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宫里的博物学”打破人文与科学的界限
童 尚 | 2021-05-07
收藏

“文物不会说话,如果没有拓展文物背后的历史故事、时代背景、工艺科技,孩子很难建构起知识体系。”中信出版社编辑潘婧介绍,“故宫里的博物学”将古人的生活和今人的见闻相联系,帮助孩子在阅读与实践中“博古通今”。

“故宫里的博物学”由故宫出版社与中信出版社共同出版,出版不久便入选由首都博物馆、中国出版传媒商报社联合主办,首博文化、“耳朵里的博物馆”、中国出版传媒商报社《成长教育周报》共同承办的“2019博物馆主题优选童书”。该书共有3册,分别是《给孩子的清宫兽谱》《给孩子的清宫鸟谱》《给孩子的清宫海错图》。“故宫里的博物学”以故宫博物院院藏《清宫兽谱》《清宫鸟谱》《清宫海错图》为蓝本,以现代博物学的探究方式介绍120种动物。

潘婧表示,“故宫里的博物学”的独特价值在于,该书以古人的观察认知为基础、结合现代科学研究结果,依据史料、现代科学知识进行分析、解读,从而打破人文与科学的界限。不同于西方的博物学图鉴,其本身既有工笔画的收藏价值,又有一定的科学价值。编辑团队以传统文化为大方向,讲述动物背后的故事、民俗、诗词、历史,穿插科学知识,图文并茂。

为了方便读者查询和识别动物,编辑团队设计了一张“信息卡”。每篇都单独列举了动物的中文名、拉丁名、主要食物、栖息地和分布范围,并以小贴士的方式呈现。即便图书涉及神兽,编辑也贴心地标注了外形、技能、栖息地和典故神话出处。这些“信息卡”就像一张张记忆卡片,好读、好学、好记。

不仅讲述有趣的“动物传奇”,“故宫里的博物学”同时兼顾课内的学习需求。全书内容紧扣中小学语文、历史、科学、地理、生物等主干学科,在妙趣横生的故事里,帮助读者掌握必修知识,有机整合课外阅读与课内学习。例如,清宫图中的动物名称往往来自于古书典籍,因此在介绍动物时自然而然会引出与动物有关的古诗词。针对每册书中的生僻字,编辑团队设计了一张卡片,该卡片既可作为书签、标记阅读进度,也可作为检索工具,对照原文及卡片背面的注音表,做到即看即查。

“博物馆主题童书的独特教育意义在于,能够拓展孩子的认知维度,将中国的历史文化与当下的科学教育相结合”,潘婧说道,“科学与人文从来就不是脱节的关系。”以《给孩子的清宫鸟谱》中的锦鸡为例,书中先介绍了神话出处。据《山海经》记载,在丹穴山上,生活着一种神鸟,它身披五彩文(德、顺、义、仁、信),名为凤凰。据说只要凤凰现身,天下就会太平。当初,周文王在岐山脚下成就伟业时,曾听见山上有凤凰鸣叫。天下人认为文王有德,凤凰来仪,是周室兴盛的预兆。

接着,根据典籍中凤凰现身的位置,读者可大致判断凤凰的原型。岐山是秦岭的一部分,山状如柱,被称为“天柱山”。这里生活着一种红腹锦鸡,雄鸡头顶金丝羽冠,脖颈处是金黑两色相间的扇形“披肩”,上身着绿、蓝、黄三色“斗篷”,下身是红色“紧身衣”,长尾巴拖在身后。在阳光的照射下,锦鸡的金色羽毛格外耀眼。书中设计了思考小问题,引导孩子们主动思考,周人是否将红腹锦鸡当成了凤凰,以此歌颂周文王的文德。

此外,《给孩子的清宫鸟谱》还串联了重大仪式、古诗词,让读者超越生物学层面,从文化层面理解动物。例如,古人赋予金鸡神话色彩,认为它和天穹中的天鸡星相对应。大赦仪式到唐代还颇为盛行,人们会把金鸡绑在七丈长的竹竿顶端,用黄巾装饰鸡头,在其颈部垂下七尺绛幡。然后,人们举起装饰好的金鸡高竿,选择良辰吉日到街头巷尾游行,击鼓千声,召集文武百官、父老乡亲和囚徒,当众宣读大赦令。李白被流放夜郎时,曾赋诗感慨:“我愁远谪夜郎去,何日金鸡放赦回?”通过这一系列阅读环节,孩子们对锦鸡有了多维认识,积累了人文与科学素养。(童  尚)

所有评论({{total}}
查看更多评论
热点快讯
+86
{{btntext}}
我已阅读并同意《用户注册协议》
+86
{{btntex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