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香小康社会的战略价值与路径选择
2016-03-01
收藏
摘要: 中国,在全面贯彻落实中央提出的“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的“四个全面”的战略布局进程中,在全面推进和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进程中,全面建设和发展“书香小康社会”,自然而然地,成了一个摆在21世纪前20年的当代中国面前绕不开、躲不过,必须直面的既严峻又迫切的战略任务。

2015年,对于中国出版事业史、中国国民阅读史、中国文化建设发展史来说,注定会成为被浓墨重彩载入史册的一年。其突出标志性事件是李克强总理在两会记者招待会上的一段答问。李克强总理对记者关于“读书”的提问极其重视,在阐述中透露出一系列重大信号。他表示,他在听取社会各界对起草中的《政府工作报告》意见过程中发现,不仅文化界、出版界人士,包括经济界和企业家们,都向他提出要支持全民阅读活动,并建议报告中要加上“全民阅读”的表述。因此,在去年《政府工作报告》中已有“倡导全民阅读”基础上,今年报告中继续予以强调,同时,首次加上“建设书香社会”的重要内容。他希望,全民阅读形成一种氛围,无处不在,并明确表示明年还会继续将“倡导全民阅读,建设书香社会”写进《政府工作报告》。

历来两会闭幕之际的总理答记者问都备受国内外舆论的广泛关注,其时段可谓一刻千金,此时中外记者的提问也会集中于最为热点的话题。正因如此,2015年的总理答记者问中关于“读书”的提问就自然引起热议,在网络上甚至人声鼎沸,对记者提问的褒贬几成“对决”之势。贬之斥之者最典型的表述是“记者没话找话说”、“浪费大家时间”,而赞之挺之者则明确表示“这是一个重大问题、重要话题”、“关乎国家发展战略”、“关乎社会全面进步”。

事实上,这种争论,乃是当下中国社会现实或曲折或直接的真切反映:中国,是到了大声疾呼“建设和发展书香社会”的时候了,刻不容缓!中国,在全面贯彻落实中央提出的“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的“四个全面”的战略布局进程中,在全面推进和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进程中,全面建设和发展“书香小康社会”,自然而然地,成了一个摆在21世纪前20年的当代中国面前绕不开、躲不过,必须直面的既严峻又迫切的战略任务。

 

[摘要]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审时度势,提出“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提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首次提出“建设书香社会”,而“书香小康社会”的建设、发展与建成,正是上述布局、目标的题中应有之义,对于中国现阶段发展、中长期发展、永续发展,具有十分重大的战略意义。有书香则有小康,无书香不小康。全民阅读无价,书香社会无价。及时研究并把握书香小康社会建设、发展与建成的逻辑、规律及其实施路径,是摆在我们面前一项至为紧迫而严峻的重大现实考题与历史课题。

 

[关键词]小康社会 书香社会 书香小康社会 全民(国民)阅读 阅读+ 发展战略

 

  深入探寻规律,把握大势、方向,正确认识“推进全民阅读,建设书香社会”的历史坐标、世界坐标、现实坐标及其战略价值和社会功用,自觉承担历史责任。

 

1.正确厘清、科学把握小康社会、书香社会与书香小康社会的逻辑联系与各自特征。

 

书香小康社会是小康社会、书香社会逻辑链条中,目前最显性、最直接、最重要的一环。

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提出一系列极其重要的治国理政新理念,“四个全面”则集中体现了中央意志、国家战略,是我们各项工作的重要指南;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又是“四个全面”之统领、之目标、之旨归,是检验“四个全面”实现水平的最终标准。

众所周知,“小康社会”更多地是一个形象化的同时又是具有综合评价意蕴的表述,其源自《诗经》的《大雅·民劳》篇之“民亦劳止,汔可小康”的提法,以及《礼记·礼运》的论述:“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禹、汤、文、武、成王、周公由此其选也。此六君子者,未有不谨于礼者也。以着其义,以考其信,着有过,刑仁讲让,示民有常,如有不由此者,在埶者去,众以为殃。是谓小康。”

由此可见,这里的小康,以至自古以来国人心目中的小康,至少有三层含义,一为重礼,即以礼仪为纲纪、以礼断是非;二为安民,即平民百姓各安其位、安居乐业;三为富足,即百姓衣食无忧。而这三者中,始终贯穿着一条主线,即,“小康”从来不只是一个经济指标和物质价值评判,而更加具有“礼”、“礼仪”即精神层面、精神文化价值评判的内核。这,也是我们今天沿用或曰借用“小康社会”概念的价值所在。

依此逻辑,“书香社会”则成为“小康社会”的一个自然而然的极其重要的组成部分。有书香则有小康,无书香不小康。古往今来,无不如此;一部人类发展史和人类文明史,足以证之。无论是中国古代圣贤理想中宣扬仁、义、礼、智、信,格物、致知、正心、诚意、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还是西方资本主义话语体系中的重商、重技、重法,种种人类生产成果、科技成果、思想成果、知识成果、文明成果,从创造到记载,从普及到教化,都与“书香”二字紧密关联,密不可分。作为载体,图书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发展中,既起着载体工具作用,同时,作为信息、知识、文化产品,又在社会中起着提供精神滋养、促进人的发展的举足轻重的人类进化、社会进化的促进作用。如果说,人是有思想的动物,这一点是人类区别于自然界其他生物、动物的根本区别。那么,图书则在人的精神发育、思想进化发展中,有着不可估量的价值。这就是书香社会顺理成章地成为小康社会重要组成部分的内在逻辑,这就是我们必须重视“书香小康社会建设与发展战略”的逻辑依循。

而书香小康社会,则是小康社会、书香社会逻辑链条中,目前最显性、最直接、最重要的一环。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进程中,既是小康社会的基础部分,也是书香社会的前伸部分。这是由我国当下历史发展阶段的基本国情和社会现实决定的,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论”的又一生动注脚。换言之,在“四个全面”的进程中,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进程中,在推进“书香社会”的进程中,我们要客观、冷静、准确地把握我们所处的阶段,进而拿出既符合客观实际用以指导实际、又具有前瞻价值的顶层设计、战略目标、任务和对策。因此,我们说,本文提出的“书香小康社会建设与发展战略”,是匹配于“四个全面”的阶段性发展战略,从而,也是着眼于无缝对接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后的“后小康时代”的可持续发展战略。在未来5年,“书香小康社会”建设和发展好了,则“后小康社会”时的“后书香小康社会”就会协调、健康、可持续地向前发展。

 

         2.认清“书香小康社会”的战略价值,明确其战略定位。

 

 书香社会建设和发展是中、长期战略,书香小康社会建设和发展则是中、近期战略或曰阶段性战略;建成小康社会是更全面的战略,而书香小康社会则是其中一个方面的战略。

 关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党的十八大在全面总结改革开放后提出的“三步走”战略、“新三步走”战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及“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基础上,十分明确地提出,综观国际国内大势,我国发展仍然处于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期。根据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实际,要在十六大、十七大确立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基础上,努力实现新的要求,确保到2020年实现全面小康社会宏伟目标。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取得重大进展,实现国内生产总值和城乡居民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人民民主不断扩大;文化软实力显著增强;人民生活水平全面提高;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取得重大进展。这段重要表述的信息量很大,而精神、文化“软实力”则包含在其中的方方面面。经济、政治、社会、环境诸方面的硬指标也好,目标表达也好,都离不了人,离不开文化软实力,当然,也离不开书香社会的强有力的思想引领、精神动力、智力支持和文化保障,甚至是基础支持。列宁的名言说:“在一个文盲充斥的国家里,是不可能建成共产主义的”,同理,在一个书香寡淡、阅读缺失、文化缺位的国家,想建成小康社会,也是断无可能的。这就是我们进行“书香小康社会”战略思考的本质所在。

 战略是宏观安排,是顶层设计,也是方向定位和路线指引。战略是管宏观、管全面、管长远的。战略一定具有基础性、全局性、前瞻性品格。在这个意义上,如果说,书香社会建设和发展是中、长期战略,书香小康社会建设和发展则是中、近期战略或曰阶段性战略;建成小康社会是更全面的战略,而书香小康社会则是其中一个方面的战略。正如十八大报告强调的那样,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必须“构建系统完备、科学规范、运行有效的制度体系”。以上所说的两条中,后者都是融入前者的一体化战略。

