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动教育从“面”到“里”,还有哪些路要走?
2021-06-08
收藏

关键词 劳动教育 基础原则 课程化

■中国出版传媒商报记者 刘 言

从2020年3月20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到今年第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八次会议对《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的修改决定中第五条修改内容,劳动教育在一年时间内频频出现于一系列新政、法规之中。

无疑问的,政策利导之下,“劳动教育”这个一度被边缘化的小科目,在回归大中小学生必修课的过程中,迎来了新的春天。但同时,在希望爆发的时刻,在行动速度之外,还需要很多静水流深的教育智慧,以及初心。毕竟,简单的一拥而上并不是长久繁荣的代名词。现实中,劳动教育的热潮面临着从“面”到“里”的发展召唤。

胡萝卜里的马克思主义劳动观

劳动教育得以深入发展,首先要认清、坚守原则性问题。

说到劳动教育,从字面来看容易理解成“干活”。比如,用胡萝卜来进行劳动教育,一般会怎么做?大多数劳动教育活动很可能会围绕种、养、切、做、吃来引导学生实践。但是,在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教授、《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核心研制成员班建武看来,这还并不能解决所谓的马克思主义劳动观的问题。班建武说,不妨让孩子们想想胡萝卜为什么姓“胡”?这样一来就引出了“西域传入”,进一步推展到“中原有丝绸、茶叶、瓷器出去”,而双方交汇点就是“丝绸之路”。劳动教育不是停留在围绕胡萝卜干活,关键是让学生透过胡萝卜理解什么是劳动创造历史,理解劳动成果带来分配、交换、消费,从而促进了世界文明的发展。也就是说,用一种鲜活的方式把观念性的内容跟学生的生活衔接,这是观念性的劳动素养培养中极为重要的方面。因为这关系到劳动教育的目标问题。

前不久,班建武在由北京新时代教育科技研究院主办的“新时代劳动教育论坛”上围绕“新时代劳动教育的实践原则”进行了一次深度分享,他首先提到了劳动教育的目标:对于教育活动来说,最重要、最根本就是目标问题。如果把握不清劳动教育的目标,劳动教育在实践中就会发生偏差。班建武谈到,《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强调了马克思主义劳动观、劳动精神、基本劳动能力、劳动习惯。劳动教育目标区分为思想认识、情感价值、能力三个维度。其中,思想认识是正确劳动观念的培养,而情感、价值观方面是价值观培养,在能力方面主要是基本劳动能力、劳动习惯的培养。思想认识、价值观主要存在于人的观念当中,是观念性的劳动素养;能力和习惯体现在行动方面,是行动性的劳动素养。

观念性培养比行动性培养更难,劳动观、劳动精神更多是一个人的精神世界和价值取向,要以对象的主体认同为基本前提条件。也就是说,观念性的劳动素养培养难在学生在情感认同中存在障碍。比如,当学生去插秧,可能会玩得很开心,但是情感上却未必认同。在教育实践中,情感认同和观念转变怎么突破?班建武认为,要改变个人观念和精神,就要使传递的内容让对象具有共鸣感。如对学生来说,马克思主义劳动观很抽象,如何用直观、感性的方式使其明白历史唯物主义劳动观强调的劳动创造历史、劳动创造价值?从胡萝卜到马克思主义劳动观只是方式之一。

事实上,班建武期待传达的劳动教育的原则性问题不仅是劳动教育的目标,还有教育原则、系统性原则,基础而复杂。而每一个原则实质上不仅是劳动教育的实施准绳,也是推动劳动教育从表象走向内里的挑战。

不恰当的课程开发会带来负面影响

课程化的设计对于实现劳动教育的目标、发挥劳动育人的作用非常重要,不能只停留在简单地“干什么”以及“干得怎么样”的层面上。

眼下,劳动教育的高热势头,在课程开发中得见一斑。同样身为《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核心研制成员的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博士黄琼,一直在跟进和关注劳动教育课程开发的情况。她认为,劳动教育极大推动了中小学校的课程建设。在基础教育体系中,劳动教育课程的开发呈现出空前的热情,出现了品种繁多的劳动教育课程相关产品,既包括系统性的劳动教育课程教材、指导手册,也包括任务式、项目式的教育资源包等。然而一些隐忧不容忽视。一些学生参与劳动之后会说:“我觉得学校保安叔叔、食堂阿姨不值得尊重,他们没有好好学习才干这些事,为什么值得尊重呢?”一些学生在体验简单的农事劳动后反而得出结论:“我觉得摘果子挺容易,果子到处都是,为什么要珍惜呢?”

