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晓平
王少波 | 2016-04-15
收藏
摘要: 提起刺绣,苏绣、湘绣、粤绣、蜀绣这中国四大名绣,自清代起就名扬天下。

提起刺绣,苏绣、湘绣、粤绣、蜀绣这中国四大名绣,自清代起就名扬天下。其中,苏绣以构思巧妙、色彩清雅而著称。江苏省的扬州刺绣与苏州刺绣的技艺属同一门类,但由于受扬州历代文化的影响和扬州八怪画派的熏陶,追随中国画的文化内涵和笔墨情趣。因此,扬绣素有“针画”之美誉,以针代笔、以线代墨,熔画理与绣理于一炉的艺术风格在扬绣作品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然而,1999年,扬州绣品厂解散了手绣精品的车间,扬绣艺人们“流落”民间,扬绣的发展与传承面临着危机。在扬州漆器厂领导的关心和支持下,吴晓平带领三个徒弟加入“扬州民间艺术馆”并成立刺绣工作室。以吴晓平为首的扬绣艺人们没有放弃,潜心专研绣艺,历时两年时间,绣制成了大型落地式仿古山水双面绣《蓬莱仙境》,入选2002年“江苏省文化艺术精品展”,赴北京世纪坛展出,在重新为扬绣赢得荣誉和地位的同时,也宣告了扬绣不但得以传承,还有了进一步的发展。

其中,吴晓平功不可没。吴晓平是研究员级高级工艺美术师,江苏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中国刺绣专业委员会委员,扬州市民间文艺家协会理事,其主创作品曾多次获得中国工艺美术大师作品暨工艺美术精品博览会金奖等多项大奖。在位于“扬州486”非遗集聚区的大师工作室里,吴晓平接受了中国出版传媒商报记者的采访。

坚持本心  苦练技艺

已经63岁的吴晓平既没有大师的架子,也不像人们一贯认为刺绣者所是的那样内敛。她疾走如风,举手投足间流露出自信的神采;热情洋溢,谈声笑语间展现了乐观的心态。

这样的自信和乐观,离不开她对刺绣的热爱以及在刺绣上所表现出来的天赋。吴晓平走上刺绣之路,要从小时候说起:“我的外婆喜欢在帽子、鞋子上绣花,我十岁左右就跟着她绣简单的鞋花。因为绣得整齐,我经常受到外婆的夸奖,因此对刺绣产生了兴趣。”小学毕业后,吴晓平就开始在课余时间为扬州绣品厂做厂外加工。“有时候晚上要做到十二点,但我也会坚持,这培养了我坚持的性格。”

1971年,吴晓平顺理成章地进入扬州绣品厂。短短一年之后,她就从车间30多人中被挑选进入精品刺绣车间。在这里,她开始师从扬绣大师陈淑仪。最初她常常被师傅要求拆掉已绣好的线,慢慢地她拆线重绣的次数越来越少,后来师傅对她提出更高要求:“你绣得不错,但如果下次能这样绣,效果会更好。”虽然师傅并没有要求吴晓平拆掉重绣,但每一次师傅走开,她就会悄悄拆掉,改成“效果更好”的绣法。

进入精品车间一年之后,吴晓平和师傅一起制作一幅双面山水绣。据她回忆说:“当时,苏绣擅长绣小动物,而扬绣专攻山水画。”相比单面绣,双面绣难度更大。“山水的虚针,为了达到朦胧的距离感,一方面要求线很细,一方面要求排针要稀。我尝试许久,没能解决线斜的问题,后来通过正反面都斜一点的办法,解决了这个问题。”渐渐地,吴晓平形成了独有的风格,即便后来开始绣名人名画,仍是走扬绣的风格路线。“扬绣追求绘画的风格,讲究绘画的意境和笔墨情趣,既要有中国画的特点,也要表现刺绣针法的美。”