 而就书香社会的特质而言,同样具备管宏观、管全面、管长远的基本要求。就社会分工、产业分工而言,从生产、流通乃至分配领域而言,图书等出版物,归口于出版行业、发行行业和创作者行业,它是局部的;但就其消费领域而言,它又是全局的,是面向全社会的,其产品具有最广泛的社会需求;而这种需求,上可以影响国家价值观和文化软实力,远可以影响甚至决定时间长度上的未来,以及空间维度上的国际影响力,构成国家、民族形象和实力的一个非常独特且极端重要的参数。就其深度和广度而言,国民阅读和书香社会建设的程度,直接或间接地决定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决定作为“万物之灵长”的人的全面发展,决定人的质量、社会成员的幸福指数和社会总体品质。现在大家都在谈“互联网+”,其实,同理,还应有一个“阅读+”,这个“阅读+”,一直就在我们身边。因此,书香小康社会,是一个符合历史逻辑和社会发展规律要求的重大战略任务。

 

3.准确把握推进国民阅读、建设书香社会的民族性、世界性和现代性价值,大力强化“书香小康社会”建设与发展的战略重要性认识。

 

 读书是人类的一项共同价值追求,是人类进步的共同阶梯。全民读书,是合力在起作用,而政府作用甚巨。

 中国是一个伟大的国度,中华民族是一个伟大的民族。一个十分重要的标志,在于我们是一个爱书爱读的国度和民族。中国古代灿烂辉煌、闻名世界、永载史册的四大发明,其中有两项都与书直接相关,一是造纸术,一是活字印刷术。中国古代社会悠久漫长,中华文明成为全球硕果仅存的从未中断的文明形态,其重要原因之一便是中国崇学爱书的社会基因,谓之“耕读传家久”,谓之“诗书继世长”。创造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著名经典作家,从孔子、老子、庄子、孟子等思想诸子、文化大家、圣贤,到创作出先秦散文、汉赋、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的屈原、司马迁、李白、杜甫、白居易、苏轼、辛弃疾、柳永、关汉卿、曹雪芹,数不胜数,群星璀璨,稍加考察,他们无一不是读书大家、学习大家、爱书大家,同时也是阅读推广的劝学劝读大家。同样,爱书爱读之深之切,弥布于国人之中,植根中华沃土之上,融入血液、骨髓、基因。这不仅是诗性描述,更是理性观照。从孔子的“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荀子的“学不可以已”、张元济的“数百年旧家无非积德,第一件好事还是读书”之类名言警句,到“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千钟粟,书中自有颜如玉”、“十年寒窗无人问,一举成名天下知”、“书香门第春常在”之类民谚民谣,到悬梁刺股、凿壁偷光、囊萤映雪之类的故事,虽然其中含有应当扬弃乃至批判的因素,但是它们无不为我们构建了一幅值得憧憬的古典中国的书香社会图景。

除此之外,特别值得关注的也许还在于,如果说有古典中国书香社会的话,在五千年的中华文明史上,逐渐构成了一个官方、士人、民间三位一体的阅读体系。中国的封建帝王,好学不倦者为数不少,学有专长者为数不少,更重要的,是其成就背后的一套较为完备的御读体系。皇权大于天,但也许阅读例外,其中有不少都是苦读甚至善读并颇有“文化”之帝王。延伸而及的便是吏读体系。出将入相。相权体系、文官体系大体上是“学而优则仕”的准确诠释。士读或曰仕进之途于读书则更是直通车,“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的制度包括科举取士制度的产生、发展,为无数市井之人的苦读指明了捷径和坦途。因此,社会自然会弥漫阅读之风。需要指出的是,不仅这种功利性阅读在起作用,人们在阅读中发现,读书,能于修身、养性、怡情、觅趣、益智和育技,大有助益,从而,社会的终身阅读、生活方式阅读也沁入人心。

 还有一点也很有意思,即,现代出版与现代阅读意义上的教育阅读、专业阅读、大众阅读,在古代中国也或具雏形,或呈成熟。《诗》《书》《礼》《乐》《易》《春秋》,则既有教化之学、人生学问,也有实用之学、社会学问。中国古代的著名藏书阁、书院,至今仍是我们瞻仰和学习的殿堂。正是这三种阅读,使得中国传统阅读文化、传统书香社会成为部分现实,在不少领域还创造出奇迹与辉煌。这是中华民族的骄傲,也是中华民族对于人类发展做出的伟大贡献。

 说到阅读的世界性价值,我们说,同样值得人类骄傲。限于篇幅,这里只想就古登堡印刷业以及文艺复兴以来的知识、理念、文化的大传播为例。图书这个信息、知识、文化的载体,在世界人类发展史上,同样起着点石成金、化蛹成蝶的作用。无论是制度文明的传布,还是人文社科、自然科学的推广,在欧美国家,书籍作用功不可没。从黑格尔到马克思,从牛顿的苹果到乔布斯的苹果,也许,还可加上亚当、夏娃的苹果,书籍对于人类文明的贡献之巨,不可估量。

 基于此,书香社会即阅读社会的建设与发展,成了全球有识之士的共识,并逐渐列为“全球工程”。早在1955年,美国就成立了全国性阅读协会和个人组成的国际性专业组织“国际阅读协会”,提出“提高人民的阅读水平、倡导终身阅读的习惯”。1972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明确提出“全民阅读”的理念,提出“走向阅读社会”的口号。而1995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每年的423日确定为“世界读书日”(全称为“世界图书及保护版权日”),则将“阅读社会”的建设实质性国际化,这一节日,至今已经成为世界上包括中国在内的许多国家写书人、编书人、卖书人、读书人的共同节日,成为许多国家政府和民间共创共建共享的共同节日。

 这一节日的确定具有重大意义。更重要的价值,在于定义了全民阅读的主旨、内涵和方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为此“宣言”:“希望散居在世界各地的人,无论你是年老还是年轻,无论你是贫穷还是富有,无论你是患病还是健康,都能享受阅读的乐趣,都能尊重和感谢为人类文明做出过巨大贡献的文学、文化、科学、思想大师们,都能保护知识产权。”这里有几个关键意蕴极具分量:一是阅读,二是全球全民阅读,三是享受阅读,四是尊重和保护阅读,五是尊重和保护提供阅读产品的创作者。

 全民阅读、享受阅读和尊重保护阅读,现在看来,形式上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首创”“发声”,但究其实质,确是道出了全球全民的共同心声,这是埋藏在人类心灵深处的声音,是人类生存、发展的一种“内需”。马斯洛著名的关于人的需求五层次理论,将人的精神需求置于一系列需求的链条之中,并处于高端,恰好说明人这种高级生物体的基本特征,而阅读,正是被人类发展的实践所反复证明了的提升自我完善自我的法宝,它甚至深植于人的不断进化的进程之中,植根于人类文明的衍进史的逻辑进程之中,成了人类的优秀DNA、优秀基因,成为人之为人的不可替代的标志、胎记,成为人类不断建设自身精神家园、精神绿洲、精神栖息地、精神安放地的源源不断的源头活水,成为构筑人类精神文明大厦和物质文明大厦的基石、图纸、技术、用材、能力,如此等等。有一句话也许因此而格外要被提及:读书,遇见最好的自己。什么是最好的自己呢?是不断自我学习、自我完善、自我提升、自我超越,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用人类文明的成果不断进行精神塑造、价值观塑造和文化塑造的过程。这已被且会被持续不断的人类发展史反复证明。

 至此,我们也许会走进一个发现:阅读是“神性”(神祇之“神”?精神之“神”?)的,是“上帝”,阅读是“第一推动力”(与“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同理?)。阅读,重视阅读、实践阅读,是人类历史发展的根本动力之一。进入21世纪的今天,回首过往,人们会惊喜地发现,我们的发现、发展、发明、创造的能力、实践、成果,正以数倍、数十倍甚至几何级数的速度前进,连我们人类自己都会在这五彩斑斓变化无穷美不胜收的大千世界面前叹为观止。我们不禁要反复诘问“为什么”。答案只有一个:人类在阅读中,在有目的的阅读、功能性的阅读、专业阅读中,在传统型的阅读、程序化的阅读、教育阅读中,还有,也许特别是在自由散漫的阅读、不经意的阅读、大众阅读、审美阅读、成为生活方式的阅读中,看、读、思、想、创、造、成、功,走出了一条阅读驱动,阅读“第一推动”的路径。难道不是这样吗?

