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时代的精神质变”学术研讨会暨洪堡论坛侨易学主题论坛举办
2020-09-25
收藏

 中国出版传媒商报讯  技术对人精神的影响从未像当下这般剧烈,技术时代更诞生了充满争议的新时代精神。作为时代精神最重要的表现维度,文学与侨易学有何共鸣?9月20日,由对外经济经贸大学主办的北京洪堡论坛-侨易学主题论坛暨“技术时代的精神质变”学术研讨会在线上举行。此次线上会议邀请到来自海内外多所高校、研究机构的十余位学者围绕“文学侨易与时代精神”“技术时代与文学现象”等主题展开讨论。

  “侨易学”的基本理念即因“侨”而致“易”,“侨”意为“侨动”,初指人及其他主体发生的地理位移,“侨易”现象既包括因此产生的个体思想观念,也包括不同的文化子系统如何相互作用与精神变形、社会结构间的重要概念的层次转换过程,乃至器物、制度、文化等文明体不同层面的复杂互动关系。同济大学教授叶隽是“侨易学”的提出者,他以个体创造、文化关系、国别和民族语境为例解释了侨易学框架下混沌构序的基本使用规则和方法。

  上海师范大学林辰、广州大学王希腾分别从侨易学对比较文学理论的重要互补功能、以及侨易学作为比较诗学方法的可能出发,完成了阐释侨易学方法论的必要工作。上海外国语大学德语系董琳璐希望尝试借助时空认知来发掘侨易学中的时空主体性,为方法建构和研究实践提供参考。北京外国语大学教授顾钧认为可将“侨”、“易”的含义与翻译行为结合起来,生成翻译主体和译介活动构成的侨易空间。华中科技大学教授谭渊揭示了《蛮夷的上帝》中曾国藩形象背后隐藏的技术、伦理、中西文明的矛盾。来自不同高校和研究所的学者户晓辉、罗炜、程林、刘春勇、张华、张宽、李川、刘瑾、刘媛,纷纷发表各自的见解。随着侨易学的理论发展和个案基础逐步稳固,未来的方法论建设问题、如何迎接本土文化理论的创化挑战也成为与会学者关注并期待的重点。(董琳璐)


所有评论({{total}}
查看更多评论
热点快讯
+86
{{btntext}}
我已阅读并同意《用户注册协议》
+86
{{btntex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