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人脉圈十年变化图谱
2015-03-31
收藏

变化1、维护方式更加多样。从会议、电话、QQ等发展为微博、微信、社群圈子等。

  变化2、沟通更加便利。从定时问候发展为即时互动,由逢年过节或生日问候到当前通过微博、微信等即时互动。变化3、发展人脉更容易,维护人脉更困难。10年前,认识作者多通过会议、论坛、巡展、拜访等方式,现在则变得容易,QQ、微信、微博……无论什么人,只要想找,大多都能较快取得联系。由于好找,如果没有过硬的手段,维护则变得相对困难。

  十年前

  张立红:基本上没有维护作者关系的概念,编辑除了工作之外,很少和作者有交集,往来也大多以电话和电子邮件的方式进行。

  覃田甜:10年前,作为一名新编辑,策划选题并联系作者、翻译,往往需要辗转通过若干中间人来达成,虽然有SixDegreesofSeparation,但真正打通这条长链,还是颇有些费时费力,任何一个环节出现岔子,就得另觅路径。日常沟通中,登门拜访约谈是习以为常的方式。博客、论坛,当年也是编辑积累人脉资源的重要平台。

  杜辉:10年前,出版圈还是民营书商一个圈子,出版社一个圈子,各玩各的,彼此接触少。

  NOW

  何本国:我觉得这些年与合作者的交往方式没有根本变化,一直是以书为纽带,至多是增加了在微博等社交媒体上的一些互动。

  覃田甜:早先有过作者在美国的情况,往往大晚上才方便通越洋电话,攒下一大堆需要交流的问题,修改书稿的同时还心疼着电话费。如今通过微信,能便捷许多。

  段洁:刚入行时还没有微博微信,豆瓣功能比较复杂,没有耐心也一直玩不进去。天涯的图书出版论坛一直很萧条,基本用不上,我都是通过QQ群来维系人脉资源。后来随着微博的兴起,QQ群的关注度就降低了,再加上无效广告太多,现在QQ群基本上被废弃。如今的人脉拓展和维护,主要靠微博微信,线下聚会不可忽视,能挖掘到大量通过聊天工具沟通不到的信息。

  杜辉:2009年出版转企改制后,出版社的人也开始加入到人脉大圈子里来。现在人脉维护逐渐从大圈子向小圈子转变,从量向质转变。我更偏重和一些谈得来,有深度,有思想的同行交流学习、谈合作。

  张振忠:总体来说,近年我的人脉圈在不断向外拓展和向上升级。从横向来说,人脉从直接合作的编辑这个圆点开始,向外拓展到作者、排版、设计、发行、印刷等整个出版行业各环节,以及和出版行业紧密相关的媒体、教育、文化等领域。从纵向来说,从最初的基层人员、普通编辑,逐步延伸到了中层和高层,现在很多出版单位的领导和出版界知名、资深人士,都是我的朋友或建立了合作关系。

  孙建江:如果说编辑人脉圈的维护有什么变化的话,那就是随着市场化的不断深入,很多原先单纯的稿件关系,注入了不少市场因素。当然,这只是表层现象。其实,往内里看,作者的维护并没有什么本质的变化。

所有评论({{total}}
查看更多评论
热点快讯
+86
{{btntext}}
我已阅读并同意《用户注册协议》
+86
{{btntex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