发现这一点是惊人的,惊喜的;为阅读孜孜推动、不倦努力的人是值得钦佩的,是会载入史册的,不管它是此国,还是彼邦,不管它是政府还是民间。事实上,我国近年来日渐强大的关于全民阅读、书香社会的呼声和氛围,正是顺应、回应了日益强大的全球全民阅读的热潮,正是顺应、呼应了诸如“世界读书日”这样的全球性读书节日、节点。

 说到读书,不能不说的是以色列,不能不提的是犹太民族。这是一个嗜书如命、全民阅读的民族,这是一个以读为“生”、因读而强的国度。其人均年读书量达64本,居世界各国之首,而其人均拥有图书馆数量也位居世界前列,拥有2万家,平均每500人就拥有一座。笔者曾于2006年率中国记者代表团赴以色列,所见所闻,关于这个国家爱书的印象刻骨铭心。这些年,在读书活动演讲、接受媒体做节目、做专访等多种场合,笔者反复讲的一个故事是,中国孩子一周岁过生日有“抓阄”,相似的,以色列也有这么一个“抓”,却是只让小孩在抓涂满蜂蜜的书!以色列人告诉我们,要让孩子从小就明白书是甜蜜蜜的,这个感觉会伴随其一生(这方面,西班牙、俄罗斯可与之媲美,恋人谈恋爱等场合送玫瑰花之外,还要送一本书)。在以色列,在安息日,所有的犹太人都要停止所有的商业活动和娱乐活动,商店、饭店、娱乐场所一律关门歇业,公共汽车停运,就连航空公司也要停飞,人们只能在家中“安息”祈祷。但唯有一件事是特许的,即,所有书店都可开门营业。有一组数据一直为人们所援引:从1901年到2001年,全世界共有680位诺贝尔奖得主,而仅占世界人口0.3%的犹太人就有152位获奖,占总获奖人数的22.35%。而2001年以后,又有17位犹太人获得此项大奖,在这17名获奖者中,人口仅710万的以色列就有10名。另一个读书大国是匈牙利。

 据资料,匈牙利常年读书的人口在500万以上,占总人口的四分之一还多。正因如此,匈牙利建国时间虽短,已有14人获诺奖8个,涉及物理、化学、医学、经济、文学等众多领域,若按人口比例,匈牙利当是诺奖获得大国。环顾全球,全民读书正方兴未艾,读书正像空气、水一样成为这个星球上的人们的需要、依靠和享受。我们在欧美出行,最大的印象便是读书人不时闯入镜头,无论是在书店里、校园中,还是在公园里、飞机上、地铁中。而我们的周边国家如日本、俄罗斯,也是如此。

如上所述,全民读书,是合力在起作用,而政府作用甚巨。不少国家将全民阅读当作“总统工程”,美国、法国、德国、日本等国家都由元首、王室出面,倡导和推进阅读。美国将“阅读优先”立法,不仅于1998年通过《卓越阅读法》,还于2002年通过《不让一个孩子掉队法》,专门就提高美国儿童的整体阅读水平制定了两项方案,即,针对从学前班到小学三年级的“阅读优先”计划和专门针对学前儿童的“早期阅读优先”计划。

 而在我们周边,日本2001年通过并施行《关于推进中小学生读书活动的法律》,2005年又通过《文字及印刷品文化振兴法案》;韩国2006年通过《读书文化振兴法》,确定文化体育观光部为国民阅读推广官方机构,并成立读书振兴委员会,每5年制定一份读书文化振兴计划,中央政府有关部委和地方政府应据此制定年度实施方案;俄罗斯于2006年发布《国家支持与发展阅读纲要》,2012年通过《民族阅读大纲》。此外,一些国家政府层面还出台一系列推进国民阅读、保护图书业的政策。西班牙2007年通过《阅读、图书和图书馆法》。在法国,政府颁布实施长期免征书店所得税政策,使书店活好,吸引读书人。而在另一读书大国德国,1988年就成立了促进阅读基金会,历任名誉会长均为总统担任;政府不仅免征书店的所得税,还在增值税上给予优惠;政府推行“书价联盟”政策,即所有上架新书一律统一标价,无论在大型书店、小型书店,还是网上购书,新书发行前18个月,价格统一,这就从制度上给读书人以价格稳定上的保证,避免了可能的恶性竞争造成的伤害。在英国,全民阅读推广活动发端于20世纪80年代末期,其主要形式为政府通过国家公共图书馆给地方(社区)图书馆提供发展基金,支持其举办一些文字图书的推广活动;2015年,政府开启“阅读起跑线”计划,免费为每个儿童提供市值60英镑的图书资料,这一项目已被全球20多个国家和地区借鉴,我国台湾地区也已引进。

 中国的全民阅读,有成绩,有特点,但也有差距。关于差距,将在下文予以论述。总体而言,近年来,特别是十八大以来,可谓有声有色,风生水起,令人欣慰和鼓舞。首先是国家层面、政府层面。

 党和国家领导人的高度重视与身体力行,使全民阅读、书香社会的建设,正在成为“元首工程”。十八大以来,习近平主席在出访期间多次发表的重要讲话和接受记者采访时,都强调读书的无比重要性,表达他对阅读的热爱、痴迷和专业,向世界昭示中国政府重视书香社会建设的意志和中国爱读崇学的优良传统。他还多次就读书问题发表重要讲话,号召全党、全国人民“爱读书、读好书、善读书”。他在一篇关于领导干部读书的重要讲话中说:“总体来说,读书是多多益善”,他希望各级领导干部“真正把读书学习当成一种生活态度、一种工作责任、一种精神追求,自觉养成读书学习的习惯,真正使读书学习成为工作、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使一切有益的知识和文化入脑入心,沉淀在我们的血液里,融化在我们的从政行为中”。这些论述,既高屋建瓴、深刻精辟,又指导性强、实用性强;既是对各级领导干部的要求,又是推进我国全民阅读、推进书香社会建设的行动纲领和指针。这些重要讲话,和李克强总理今年两会期间记者招待会上的讲话,都十分明白无误地显示了党和国家领导人对我国全民阅读的高度重视。已经公开的各种资料表明,习近平同志、李克强同志以及中央、地方一大批高级领导干部,都是书虫、书迷、书痴,是“爱读书读好书善读书”的书香社会领路人和播种人。

 其次是各级政府和相关部门对全民阅读和书香社会的重视与支持。特别是十八大以来的一些重要思路和举措。如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及其前身新闻出版总署,作为主管部门对于全民阅读立法的推进,察民情、得民心、顺民意,锲而不舍,全力推进,目前,《全民阅读促进条例》的颁布实施已是指日可待。与立法推进同步的进步是,近两年从中央国家部委到一些省、市,对于出版行业特别是实体书店的财政政策支持,当然还有直接的财税支持。如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关于延续宣传文化增值税和营业税优惠政策的通知》,财政部、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关于开展实体书店扶持试点工作的通知》,上海市新闻出版局《上海市出版物发行网点建设扶持资金管理办法》《上海市出版物发行网点建设引导目录》等一大批政策相继推出并付诸实施。除上海外,浙江、江苏、深圳等不少省、市也或出台地方性法规,或予以财政支持,使全民阅读真正做到有人撑腰,有人掏腰包,从而健康、有力发展。

 另一件值得认真总结的是各地开展的全民阅读、营造书香社会的读书活动,如火如荼,有的已成燎原之势。深圳、上海、北京、广州等一大批城市,已经成为读书人的圣城、圣地,且发展成多种模式。深圳,正是因为15年如一日地提倡读书,鼓励读书,推进读书,践行读书,奖掖读书,收获读书,使“深圳读书月”成为中国倡导全民阅读、建设书香社会一块金字招牌,使原本广受诟病的“文化沙漠”跃为中国最具读书氛围的城市,并受到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充分肯定,成为中国全民阅读的一面旗帜。“深圳读书月”的成功经验表明,政府、出版界、作家和读书人一起联手,不仅可以真正养成人的读书习惯,还可以从根本上塑就一个城市的书香生活,从而从根本上提升城市品格。其实,以书化城、以文化城,本质上就是以书化人、以文化人。在这里,书,不仅仅是一个载体、工具、平台、渠道、市场,如此等等,更是前文所说的“第一推动力”。与深圳相比,上海读书节虽“出道”稍迟,却一鸣惊人、一飞冲天。上海书展的全城参与、全民参与,政府、市场同时发力的模式,使得这个在中国的现代商业化历史最悠久、商业化程度最高,同时也是现代都市意识最浓的城市,打造出了一年一度上海书展期间万人空巷逛书市去买书的旷世盛景。这是一幅会令上帝动容的美妙图景,也是书的力量、能量、当量改变人和社会的最佳诠释。此外,北京的“阅读季”、广州的“南国书香节”、浙江的“西湖书市”、江苏的“江苏书展”,都一一在操办中、在读者参与中,成就了品牌,赢得了读者,关键是,使书香社会建设,迈出了切实、踏实的一步步。

 书,读书,就是这样一个奇怪的东西,一件神奇的物事,特别是当一旦进入“全民阅读”之时。毫无疑问,读书说到底是个人的事,是个人消费,是个人享受,是具有私密性的私事。但是,同时,读书从来又是一桩传染性极强、颇具社会性的“公事”。认真分析、深刻解剖读书从个人化、私密性到传染性、公开性,从具有民族性特点到具备纵向历史性、现时性再到横向世界性、现代性,我们就会又有一个发现:原来,读书是人类的一项共同价值追求,是人类进步的共同阶梯。作为伟大文明古国的中国,作为正在进行伟大复兴的中国,我们必须正视和把握这一“发现”,并努力有所发展,有所前进。

