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校共育:家庭教育发展趋势之新之要
孙云晓 刘海颖 | 2021-01-22
收藏

■受访人:孙云晓(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家庭教育首席专家、研究员, 中国教育学会家庭教育专业委员会常务副理事长) 

□采访人:刘海颖(中国出版传媒商报记者)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明确提出,“健全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机制”。在政策引导之下,家庭教育发展有了更为明晰的方向,这也要求树立新时代家庭教育发展观。另一方面,经过2020抗疫之年“居家学习”的现实情境后,无论是家长还是教师在家校协同方面都有了更强烈的意识乃至需求,同时也有了更多的基础性实践。但同时,家校共育在现实中仍然有诸多需要探索和提升的空间,需要多方面的探讨和多形式的实践。近期,由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家校合作共育:中国家庭教育的新趋势》就从文化出版服务角度迅速反应,从多个角度对家庭教育发展的现实、趋势进行梳理、思考,特别对家校共育进行深入解读。此次,《成长教育周报》特别约请该书主编、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家庭教育首席专家、中国教育学会家庭教育专业委员会常务副理事长孙云晓围绕家校共育进行分享,以期引发更多思想的交流和实践的动力。

□在《家校合作共育:中国家庭教育的新趋势》一书中,您在开篇即提到“家校合作共育就是家庭教育发展的最新趋势,也是最重要的趋势”。这一新趋势形成的现实背景以及实际体现分别是什么?

■有人把2015年评价为中国的家庭教育元年,意思是说,这一年家庭教育得到前所未有的重视,家庭教育事业有了显著的发展。《家校合作共育:中国家庭教育的新趋势》一书的特殊价值,就是用大量数据和分析对2015年以来中国家庭教育发展的总结与反思。家校合作共育之所以成为家庭教育发展最重要的趋势,是来自基础教育阶段学校和家庭两方面内在的强大需求。从学校来说,要实现教育现代化离不开家庭的理解和支持;从家庭来说,为了让孩子受到良好的教育,多数父母都有参与学校管理的意愿。家校合作共育成为新趋势的实际体现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政策导向明确。2012年3月,教育部下发了《关于建立中小学幼儿园家长委员会的指导意见》。《意见》指出,各地教育部门和中小学幼儿园要把家长委员会作为建设依法办学、自主管理、民主监督、社会参与的现代学校制度的重要内容,作为构建学校、家庭、社会密切配合的育人体系的重大举措,创造条件推进建立家长委员会工作。2019年,教育部把推进“家校协同育人”列入“奋进之笔”攻坚行动。二是全国绝大多数中小学和幼儿园都创办了家长委员会,许多地方甚至建立班级、年级和校级三级的家长委员会,开始发挥显著的作用。

□您提出,中国家庭教育目前进入了最迅速、最广泛、最具深度的发展时期。家校共育作为家庭教育中的趋势性发展组成,目前在家庭教育的总体发展中处于什么样的阶段和状态?同时有哪些亟待需要引发重视和加大完善力度的方面?

■家校合作共育有力地推进了家庭教育的发展,减少了家校之间的矛盾,增强了家校合育的力度,但总体上还处于起步阶段和探索阶段。家校合作目前有两个较为突出的问题:一是家校合作双方的责任与边界不甚清晰;二是家校合作过于偏重学校教育,甚至出现家庭教育窄化或矮化的不良倾向。

□实际推动中,家校共育还需要哪些力量和资源的协同支撑?在各方面力量中,主导者应是谁?为什么?

■家校合作的主导者是学校,因为学校既具有教育主动性和专业能力,也体现国家的教育宗旨,但需要尊重学生父母在家庭教育中的主体地位及参与学校管理的权利。家校共育需要政府与社会更多的支持,需要全社会提供优质资源。例如,苏州市将120多处优秀的博物馆和名胜古迹建设成为青少年社会实践基地,对广大中小学生家庭开放,就是社会支持家校合作的一个范例。再比如,在深圳市罗湖区教育局的支持下,全区各校的家长委员会组成联合会,经常进行经验交流,促进了家校合作水平的不断提升。但是,我很遗憾地发现,社区工作越来越活跃,可是关心家庭教育的社区很少。

□在起步期或者发展前期,主导者可以尝试以哪些方面为突破口,让家校共育取得有抓手、相对便于操作的实效推进?在提升期和深化发展期,您还有哪些建议?

■家校合作的根本目标是立德树人,目前一个重要的使命是既要支持学校教育也要支持家庭教育,应当警惕家庭教育学校化和知识化,让家庭教育回归美好生活。家庭教育的本质特点是生活教育,背离了这一特点的家庭教育就容易出现人们担心的“内卷”,孩子扭曲为“鸡娃”,这是一个致命的缺憾。党中央已经将劳动教育列入教育方针,为什么家务劳动依然是极为薄弱的环节?这是值得反思的。

□在家校共育中,从目前家长总体的状态来看,家长们还需要重点做好哪些方面的提升,同时可以通过哪些现实方式加以实现?

■家庭教育的问题千头万绪,归根结底是父母的教育素养需要提升,改变孩子从改变父母开始。值得欣喜的是,已经有越来越多的父母在觉醒中,其标志就是注重孩子的人格健全胜于对考试名次的追求,注重生活教育提升孩子的生活能力,这样的家庭是真正充满希望的。

所有评论({{total}}
查看更多评论
热点快讯
+86
{{btntext}}
我已阅读并同意《用户注册协议》
+86
{{btntex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