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找弓仲韬》:“四力”淬炼信而美

宁雨 | 2025-10-24
收藏

首部反映中共第一个农村支部创建者弓仲韬生平事迹的长篇纪实文学《寻找弓仲韬》,由河北省省委党史研究室策划、作家高宏然创作,中国言实出版社2025年7月出版。悉心捧读,内心充满感动。感动,来自于“信仰纯粹、对党忠贞,心系苍生、胸怀大义,舍生忘死、不懈奋斗,历经万难、不改初心”的革命前辈弓仲韬,亦来自于写作者对于“四力”的自觉践行。作品有筋骨有温度,体现了深厚的历史情怀和责任担当,真实性和文学性相统一,是一部具有强烈感召力的力作。

《寻找弓仲韬》是以当代作家的历史视角,恪守真实原则,一步一个脚印“走”出来的。

高宏然的本业是河北省委共产党员杂志编辑,负责党史记忆栏目和文化栏目,长期职业生涯厚植了她的红色情怀,淬炼了其为人民写史的意志品质。2017年5月,她第一次到安平县台城村采访中共第一个农村党支部纪念馆。那次采访,成为一个作家与一段历史、一个重要历史人物的缘起。为了调研和深挖台城特支的故事,她利用节假日奔赴在冀中平原、滹沱河畔,采访了数十名老共产党员和他们的后人。弓仲韬在北方农村点燃了革命星火,为党的事业做出重大贡献和牺牲,他散尽家财支持革命,即使家破人亡、双目失明依然信仰坚定,体现了一个共产党人坚定的初心和高贵的风骨。而他的名字却淹没在岁月长河,权威史料少而又少。为了挖掘弓仲韬的事迹,弘扬先辈的奋斗精神,作者毅然踏上困难重重的采访之路,她用一年半时间走遍河北、北京、天津、哈尔滨等地,行程数千公里,写下7万多字寻访日记。通过大量调查、走访,本书不仅理清了中国早期农村党组织的建立过程,还延伸到整个冀中地区的党组织、河北省委甚至北方局;不仅写活了弓仲韬一个人,更鲜活呈现了与弓仲韬有千丝万缕联系的一个群体、甚至几代人的接续奋斗、英勇牺牲。正是扎实有效的深度采访,奠定了作品真实可信的史学质地,得到权威党史专家们的认可和好评。9月26日,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原院务委员陈晋在人民日报20版上发表书评文章《纪实文学<寻找弓仲韬>——感受历史人物书写的温度》,评价该书“有温度”、“有气象”、“有质感”,作者下了“大功夫、苦功夫、真功夫”。

善于在史料中剥茧抽丝、探赜索隐,也是《寻找弓仲韬》的一个成功秘钥。沉浸式研究史料,是另外一个维度的行走,是眼力和脑力合作的劳动,非常考量作家的洞察力和思考力。作品中披露的很多珍贵史实细节,都得益于作者高宏然像学者治学一样的辛勤劳作、严谨认真。比如,关于弓仲韬的出生年月,史料上有两种说法,为了给读者一个比较信服的答案,她查阅了三种以上学术文章,并向安平当地的相关研究人员求教。又比如台城特支建立和开展早期革命活动中曾频繁出现的一个重要人物张鹤亭,却由于史料的稀缺而在台城特支的历史研究中“失联”。作者在寻访过程中处处留心,抓住其曾就读于保定育德中学的点滴线索,阅遍所有毕业生名录,一个班级一个班级、一个名字一个名字寻找,结合其他资料中张鹤亭曾用名“张鹤汀”的线索,进而确认了其出生地为今迁西县旧城乡。她借阅《迁西英烈》一书,终于串联起张鹤亭为党的事业抛洒青春热血的一生。孜孜矻矻的探求,让许多像张鹤亭一样的先烈故事在《寻找弓仲韬》一书中完整、丰满起来;许多历史的问号,变成了可据、可信的答案。还原历史的血肉、纹理,让人物在史实的经纬中重新立起来、活起来,这正是“寻找”的重要收获。