 贰 树立问题导向,加强危机意识,正确认识我国国民阅读和书香社会建设中的问题和差距,正视现实,找准坐标,明确方位,直面挑战。

 问题是时代的声音。认真考察中国的全民阅读和书香社会建设,毋庸讳言,我们还有不少问题,有些还十分严重,为此,我们必须头脑清醒、冷静,在看到十八大以来及近年来这方面取得进步的同时,认真分析与解剖问题。这方面,应有高度的自省意识和危机自觉。

 

1.由制度安排不到位带来的现实差距。

 

 总体而言,我国的国民阅读、书香社会建设未能与经济发展同步,问题多多,差距极其明显。金权升帐,物欲横流。物欲化、功利化、短视化,给全民阅读带来的是致命的破坏。

 先来看看两个重要的全民阅读官方数据。最被广泛关注的是人均图书年阅读量。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自1999年起开展国民阅读调查。连续多年的报告数据显示,我国全民阅读现状一直不容乐观。刚刚公布的2014年度最新数据为人均4.56本,与2013年的4.77本相比,减少了0.21本,下降了4.4个百分点。近年来,我国年人均读书一直徘徊在4.7本左右。而以色列为64本,俄罗斯为55本,日本为40本,美国为25本,韩国为24本,法国为20本。总体而言,欧美国家人均年阅读量为16本,北欧国家达24本。问题在于,这些年,虽然我国上下不少有识之士在大声疾呼,在持续推动,但多年来这个数字始终在四五本上下徘徊。另一个数字是国民阅读率,多年来,也一直徘徊在55%左右,今年为58%,较2013年的57.8%上升了0.2个百分点。尽管有数字阅读方面的“补偿”,但其中的危机必须正视。事实上,近年来,这一状况已受到中外舆论的广泛关注。新闻出版、文化界别的全国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已坚持13年在两会上提交提案、议案,呼吁国家层面高度重视全民阅读,呼吁设立中国读书节。在网上,广泛传布一则题为《令人忧虑:不读书的中国人》的署名为“一位旅居上海的印度女工程师孟莎美女士”的文章。文章写道:“我坐在从德国法兰克福飞往上海的飞机上。正是长途飞行中的睡眠时间,……我吃惊地发现,我同时穿过了很多排iPad——不睡觉玩iPad的,基本上是中国人,而且他们基本上都在打游戏或者看电影,没见人读书”,“这一幕情景一直留在我的脑海里,其实在法兰克福机场候机时,我就注意到,德国乘客大部分是一杯咖啡、一份报纸、一本书,或者一部Kindle、一台笔记本,安静地阅读或工作”,这位女工程师继续写道:“中国是一个在全世界有最悠久阅读传统的国家,但现在的中国人却似乎有些不耐烦坐下来安静地读一本书。一次我和一位法国朋友一起在虹桥火车站候车,这位第一次来中国的朋友突然问我:为什么中国人都在打电话或玩手机,没人看书?”

 观察得可说是敏锐,问题可谓尖锐。我在公众演讲时甚至还质疑过这位网上作者的真实身份,但是,重要的是:这是事实。真外国作者也好,托名外国作者也罢,改变不了的是真实、事实,这才是本质。同样地,网上还有一篇据称是某位“日本作家”关于中国人不读书的文字,这篇文字以日本作家大前研一的“低智商社会”命题切入,写道:“在中国旅行时我发现,城市遍街按摩店,而书店寥寥无几。中国人均每天读书不足15分钟,人均阅读量只有日本的几十分之一,中国是典型的‘低智商社会’,未来毫无希望成为发达国家”。我们当然不同意这番话的最后一句的结论性表述,也许其中饱含了深深的曲解甚至恶意,但是,若从“当头棒喝”的角度看,其观察的现象同样值得我们深思,因为它揭示的是我们抹不去的事实,是中国人读书甚少的事实。因工作关系,笔者经常参加各种国际书展,也会经常参观国外的各种书店、图书馆,观察关注国外平民社会的读书状况。以色列、欧洲、俄罗斯等国自不必说,公园里、地铁上等若干公共场合,到处都是读书的身影。最近两次参与率书展团,去参加白俄罗斯、巴西书展,这些国家的人民热爱读书的镜头,也常常会令人动容而致深思。巴西这样一个足球大国、一个选美大国,假日的公园里,不仅到处飞奔着健身着的足球迷和肌肉男、俏佳人,那一处处草地上的读书人,男女老少,构成了其独特的风景线。看得出这是有几分随意的,却悟出这已是一种随身带书随时读书的生活方式阅读。

 这就是差距,这就是危机。我在各种公共场合都重复着一个思考:这是我们必须直面的现实,这是近几十年来中国关于读书的不争的事实,这是一个令我们不能讳疾忌医、必须刮骨疗毒的残酷真实。这里强调的是全民阅读环境遭致持续的破坏。新时期以来,中国的经济迅猛发展,高歌猛进,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中国已成为世界上最大的经济体之一,名列前茅,这是铁的事实,是永载史册的历史功绩。但是,同样一个事实是,虽也有努力,总体而言,我国的国民阅读、书香社会建设未能与之同步,问题多多,差距极其明显。这些年,我们培养了一大批经济动物,却很少有文化动物、读书动物;我们陶醉于物质发展,却有意无意淡化和漠视了精神发育和发展;我们惟GDP马首是瞻,却对“第一推动力”的读书轻视,忽视;我们念兹在兹的是钱袋的丰鼓,却对脑袋的空瘪化不甚关心;城市里一座座写字楼、商品Mall拔地而起,而一个个书店却在艰难度日中苟延残喘直至寿终正寝。我们是一个名副其实并时时以此为豪的金权社会,我们却不是一个书香社会。我们往往把读书、文化这些举足轻重、会注入强大“内功”的“软实力”错误地解释为“软指标”,一个随时随地可以让路、可以牺牲的“软指标”。这种思路相当长一段时间成了我们的“思维惯性”,主宰着我们的思想和实际工作,从而,也成为一种“集体无意识”,成了一种自然而然的社会评价、社会风尚。流风所及,其害甚烈。金权升帐,物欲横流。物欲化、功利化、短视化,给全民阅读带来的是致命的破坏。如果说,文化大革命的摧枯拉朽式的断崖式的文化破坏会使民族、国家的文化、阅读休克,出现大片空白;那么,这后一种社会性的、全方位的、弥漫型的文化、阅读边缘化,则有时甚至是一种深度摧残和戕害。近年来,各种关于阅读的调查结果公布,几乎都有一项,即,“没时间读书”,工、农、商、学、兵,男、女、老、少、幼,“上”至重要官员,“下”至“贩夫走卒”,“时间都去哪儿了”?近几年特别是十八大以来,上下重振全民阅读的经验告诉我们,这是借口,而将阅读作为环境、氛围、生活习惯、生活方式来建设,来实践,才是取舍时间的决定因素。

 

 读书、阅读的意义、价值、性质与功能被歪曲、模糊与扭曲。

 

 在物质主义泛滥、急功近利盛行,甚至投机取巧为王、一夜暴富顷刻间浪得大名的市场原教旨主义的风气浸淫下,包括功利性阅读,往往也被惨烈的现实击得粉碎。

 古往今来,择其大端,读书起码分成两类,即功能性、实用性阅读与生活方式阅读。前者解决的是世俗生活的有用有效,后者解决人生层面的有用有效。理想的状态是两者的有机统一,历史上许许多多大家名流都是其杰出代表,若马克思、毛泽东然。从读书中学到经天纬地、经世济国之韬略,适应和改造客观世界的知识、技能和本领,从而同时达到修身养性悟道的精神洗礼与升华,获取人的自由发展、全面发展。这是读书的高境界,也是其题中应有之义。但一段时间以来,人们往往体认前者而淡漠后者,甚至取前者而弃后者。而在物质主义泛滥、急功近利盛行,甚至投机取巧为王、一夜暴富顷刻间浪得大名的市场原教旨主义的风气浸淫下,包括功利性阅读,往往也被惨烈的现实击得粉碎。于是,新时期便出现好几波“读书无用论”大行其道。于是,“硬指标”消解了“软实力”,功能化阅读消解了生活方式阅读,功利化阅读消解了价值阅读,工具性阅读消解了方法论阅读,实用性阅读消解了心灵阅读,“成功学”阅读消解了“成仁观”阅读,凡此种种,导致社会上一度普遍存在的“三观”危机、道德危机、信仰危机、信用危机,以及精神缺失、价值缺失、信仰缺失、是非混淆,以至阅读缺失和消失。在这里,全民阅读的消解和消失是始,也是终,是因,也是果,“失魂落魄,性命难保”,此其之谓欤?!因此,重振全民阅读,建设书香社会,是当下中国安魂健体的不二选择。

