馆界专家献策:面临转型,我们该怎么办?
2021-03-16
收藏

馆社如何实现高质量同步发展

■吴建中(澳门大学图书馆馆长)

最近各行各业都在编制战略发展规划,图书馆界和出版界也在紧锣密鼓地参与这项工作。规划编制的过程是一个事业发展回顾与展望的过程,我们需要静下心来,集思广益,着力为未来高质量发展谋篇布局。

转型是当今社会的一个热门话题,图书馆界、出版界以及各行各业都面临转型以适应社会的高质量发展。这里我想聚焦两个问题,一是图书馆如何实现创新发展?二是图书馆如何与出版、传播等相关行业同步发展?

图书馆行业如何实现创新发展

这次新冠疫情给予我们最深刻的启示是范式的改变,以前数字化也好,数字图书馆也好,并没有触及发展模式的问题,只是原有形态上的增加或减少。现在我们已经充分意识到,数字转型是必由之路,我们需要从数字转型的角度重新审视下一步的发展,这将涉及到三个方面的问题。

第一是技术环境的挑战。这次疫情对图书馆是一次检验。那些能在疫情中继续发挥作用的图书馆,都具备一定的数字化能力。在这场战役中,我们发现数字化不是可有可无,而是必不可少,未来我们不仅要大力发展数字技术,而且要将数字技术有效地融入其中。至于数字形态好,还是印刷形态好,如今这样的争论已经没有多大意义了,也就是说,这一页已经翻过去了。现在要携起手来,拥抱数字技术,迎接数字转型。

第二是服务方式的提升。过去传统服务与数字服务是两张皮,经历了这次疫情的考验,很多创新服务和项目发展了起来,形成了线上线下融合的服务。这是一个大趋势,今后无论是现场(有的叫阵地)服务还是网上服务,都是图书馆服务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未来五年这一融合型的服务形态将固化下来,形成图书馆事业发展的新业态。

第三是管理体制的变革。技术和服务方式的改变必然会影响到管理体制的改变,过去我们一直担心的图书馆孤岛化问题也将自然而然地得到解决。孤岛化的根本问题是相互之间缺乏“连接”,而数字转型是最合适的解决方案。

这三个问题都与数字转型有关,如今无论是图书馆发展规划,还是城市发展规划,都把数字转型放在重要位置上。

图书馆如何与出版业同步发展

图书馆如何与出版行业同步发展?这是未来几年发展的新课题。作为一个成长的有机体,图书馆与其上下游及周边行业都有一个协调和同步发展的问题,需要关注三点。

第一,携手合作,在“读者本位”的旗帜下实现双赢。图书馆与很多行业相关,与出版更是上下游之间的关系。随着社会分工的细化、交叉与融合,图书馆界与出版界之间的界限变得模糊起来,图书馆界从事出版或者出版界参与数据管理的情况也越来越多,而且两者之间的摩擦和竞争并不鲜见。

在这种情况下,图书馆界与出版界如何在“读者本位”的旗帜下进行合作与共享,是摆正我们面前的新课题。这方面的课题很多,如编目分工、格式共享、合作保存等,可以采用一次作业,多次利用和多方共享,而不是各自为政。相对而言,国内两个行业的关系与国外相比要和谐得多,在国外“你选书,我买单”往往是不可思议的事情,但在国内普及。

第二,增强沟通,有机融入对方的事业发展。图书馆界和出版界之间的最大公约数是知识传播服务。现代知识传播体系正处于转型发展中,全媒体服务是其最突出的特色。在这方面两个行业都可以大有可为。虽然它们的业务侧重点各有不同,但各自应放低姿态,有机融入到对方的事业发展之中,既做到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又能够发挥自己的专业所长。

