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奇、奇特”的童书,让孩子发现“奇迹”
2023-05-05
收藏




儿童文学类

“与众不同、非凡特别”,谓之“奇迹”。近日,第二届“奇迹”童书年度大赏十佳作品出炉,《桦皮船》、《爷爷和月亮》、“乡土和孩子”系列、《痕迹》、《好奇之旅》、《雪豹梅朵》、《空间站全景立体书:繁星作伴好还乡》、《这里是新疆·“地下长城”坎儿井》、《9位大哲学家给孩子的幸福课》、《看文明:200个细节里的中国史》获誉。

“奇迹”童书年度大赏在季度遴选基础上,面向行业开通增补通道,将入围童书分为“儿童文学类”“绘本类”“知识科普类”进行选评,并邀请资深童书出版人、阅读推广人等担任终评评委,评选出适合孩子阅读的十佳作品。为深入剖析本届十佳作品的亮点与特色,我们特别邀请编创团队通过作者访谈、编辑分享等形式详细介绍其出版幕后故事,总结经验,为童书出版提供可参考路径。

● 作者谈

重视生活馈赠,在桦树林里造“桦皮船”

■薛 涛(儿童文学作家)

我七八岁时就迷恋植树,亲手将一棵树埋入土中,并让它枝繁叶茂,这太迷人了。我想让自己的作品“枝繁叶茂”,唯一办法就是一部部写出来,我兴致勃勃地写着。

写作像“植树”,亲手造森林。说不清从哪一年哪一天开始,我对东北的自然风物和五行八作产生兴趣,这兴趣来势凶猛且稳固持久。我写《九月的冰河》,故事发生在最北端中俄边界的森林与河流。我写《虚狐》,一个少年遭遇一个在冰天雪地下面看守菜园子的老人。我写《孤单的少校》,里面有热衷于造飞机的护林员。我写《砂粒与星尘》,之前多次去松花江畔寻访驯鹰人,并把他写进故事。到了《桦皮船》,则出现了制作桦皮船的老猎人,他的原型是“最后的猎人”——郭宝林,他居住在大兴安岭深处的塔河十八站。郭宝林堪称故事的灵魂人物。我好像找到了写这部作品的原因——我的作品是东北土地长出来的树木,这里一棵,那里一棵……我像一个植树的人,非要亲手造出一片森林不可,这个举动可以被视为巨大的文学野心。如今我又在一片桦树林中造了一条“桦皮船”,无疑扩大了我的森林版图。

经过精心打磨的“船”愈加漂亮。创作的过程很漫长,从开始酝酿、寻访兴安岭,到动笔、定稿,前后花费了几年时间。这期间有很多难忘的事情。记得几年前我去黑龙江逊克县,在桦树林中与编辑团队汇合。我们在森林里至少游荡了三天,前两天我讲故事说构思,结果用坏了嗓子,后来只能装哑巴。接下来我便开始听当地人讲他们的故事,于是最好的时光开始了。那段时光奠定了《桦皮船》的基调。书稿完成之后,安徽少年儿童出版社的团队从社长、总编辑到策划、责编夜以继日审读作品,他们跟我一起精心打磨这条“船”。可以说,这条船上的每一块树皮都被他们凝视过。这条“船”出海之前还得到几位专家老师的“把脉”,我从中吸取造船经验,并剔除了上面的“瘢疖”。几番操作,它确实比从前漂亮了。

先说说书中的人物。书中的爷爷托布没有确定的原型,他更像是一个“合集”。我在描写托布时,经常闪出的形象是郭宝林,我与他多次见面,一起聊天非常愉快。我的眼前也会闪出太姥爷的样子,他笑眯眯的,说话的腔调里透着慈祥。他在我老家的山中做护林员,小时候我最期待的事情是陪他到山里走走,我可以替他扛猎枪。他的猎枪曾经让我失魂落魄、茶饭不思。后来他的猎枪被收走了,他陪我一起失魂落魄、茶饭不思。那以后,他再上山扛一把铁锹,姿势跟扛枪一样。扛铁锹的气场差了很多,我猜藏在林子里的野猪和狼也这样想。

