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图书馆文津阅新首场活动“计算·AI·未来”成功举办
管若潼 | 2024-04-20
收藏

中国出版传媒商报讯 4月19日,国家图书馆文津阅新首场活动“计算·AI·未来”在国家图书馆文会堂成功举办。此次活动以第十九届文津图书奖科普类图书《计算》为中心展开。

在活动中,《计算》一书作者吴翰清分别与AI业内学术界代表——清华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系教授孙富春,产业界代表——华为云智能化软件研发首席专家王千祥和腾讯研究院资深专家袁媛,以及技术社区代表——中国开发者网络(CSDN)总裁蒋涛共话“计算·AI·未来”,一起探讨了计算的本质、AI的应用,以及这些技术如何塑造我们的世界和未来,为广大观众奉献了一场通向未来的科技盛宴。多家媒体及读者通过线下或线上直播的方式参与了此次论坛。

几位嘉宾分别从“计算的本质及其与AI的关系”“大模型的历史意义及未来的发展方向”“AI的瓶颈及其未来的终极形态”“未来AI互联社会对人类社会的影响及应对之法”等多个方面进行了思想碰撞,观点前沿、精彩纷呈。

图片1.png

文津阅新首场活动“计算·AI·未来”现场

蒋涛首先向大家解释了计算与AI之间的关系。他指出,从计算机的诞生到今天ChatGPT的出现,人类始终在用计算技术解决社会的发展问题。随着AI技术的飞速发展,计算已经成为我们日常生活和工作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计算不仅支撑了AI的现有技术和应用,也是推动AI未来创新的关键因素。

吴翰清认为,今天耳熟能详的许多时髦科技名词:人工智能、元宇宙、区块链等等,统统是计算。我们应该思考如何突破规模化法则,在算法设计和模型结构上进一步突破,降低对超级芯片的依赖。未来AI会成为人们上网的入口,它是新一代的计算机,就像你的手机一样,而只要世界的物理规律没有发生变化,我们就不必对AI过于恐慌。

图片2.png

孙富春表示,现在将大模型定义为第四次工业革命或谈及机器会碾压人类都还为时尚早,虽然AI大模型有望掀起新一轮工业革命,但这是一个渐进的过程,比大模型更遥远的未来就是通用人工智能,未来AI与人类之间的合作潜力是无穷的,应当拥抱这场技术革新,把握智能时代涌现出的机会。

袁媛表示,我们可以用更积极的心态,去提升对AI技术的理解和使用能力,在享受AI带来便利的同时,更客观理性地看待AI的发展,让我们的工作更加高效,生活更有乐趣和想象力。她认为,除了当前大模型所具备的能力之外,类脑智能、AI+基因计算、具身智能都是人工智能领域未来重要的发展方向。

王千祥认为,一些数字化程度高、积累了大量的优质数据可供大模型学习的岗位,以及一些需要解决不确定性问题的创造性岗位可能会最先被取代,但是很多岗位不会完全消失,而且一部分工作消失的时候,也会创造出一些新的工作岗位,大家也需要想办法主动体验大模型,识别新技能。

此次活动不仅加深了人们对于“计算”与“AI”本质的认识,也引发了人们对于未来AI在社会中发展前景的深入思考。作为“计算三部曲”第一部的《计算》,不仅是对计算科学进程的一次系统梳理,更是对计算技术引领科技文明变革的深刻洞察。该书的出版,旨在激发公众对计算科学的兴趣,培养青少年的科学素养,同时为政策制定者、科研人员以及广大读者提供决策参考和思想启迪,共同推动构建一个更加智能、绿色、和谐的未来世界。

供稿人:管若潼

初审:戴佳运
复审:陈 麟
终审:张维特

所有评论({{total}}
查看更多评论
热点快讯
+86
{{btntext}}
我已阅读并同意《用户注册协议》
+86
{{btntex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