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耕研学课程如何有效落地?
李 绵 | 2021-05-18
收藏

读者文旅农耕研学实践活动

关键词  农耕教育  研学课程  常态化发展

■中国出版传媒商报记者 李  绵

近年来,在相关政策的推动、引导下,劳动教育从多方面深入融入教育体系。其中,农耕教育作为劳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成为研学实践教育一大热点。

多样化课程激发学生兴趣

目前,农耕类劳动教育课程较为多样化。丰富的农耕实践活动,既能为学生提供专业理论指导,又能指导学生参与劳动实践。不难看出,在设计课程方面,研学机构注重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核心方向。

为深化劳动教育课程改革的研究,推动劳动教育课程实施的健康发展,陕西翼起来科技教育有限公司按照国家政策倡导方向,在专家团队技术支撑下,进行了踏踏实实的研究,由陕西华维农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联合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翼起来游学研究所联合开发“植物工厂”新劳动教育课程,将劳动教育、高新农业科技、二十四节气结合,将“植物工厂”这一高新农业科技用项目式学习的方式植入中小学校园。除此之外,翼起来还与西优番茄庄园联合创办了农耕劳动教育课程。该课程包括植物种植、自然观察、灌溉技术、无土栽培、人工智能、基因科技等内容。课程正式启动后,翼起来重视教学内容的进一步优化,着手开展丰富劳动教育活动建设,组织各学校试点开放,至今已接待学生数千人。

目前,天津出版集团基地“蜜探研学:少儿科普农场”有土豆种植、玉米种植、花生种植三类农耕类劳动教育课程。土豆、玉米、花生是目前各个家庭生活一日三餐中很常见的食物。土豆与玉米更是在我国有着渊源历史的重要农业作物。基地有着百余亩肥沃的土地,种植土豆的方式则选取最传统的方式:在播种前10~15天将种薯放在15℃~20℃有阳光的地方促进发芽,当种子长出幼苗时,通过筛选去除掉腐烂、变质、冻伤的马铃薯。将优质的马铃薯切片切块,并且在每一块小马铃薯块上覆盖一层石灰粉促进愈合。而后种植在深15~20厘米的土坑里进行生长。目前该类课程已有完整的操作、实施,以及讲解过程,已在基地授课百余次,服务接待近万人。

桂林市研学旅行协会旗下48家单位会员,其中农耕类劳动教育课程的基地有8家。据了解,该协会成立于2019年7月,接受桂林市教育局直接业务指导和监督管理。其中,农耕类劳动教育课程通过“一粒米的旅行”,让学员了解一粒米的前世今生,通过“稻田生物科普”,让学员了解稻田王国的奥秘,在这片希望的稻田上亲身体验,“割稻谷”这一种传统而古老的收割方式,学会珍惜粮食和感恩自然与大地。具体课程有春耕、秋收、蔬菜种植、分辨采摘、稻草人制作、植物拓染等;“采摘时令水果”课程,用游戏的方式让孩子们热身,以团队体验式竞技项目为载体,通过目标的设定以及在团队协作的过程中,培养孩子的责任感与角色意识,巩固团队合作闭环,提升团队实力。目前各基地以桂林市本地各校学生参与为主,也有少部分外地学生。据不完全统计,2020~2021年间协会劳动教育基地接待了6万余学生。

读者文化旅游股份有限公司研学设有“欢乐耦耕记”劳动实践教育亲子活动,让学生通过和父母一起体验农务劳动,学习农耕文化。耦耕学堂以农务体验、农业知识为主,通过“云端养护”进行实验观察;智慧水源以STEAM理念教育为指导,内容结合劳动实践课程主题的多元技能实践课程。

据红旗渠研学中心主任杨采薇介绍,“饮水思源,耕读传家”系列课程是红旗渠景区精心打造的劳动教育实践课程,有手绘梦想、播种希望、点亮未来等一系列农趣主题活动。该系列课程包括耕种体验坊、劳作体验坊、修渠体验坊、农艺体验坊四大主题。其中,耕种体验坊通过大棚育苗、药材种植、蔬菜粮食等种植方法,结合二十四节气进行耕种,让学生感受“红旗渠水浇灌禾苗,亲手劳作的一份耕耘一份收获”的情感价值,体会劳动创造美好生活,养成珍惜粮食的生活习惯。