再说说书中的语言。《桦皮船》是一部描写东北生活的小说,里面的人物都是东北人,他们说的话理所应当是东北话,这些对于我来说是信手拈来。不过,书中涉及鄂伦春民族的生活,有关的“方言”我是做了一些“研究”的。说研究有些严肃了,就是翻翻书,经常跟十八站鄂伦春民族乡的老猎人夫妇请教。郭宝林夫妇待人非常诚恳、热情,他们也乐于传播鄂伦春民族的一切,让更多人了解这个民族的过往和现在。后来,我经常通过微信与他老伴儿联系。个别方言的发音,大姨会用语音发给我,这是一个有趣的学习过程。书中有的片段描写了乌日跟托布学方言的细节,我跟老猎人夫妇学方言的过程与书中的描写一样有趣。

反复翻船修船,作者和编辑的友情渡河入海。通过合作长篇小说《砂粒与星尘》、散文体童话《小山羊走过田野》、绘本《脚印》,我看到了安少社团队的敬业精神和专业水准。《桦皮船》从最初构思到创作采风、修改定稿,编辑团队一直是我的“创作伙伴”,他们付出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劳动。这个话题,可以写一篇长达万字的文章。所以,《桦皮船》等作品能在安少社出版是我的幸运。

图书出版过程趣事一箩筐,难忘的事两麻袋。书稿审读、编辑的过程,也是我和编辑团队对话、讨论甚至是争论的过程。那些争论现在回忆起来已经杂乱无章,大致涉及故事细节、人物性格、逻辑、审美、思想,等等。有几次,友谊的小桦皮船漏水严重,就要沉底,后来不知为什么又修好了。翻船,修船,再翻,再修……反反复复,该书终于出版了。有一天我问编辑阮征和张怡大家是怎么合好的。我们都不记得了,只剩下哈哈大笑。记忆力不好也是好事,记不住仇,朋友丢的少,剩的多,船能走得更远一些。我感谢那些讨论和争论,因为我们都爱这条船。也正是因为这条船,我们的友情得以渡河入海,走向深蓝世界。

从第一手经验中萃取创作营养。巴金老人提倡“说真话”,这个原则涉及到做人和做文章,这个境界很难达到。可是我们还是要尽可能接近它,给孩子的文章更要坚持这个原则。儿童文学应该让孩子了解人生的“来龙去脉”,比如生与死。如何把“真话”讲的不太伤人,不太伤心,这可能就是艺术的范畴了。我的写作一直不忌讳生死这个话题,在《随蒲公英一起飞的女孩》《情报鸽子》《白银河》《孤单的少校》中都有一定的表现。我们是文学工作者,有权利通过作品虚构故事,但是不能借助文学制造“谎言”。文学的使命就是让读者在阅读中受到启迪,走向了悟。这些都是哲学层面的追问,而非指向具体的现实层面。对于少年儿童来说,《桦皮船》中鄂伦春人对于死亡的态度和精神,应该是较好的“死亡教育”。面对新冠病毒,人们在日常生活中表现出的惶恐和茫然,也暴露了我们在“死亡教育”方面的缺失。这一代孩子应该通过阅读补上这一课。

我越来越重视“生活”的馈赠,即从第一手经验中萃取创作的营养,而不再仅仅依靠想象力。格外声明一下,我的想象力没有衰退的迹象。兴安岭是个好地方,鄂伦春族的地貌人情也给了我馈赠。未来,我和安少社还会就这个主题继续合作,这次我们选择以图画书形式来表现,著名画家王祖民也会加入进来,我们计划结伴重返十八站撷取第一手经验,相信这又是一次美好的体验。

● 编辑说

图书策划人需具备对读者和市场的洞察力

■申立超(接力出版社青年分社新知编辑部主任)