第三,服务第一,在同步发展中更好地扮演服务和支撑的角色。图书馆界和出版界的最终用户都是读者。读者在获取资源的时候,往往不会在意资源如何组织、来自哪里,两个行业在这方面都应以人为本,主动跨前一步,出版界要多考虑如何为读者省钱,图书馆要多考虑为读者省时间。比如,现在各图书馆都面临经费短缺的问题,双方可以共同合作,推出一些有利于读者的服务模式,比如数据库拆零服务、按次收费服务等优惠措施,相信这方面的合作空间是很大的。

总而言之,图书馆界和出版界既是上下游关系,又是合作关系,其最大公约数是知识传播,最终用户都是读者。以人为本,读者至上,不仅是未来五年的共同课题,也是图书馆界和出版界的永恒追求。

在能力范围内尽量满足读者需求

■顾 犇(国家图书馆外文采编部主任)

2020年,是非常不平凡的一年。我们在党中央的正确领导下,在各级领导的支持下,在全体员工的共同努力下,圆满完成了采访任务。

虽然去年疫情来势凶猛,无法预料,但同事们早早就提前安排了复工方案,涉及每一个工作细节。中国图书进出口(集团)有限公司也做好了精心准备,他们在北京顺义的物流中心预留出存放空间,并做好消毒防疫措施。其他各个公司也纷纷行动,为用户着想,解决图书馆员的困难,力争把疫情造成的损失降到最低。两个月后,疫情稍有好转,我们同事们把经过处理后的图书,在自己的临时空间静置消毒,过了一段时间后,再进行记到加工。

疫情期间,大家都尽量远程办公。但有一些工作,还是必须到图书馆来的,例如记到、核对账目、签字、盖章等工作,到图书馆来的时候,因为人数限制,就尽量安排最重要的人员进办公室。有时候不进办公室,就在门口见面,签字,交接。这都是从来没有过的工作经历,也是人生的美好记忆。

去年年底总结的时候,我们完成了全年采访工作任务,也按时间进度完成了经费支付。谁知道这简单的数字背后,有着多少人的心血?

去年在数据库的远程访问方面,我们也做了很多工作。有一些数据库商因为疫情原因,特殊破例允许开通远程访问;有一些则是过去有远程访问,需要我们去做细致的宣传工作;还有一些需要做技术问题的处理,才能正确使用。在疫情常态化的当下乃至以后,大家对远程访问的需求会越来越多。

疫情不仅导致远程访问增加,在线展览也多了。对于一些博物馆来说也是机遇。平时重点在到馆服务,现在有时间做在线展览,一些博物馆反而在线人流大增。

现在读者到馆需要预约,公共文化服务的预约制也是一个国家治理水平的体现,并倒逼产业升级。在采取预约制限流的同时,文化和旅游单位要努力采用新技术手段,提供远程服务,使更多人能通过网络获得身临其境般的感受。

作为文化工作者,我们要进一步解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我们要发扬“三牛”精神(为民服务孺子牛、创新发展拓荒牛、艰苦奋斗老黄牛的精神),继续创新服务方式,在能力范围内尽可能满足读者的需求。

图书馆要加强与出版社的直接书目联系

■胡长锋(宁波大学图书馆与信息中心副研究馆员)

宁波大学是一所地方性综合大学,图书馆的馆藏也是涉及多学科的文献资源。目前主要的馆藏特色主要有涉海文献、地方性文献、民国时期文献等,基本形成了学科门类齐全,特色明显,电子资源与纸质资源平衡的馆藏体系,并将进一步完善学校重点学科的文献资源建设工作。

就我馆来说,疫情对图书馆的影响主要在于读者到馆数量的减少,远程服务需求的大量增加,这直接导致纸质图书的借阅量下降,电子图书和数据库的使用量大大增加。需求传导到资源建设上,显而易见,图书馆会减少纸质图书的采购数量而增加电子书和数据库的釆购数。