坚持风格  唱响品牌

“仿古山水绣”和“水墨写意绣”是扬州刺绣的两大特色。据吴晓平介绍,扬州的山水绣,讲究中国画的用笔、线条,包括抑扬顿挫、起笔落笔、虚实关系等,因此在刺绣过程中要特别注意其中的微妙变化。

她进一步解释道:“首先,要读懂画意,揣摩画家的构思,找到其中最巧妙、最精华之处;然后,再考虑用哪种针法,以达到展现画意的效果;最后,在刺绣过程中,要格外注意细节之处。”就工序而言,第一步要挑选适合画面的面料,第二步是用毛笔或铅笔“上稿”,即根据刺绣的需要将画面勾勒出来,之后是上绷、配线,此外,还要推敲颜色的问题。

在吴晓平看来,中国画有其内涵,想要真正读懂画意,抓住细节,需要专业的水准。“我丈夫和公公都是画家。他们经常在家中评画,比如一幅画好在哪里、有什么意境、是如何用笔构图的,潜移默化之中,我对中国画的理解越来越深。”据她透露,一直以来都是由她丈夫选稿,然后她再判断这幅画是否适合用刺绣来呈现。

在吴晓平的作品中,一半以上都是以扬州八怪的作品为蓝本而创作的。她认为:“扬绣有着独特的风格,这种风格缘自扬州的文化积淀。扬州八怪的作品,细细品来,很有味道。我的理想,就是用画所不及的工艺来表现画家的思想。”

正是这种对艺术风格的追求和坚持,唱响了吴晓平扬绣的品牌。1983年,她被选中,携一幅双面绣山水作品赴日交流。“当时出国进行技艺交流的机会很少,但因为我的技术在厂内名列前茅,所以被选中。这件事对我的影响很大,不仅仅是因为被选中,而且在日本的两个月时间里,日本人的‘工匠精神’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之后,吴晓平迎来了创作的高峰。自1995年至1998年,她完成了《栈道图》《华岳高秋》等作品。其中《华岳高秋》极富工艺价值,线条平整光齐、色彩变化微妙,被人以50万元的价格求购,在当时极为惊人。

坚持创作  才有传承

扬州绣品厂解散手绣精品车间后,在家人的支持下,吴晓平坚持创作,并组建起8人的工作室。

1999年,扬州漆器厂组建了“扬州民间艺术馆”,聚集了很多因为企业改制而流落民间的手工艺人。吴晓平受到邀请,带着三个徒弟加入其中,成立了自己的刺绣工作室。之后,历时两年,吴晓平领衔绣制完成大型落地式仿古山水双面绣《蓬莱仙境》,淋漓尽致地表现了中国画潇洒俊逸的笔墨神韵,把扬绣的技艺水平提高到一个新的阶段,如绣制远景时用线仅为一根丝的四十八分之一。近年来,在扬州漆器厂领导的人性化管理与政策扶持下,吴晓平在完成企业任务的同时,也积极开拓新路,潜心技艺的创新,开始制作更多的大型刺绣作品。

与此同时,她也没有停止在家中的创作:“在家中,我利用业余时间制作了一些小型的刺绣作品。相比大型的作品,小型的更显精致,更适合作为收藏品。”2003年,她以马远《踏歌图》为蓝本创作的山水绣作品,赴法进行交流;2007年,她创作的双面绣地屏《海峤春华》在第八届中国工艺美术大师作品暨工艺美术精品博览会上得到专家与观众的好评,并荣获“百花杯”中国工艺美术精品奖金奖。

“艺术很重要,但工艺同样重要,这就是我的工匠精神。”吴晓平对创作的坚持十分执着,这也是因为一件刺绣作品通常要花费半年左右的时间,也就是说她一年只能完成2~3件作品。“传承有两个方面,一是技艺的传承,二是作品的传承。我希望能够创作出更多的扬绣作品,传承下去。”

所有评论({{total}}
查看更多评论
热点快讯
+86
{{btntext}}
我已阅读并同意《用户注册协议》
+86
{{btntex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