《寻找弓仲韬》是文学方式的历史书写,坚持守正创新,具有鲜明的文体自觉。

作品采用“主线”叙事加作者以话事人身份现身“旁白”的特殊文本结构,可称之为“楔式”复合体。主线以时间为轴推进,在宏阔时代背景下,精心描摹、再现了“弓仲韬们”以及后继者可歌可泣的斗争史和心灵史。而“追寻的足迹”部分,以寻访日记形式契于每个章节的后部,有作家寻访工作的匆匆记录,也有其深入的思考、细微的省察,文笔灵活自由,夹叙夹议,披肝沥胆,直抒胸臆,读来亲切、熨帖,畅达了作者与读者交心交流的路径。是作品值得称道的一大亮色。

行文朴素,不事雕琢,但精致考究,与厚重而丰富的整体风格相得益彰。典型细节的刻画和经营,令人印象深刻。例如,1937年8月弓仲韬带领妻儿离开家乡奔赴革命圣地延安时,马车疾行中弓仲韬忽然叫停,他走下车,在薄雾笼罩的月色中,沿着路边的一条小径走向丛林深处的弓家坟地,在父母的新坟前连磕三个响头。“周围的草木树叶发出窸窸窣窣、哗哗啦啦的声响,如上场的鼓点由弱到强,弓仲韬忍不住悲从中来,他仿佛听到了《秦琼观阵》中那几句悲凉的唱词”。与之呼应的是1943年正月十五下午弓仲韬从西安回到安平。一个蓬头垢面、衣衫褴褛的“瞎眼”男人,脚下突然一滑,整个人狠狠摔倒在滹沱河畔,“左边是寂寞的冰河,右边是空旷的原野”。他的体力越来越弱,意识也有点模糊了。不知过了多久,忽然耳边隐约传来一阵打鼓的声音,那是他最爱听的西河大鼓,他从小就听熟了的《三国》经典唱段《灞桥挑袍》。一次告别,一次归来,非常细腻真挚地摹写了人物复杂、丰沛的内心情感,彰显了作家醇厚老到的笔力。此外,作家对冀中风物人情体察精微,她笔下的滹沱河四季、台城村庄房舍,甚至一顿饭食、一棵香椿树的萌发,皆真切可感,引发读者共情。精心而精准的环境交代,亦从侧面映照出纪实作品的匠心。

近日我与高宏然在电话里谈及创作,对她的这部新作《寻找弓仲韬》表示由衷的赞赏。她只说,我才疏学浅,所以下的功夫深。这是谦词了,不过她确实为人、为文都很低调。其实她是多面手,还曾写过剧本,且获得过河北省文艺最高奖——河北省文艺振兴奖,只是近年来更专注于报告文学创作。我想,正因为她谦虚好学,深耕细作,才有了今日的厚积薄发。就说这部作品,她为之走过多少路,流过多少汗,熬过多少夜,牺牲过多少节假日,只要是读过的人,都会感知到。平时她不爱扎群,也很少诉苦。只有那次在电话里,她轻叹了口气说:“书里书外我说了很多感谢的话,都是积极向上的,其实也遇到过冷脸和刁难,那种进退两难的尴尬、无法言说的苦楚,也挺伤人的……”

作为同道中人,我深有同感,尤其是寻访类的纪实文学,作者往往要经历很多难以预料的坎坷艰难。令我感慨和敬佩的是,即使再苦再难也没有阻止她前进的脚步。今天,她终于将弓仲韬历经磨难而初心不改的悲壮人生呈现在世人面前,这是一部用心用情书写的红色故事,亦是一个媒体人、作家践行“四力”出精品的生动样板。

图片1.png

《寻找弓仲韬》

作者:高宏然 著

出版社:中国言实出版社

出版时间:2025年7月份

定价:68元

(供稿:王茜 一审:戴佳运 二审:陈麟 终审:张维特)

所有评论({{total}}
查看更多评论
热点快讯
+86
{{btntext}}
我已阅读并同意《用户注册协议》
+86
{{btntext}}