宁波大学馆的资源釆购一直采用招投标的方式。近几年来,我馆的纸质图书采购经费一直非常充裕,中文图书可以做到应买就买。我们的图书采访工作每天都在进行,不需要集中釆购模式。线上采购对我馆影响不大。对于馆配商,我们的要求是尽可能全地提供有关书目,当然,我们年终也会直接与有关出版社联系,要求提供书目以查漏补缺,补充馆藏。

为什么说书目很重要呢?在日常对接中,由于出版社的考核机制与图书馆的馆藏目标并不匹配,导致现在符合馆藏需求的图书越来越少,学术类图书的供需不是很畅通,馆配商平台对经济利益的考量直接影响图书的流通,所以,加强图书馆与出版社的直接书目联系很有必要。

图书馆智能化最终要为用户解决问题

■祝小静(中国人民大学图书馆副馆长)

疫情给图书馆工作带来了很多的挑战和压力,但也带来了新的机遇和发展方向。从阅读推广方面来讲,重要变化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借助互联网技术和新的平台、工具,将活动开展的渠道由线下转到了线上;另一方面是图书馆活动的形式和内容更加丰富多样。

图书馆智能化建设对图书馆的资源和服务工作有重要的意义和实践价值。通过智能化和智慧化设备与技术的应用,读者获取资源和服务的方式更加丰富、畅通,馆员服务读者的形式也更具有主动性和个性化,读者与图书馆之间的互动和交流更便捷,图书馆对资源的采集、整理、加工、揭示到应用这一流程的操作方式也更加多样。

智能化建设中,我们也面临一些问题。比如,首先,智能化是辅助于知识服务的,要为知识服务做支撑。我们需要把技术与内容,技术与专业服务之间的辩证关系梳理得更清楚一些。其次,智能化产生了很多个系统终端,这些系统之间应该怎么配合,从而把人、资源、空间这三个要素更好地融合在一起,共同提升图书馆的服务?智能化可以帮助我们了解读者的行为和需求,但最终要实现的是为用户解决问题,帮助图书馆的知识服务往更深的层次迈进。

纸电协同发展时下也经常被说起,协同发展有很多需要考虑的现实问题。每个学校要根据自己的特点、特色、读者、学科等来制定文献采购的方案,联盟共享共建是一个良性的发展方向。

从长远来看,图书馆的资源建设不能只局限于自身的角色,还要考虑到上游出版社的发展动态,适应新的出版机制的同时,把资源采选做到更好。对人大馆来说,我们是把双一流学科创新平台建设作为突破点,将学科资源与服务结合起来。

图书馆智能化背景下,如何做好资源建设服务

■于 静(北京师范大学图书馆副馆长)

在疫情防控常态化的今天,从推广内容来看,阅读推广工作有以下几个新的特点。在疫情影响下,电子资源尤其是电子书成为阅读推广的主流;阅读疗法理论在抗疫、疗愈相关导读活动中得到更广泛的推广和应用;各高校对教材教参资源进行了密集式推广,为线上教学和服务提供了保障。

图书馆的智能化为阅读推广工作提供了很大的机遇,比如为阅读推广工作的数据分析提供技术支撑,能更加了解读者的阅读偏好和兴趣,更加精准地把握用户的需求,进行智能化推荐,并可对阅读推广效果进行分析。还使读者与图书馆之间的互动性和关联性更强,并有利于科学决策和发展规划,提升阅读推广工作的服务效率和精准度,提升阅读推广的效果等等。但目前图书馆的智能化建设也存在一些问题,比如,许多智能化系统相互独立,关联性不够强,无法做到数据的集成和统一。比如,图书馆内各系统之间的关联,图书馆与学校教务系统和科研管理系统之间的关联还都比较薄弱。因此,我们还要继续深挖,打好数据基础,打造更加互通互联的服务体系,推动图书馆智能化建设向前发展。

在图书馆智能化背景下,要做好图书馆资源建设服务,一要通过数据分析,了解现有的馆藏建设情况,走纸本馆藏精品化建设路线。建议馆配商发挥更深化的作用,根据各个高校不同学科的建设特点提供精选书目,图书馆再进行重点采购。二是重视特色资源建设。在特色文献的收集、整理、采购的过程当中,馆配商更应发挥作用,帮图书馆收集市场上符合各个高校特色的文献收藏。

图书馆智能化,我们到底要做什么?

