见证人类成长的工业遗产何以重生?
韩晗 代晴(武汉大学国家文化发展研究院) | 2021-04-30
收藏
摘要: 工业遗产是人类现代化的重要产物,见证了人类从农耕时代向工业时代的迈进。工业革命与近代启蒙运动、资本主义萌芽共同构成了人类从古代向现代转型的标志。与农业时代不同之处在于,工业是一个高度依赖于科学技术发展的行业,因此每一次工业革命,都会造成一部分因为技术更新而淘汰的工业遗产。尤其是20世纪以来,科学技术突飞猛进,工业生产不断转型升级,也积淀了丰厚的工业遗产资源。

       工业遗产是人类现代化的重要产物,见证了人类从农耕时代向工业时代的迈进。工业革命与近代启蒙运动、资本主义萌芽共同构成了人类从古代向现代转型的标志。与农业时代不同之处在于,工业是一个高度依赖于科学技术发展的行业,因此每一次工业革命,都会造成一部分因为技术更新而淘汰的工业遗产。尤其是20世纪以来,科学技术突飞猛进,工业生产不断转型升级,也积淀了丰厚的工业遗产资源。

  工业化是我国现代化的动力。一部中国工业史,就是一部中华民族矢志不移、自立自强,追求美好生活的现代化进程史。习近平总书记在视察武汉重型机械厂时指示:“工业化很重要,我们这么一个大国要强大,要靠实体经济,不能泡沫化。自力更生任何时候都不能少,我们自己的饭碗主要要装自己生产的粮食。”我国是工业遗产大国,拥有数千处成规模的工业遗产,它们反映了中华民族不断创新、与时俱进、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艰辛历程,可以说,“以文化人”离不开工业遗产。

  从历史角度看,无论是近代史中的洋务运动,还是党史中的工人运动;无论是新中国建设史当中的“三线工程”“一五六项工程”,或者是改革开放时期的蛇口工业区、浦东工业区等等,这些工业遗产都见证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壮丽征程,是中国现代化的见证,对于今日我们创新精神、自强意识与自立品格的培育,有着重要的积极作用。

  如何将这些工业遗产寓教于乐地活化、改造为城市更新的博物馆、文创园、购物中心等满足人们美好生活需求的公共空间,这既涉及到城市规划、文化产业建设工作,更与“以文化人”息息相关。

  工业遗产与我国近代史密切相关

  以工业遗产丰富文旅融合内涵,打造以中国工业史为主线的文旅产品。长期以来,在自然和历史文化遗产备受关注的同时,人类发展长达数百年的工业文明却被忽视。工业遗产作为工业生产活动遗留下来的遗产文化,其本身蕴含着丰富的文化旅游资源。以工业文明为产品的工业遗产旅游,属于文化遗产旅游的范畴,能满足游客的文化旅游需求。就国内来说,工业遗产与我国近代发展史密切相关,甚至可以说我国的现代化历程就是一部工业史。在参观工业遗产的过程中,从工业生产经济发展的角度重新审视中国近代历史,事实上也完成了游客自身对中国近代史的一次知识重构。

  另一方面,在进行工业文化旅游的过程中,游客通过游览工业生产活动的遗迹,深刻体会我国工业化的发展进程,感受中国人民在现代化进程中奋勇赶超的精神。游客在游览过程中,可以亲身体验工业生产活动。如“安源煤矿研学旅游”项目便是一例,游客换上煤矿工人的工服,乘坐小火车深入煤矿挖采区,体验矿工的生产生活。当年的建设者能够在这种环境中唤起过去熟悉的回忆,从而寻求一种认同感和心灵的慰藉;青少年则可以通过实地考察和体验,深刻感受工业生产的神圣和荣耀。这种深度沉浸式的体验参与,能够激发旅游者强烈的自我感召意识,起到较好的文化教育功能,让参与者回忆、体验,从而牢记先辈创业的经历,在新时代继承艰苦奋斗的价值观。

  工业遗产是中国近现代社会发展不可或缺的物证,其承载的社会发展信息特别丰富。通过工业遗产的保护利用既能够彰显历史,又能够使得城市在现代化中增添复古情怀,在历史传承中凝聚城市精神。工业遗产旅游所具备的寓教于游、“以文化人”的价值功能,正是文化旅游融合的重要内涵之一。为了充分发挥工业遗产旅游丰富文旅融合内涵的现实意义,需要进一步打造以中国工业史为主线的文旅产品。深度挖掘工业遗产的历史价值和精神内涵,并以此开发特色工业文化旅游产品,结合虚拟科技手段等,丰富工业遗产旅游的呈现形式,打造如沉浸式文旅体验,矿工工作体验、设备操作学习等,让参与者深入体验工业时代的生产生活,打造有影响力的文化品牌,通过文旅融合的方式,充分发挥工业遗产“以文化人”的教育功能。