 

 对时代特征、发展走势把握上的片面化导致对全民阅读认识上的误读和误导。

 

 一些人在商业原教旨主义、技术原教旨主义下借机唱衰传统图书出版业,同时也有意无意地搅乱了阅读,特别是读书的内涵,一时间取代说、消亡说纷至沓来。

 上世纪末本世纪初,以计算机革命、信息革命为主引擎的新的技术革命蓬勃兴起,已经和正在改变着世界。全球化、互联网和移动互联网化及其大数据、云计算、场景技术等覆盖全球,网络全球,也连接了全球,而传媒业首当其冲。互联网、移动互联网的传播快捷性、即时性、互动性和海量性,还有一个娱乐性,使得一些人在匆忙适应中被动地载浮载沉而致盲从,另一些人则在商业原教旨主义、技术原教旨主义下借机唱衰传统图书出版业,同时也有意无意地搅乱了阅读,特别是读书的内涵,一时间取代说、消亡说纷至沓来。于是,又来了一轮“消解潮”:轻阅读消解重阅读,浅阅读消解深阅读,碎片化阅读消解系统化阅读,快餐化阅读消解思考式阅读,娱乐化阅读消解严肃厚重阅读,“票房”阅读、“显学”阅读、“流行”阅读消解专业阅读、研究性阅读、学理阅读,移动化阅读消解书斋书房静谧、静怡阅读。在这里,传承关系被描绘成替代关系,融合关系被解读成生灭关系,亲缘关系被指称为敌对关系。应当说,若从强调与时俱进来说,对传统阅读、纸本阅读转型升级紧迫性和危机意识作些强调,列出“假想敌”以警示,本属无可厚非。这里想说的是,绝不能以怀揣恶意商业目的攻讦、诋毁并借现代发达媒体体系“三人成虎”、以售其奸。可喜的是,经过一段时间的喧嚣,目前,这种替代论、速朽论、消亡论已渐趋式微和平息,甚至之前声调最高的“预言家”们也回过头来推“书”,重倡新老介质阅读相互借鉴和融合。

 纵然如此,全民阅读的若干瓶颈仍在,书香社会建设的任务依然任重道远。

 问题绝不止于上述三个方面,而仅就上述三点而言,我们面临的矛盾、问题,绝非个别的、局部的、短暂的、无伤大雅的,而是居于基础性的、结构性的、系统性的、举足轻重起决定性作用的矛盾和问题。从纵向历史看,我们至今仍未回归到改革开放初期、上世纪七十年代末八十年代初期的全民阅读热潮时代。作此回顾十分必要。那个时代,全民阅读、“书香社会”真的已经颇具风范,经济大发展、物质生产大发展,与之相伴相随的是“读书无禁区”、思想大解放、科技春天到来、文艺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全社会精神面貌为之一新的崭新时代,那时的读书读报读刊是社会风尚。书店门口连夜排起长队,由图书阅读带起古典名著热、现当代文学热、外国文学热、哲学热、诗歌热、经济理论热等一股股阅读旋风、文化旋风,社会一派昂扬向上的世风。人们一边追求图书等读物的知识价值、实用价值,一边享受它给予的养心怡情的意义价值、美学价值,其乐融融。冷静客观去看,假如这个“世风”没有中断,本文所倡之“建设和发展书香小康社会”当极有已经实现之可能。可惜历史没有“假如”,历史不能重来。而现在,我们要做的,便是总结历史给出的经验、教训,为现实定位,为现实把脉。这几年,我的观察、研究的结论不容乐观:从出版物生产能力和产品总量而言,我们毫无疑问已成为出版大国,现在每年出版图书40余万种之多,新书20多万种,但是,就年均读书水平而言,就上述的总体环境论,我国离阅读大国还有相当差距。在相当一些领域、一些地区、一些人那里,还存在和严重存在着阅读贫困问题,有的还是读书赤贫人口、人群;就思想认识、认知倾向而言,同样还有相当比重的“读盲”、“书盲”。上述大量数据和事实足以证实。这是显而易见的。

 这里还要特别辨识、廓清一种“自然说”。即近几年一种较为乐观的理论。这种理论认为,一般经验表明,一个国家人均GDP达到3000美元时,文化消费会快速增长。我国人均GDP已经超过3000美元,一些发达地区已超过5000美元,这便意味着,我国文化需求和消费会进入一个空前旺盛时期。作出这一乐观预测,我以为,若从振奋精神、鼓舞士气角度看,这当然是一个利好消息;同时,这也确是于实有据的“经验数值”。但我坚持认为,对于读书,对于全民阅读,事情不会如此简单。这起码有以下几个制约。其一,我国的经济数据包括人均GDP数据有其特点,国民消费水平也有受社会福利等因素严重制约的问题,不能与别的国家等量齐观。其二,国情世风、社情民意的因素,特别是上文所说的物质主义崇拜之类的“集体无意识”的严重存在,也会严重干扰上述“经验数值”的价值。其三,在我国当下,在文化消费中,娱乐文化、俗文化的占比之大,会严重影响读书占比。指出这一些,是想说,全民阅读任重道远,甚至有些问题积重难返,不可能有什么毫不费力的“自然过渡”;指出这一点,恰恰表示我们十分注重实际,十分注意问题导向,十分注目全民阅读和书香社会的建设:这是一个历史任务,这是一项既艰巨又光荣的历史任务。

 的确如此。党和国家明确提出2020年建成小康社会,这是一项既光荣又艰巨的任务。于全民阅读来说,于书香社会来说,就是要相应地建成书香小康社会,这是一项更其困难的任务。清楚地认识这一点,我们才能找准坐标,找实焦点,找出支点,找到出发点、路径和归宿。

   建立和完善书香小康社会建设和发展体系,以大胸襟、大格局布局大战略、大设计,以务实精进的学风和态度明确其路径、方法和步骤,振兴中华阅读,推动“四个全面”协调有序发展。

 

 要在全社会营造强大的理念场和舆论场,提供切实可靠的政策和制度保证,给出刚性要求和硬性约束。切实推进书香社会主体建设,加强阅读产品建设,多渠道的全民阅读平台建设。加强媒体融合阅读建设,加强国际化阅读接轨建设,布局好“书香小康社会”与之后的“书香社会”的设计对接。

1.加强书香小康社会理念建设,提高全民阅读自觉,在全社会营造强大的理念场和舆论场,使全民阅读理念融进民众庸常生活,使阅读成为全体国民生活方式的一部分。 

 要树立开卷有益、善读医愚、学无止境的理念,防止一阵风、一风吹,防止形式主义、功利主义,更要防止急于求成。

 要深刻认识、大力传布推进全民阅读、建设书香社会、建成书香小康社会,对于“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全力推进,对于“小康社会”的全力推进,进而对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全面推进的重大作用。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大力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大力弘扬人类优秀文明成果,其重要载体之一就是优秀中华文化典籍以及古今中外重要优秀经典著作,它是人类文明最重要的精神宝库、思想宝库、知识宝库,它是人类站在前人肩膀之上加速发展的核心动力,更是人类先进价值观、先进信仰、崇高使命感的精神源泉,是聚民心、凝民族魂、塑国魂的源头活水,是人类和社会凝神聚气、凝心聚力、充沛昂扬向上的精气神、聚拢社会正能量、形成社会良好精神风尚的加油站、能源库,有时甚至就是反应堆、加速器。这一点,必须看得十分清楚。1932年,日本侵略者轰炸位于上海的商务印书馆、东方图书馆的案例当是一个极好的反证。这是一场全面轰炸,连同东方图书馆几十年间在国内外搜集的数十万种中外图书,包括大量古籍善本及各种珍贵的中外报纸杂志,全部化为灰烬。时任日军侵沪总司令盐泽幸一一语道破天机:“炸毁闸北几条街,一年半载就可恢复,只有商务印书馆、东方图书馆这个中国最重要的文化机关焚毁了,它则永远不能恢复。”当然,当时中国最大的文化机关商务印书馆人还是用自己的行动回击了侵略者,于当年8月即克服重重困难重新开业。直至今天,由中国现代出版业的创始者发展为中国20世纪、21世纪出版重镇。这一案例无可辩驳地证实,图书、文化,具有何等重要的社会作用。

 要深刻认识全民阅读给社会群体带来的深入持久效应,特别是要理解当阅读成为生活方式一部分后,又会给人们提升生活品质、重塑优质生活方式带来的巨大作用。读书会让人更加温、良、恭、俭、让,读书会令人更具内涵同时更具张力,更有品行同时更为文雅、优雅和高贵,更加向“高尚的人、纯粹的人、有道德的人”的高标迈进,对促进社会和谐、进步起到潜移默化、润物无声的作用。

