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非遗走进校园
江玉婷 | 2021-04-30
收藏

小越街道中心小学学生展示剪纸作品

■中国出版传媒商报记者  江玉婷

关键词  非遗传承 文化传承 课程设计   

4月17日,“三星堆黄金面具用米也能做”的话题登上微博热搜,当天阅读量达4822.1万。米塑非遗传承人张甜清亲手捏了一个迷你版“三星堆黄金面具”。有网友评论:“希望能一直传承,不要消失。”这不止是网友的心愿,不少中小学也在非遗传承的路上探索。

传承中华文化

“剪纸和文明其实是一样的,如果没有人传承,很难持续下去。”浙江省绍兴市小越街道中心小学非遗剪纸教学传承基地负责人倪燕说道。

倪燕目睹了剪纸的式微:婚丧嫁娶中的手工剪纸已经远去,西式婚礼骤增,工业化的浪潮拍打下,这一代孩子很难在生活中见到手工剪纸。上虞区是江南剪纸流派的发源地,利用这一民间文化资源,学校自2004年起围绕“课程——社团——活动——评价”四大环节开展剪纸教育传承研究和实践。经过多年积淀,剪纸已经成为小越街道中心小学的特色,形成以剪纸教育为突破口的艺术特色教育。学校被评为上虞区首批非遗传承教育基地、绍兴市非遗传承基地、浙江省非遗传承基地。

最初,小越街道中心小学的剪纸教育仅限于技术层面。随着探索深入,学校逐渐意识到,要把剪纸技艺传承下去,更重要的是精神内涵。“孩子们要真实地感受到,我想用剪纸来表达某一种期望、某一种愿望,这才是真正的传承。”倪燕介绍,剪纸源于生活,剪纸教育也要从儿童的生活出发,以剪纸的形式传递情感、记录时代。

上海市民办万源城协和双语学校是一所国际学校,有近30年办学经验,国际化程度很高。“当你越向外拓展,越会意识到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校长全力说道。在这里,中外交流是常事,自我介绍是第一课。“我们叫identity,身份认同,你的身份到底是什么,从哪里来,你有哪些特点。对外表达时,学生要清楚地知道自己是谁,那么中华历史、中华文化必然是表达内容。”全力表示,学校有意识地在教学中引入传统文化,其中非遗教育是一个固定板块。

在寸土寸金的上海,这所双语学校的校园内,有一座从江西原拆原建的木质古建筑。这座老房子成为中国古建筑课程的教学现场,学生抬头环顾四周,就能看到榫卯结构、斗拱结构的鲜活应用。“我们把古建筑看成一个容器,当中有大量非遗技艺的传承和体现,比如黄杨木刻、砖雕、石雕、漆器等等。”上海璞远教育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戴昊介绍,璞远正在与协和双语学校共同打磨中国古建筑课程,以建筑为载体,让孩子们体验非遗所蕴含的科技、艺术,传承民族智慧和民族记忆。

“我们传承给孩子的,不只是中国人自己的故事、艺术表现形式,更重要的是中国人的精神特质,是仁义礼智信,是温良恭俭让,是忠孝廉耻勇,是中国人自己的价值观。这是我们开展这项活动更大的收获。”新疆青少年儿童出版社社长徐江在线上颁奖典礼上如是说。新疆青少社联合甘肃省兰州市七里河区教育局举办了首届“读匠人故事,寻中华匠心”主题阅读活动。“中华匠人精神传奇故事图画书”通过《大药房》《烤鸭王》《大鞋匠》3册绘本,讲述匠人故事、展示非遗魅力、传承匠人精神。

打造课程体系

南开大学附属中学校长吕国强常常向教师讲起一个词——文化寻根。这是他对学校非遗课程的期待,也是他对教育的期待。

南开大学附属中学的非遗课程可以追溯到一次竹编精品展。当时学校举办阅读节期间恰逢母亲节,图书馆组织了“读书节遇见母亲节”主题活动,教师带学生制作了竹发簪,学生将发簪送给母亲。图书馆馆长徐超记得,活动反响特别热烈。学校也由此开始思考,如何将非遗活动打造成非遗课程。

先动手体验、再了解历史及知识、最后学习技能。这三步是南开附中对传承非遗、建立学生素拓课程模式的有益探索。以竹编课程为例,学校设计了课程研发、竹编专题展览、竹编课程体验三大环节。徐超选取苏东坡诗中的“不可居无竹”为主题,师生由竹入手,寻找与竹有关的诗词、典故。“这是‘挑一压一’的十字编,要注意孔眼结构,掌握好距离。”非遗传承人钱利淮现场示范竹编制作过程,带学生参观竹编主题展览,欣赏竹编艺术品,介绍竹编发展历史。