常态化发展亟待解决突出问题

研学机构在实施农耕类劳动教育课程中取得了一定成绩,也发现一些问题,这些问题的存在制约了劳动教育的常态化发展,需要引起关注。

针对非一线城市地区的中小城市,要设立农耕教育的专项资金,以加大对劳动教育政策的支持。桂林市研学旅行协会相关负责人表示,在桂林,研学实践教育、劳动教育工作起步较晚,教育部门也没有国家专项资金补助支持,学生出行费用主要由家庭承担,基地给予适当优惠,因此希望在专项资金上得到相关部门的支持和帮扶。各基地技术型设备建设和劳动教育人才队伍建设方面需要完善。

农耕教育基地建设仍需加强改善。天津出版集团盛文教育副总经理刘昕瑶表示,就目前授课情况来看,基地可能在土地方面存在一些问题,比如土地种植区域较少。土地不够孩子们充分种植。另一方面受疫情影响,许多中小学生不能前往基地进行农耕劳动的教育。同时,基地也在不断创新发展,研究更好的种植方案,使学生们能多元化,多方面、多方法种植更多的农业作物。

陕西翼起来科技教育有限公司董事长兰岚表示,在实施课程的过程中存在三个问题。一是学校对于劳动教育的认识不够深入。长期以来,上级对学校、教师的考评依据主要围绕语文、数学、英语等科目的教学成效,因此无论是家长还是学校,对于劳动教育课程的重视度都不够,因而在和学校对接沟通劳动教育课程合作时,总不能达到高度一致。二是现在社会普遍对劳动教育课程的管理不到位,劳动教育课程体系缺失,各类培训较少,师资力量极不稳定,不利于课程建设,并且缺少有效的监督机制。三是课程评价不够完善。活动与评价都缺乏系统性与连续性,评价不够深入,难以兼顾全面,导致无法针对性实现劳动教育课程的标准化。

落实到位避免形式主义

为进一步扎实推动劳动教育课程的落地实施,各研学机构探索了一系列有效途径。

劳动教育是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要途径。桂林市研学旅行协会相关负责人表示,劳动教育是社会主义教育的重要特征,它以马克思主义“人的全面发展”学说为指导,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在社会主义教育中,劳动教育既是教育内容也是教育目的,意在培养青少年的劳动本领,引导他们树立劳动光荣的价值观念,保持作为社会主义国家主人翁的劳动本色。该协会表示,劳动教育主题课程的未来发展充满力量,从学生抓起,助力乡村振兴,任重而道远。

兰岚表示,近些年来,良好的物质生活享受及来自社会一些消极现象的干扰,导致部分青少年出现惰于劳动、劳动能力不足、对劳动价值判断功利化等问题。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鲜明指出了当前劳动教育正被淡化、弱化的现实,强调要开发体现时代特征的劳动教育课程。国家政策非常及时,实施到位,会改变目前的教育生态,实施不到位,会成为另一种教育的形式主义。因此,如何落实劳动教育课程的实施,成为开展劳动教育的重要任务。为实现农耕教育课程的有效实施,要从四方面着手。首先,要有现代劳动观。新劳动教育应该立足于广义上的劳动,而不是狭义的体力或者农业劳动。其次,要有系统的劳动观。新劳动教育应该是社会、学校、家庭三位一体的教育。再次,要有跨领域整合的劳动观。以一种融合的眼光看待任何一种劳动,扩充某个领域的劳动体验,让劳动更富有价值和内涵。最后,要有面向未来的劳动观。当代和未来对劳动者的要求是脑体合一的职业化、专业化劳动,尤其是和科技、信息技术结合的劳动。

为推动农耕教育课程的发展,课程不仅要走进学校,还要让学生走出来。刘昕瑶表示,就目前国家对农耕教育的重视以及强烈支持的状态下,农业劳动课程应该普及到各个学校、各个班级、各个学生的生活实践中,使同学们能深刻认知了解粮食作物的种植、发芽、养护,结果等一系列知识,同时也能让同学们更懂得节约粮食的思想品德。“蜜探研学:少儿科普农场”基地也希望学校学生能积极走出校园,去亲身体验,在实践与探索中实现更完整的发展。

所有评论({{total}}
查看更多评论
热点快讯
+86
{{btntext}}
我已阅读并同意《用户注册协议》
+86
{{btntex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