 要树立开卷有益、善读医愚、学无止境的理念,防止一阵风、一风吹,防止形式主义、功利主义,更要防止急于求成。一方面,决不能将全民阅读当成形式主义的“政绩工程”,另一方面,坚决反对将之作为软任务,视为可有可无的“鸡肋”,有意无意将之淡化、虚化、边缘化。

 有一个理念必须辨析清楚,说个明白。这就是全民阅读、书香社会建设的投入产出比,特别是对于GDP、对于利润创造的贡献。全民阅读的载体是图书等各类出版物、各类传媒。总体而言,无论是图书产业,还是现阶段的传媒业,剔除国家政策性、专项资金类补助,它们都不是什么大产业。我常将图书产业定义在“小生产”的区间,因为它不大具备工业化大生产的特点,其产品很像义乌的小商品,不仅单品多、利润薄,在不少人心里往往还更具非必需品等特点。换言之,仅其本身很难立即成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当然,在互联网时代、移动互联网时代,它的发展空间不小,处理得好,甚至空间很大,但那必然是在完成媒体融合、产业融合之后。这也是不少省市区将之和其他文化产业一起列为支柱产业的原因所在。这一点,还将在下文予以讨论。这里想强调的是:一定不可简单化地、表象地、片面地用物质产品生产的产业化程度和贡献率要求图书,当然更不能依此要求全民阅读、书香社会建设;恰恰相反,要学习一些先进国家的经验,在强调文化倾斜、全民阅读倾斜的基础上,更加强调文化例外、全民阅读例外,更加强调文化豁免、全民阅读豁免,以此形成全党、全国、全民共识;恰恰相反,应该正确厘清全民阅读、书香社会的价值定位、功能定位,充分认识它的性质、任务和独特作用,认识它的质的规定性:它在建构和发展社会的核心价值体系、核心价值观方面,它在培育和发育社会的教养程度、文明程度方面,它在涵养、养成社会成员生活伦理、生活哲学、生活美学、生活方式方面,具有上文所说的、至关重大的“第一推动力”作用。在这个意义上,从长远看,它更具竞争力,也更具生命力,它以其独有的方式,带给人们的创新、创造,带给社会的产值、利润、贡献率,又是十分巨大的。阅读无价,全民阅读无价,书香社会无价。

 观念转变、理念建设,重在领导,重在引导,重在表率。要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系列讲话、李克强总理有关讲话、十八大文件、《政府工作报告》等一系列相关重要指示精神。寄望主管部门乘此东风,大力推进相关立法建设,设计、推进全民阅读“总统工程”、“政要工程”,以点带面,以典型带一般,从而将国家意志落实、渗透到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寄望各地、各部门党委和行政主管部门,像总书记、总理那样,带头善读书,多读书,读好书,重视并推动所辖地区和部门的全民阅读,精心营造崇文重读小环境,合力创造书风习习的大气候。期盼党和国家领导人像支持广交会、博鳌论坛等并出席指导一样,支持各级各类特别是全国性、权威性、标志性的图书业出版业和全民阅读公共活动。

 

2.加强阅读政策环境营造,完备书香小康社会的体制机制,提供切实可靠的政策和制度保证。 

 全民阅读、书香社会,若然只是谈起来重要、做起来不重要的口号,不提也罢,而只有靠制度保证,才能全面推进。

 书香小康社会,要在建成,重在建设,重在发展,重在建制。中国是一个大国,如上所述,中国又是一个目前全民阅读差距甚大,尤其是思想认识上差距甚大的国度。全民阅读、书香社会,若然只是谈起来重要、做起来不重要的口号,不提也罢,而只有靠制度保证,才能全面推进。首先是加快立法步伐。当下,就是已经启动的《全民阅读促进条例》要加快制定、颁布与实施。这里只想说一点,期望这部法律,不止于一般号召,而应尽可能地提出一些刚性依循,特别是对各级政府和各级各类部门的担责条款。特别期望其指导性、针对性、管用性。目前,已有相关地方性法规出台,要与即将出台的《全民阅读促进条例》做好无缝对接。其次是启动政策工具箱,制订颁布并实施相关的跨部门的配套政策,在中央国家财政和地方财政中布局好推进全民阅读、建设书香社会的财税支持。建议设立国家阅读基金,蓄建专项资金池。要认识到建设书香社会是一项花钱的事业、值得花钱的事业,钱要用在刀刃上;要认识到全民阅读是一项惠泽全民、功在当代、利在千秋万代的宏大基业,是政府公共文化服务的应有职责,是人民群众应享的文化权利,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文化福祉,该花的钱一分都不能吝啬,要确保到位。三是加强和完善基础设施,在图书馆、书店、报刊亭、农家书屋和社区书屋等城乡公共文化设施、公共文化空间的建设与配套上加快步伐。政府及主管部门应统筹制定出相关指标体系,列入“十三五规划”并督促施行。四是指导、协调、支持社会组织、民间社团有效推进全民阅读,在社会荣誉和物质方面给予相应的奖掖,建设良好氛围、环境和生态。

 

 3.加快加强书香小康社会指标体系建设,给出刚性要求和硬性约束。

  

 在“建成小康社会”中,经济投入等方面也有十分明确的目标任务,须用数字来量化。

 我们说,十八大以来中央提出的“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一个显著的标志是它的指标性,四个方面,每一方面都有一系列政策措施相配套,都提出了一系列指标,而同样地,在“建成小康社会”中,经济投入等方面也有十分明确的目标任务,可用数字来量化。应该说,“书香小康社会”有其内在特征,但是,我们以为,一样可以设定指标、制定刚性约束,而且更为需要。其一是因为这是一个国家战略、国家工程,其次因为这是一个需举全党、全国、全民之力共同努力才能完成之大事,其三是因为它的建设过程先期更需大的投入。因此建议,由政府主管部门牵头,一方面拿出关于诸如图书馆、书店、报刊亭、公众书屋等的建设、管理指标体系;一方面,拿出财政预算指标体系;同时,更重要的,是拿出未来五年在“四个全面”建设特别是小康社会建设中,考察提升全民阅读成果的指标期望值,如年人均读书量、国民阅读率的目标区间。在这里,要厘清一个认识,即,这不是在制造“乌托邦”,而是国际国内大势所趋大势所需;这不是政府“手伸得太长”、“乱弹琴”,而这正是政府的职责使然,是一个负责任的政府的本职。

 关于投入,当由国家有关主管部门牵头、组织专家队伍来做,由他们说了算,他们才能把账算清楚。我们的建议是,既应实事求是量力而行,又应取法乎上全力搏取,这是百年大计,这是万年基业。此外,关于年人均阅读量和国民阅读率,我以为,要匹配我国的现实,特别是匹配“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经济指标,定一个相对令人振奋的指标。要相信,中华民族是一个爱书读书的民族,中国有能力走进较高年人均读书量、国民阅读率的“大国俱乐部”乃至“强国俱乐部”。

 

4.切实推进书香社会主体建设,努力培育阅读人口,一手抓改革,一手抓发展;一手抓产业,一手抓事业;一手抓市场,一手抓管理。全线推进出版业大繁荣大发展。

 我前几年就提出出版业要面向“阅读产业、传媒产业、创意产业”这“三大产业”的概念,受到业内外关注,就是立足于内容产业的时代变化,试图给出一个与时俱进的产业方向新视角。

 建设书香社会,从行业归口来说,其主体是出版业界。他们的战略、方向、素质、意趣、取向,直接决定作为特殊产品即图书产品的质量,决定读者和全民阅读的质量。这是由精神产品、文化产品所具有的独特功用决定的。因此,就全民阅读和书香社会建设来说,我们便面临两大主体群,一为出版方,一为消费者,即一为阅读品制作群体,一为阅读人口。一般而言,如前所述,相对于教育出版、专业出版、学术出版和大众出版而言,也有教育阅读、专业阅读和大众阅读三大阅读。就出版业而言,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出版业经过30多年的历程,已经驶入深化出版体制改革、强化出版繁荣的轨道。当前的任务当然是继续一手抓改革、一手抓发展,而其中颇有文章可做,仍有很多工作需要深入探讨和研究。我前几年就提出出版业要面向“阅读产业、传媒产业、创意产业”这“三大产业”概念(参考第7版报眉的《阅读提示》),受到业内外关注,就是立足于内容产业的时代变化,试图给出一个与时俱进的产业方向新视角。而包括阅读产业在内的内容产业最大的挑战仍然是,如何既把握其作为国民经济的一个产业,依照产业的规律、商业的逻辑、市场的价值去运营;另一方面,作为具有强烈意识形态性和文化属性的产业,如何担当精神产品塑世化人、涵养世风的特殊责任;而这恰是本文一直强调的“书香社会”、“书香小康社会”、“全民阅读”的核心所在。按照唯物论,这两者天生并存着,按照辩证法,我们的任务就是使这二者有机统一、协调共进。我一直坚持认为,出版业改革势在必行,但出版业的特殊性决定了其改革决不能完全等同其他物质生产部类,特别是在文化公共品的供给和民族精神、国家意志的养育发育方面,其“铁肩担道义”的天职不可须臾忘却。因此,政府和相关财税部门必须客观冷静地看待其特别的那一份“产业性”。这一点,不仅是作为社会主义国度的我国,甚至一些西方国家,也十分清醒并自觉地使用“文化公共品”的特殊财税杠杆和政策杠杆,服务和造福社会。说清楚这一点,全民阅读、书香社会建设才不至于落为一句空话。

