨房当然没法做菜,所以需要投入。厨房没有好厨师,做不出富有营养、人们喜爱的菜,也是枉然。菜怎么做、做什么菜,还是要靠厨师,靠厨师之间的合作。

  资源库建设

  融媒体是建立在数字化的、有编码的可检索的信息资源库的基础上的。没有信息资源库,知识连接的功能就难以实现,资料聚合类的报道生产也就缺乏基础,精准推送和机器人写作更不可能。历史资料,是可以为现实服务的。“过刊好比是砌好了的一道道老墙,老墙难以直接利用,那就把它们拆成砖,而有了砖,又可以重新用来砌新的墙。”这是知网的一位管理人员对于资源库建设意义十分形象的阐述。教育报刊社往往历史长、报刊种类多,以往的报刊资源十分丰富,如果以纸质的形态锁在资料室里,无法旧为新用,殊为可惜。当然,资源库的内容不局限于历史资源,凡所需要的资源,都应逐步积累,做到各个报刊共建共享。

  移动传播载体建设

  在这一方面,教育报刊并不具有优势,现在能有的选项,大致也就是网站、微信、微博、APP、AR技术等。目前在移动端上应用较广泛的是公众微信号和APP。如果互联网是高速公路网的话,那么上述的这些载体,就是车辆,而文字、图片、短视频、H5等不同形式呈现的内容,就好比是搭乘在车辆上的乘客。高速公路是别人建的,没得选,甚至可以走哪段高速公路也没得选。可以有限选择的是用什么样的车辆,可以无限变化的则是车上的乘客。随着技术的发展,道路会越来宽,车辆的种类也会多起来,乘客的身份更是五花八门。要提醒的是,教育报刊不可能为每一种“车辆”都提供一个服务机构,如果那样,目标任务还是巩固和发展传播能力,但机构会越来越庞大,这不是优选的路径。这里的关键还是“乘客”,在于乘客的“文与质”,在于为乘客的出彩,整合有效的“车辆”。

  分类推进融合发展

  教育报刊虽然类别很多,但可简单划分为以成人为对象、以新闻传播为职能的报刊和以儿童青少年为阅读对象、为成长助力的少儿报刊。前者融合发展的目标是巩固和发展新闻传播能力和舆论引导能力,后者融合发展的目标是巩固和发展文化传播能力和阅读育人的引领力。

  新闻类教育报刊,要实施移动优先战略,在纸质新闻报刊传播的基础上,加紧移动传播方式的建设。微信公众号也好,新闻客户端APP也好,要加大力度建设自己的品牌移动载体,从而使原来单一由纸质报刊传播的信息,通过互联网的链接,传得更远更广。

  少儿报刊在现阶段要增强纸质出版的自信和定力。纸质阅读对少年儿童大有裨益,必须提倡。少年儿童这样的特殊读者对象,决定了纸质阅读和纸质报刊的生命力。当然,少儿报刊也要积极关注融合发展的态势,以微信公众号等载体,保持与用户的互动。尝试应用AR技术。教辅类少儿报刊,在知识有偿服务领域应该也有拓展空间。以少儿报刊的品牌影响力为基础,构建面向少年儿童的文化产业,力争在漫画、动漫、影视、戏剧等领域有所作为。

  构建以新闻和文化精品为驱动的导向机制

  媒体的核心能力是传播能力,构成传播能力的两翼是内容和传播渠道,但渠道终归还是为传播内容服务的。内容的核心,当然是正能量有感染力的作品,无论是图文作品,还是音视频作品。优秀的作品需要由有创造能力和创造激情的人来完成。人的能力和积极性是关键,团队合作是关键。媒体融合,首先是人的融合,人的创造力和积极性如果得不到激发,那么融合会成为画饼充饥。要加大力度建立鼓励团队合作、生产精品力作的评价和奖励机制。教育报刊工作,是一项专业工作,需要由专业人员来完成。要与学校及医院建设一流学科一样,建设媒体专业团队。要像学校和医院抓科研成果一样,抓精品的生产。


所有评论({{total}}
查看更多评论
热点快讯
+86
{{btntext}}
我已阅读并同意《用户注册协议》
+86
{{btntex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