在黄琼看来,劳动教育课程建设及相关资源开发虽然空前繁荣,但是实际上很多课程和资源还并不完善,并不能够真正地达成劳动教育的目标,也没能真正体现劳动教育的价值。这反而导致学生在劳动教育之后产生了不正确的认识。也就是说,当丰富多彩的劳动世界转化成教育资源之后,不够突出教育性,不够突出育人价值,育人过程设计不够科学、完善,就会带来负面影响。那么,在这个新时代,要以什么样的教育供给让学生真正感受到劳动的意义和价值?

“劳动教育课程的设计首先不能简单地教学生干什么,也不能简单地考虑有没有劳动成果。对于劳动教育课程而言,最关键的问题是,学生对劳动看法的养成。”黄琼说:“课程化的设计对于实现劳动教育的目标,发挥劳动育人的作用非常重要。教育化地处理劳动资源,使广泛的劳动资源变成教育资源,是劳动教育在整个推动实施的过程中的重要环节。当劳动资源真正转化成教育资源,就能使学生更加全面的发展与成长,解决其个人生活、社会生活中的烦恼,将来也会有激情用自己的劳动为社会运转作贡献。”日常生活劳动、生产劳动、服务型劳动三类劳动教育的育人价值和重点都有明确的划分,需要针对性地把握关键环节。黄琼强调,劳动教育课程资源整合十分重要,资源不应该成为阻碍劳动教育开展的理由。把学生身边的劳动机会还给学生,从学生身边的小事去挖掘育人的元素,以此来构架整个劳动教育课程。

多方力量在实践中创新融合

劳动教育不是独立存在,正所谓以劳树德、以劳增智、以劳健体、以劳育美。无论是学科整合、资源整合,还是多方机构的协同创新,都将经历一个由表及里的过程。

在过去的一年,劳动教育迎来了一系列利好的发展政策,这让研学实践教育领域也跟着为之一振。虽然两者之间在理论上还有探讨的空间,但是劳动教育已经成为研学领域的研究方向和实践方向。亲子猫(北京)国际教育科技有限公司在《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颁布半年后,召开了首届新时代劳动教育论坛,而目前其百度百科的第一个词条描述就是“专注研学旅行、劳动教育为核心的实践教育”。该公司董事长魏巴德从多个方面探讨了劳动教育和研学旅行融合发展的可能性,这其中包括综合实践基地是劳动实践场所、劳动教育主题研学旅行的实施案例等等。目前,劳动教育和研学旅行的结合已经有一些现实性探索。而按照政策文件要求,各个学科都要开展与劳动教育相结合的课程,而无论哪一种结合都对指导教师的个人素养和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

首都师范大学初等教育学院教授白欣表示,教师在课程中需要从主导者变为引导者,甚至要和学生共同经营、参与课程的整个过程。教师也应该成为课程的设计者、示范者,而不是只会拿着教材上课。目前,很多教师对课程的理解还不够,把实践性课程上成知识性课程。总体而言,劳动教育的师资来源可以分为原有劳动技术课教师、班主任和各科教师、劳动模范和知名工匠、高校培养的综合实践活动研究者。在培养师资方面,学习共同体、名师工作室、校内外合作等都可以作为探索路径。

而从相关协同资源方来看,出版是目前活跃并且重要的一个方面。正如劳动教育旅游教育出版社副社长丁海秀所说,目前已经有几十家出版机构在劳动教育教材领域展开竞争。而对于未来的发展,丁海秀认为需要从多个角度多加思考:在国家层面要加强引导,一纲多本,避免跑偏;打造双元制教材,由学校和企业共同参编;打造数字化、立体化教材,包括劳动教育课程的资源包;与企业合作,精心挑选典型案例,增强实践性等。除了出版,新时代劳动教育的发展将是很多方面深度协同探索的过程。而这种探索的最好结果,莫过于让孩子们在劳动教育中获得更多全面发展的可能性。

所有评论({{total}}
查看更多评论
热点快讯
+86
{{btntext}}
我已阅读并同意《用户注册协议》
+86
{{btntex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