 要大力改革,改进教育阅读。一方面,按照国家的长远设计,强化素质教育,这里就有教育辅导读物与教材相当广阔的市场空间;另一方面,要承认目前应试教育的指挥棒仍然有意无意挥舞的现实,研究教育读物的针对性、实用性。而不管如何,将教育读物做得好看、有趣,让受教育的学生群体减少厌学、厌读、厌书情绪,是摆在出版者面前一道严峻考题。要想方设法让好书进校园,进课堂,进书包,进课外,能进多少是多少,多多益善。要大力提升专业阅读。专业阅读是个相对稳定的阅读市场。当务之急应是内容集成创新和载体融合创新上出新招,出实效。而大众阅读是一个最具潜力,最应发力的大市场。空间在此,难度也在此,考验着大众出版人乃至整个出版界的智商、业务、素质、市场能力等等综合水平。现在最大的问题是,如何让已知和潜在的读者回归书桌,迷恋书香。

 必须破除“两论”即“读书无用论”和“读书过时论”。关于“读书无用论”,在当代中国,我们并不陌生,“文革”是其极致,而这些年又死灰复燃,究其原因,都是社会“高压”所致。前者是扭曲的社会政治思维高压,后者是扭曲的社会物欲思维高压。这后一种“高压”,一直延续至今,阴魂不散,不时卷土重来。也许,在不少地方不少人那里,更是阴魂附体。原因有个人因素,更在社会大环境。前文已多有涉及。现在的问题是,我们必须想方设法清除这种毒霾,重返全社会爱书读书的丽日蓝天。这是一项综合工程、系统工程、战略性工程,寄希望于“书香社会建设”、“书香小康社会建设”,寄希望于国家的力量、全民族的力量,哪怕是有效遏制各种各样的“读书无用论”。而关于“读书过时论”,或曰“过气论”,则应理直气壮予以廓清。当然承认新媒体、新的阅读方式对传统纸本阅读的冲击。但近年来包括深圳读书月、上海书展、在宁夏银川举办的第22届全国书博会在内的众多面向市民的书市极其旺盛的人气,近些年读书声音的不断上扬,去年各地实体书店在一片叫衰声中重新赢得读者、市场,种种迹象和事实表明,“过时论”或是武断无据,或是恶意为之。书香依旧,魅力仍在。

 有两个着力点应抓牢抓实。一是家庭阅读,一是青少年阅读。家庭是社会的细胞。要想将遍及全社会的全民阅读推向纵深,有声有色,要想建成书香小康社会、书香社会,家庭作用至关重要。中国是一个重亲情重家庭的社会,古来如此,于今依然。在中国的家庭发力全民阅读,还有一个共同的社会心理基础,即,几乎所有家庭都不会反对读书,好书的家长如此,不读书乃至不识字的家长,为了孩子、为了下一代,都会力挺读书学习。这种社会心理就是我们抓好全民阅读的社会基础,这就为我们“登高一呼,应者云集”准备了极好的条件。与此相比,青少年群体的阅读则稍稍复杂。最主要的障碍有二,一是应试教育压力大,青少年才真正“没时间”读书,这里当然指课外读物、大众读物;二是现在的“屏阅读”争时间,抢风头。尽管如此,我们的调查发现,仍有一个基本面未变,就是青少年对于读书仍然具有可塑性、向心力,特别是90后、00后、10后。有趣的是,我们总是一厢情愿地认为,玩电脑长大的80后这一代是不读书的“垮掉的一代”,但N多调查却不支持这样的判断。一是他们仍然在看纸质书,在深阅读;二是他们教育子女首先要读纸书,要好好读书,这和“文革”中因无书可读“耽误了的一代”的价值取向高度一致:都把自己孩子的读书视为家庭头等大事,特别重视亲子阅读、家庭阅读,特别重视书香家庭建设。这种情况和美国“嬉皮士”、“疲惫的一代”、“垮掉的一代”对于孩子读书极为上心、高度关心的取向是一致的。所有这些,都为我们全民阅读中的大众阅读提供了基础,剩下的,就看决策者的了。

 要下大力气培养阅读种子、书香种子,培养阅读人口、书香人口,培养阅读国民、书香国民。这三者中,后两者更为重要。书香社会、书香小康社会的建设,切不要只搞成少数人的书斋阅读、沙龙阅读、贵族阅读,虽然这些也很重要。一定要记牢,书香小康社会建设、书香社会建设这一战略安排,是关乎全民的国家战略。

 

5.加强阅读产品建设,大力提倡和推行品质阅读。

 

 越是市场化,越要质量,越要品质,唯精品才能胜出;越是读物多、产品多,越需要沙里淘金,需要有人把关定向。

 就年均出书量而言,中国已是出版大国。近几年,每年出书都达40多万种。大体而言,新书、重印书各占半壁江山,而教材教辅类与一般图书又各占半壁江山。书多了是读者福音,但书多了某种程度上说又是灾难。浩如烟海而良莠莫辨,轻则误导读者,重则戕害读者,长远去看,还会倒了读者胃口,导致“厌读症”。因此,品质阅读至关重要。

 品质阅读,首先是经典阅读。这是需要我们下大力气推动的一个领域。经典是人类文明的瑰宝,但往往又会在娱乐化、碎片化、快餐化阅读前败阵。后者自有其优势所在,但绝不意味着经典不再是经典,必须在全社会造成一种经典永存、经典长青、经典常新的气场,决不避让,决不退让。当然,这里需要各方都来做好工作。

 精品阅读,是品质阅读的又一方向。精品相较于合格品,更相较于次品、残品、赝品、毒品。精品有时与经典概念重叠,有时又是创新之佳品,新品之佳品。总而言之,是我们说的好书。一定要通过多渠道、多媒体广而告之于社会,使之进入读者的书桌,成为全民阅读的首选。

 品牌化阅读,是品质阅读的另一重要门径。优秀的出版社、优秀的作者、优秀的编者、优秀的系列出版品,本身就是金字招牌,贯穿其中的是权威性、公信力、价值力、传播力,要大力推广,将之作为品质阅读的市场化大众化直通车。

要大力加强编辑工作。越是市场化,越要质量,越要品质,唯精品才能胜出;越是读物多、产品多,越需要沙里淘金,需要有人把关定向。有人说新媒体、自媒体兴盛之日便是编辑式微之时,这不是蠢话,便是谎话。我们的观察和判断是,当今,编辑更需要选家思维,当今,更需要优秀选家。

 

6.调动各方力量,大力推进多层次、多网络、多渠道的全民阅读平台建设。

 全民阅读需要推广,推广需要平台。推广平台,应当政府和社会、专业和民间,上下携手,八方联动,形成合力,共襄大计。

 政府、官方推进全民阅读平台建设当属首选。在中国,它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这是由我国的社会制度和国情决定的。它在政策支持、资金支持和组织指挥、协调各方等方面,不可或缺。这些年,成绩有目共睹。建议更进一步“接地气”,贴近群众,贴近基层,贴近生活,多听各方意见,办更多百姓赞成、满意、高兴的事情,尽量减少拍脑袋、大包大揽、唯我独尊的现象。