■熊 丽(首都师范大学图书馆副馆长)

疫情使图书馆阅读推广工作的形式发生了一些变化,原来更多的线下活动改成了线上,一些智能化的设备提供了很多便利,使我们能够用多种方式对阅读推广工作统计分析,改进工作模式。此外,社交平台和数字资源的使用量大大增加。

技术是为内容服务的,图书馆的智能化除了使读者可以对纸质资源的使用更加便利,还应该实现纸质资源和数字资源的无缝衔接,这是基础。另外,每个图书馆都应该有一个嵌入的交互式的界面,利用大数据等技术手段,实现智能推送和互动等操作。智能化的最终目的是使服务和工作更加简单化,吸引读者更多、更便捷地利用图书馆。

图书馆人要善于利用用户画像等读者的信息数据和学校资源建设数据进行统计分析,为资源建设、阅读推广以及其他工作提供比较精准的支撑,进而改善和优化服务,深入推进图书馆建设与发展。

就目前采访情况来看,我们现在整个资源品种并没有减少,只是一部分换成了电子资源。读者对纸质书的需求量还是依旧存在的,尤其在文科院校中这种情况更加突出。因此,电子书还没有发展到可以完全代替纸质书的程度,而是应该融合发展。

知识发现系统首先要推动数据共享开放

■刘恩涛(北京科技大学图书馆副馆长)

知识发现系统是一个值得期待的平台,它是在现有的搜索引擎数据挖掘、大数据分析基础上进一步演变而成的。对于图书馆来说,这个系统主要是服务于教学与科研以及学术研究,那么就需要它对科研和教学有非常重要的辅助功能。在资源搜索方面更具有智慧性,从而为科研工作和读者服务方面带来更多的便利。

目前很多的知识发现系统都没有完全实现精准发现、支持关联分析等等。未来首先要解决的问题是推动数据的共享、开放。二是提升馆员对读者的了解,进而能提出需求。第三是开发商们要充分应用最新的、最前沿的或者比较成熟的知识发现和数据挖掘理论,并应用到实际的系统建设当中,集合用户、图书馆、开发人员、数据供应商整体的力量,一起推动知识发现系统的进一步发展。

知识服务是图书馆的基本功,但做好有难度

■窦天芳(清华大学图书馆副馆长)

就元数据来讲,目前有几大趋势。一是元数据资源的收集更加细致和广泛;一是多个数据供应商遵从同一类领域的规范,从而实现数据的共享;此外,图书馆如何可持续地与出版商或内容提供商进行元数据的交换和关联,也还需要关注。

目前我们观察到或个性化或精细化的知识发现系统,但内容数据以什么样的方式去处理呢?可能需要更多方面的研究,包括理念机制和技术方面。需要图书馆行业和学术界共同努力。

知识服务是图书馆的一个基本功,要把它做好目前来说是有难度的。馆员的能力需要提升,上下游行业也需要共同努力。

知识发现系统的完善很重要

■张丹东(中国人民大学图书馆副馆长)

当下的知识发现系统有两点问题。

一是提供的数据太多,许多数据信息对于读者的意义不是很大;二是搜索结果特别偏向某一类,对于读者来说,得到的结果并不是他真正想要的细分后的结果。所以知识发现系统在搜索结果的个性化、细致化方面有待提高。

未来更多的工作可能在于,联合高校图书馆的力量一起组织调查和沟通,需要整个行业包括读者个人参与进来,才能够完成知识发现系统的完善和建设工作。

所有评论({{total}}
查看更多评论
热点快讯
+86
{{btntext}}
我已阅读并同意《用户注册协议》
+86
{{btntex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