《爷爷和月亮》获得加拿大总督文学奖,国内引进出版后,受到曹文轩、徐鲁、葛竞等众多名家的推荐,称其用最平实的文字表达人类最伟大的情感。

一本“先致郁、后治愈”的图像小说。该书2022年9月出版,但是和作者签订出版合同是在2021年,时隔一年才出版,原因在于该书内容上的很多策划点在一点点落实。2022年初,我们和版权方联系,收到了很多该书在加拿大获奖的颁奖词、媒体评论等内容,用于编辑策划图书亮点;2022年3月,寻找译者,最终确定桃子,她是法国贝桑松大学法语教育专业硕士,现于沪江cctalk做法语教学工作,并自营了公众号——桃醉法兰西,兼具了专业译者和后期图书宣传配合的功能。2022年5月,我们收到了译文,并开始进行出版流程中的三审、三校工作,同步进行图书策划,在5月至7月期间,我们共开了4次策划会、2次营销会来确认图书的发布主题——先致郁,后治愈。2022年9月,《爷爷和月亮》印制完成、上市,终于与读者见面。

《爷爷和月亮》是一本非常具有哲思的图书,值得读者深思的地方,在于书中的语言和图像的配合,我们将其称为“图像小说”。书中的文字不多,但是具有诗性,比如“爷爷的一生就像一道长长的呼吸,不温不火,平淡无奇。”在文字旁边,配有一个空旷的街道和孤独的老爷车,将爷爷这种平凡、安静衬托得淋漓尽致。此外,该书透过文字,传达了全年龄段都会思考的不同问题,对于孩子而言,可以思考的话题包括成长、梦想,对于成年人而言,会看到孤独、平凡、爱等主题。

线上线下针对性传递价值。《爷爷和月亮》主要进行了线上和线下的共同推进,来促进销售。最值得一说的是,新书上市的节点,我们召开了新书发布会,曹文轩、葛竞、徐鲁、白冰等名家齐聚,就该书的内容、亮点、图像小说等话题展开了讨论。发布会结束,我们在主流媒体、行业媒体等30家媒体发表了评论。我们为《爷爷和月亮》在线上和线下分了不同的销售市场,线上在当当,我们将其划分到了漫画品类,而在线下我们放在了童书儿童文学品类,这样最初的划分,是想看到不同读者对于该书的理解。通过一段时间的销售,我们发现,孩子对于图像小说的市场反馈更好,因为这样的阅读形式会更加符合孩子对于现阶段儿童文学的阅读。

策划优质童书,最重要的一点是编辑应该将自己化身为孩子、读者,考虑这本书给读者带来的最大价值,这种价值怎么通过最适合孩子的阅读方式呈现。

作为图书策划者,最重要的地方其实是对读者和市场的洞察力,了解整个市场中读者需要的是什么。这是策划一本好书并成功推广的重点。图书出版后,我们会定期对图书进行复盘,复盘的基础是图书在某一段时间内的曝光量、销量,通过量化的数据不断调整图书销售策略,销售策略有且不限于:图书内容宣传的话题、价格策略、主销售平台等。

一套“儿童诗”的意料之外与情理之中

■郭六轮(海燕出版社编辑)

儿童诗体裁的图书,经济效益极难预估。2000套6000册的“乡土和孩子”系列4个月内售罄,这样的成绩可以说让人意外;回过头看,也实在是情理之中。这样的销售数据与该系列获得的一系列荣誉联系起来,就相得益彰和水到渠成了。

儿童诗有了更加肥沃的生长土壤。图书销售人员会不止一次地告诉少儿图书编辑,儿童诗是市场上销量最小的图书品种。不过,编辑的理念和思考也有其契机和结果。我一直记得5年前,我和我的老师、著名儿童文学评论家方卫平教授聊天过程中,聆听过他的一个观点:在民间,儿童诗的接受群体是所有儿童文学体裁中最大的。我很吃惊于方老师这样的观察和结论,关注儿童诗的过程中,许多信息又实实在在地印证了这个现象。所以,在2021年7月举办的河南省儿童文学年会上,当海燕出版社副总编辑李道魁与河南省作协副主席冯杰聊及合作,道魁副总编立即拍板出版冯杰的乡土儿童诗集,我也一口答应做好该诗集的责任编辑。

