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地方语言文化 浙江大学出版社出版《中国语言资源集·浙江》
2023-11-06
收藏

11月5日,由浙江大学出版社主办的《中国语言资源集·浙江》新书发布会在浙江宁波国际会展中心举行。浙江省委宣传部出版物市场管理处处长朱少平,浙江省语委办主任、浙江省教育厅教材管理处处长朱鸿飞,浙江省语保工程首席专家、中国方言研究院副院长、《中国语言资源集·浙江》主编、浙江师范大学人文学院教授王洪钟,浙江省语保工程首席专家、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首席专家、《中国语言资源集·浙江》主编、北京语言大学语言科学院研究员黄晓东,浙江省语保工程项目管理团队负责人、《中国语言资源集·浙江》主编、浙江科技学院人文学院院长叶晗(线上参加),浙江省语保工程首席专家、《中国语言资源集·浙江》主编、杭州师范大学人文学院教授孙宜志,《中国语言资源集·浙江》编委会成员,宁波大学人文与传媒学院教授肖萍,《中国语言资源集·浙江》编委会成员、宁波大学人文与传媒学院教授阮咏梅,宁波口头文化发音人林国芳,余姚口头文化发音人鲁桂花,浙江大学出版社董事长(社长)、党委书记、总编辑褚超孚等出席。活动由浙江大学出版社常务副总编辑、副总经理、浙江大学教授陈洁主持。

《中国语言资源集·浙江》是继《中国语言资源集·辽宁》《中国语言资源集·甘肃》《中国语言资源集·宁夏》《中国语言资源集·北京》《中国语言资源集·广东》《中国语言资源集·山西》后,中国语言资源保护工程标志性成果“中国语言资源集”出版的第七部成果,是浙江近年来语保调查成果的一次全面展示,打开了解浙江语言文化之窗。它不仅是普通读者了解浙江各地方言和方言文化的读本,还为语言研究者提供了大量研究浙江方言的资料,为地域文化研究者提供了大量的方言文化资料。

为何编写这套丛书?朱鸿飞表示:“方言是乡音,更是一种文化。‘十里不同音,百里不同语’。在浙江,几乎每个地方都有自己不同的方言。我省汉语方言资源丰富多样,是语言资源的宝库和研究的宝地。但是,随着时代的发展,各地方言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发生变化,有的或正面临消亡。因此,如何在现有基础上深入推进方言文化调查研究和保存保护,是一个十分迫切的问题。”他介绍,“历年来,在教育部和国家语委领导下,我省‘高站位系统谋划、严标准狠抓质量、宽视野推进应用、大力度保障管理’,这些‘浙江经验’获得了国家语委和中国语言资源保护研究中心的高度评价。”

在教育部语信司指导下,“中国语言资源保护工程·浙江汉语方言调查项目”于2015年正式启动,经历五年田野调查,并成立了以王洪钟、黄晓东、叶晗、孙宜志等为主编,各调查点负责专家为编委的专家团队,自2020年开始编写工作,经过3年多的努力,由浙江大学出版社出版。

《中国语言资源集·浙江》共收录浙江省内88个汉语方言点的语料,共计4卷11册,分别为语音卷3册、词汇卷4册、语法卷1册、口头文化卷3册。该书充分利用现代多媒体手段和计算机技术,采录大量长篇语料,调查内容丰富多样。

褚超孚介绍:“在这套丛书中,我们可以看到,浙江省内的各种方言都得到了详细的记录和分析。这些语言资源的研究,对于我们理解中国的语言文化,保护和传承我国的语言文字,具有重要的意义。此外,本丛书还收录了大量的民俗语料,如谚语、俚语、民间故事等。这些民俗语料,是我们了解浙江省的历史文化、社会风俗的重要窗口。通过研究这些民俗语料,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和传承我们的传统文化。”

王洪钟说:“2015年中国语言资源保护工程轰轰烈烈地开展起来了,浙江省是首批开展语保工程的试点省份,我和今天在座的黄晓东、孙宜志、肖萍、阮咏梅等都是首批投入语保工程的老兵。从当年的年富力强,到今天的两鬓斑白,我们不是一起慢慢变老,而是以透支生命和健康为代价在跟时间赛跑。”

发布会现场,宁波口头文化发音人林国芳表演了宁波童谣串烧,余姚口头文化发音人鲁桂花用余姚方言生动再现了余姚人的真实生活场景,风趣幽默的表演让现场读者感受到了方言的魅力。

《中国语言资源集·浙江》丛书的主编及编委会成员代表分享了丛书背后的故事。


所有评论({{total}}
查看更多评论
热点快讯
+86
{{btntext}}
我已阅读并同意《用户注册协议》
+86
{{btntex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