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教育教师缺口多达百万
萧染 | 2016-02-25
收藏
摘要: 国学教育在我国大中小学都是很热门的话题,但对于国学教育的价值、内容、课程体系、培养模式都缺乏科学、系统的设计。

admin_150804750_gxx.jpg

近年来我国传统文化越来越受关注,各校陆续在课程中增加了与“国学”有关的元素。而有报道称,全国的“国学教师”有多达百万的缺口。为改变这一状况,2016年教育部的高校专业设置中将首次增设“国学教育本科专业”。国学教育在我国大中小学都是很热门的话题,但对于国学教育的价值、内容、课程体系、培养模式都缺乏科学、系统的设计。一位教师在网上表明,在国学教育过程中,仍旧采取灌输模式,结果是,学生会背诵几段经典,可根本就没理解国学的精髓所在。

  据了解,教育部的传统文化相关课题组已完成了从幼儿园到大学、成人教育、海外汉文化教育近700种传统文化标准化教材研发工作。其中,中小学传统文化教材根据全国各省市的地域文化的不同样貌,分别编写了全国26个省市的“国学与地区文化”相融合的地区版专用教材,并首次提出了中小学阶段的传统文化教育目标是“青少年完美人格教育”。目前,北京的通州区和大兴区也在使用中小学传统文化教材。教材试点工作将于2015年完成,之后该套教材将申报国家级教材,通过验收后将向全国推广。

  另外,国内第一套自主研发的高中传统文化通识教材即将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四册分别为《论语》、《孟子》《大学·中庸》和《道德经》。预计2015年9月开学正式进入学校课堂,并开展大规模新课程实验。

  近日,国内首套《全国领导干部国学教育系列教材》也由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出版。这是自教育部颁布“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以来,除中小学之外的,第二大群体即将广泛开展传统文化普及性教育。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作为领导干部正心、修身、治国的理论资源和文化基础将有本可依,2015年9月开始,这套教材将成为国家各级领导干部的研修课程。

  教育部“十二五”规划课题《传统文化与中小学生人格培养研究》课题组执行主任张健表示,目前国家提倡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至少应该包括国学经典、传统艺术和民俗文化三部分。但一些学校认为,学学《弟子规》、背背《论语》就是国学教育了,忽视了传统文化中经典、艺术、民俗的相互关联性和整体性,没有从各年龄段的差异性去构建完整的中小学传统文化课堂。另一方面,想找到各领域文化融会贯通的国学教师也是个难题。教国学的老师应该精通儒释道兵医艺多个门类的文化,对学生进行人格教育。但目前,并没有哪所高校专门培养“国学人才”,甚至没有“国学专业”。

  诗人、深圳大学副教授徐晋如指出,现代学术体制讲的学问,只是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而传统学问的惟一目的就是要养成君子人格。什么样的学问是假学问呢?荀子就讲得很清楚,那种“不知无害为君子,知之无损为小人”的学问就是假学问。现在我们能够发表在所谓的学术界顶级期刊的论文,绝大部分都与养成君子人格毫无关系。这就意味着我们现在大学老师的工作只是把客观知识传递下去,而自己整天忙的都是去写这些论文,而学生所需要的人格养成的教育却严重欠缺了。

  《礼记·大学》:“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开展国学教育,应该致力于把学生培养为具有独立人格、思想自由的公民的办学方针,不然,国学教育就没有多大价值。为此,需要办学者和教育者围绕育人的目标来选择适合本校的教材、课程和培养方式。哪些教育内容适合培养本校的人才就用哪些内容,不能说用国学教材就好,不用就不好。


所有评论({{total}}
查看更多评论
热点快讯
+86
{{btntext}}
我已阅读并同意《用户注册协议》
+86
{{btntex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