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来十年需要文化经济成就中国文化建设
岛 石 | 2021-03-05
收藏

○岛 石

《文旅中国建设工程资料汇编》这个书名看起来有些枯燥,但里面记载着文旅中国建设工程所有最重要的轨迹。你可以将其看作是“一个梦想”的书面文字记录,也可以了解“一个念想”是如何一步步落地生根开花。其实每一段文字记录的背后,都隐藏着很多既传奇又令人兴奋的故事。所有文字记录其后,都有深入挖掘的价值,所有最精彩的细节都藏匿在那些文字里,等待有心人解读。2021年春节前,该书的主编嘱咐我写一篇后记,本欲推脱,但转念一想,我多少和这个工程有些瓜葛,正好借此机会说些想说的话。

首先是“文旅中国建设工程”与《文旅中国》专刊的直接关系。从某种程度上说,《文旅中国》专刊隶属于“文旅中国建设工程”,是文化和旅游部艺术发展中心与中国出版传媒商报的意外结缘,催生了《文旅中国》专刊。虽然商报近几年多有涉及文旅之报道,眼花缭乱之下免不了有不得门径之憾。所幸,商报与艺术发展中心结缘,并在2020年新冠疫情加速改变世界的特殊年份即将结束之前,双方合作出版的专刊诞生——这在时间上看,无疑是献给新年的一份礼物;而在心理上,也让我们涌现出一种去旧迎新的新生喜悦。

《中国出版传媒商报》在国内传统纸媒断崖式衰败的局势下,也感觉到了日益逼近的威胁,商报也一直在探究新途与应对之策。其内容与运营,从大出版的专业领域,向大文化领域转移,算是商报这些年来一直在“摸着石头过河”的一个举措。既要找对的方向,又要找对的人,在运气不佳的时候,这种概率还很低。好在这是一个能方便借助技术手段抵达目标的时代,只要你清楚知道自己的目标,以及在实现目标的过程中的各类需求,达成愿景的难度系数并不高。所以,在第一次听说艺术发展中心孔蓉副主任言及大文旅需要整合大出版数据的那一刻,我的内心不免激动,立即觉得遇到行家。虽然那次的话题有点信马由缰,但通过那次聊天,《文旅中国》专刊的定位已经变得十分清晰,在我们之间也达成一种共识。

细说起来,“融合”是这两年的一个高频词,也是各个行业正在发生的大事件。出版向文旅挺进,文旅向出版延伸——这是两个行业的阻隔被高科技手段凿通后,自然发生的结果,其它各个行业的业态也莫不如此。从高维度看,这是一个文明进阶过程。大文化与大旅游的合并,虽说是行政指令的催化,但两大板块相遇,一定会有令人意想不到的奇妙事情发生。先是慢慢地发酵,接下来便是出现物理反应,然后是化学反应,这是顶层设计者期待的结果。但其始免不了有些凌乱且粗放,以至于局中人不知所措,而只有极少数敏锐的人如先知一般,会觉察到此乃百年难遇之机。从觉察先机到逮住机遇,需要不同的能力,前者属于大脑综合反应能力,后者属于身体协调、行动能力,而最终取决于执行的能力。大时代赋予的机遇,最后能否抓住,还要看自身的能力。

可以说,“文旅中国建设工程”的最初念想,诞生于文旅大融合的前夜,是孔蓉3年挂职“援青”期间思索的结果。作为一个文旅融合的早期推动者、文旅新经济的倡导者,孔蓉嗅觉到了时代即将发生大格局的变化。诚如她所言:“文旅融合虽不是新概念,但它经历了三个阶段:先是文化和旅游传统要素在空间场景中的叠加,例如文化产品、演艺进旅游景区;第二阶段是‘文化+旅游’圈地火爆,基因是地产,缺乏文化内涵与成长的生命力;现在是处于第三阶段,核心在于价值链的重构并与消费端打通,通过新要素跨界实现产业融合,让产品和企业找到市场融合点。”

一个大时代的崛起,一看其经济实力,二看其文化实力。经济实力是必要条件,但最终要看文化实力,两者综合起来就是文明的“水位”。前者,中国目前具有相当的经济实力,但文明的实力尚有很大的上升空间。作为一个文明古国,中国几千年的独特文化,形成了中华文化生生不息的独特魅力。当代中国要想为世界文明做出贡献,就必须萃取中华文明中的古老基因,与现代文明结合,滋生出一种新的、具有生命力、令人向往的文明。虽然说,新文明的生成是一个自然进程,但这也正是“文旅中国建设工程”的初心,其初心与大时代同步是一种奇妙的机缘。从某种角度来说,能与时俱进,这是一件幸福且令人鼓舞的事情。

可以预判,中国的文旅建设在五年之内一定是各省的重点拓展项目,一曰扩大内需,二曰建设美丽中国,但更重要的是能给所有的文旅建设工程赋予文化的内涵。我想,这才是我们要抓住的机会,也是我们这些所谓的文化人需要干的正经事儿。“现在应该到了文化+的一个新时代了,未来十年需要文化经济成就中国的文化建设。”这是孔蓉在很多场合下强调最多的一句话——这正是文旅融合的终极目的。

(本文为《文旅中国建设工程资料汇编》后记,该书即将由中国旅游出版社出版。)

所有评论({{total}}
查看更多评论
热点快讯
+86
{{btntext}}
我已阅读并同意《用户注册协议》
+86
{{btntex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