  工业遗产旅游开发的N种模式

  以文旅融合促进工业遗产活化更新,推动工业遗产服务于社会教育。工业遗产作为文化遗产的一部分,需要采取活化更新的保护策略,在保护中开发、在开发中保护。基于文旅融合和全域旅游的发展大趋势大背景,对于中国工业遗产资源的保护开发和活化更新,首先应该建构代表不同历史背景的中国工业遗产群,如洋务运动工业遗产群、工人运动工业遗产群、新中国建设期工业遗产群与改革开放工业遗产群等等,以工业遗产群的形式,实现工业遗产旅游资源的全方位整合,创新工业旅游产业链,构建区域级工业遗产文化旅游服务网络。以此为基础,依托工业遗产群,建设一批高科技、高显示度与高创意附加值的博物馆或展览馆,以文旅融合为路径,切实推动工业遗产服务于社会教育。

  具体来说,目前工业遗产旅游主要有以下几种开发模式:博物馆模式、主题公园模式、工业生产体验馆模式、创业产业基地模式、与购物旅游相结合的综合开发模式等。博物馆模式主要是充分利用矿区现有遗产资源,保持原有大型生产设施,并增加历史介绍等展览内容。主题公园模式则是将废弃厂房进行开发,在保留原有厂房风格的基础上,融入娱乐设施和休憩场所,将矿区开发为综合性娱乐旅游区,构建具有后工业风格特色的主题娱乐公园。工业生产体验馆模式则是还原工业生产场景,组织工业生产体验活动,打造沉浸式的旅游体验。另外,目前工业遗产开发也应该注重开发方式向有机整合的多模式发展,同时融入创意产业开发,对工业遗产资源进行再生产再开发,赋予其附加值,实现工业遗产的功能转换和创意提升。

  以德国鲁尔区为例,为扭转老工业区的衰落,德国政府不断调整鲁尔区产业结构,充分发掘工业遗产的再利用价值,将倒闭的工厂厂区改造成为充满文化教育氛围的露天博物馆、展览厅、科研院所、歌剧院甚至生活办公场所,导游由原工厂工人志愿者承担,使其更富有真实感和历史感。弗尔克林根铁工厂作为西欧和北美地区唯一保存完好的综合性铁工厂遗址,已被收入到《世界遗产名录》。为了保护这一工业遗产,埃森矿业同盟工业区将其又改造成了工业遗址公园,融入了一些生产体验项目,构建了一些娱乐休憩区域。如今鲁尔区工业文化路线已被开发成一条成熟的旅游路线,总长400公里,连接区域内十余座城市,成为外地游客游览参观和本地居民休闲娱乐的重要场地。

  将工业文化遗产变“负”为宝

  文旅融合推动工业遗产保护与城市空间再造,重塑城市文化符号。作为后发优势国家,我国不少工业遗产位于市中心,这些工业遗产曾经一度作为老国企废弃厂房这一“负资产”存在,曾经被视为城市更新发展的绊脚石。事实上,工业生产是城市发展的命脉,工业建筑影响到城市的面貌,并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城市生活和城市特征的变化。

  作为城市历史的遗迹或者见证,工业遗产通过自身变迁和物质存在,记载着城市过往的历史,进行有效的工业遗产保护正在成为有效推动城市发展更新的重要方式。习近平总书记在上海杨浦滨江考察时,称赞其从昔日的“工业锈带”变成了如今的“生活秀带”。徐州潘安湖,曾经连片的采煤塌陷区,脱胎换骨为“城市之肺”;无锡“华莱坞”,由钢厂蜕变成国家数字电影产业园,成为城市时尚新名片;南京长江岸线的二桥和三桥间的生产线全部退出,打造35公里的“南京外滩”……从“锈带”到“秀带”的转化,正是工业遗产保护与城市空间再造相结合的生动注脚。

  如英国利物浦阿尔伯特船坞工业遗产改造,整个船坞分为外部空间展示区、内部空间展示区、功能转换区三部分。码头空地上保留了用来加热焦油的锅炉和牵动船只的绞盘,成为主题鲜明的雕塑作品。仓库区内有著名的泰特美术馆,其典型的斯特林风格被视为英国北方的文化标志,建筑外部保留的刻字册,能唤起人们对于这一码头上的船运公司的记忆。原来船坞的交通管理处现在是英国最大的电视公司之一格兰纳达电视台的新闻工作室。曾经的船坞液压泵站,现在被开发为旅馆和酒吧,领航楼和打捞棚则成为利物浦生活博物馆。用旅游开发的思路对工业遗产进行城市空间布局,同时赋予其丰富的工业文化意涵,这既是对城市空间再造的优化,同时也为社会文化教育起到了助推作用。