 要充分发挥政府统筹和市场在全民阅读配置资源中的不同重要作用,充分发挥传播、出版、阅读类政府组织、协会、学会的组织协调作用,动员各方力量,搭建各种行之有效的推广平台。凡是有利于书香社会、书香小康社会建设的,都要给绿灯,开绿色通道。要抓好不同社会群体的阅读,形成各自矩阵,有条件的则应合纵连横。要抓好政要阅读、官员阅读、企业家阅读,包括演艺明星等社会名家名流阅读、各类公众人物阅读、学者专家阅读的示范引领作用;要发挥城市阅读、城镇阅读、社区阅读、企业阅读、职工之家阅读、农家书屋阅读的组织作用,形成众多“小环境”、“小气候”;要关注家庭阅读、亲子阅读、学生阅读的粘性价值、持久价值,精心培育;要推进造节式阅读、竞赛性竞技性表彰性阅读、晚会和娱乐式阅读、融媒体平台阅读的平台模式建设,创新生动活泼的新形式新载体;要充分利用媒体阅读、主题阅读、研讨式阅读、“大V”理性导读式阅读、名家书单推荐式阅读、读书会阅读等场合,提升阅读质量;要瞄准俱乐部阅读、兴趣小组阅读、“阅读银行”、闲暇阅读等契机,大力培育阅读兴趣爱好,形成良好爱书习惯。这里想特别建议政府,对于全民阅读的市场化运营,在遵守党纪国法、坚持正确方向的前提下,一定不要求全责备,要大力鼓励创新,欢迎参与,特别是企业界、演艺界和民间资本的参与,正确集势蓄势,借势造势,真正将“书香社会”、“书香小康社会”的“全民阅读”、“全民有责”、“全民受益”、“全民提升”的观念深入人心。

 

7.加强全媒体阅读建设,加强媒体融合阅读建设,因势利导,乘势而上,打造新型的包容性的开放有序互补互进的全民阅读新格局。 

 必须指出,今天的阅读,是纸阅读、屏阅读,传统媒体传统纸质阅读、新媒体新介质阅读等各种载体阅读并存的阅读,是传统的字文阅读和新兴的声、光、电、电子并举的阅读。

 虽然我们还是坚定不移地要厘清阅读的一些边界,明晰深阅读、经典阅读、价值阅读、生活方式阅读的阅读价值取向,但是,绝不意味着排斥或否定数字阅读、新阅读。这是不以任何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大趋势,我们需要的,是,也只能是理性顺应,而非意气用事。一是要顺应,二是要理性。就像我们从来不否认死读书的危害一样,就像我们深知“尽信书不如无书”一样,就像我们确认“读万卷书”还要“行万里路”即理论必须联系实际一样。新媒体阅读方兴未艾,新媒体发展方兴未艾,未知大于已知,其活力、威力我们还未完全见识、充分认识。但我们绝不认为它是万应灵丹,如上所述,也根本不认同它会马上消灭传统媒体传统出版传统阅读,也清醒认识到其局限性。正确的态度是,一方面,努力规避我们已经看见了的浅阅读之弊、关系冗余的社交平台信息冗余、信息芜杂之弊,其过度娱乐性带来的可能的低智化、依赖症之弊,如此等等。另一方面,要将其纳入“全民阅读”、“书香社会”、“书香小康社会”建设的总框架之中,毫不犹豫地走拥抱、结合、融合之路,走“纸屏同步”阅读之路,倡导并推行数字时代、网络时代、移动互联时代、E时代的多元共进阅读。在此过程中,密切关注小社交时代的纸书阅读、深阅读复兴契机,密切关注屏阅读和“刷屏阅读”已经带来的疲倦感、审美疲劳和回归书本“行情”,让书香DNA真正融进“纸+屏”阅读之中。

 

 8.加强国际同步阅读,参与全球阅读,加强国际化阅读接轨建设。

 欲求全民阅读成功,必须立足于内,眼睛向外,必须参与并融入国际出版、阅读主潮之中,到“大海”中搏风击浪,长见识,开眼界,扩思路,换脑筋,增本领,图突进。

 虽然我们的国民阅读现状不容乐观,虽然我们距离阅读大国、阅读强国还有相当差距,但是,我们已是名副其实的出版大国,这已为国外同行瞩目并认可。更重要的是,国外同行更羡慕中国这一潜在的阅读市场,并千方百计出击,形势逼人。这也从一个侧面更加证实了我国推进全民阅读,推进书香社会建设、书香小康社会建设战略谋划的必要性、紧迫性和重要性。

 另一方面,欲求全民阅读成功,欲求书香社会、书香小康社会从战略部署到全面实现,必须立足于内,眼睛向外,必须参与并融入国际出版、阅读主潮之中,到“大海”中搏风击浪,长见识,开眼界,扩思路,换脑筋,增本领,图突进。目前,就出版而言,我们已经在一些方面比较成功地对接,我们连年参加多个国际著名书展,我们也在北京举办全球第二大国际书展北京国际图书博览会,并有望近年内成为全球第一大国际书展。但是,就全民阅读而言,就书香社会建设而言,我们还得向国外学,虚心地学,不仅是出版业界要学,国家、政府的若干方面主政者都要学,见贤思齐,这是最终跻身阅读大国、书香国家的最可靠的“护照”。到那时,也许我们就会直接享受国际阅读社会的“免签”。

 

9.加强战略设计的可持续性研究,布局好“书香小康社会”与之后的“书香社会”的设计对接,布局好十三五期间和中长期战略设计的统筹协调对接。 

 要持续地推进全民阅读,不可须臾松劲、松懈,必须设计好“后小康社会”乃至更长时期的全民阅读战略、书香社会建设和发展战略,一以贯之,循序渐进,与时俱进,永续发展,久久为功。

 如上文所述,“书香小康社会”的建设和发展,是基于小康社会的系统设计,基于书香社会的总体谋划,作出的符合现阶段国情的战略安排。这是一个十分重要的安排,具有时不我待的紧迫性、符合实际的可行性、切准脉象的针对性、放眼长远的基础性、完善系统的整体性等重要特点。此事不做,此时不做,无论是对于“四个全面”的整体推进,还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程,都是会酿成重大历史失误、重大历史失职、重大历史缺位的重大遗憾。将会导致更大程度、更深层面、更广领域的文明失序、社会失范。因此,全民阅读、书香小康社会建设与发展,迫在眉睫,兹事体大。

 另一方面,还要看到,全民阅读、书香小康社会、书香社会的建设,其本质是社会的精神重建、价值重建、信仰重建、文化重建、文明重建,它与物质建设、经济建设有共同性、交叉点,又具有自身的特质、特征和特点,这既是一项国家意志主导的国家行为,也是一项社会群体为主体的群体行为、社会行为;既是一项应立即启动的符合国情的政府推进、社会动员的集中行动,更是一项须长期运作、锲而不舍的永久工程。这里,特别需要具有长远眼光、高远思维、久远意识,需要有中长期战略思维、战略准备和战略部署。这里,更应强调庸常日子的耳濡目染、滴水穿石,“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慢工夫,切实培养国民阅读“惯性”和“路径依赖”,此即让阅读成为生活方式之谓也。

 因此,在设计“十三五”全民阅读的蓝图,部署“书香小康社会”战略的同时,就应当考虑下一步的对接。2020年小康社会建成之日,也应是“书香小康社会”建成之时。下一步,要持续地推进全民阅读,不可须臾松劲,松懈,必须设计好“后小康社会”乃至更长时期的全民阅读战略、书香社会建设和发展战略,一以贯之,循序渐进,与时俱进,永续发展,久久为功。

 由建成小康社会战略布局,到建设、发展、建成书香小康社会的战略思考,有一条十分明晰的逻辑线条;我国已经进行的“全民阅读”实践,也已为这一战略描绘了亮丽的底色。这就是本文的底气所在。我们坚信,书香小康社会,在“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推进实施中,位置已明,方向清晰,现在,就看行动了。

 中国古代大战略家、战略理论家孙子有名言曰:“上兵伐谋,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战略设计,重于泰山。因此,古人还有名言曰:“自古不谋万世者,不足谋一时;不谋全局者,不足谋一域”。作为文化战略的全民阅读战略、书香小康社会战略,其“谋”自有其极其重要之价值所在。也许,这正符合习近平总书记曾经引用过的另一位法国战略家拿破仑的名言:“世上有两种力量:利剑和思想,从长远论,利剑总是败在思想手下”。我们坚信,全民阅读战略、书香小康社会战略、书香社会战略,“阅读+”战略,正是这样一柄利在当代、功在千秋的“思想利剑”。让我们共同精心铸就当代中国这柄“思想之剑”,万众一心,砥砺前行。

 

小贴士

 

 201384日,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传出消息,全民阅读立法已列入2013年国家立法工作计划,总局将争取尽快形成较成熟方案并提交国务院法制办。与此同时,全民阅读立法起草工作小组已草拟了《全民阅读促进条例》初稿。

 专家认为,全民阅读是一个系统工程,设立国家级的全民阅读条例以规范和保障各类阅读活动非常必要,其法律化意义重大。20133月底,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专门成立了全民阅读立法起草工作小组,草拟了条例初稿。下一步,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还将通过征求部委意见、网上公开征求意见、地方调研等多种方式,广泛听取各界意见,继续修改完善。




 



所有评论({{total}}
查看更多评论
热点快讯
+86
{{btntext}}
我已阅读并同意《用户注册协议》
+86
{{btntex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