小越街道中心小学形成了民间剪纸传承教学的“十个一”,既课程、教材、协会、长廊、展馆、基地、活动、社团、课题、论文集。目前,学校使用的《小越民间剪纸》校本教材为2.0版本,涵盖了剪纸的发展历程、民俗活动、审美情趣,以及剪纸与现代生活的影响与融合。每册校本教材都在前言处介绍文化背景,例如剪纸图案的寓意、西周时期周成王“剪桐封弟”的典故等等。学校希望通过剪纸,让学生看到人类文化历史发展过程中的生活概貌。

在小越街道中心小学,剪纸不只与阅读、实践结合,更融入了学科教学体系。一边是剪纸中的折法、对称纹样、连续纹样,另一边是数学教学中的对称、平移、旋转,数学教师罗金燕看到了两者间的联系,申报课题《剪纸与数学相结合校本课程教材设计探究》,探索剪纸与数学相结合的校本课程。学校研发的《知·纸·志—传统节气儿童趣味纸艺手作》入驻“学习强国”平台。此外,学校还将剪纸与英语、科学实验、德育、党史学习、爱国教育相结合。

2011年,山东省青岛市胶州市三里河小学成立小陶器陶艺工作坊,2020年工作坊升级为智能小陶器创新实验室。通过创新实验室,学校开发“人工智能+陶艺”系列课程,包括Python基础课程——turtle绘图、Scratch3.0图形化编程、Blender建模与3D打印、基于开源硬件下Mind+图形化编程等。

2021年,实验室有计划地开展针对性活动,例如通过编程、嵌入电子元件完成智能产品,使用陶艺作品完成定格动画作品,完成陶瓷3D作品的建模与打印。在三里河小学的“非遗进校园”活动实施方案中,剪纸和陶艺是重点传承内容,而3D打印技术的引入,则是传统技艺与现代科技的一次融合。陶艺教师苏莲城介绍,借助3D打印技术,教师可打印出“薄如纸、硬如瓷、明如镜、黑如漆”的“蛋壳陶”实物,让学生近距离领略非遗魅力。

走向更大的世界

“我们培养孩子不是为了一个分数,而是希望他们有更多了解世界的机会。”全力认为非遗所具有的人文精神,能让学生更好地走向未来。

上海市民办万源城协和双语学校针对中小学生设计了博物馆课程,教师带学生走进博物馆,了解文物的前世今生。下一步,学校计划将非遗项目以社团的形式,让学生以选修课的方式参加。借助小学毕业旅行的契机,学校可提前设计“非遗出行路线”,如敦煌之旅、良渚之旅,在集体出行的探究活动中了解非遗、传承非遗。

日前,南开附中一间占地170平方米的非遗专用教室正式投入使用。教室分为项目展示区、传习区、传承人三大区域。师生可以了解活字印刷术和竹编,体验杨柳青年画、泥人张、剪纸、风筝魏、扎染等具有天津本土符号的非遗项目。作为图书馆馆长,徐超希望借助非遗课程,让学生爱上图书馆、爱上阅读。令她感到欣喜的是,午休时常有学生来图书馆借阅“淘气大王董咚咚”系列图书(新蕾出版社)。该书作者许诺晨以非遗为题材创作,聚焦剪纸、昆曲、竹雕等非遗项目。

“如果要把非遗真正地传承下去,必须跟教学相结合。”在倪燕看来,学校是最适合传承非遗的场域。在小越街道中心小学,学生从一年级开始和纸建立情感联系,他们从“撕纸”入门,撕出简单的图形并拼贴成画。掌握剪纸技巧后,中高年级学生进行剪纸创作。围绕中国共产党建党100周年,学校组织了主题剪纸活动。教师带学生了解共产党的发展历史,讲述革命烈士的感人故事,学生在剪纸创作中领会“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的深层含义。

“我们给自己的定位是,非遗传承人和孩子之间的翻译者。”戴昊认为,“非遗进校园”不能成为一次浅尝辄止的体验。璞远从非遗传承人的知识储备中找到儿童的兴趣点,再以儿童感兴趣的方式呈现出来,同时也为学校提供持续性教学资源。他希望学生能够看到非遗技艺中的科学原理和艺术造诣,产生把知识带到广阔天地里实践的欲望。

三里河小学时常邀请大沽河叶家窑黑陶第四代传人叶广德走进校园,向师生讲述黑陶的制作与历史,以及现代黑陶工艺的发展。在拥抱新技术的同时,苏莲城还希望能带更多的学生走出校园,走进大沽河黑陶博物馆、三里河文化遗址,走向更大的世界。

所有评论({{total}}
查看更多评论
热点快讯
+86
{{btntext}}
我已阅读并同意《用户注册协议》
+86
{{btntex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