后来在与道魁副总编就该选题的讨论中感知到,他对作者及其作品的敏锐把握是有其现实的社会思考和经验性的历史积淀的。当下公共领域所展开的各种阅读朗读活动,使儿童诗迅速有了更加肥沃的生长土壤,儿童诗的民间散播汇聚具有了集中化和仪式感的接受与传播。作为责任编辑,我也因与作者冯杰的曾经合作而有了迅速跟进的反应。2015年,我曾策划河南省文学史上第一套有规模的儿童文学作品丛书——“泥泥狗儿童文学丛书”,冯杰的儿童诗集《在西瓜里跳舞》便列其中。

装帧设计锦上添花。该系列迄今的多种效益影响,知名美术编辑韩青的整体装帧设计功不可没。毫无疑问,外在的装帧设计理念根植于作品内在的形式需求。从封面到环衬,从版权页到目录,从内容标题和正文的字体字号设计到配图插图的扩缩细化与呼应变化,无不让品读者感受到这套儿童诗系列的独特性。所以,大小读者和许多评委对该丛书的认可,显然有相当成分要归溯于美术家的精美外观和精心内文的装帧设计。

根性也是儿童文学创作的础石。剖析“乡土和孩子”系列广受欢迎和好评的形而上原因,离不开内容主题。在编辑该套书的过程中,常常潜入我脑海的一个词是:根性——这是一个探觅作为人的遗传禀性时的指代词汇和符号。

近日在石家庄举办的一场儿童文学创作座谈会上,著名儿童文学作家、评论家班马以《大国少年的童年中国》为题,从“童年中国”这一概念出发强调了“地理”“乡土”“大地”在中国儿童文学写作中的意义,呼吁真正“落地”的写作。对儿童文学创作历史和现状有约略思考的我,从内心深处赞同班马的这一呼吁。这种观点不仅是班马基于自身多年的思考和研究所发,更是对目前儿童文学创作在城市化类型化写作中某种偏颇缺失的真言。庆幸的是,这套“乡土和孩子”系列不期而遇地与这样的理念形成了共鸣和呼应。“地理”“乡土”“大地”——这些具有根性的概念词汇不但是成人文学的根基,也同样是儿童文学的础石。我们在寻觅诗性、守望文学性时,其本质是在寻觅和守望一种根性,因为诗性文学性所依附和再现的意象,是根植或渊源于乡土大地的。“乡土和孩子”系列所呈现的儿童诗,则集中并带有原生性地抒写了“乡土”上的各种具象,也就是说呈现了“乡土”这个本体的各种风貌。诗人在抒写过程中带着天然本真的视角时,其作品便属于儿童,便是儿童诗了。

优秀的童诗作家都是生就的,这在冯杰身上体现得尤为彻底。冯先生是从北中原、从最古老的中国版图里走出来的童诗作家,其对乡土根性的把握可谓得天独厚。作家从孩提时代到成人,久居乡村,因着对乡土的根性依赖和观察,从而积淀了深深的眷恋与抒怀,因此优美地表达以童诗、以水墨画。作者在诗、书、画方面可谓皆有建树,其水墨画修得的是传统水墨画之真传,又能结合具象形成其独特的稚拙之美。其画笔下的线条和墨色,也成为了表现其童诗的文学性与儿童性合一的“法器”。该系列中的一诗一画皆由冯先生独自完成,最大程度使读者在画中读到诗情,又在童诗中感受到画意。

在纷繁复杂和光怪陆离的生活裹挟里,儿童需要选择、需要引导。海燕社的营销部针对该系列,开展了“接续朗读‘乡土和孩子’,共享诗意童年”活动,在“海燕读书”公众号上,同步发布供小读者朗读的诗歌,让小读者朗诵并录制音频上传到公众号、小程序、喜马拉雅等云端。活动效果令人惊喜,单是一个初春的月份,吸引了3000余小读者竞相参与,上传朗诵音频近1.5万条——该套图书也以多媒体方式得到广泛传播,引发了儿童诗朗诵热潮。我们的真心期待得以部分地实现了:儿童在童诗童画的文字和物象中,体会到深深的诗意与纵深感;在乡村的夜空里,在狗猫的叫声中,在瓜果的物语里,收获的是生命对根性的抵达、感悟和愉悦。

所有评论({{total}}
查看更多评论
热点快讯
+86
{{btntext}}
我已阅读并同意《用户注册协议》
+86
{{btntex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