  由此可见,文旅融合是推动工业遗产保护与城市空间再造,将工业文化遗产变“负”为宝,推动城市文化符号建构的重要路径。一方面,需要结合城市发展情况,将工业遗产保护和旅游开发的规划,纳入城市总体规划和文化旅游规划之中,推进城市用地功能调整,逐步形成完善、科学、有效的工业遗产地保护和开发管理体系。另一方面,将工业文化融入城市空间打造,利用相互联系的线性街道网络模式,将散落的工业遗产空间形成连续的旅游路线,渗透到工业城市公共生活空间,让公众感知工业生产空间的连续性和时间的共存性,构建城市文化旅游吸引物,形成自强精神与创新意识的城市文化符号,在城市空间氛围的渗透之中起到社会教育作用。

  让文化街区“唤醒”工业遗址新活力

  打造特色工业文化街区,以文化服务于基层社会治理。我国诸多工业遗产是“企业办社会”的产物,工业遗产社区化非常明显。在新中国成立后的计划经济体制下很长时间采取“工厂办社会”的城市化模式,工厂和其附属的工人社区可以看作一个小型的工业城镇。然而随着改革开放后计划经济的解体,很多曾经辉煌一时的老厂开始衰败甚至走向破产。工厂的衰退往往伴随着工人社区的衰败——建筑破败、公共环境杂乱、居民生活贫困、社区归属感降低。沈阳铁西区采取将工业企业搬迁至郊区、工业地块高强度开发为商品房出售的改造方案,这一方案虽然改造了社区的外观,并让开发商短时间内获得较大收益,但是工厂对于社区的粘合作用被严重破坏,整个区域在工业时代的文化记忆和身份认同逐渐消失。

  (下转第12版)  (上接第9版)

  西方国家在工业遗产的保护过程中往往伴随着高度的社区参与,通过区划法规、公共政策等手段促进社区居民参与到工业遗产的再开发和经营过程中。纽约曼哈顿的工业旧区苏荷区改造过程中,就有社区人员的广泛参与。随着工业的衰败,工厂搬出苏荷区地价降低,一批艺术家入驻,形成了一个艺术社区。在不改变统楼房原有的结构和基本面貌的基础上,他们通过对外部的清理和内部设计对统楼房进行改造,将艺术与工业、城市与乡村有机地结合起来,使苏荷形成独有的“超现实主义风格”。在苏荷区的改造过程中,遭遇了许多来自政府的阻挠,艺术家组成的社区组织形成合力,努力争取自身权利最终使政府不断妥协。随着艺术行业的繁荣发展,逐渐吸引商业和服务业的入驻,最终将苏荷区打造成为纽约最具特色的商业艺术街区,吸引着成千上万的游客来到这里参观。在社区的参与下苏荷区完成了废旧工业遗址地的置换,实现了历史街区的复兴和城市空间的更新,唤醒了工业遗址的新活力。

  在工业社区,可以大胆尝试“共创”行动模式,以文化建设与技术转型升级互补,以打造特色文化街区为手段,推动社区认同、凝聚社会共识、保留乡愁记忆,传递工业文化,让公众全方面感知工业城市文化,以文化服务于基层社会治理,真正做到“以文化人”。例如通过后工业景观元素来表达街区的历史记忆,延伸街区历史文脉,这既是对工业遗产蕴含的文化内涵的最大体现,也表达了街区居民的丰富情感。再如激发工业社区人员参与的积极性,广泛动员社区力量,邀请工业技能传承人现场制作、现场互动、恢复生活的开放式展示方式唤起社区成员的共鸣。“工业遗产旅游”归根到底源于生活,这种工业社区的文化景观和身份认同为工业遗产体验旅游的开发提供了良好的基础和环境。

  综上所述,工业遗产为文旅融合提供了丰富的开发资源,以文旅融合为路径,又可以促进工业遗产活化更新,推动工业遗产服务于社会教育。与此同时,从文旅融合出发,对城市工业遗产地进行布局优化空间,能够实现工业遗产保护与城市空间再造之间的良性活动。最后,透过工业社区景观和社区认同来挖掘文化旅游资源,推动社区认同、凝聚社会共识,以文化服务于基层社会治理,真正做到“以文化人”。


所有评论({{total}}
查看更多评论
热点快讯
+86
{{btntext}}
我已阅读并同意《用户注册协议》
+86
{{btntex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